首頁 > 制度大全 > 最新鋅礦成礦地質特征研究精品

最新鋅礦成礦地質特征研究精品

2024-07-30 閱讀 5934

鋅礦成礦地質特征研究

《資源環境與工程雜志》2014年第S1期

1成礦特征

1.1含礦層特征礦區有三個含礦層,其中Ⅰ含礦層含礦性連續,Ⅱ、Ⅲ含礦層含礦性不連續。Ⅰ含礦層位于寒武紀婁山關組上段第二巖性層中上部灰至深灰色厚層微至細晶白云巖夾中至厚層碎裂(角礫)狀白云巖之中,呈層狀產出,含礦層頂界為第三巖性層淺灰、灰白色厚層細晶白云巖;底界一般為灰質白云巖夾少量泥質白云巖,產狀與巖層產狀一致,傾向南東,傾角8-23°,含礦層中鋅礦化程度具有明顯分帶性,含礦性與巖性及層間構造具成因關聯,中上部巖性具碎裂狀或角礫狀構造,礦化強烈構成鋅礦化體,鋅含量0.55~6.59%,頂部灰白色白云巖礦化較弱且不均勻,一般鋅含量僅為萬分之幾,個別達礦化程度,下部白云巖含少量燧石條帶、裂隙及揉皺欠發育,含礦性弱,甚至不含礦。Ⅱ含礦層位于寒武紀婁山關組第三巖性層中下部淺灰、灰白色厚層微~細晶白云巖之中,一般與圍巖界線不明顯,含礦層產狀與巖石產狀一致,傾向南東,傾角14~16°,含礦性與巖石中裂隙發育程度有關,裂隙欠發育,礦化微。密集發育,含礦性較好構成鋅礦化體,鋅含量0.2~1.48%。Ⅲ含礦層位于奧陶紀南津關組下部灰、深灰色生物灰巖之中,頂板為灰色中~厚層狀灰巖、條帶狀灰巖,底板為淺灰色灰質白云巖。呈層狀產出,產出狀態與圍巖一致,傾向南東,傾角10°~24°。含礦層雖巖性層穩定,但礦化與層間高角度小斷裂及其碳酸鹽化,硅化及螢石化關系密切,在沒有蝕變和小斷裂的部位。一般不含礦或礦化微弱,蝕變及小斷裂發育部位,強化強烈,構成鋅礦體,鋅品位1.21~5.17%。

1.2礦體特征礦區內Ⅰ含礦層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圈出6個鋅礦體,編號為

Ⅰ1~Ⅰ6。各礦體特征如下:Ⅰ1號礦體分布礦區南部新屋臺~姚家坪一線,地表露頭線呈半閉合狀,控制礦體長約2800m地段,礦體厚1.10~8.35m,平均厚3.57m,Zn含量1.03~6.59%,平均2.61%。該地段礦體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細晶白云巖、碎裂狀白云巖中賦存星點狀、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閃鋅礦產出,局部可見受巖性控制以條帶狀白云巖中呈團塊狀或條帶狀、星點狀、浸染狀閃鋅礦產出。礦體產狀70~150°∠7~16°。Ⅰ2號礦體位于茅草洞,礦體長約230m,寬約60m,地表露頭線閉合環狀,礦體厚2.40~7.50m,平均厚5.13m,Zn含量1.36~3.45%,平均2.22%。礦體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至細晶白云巖、碎裂狀白云巖中賦存星點狀、浸染狀、細脈狀、線狀、局部條帶狀產出。礦體產狀110~124°∠10~11°。Ⅰ3號礦體東起茅草洞,西止銅廠,礦體長約650m,寬約400m,地表露頭線閉合,礦體厚1.30~9.29m,平均厚3.86m,Zn含量1.17~4.58%,平均2.42%。礦體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至細晶白云巖、碎裂狀白云巖中賦存星點狀、浸染狀、細脈狀、局部條帶狀產出,局部見受巖性控制以條帶狀白云巖中呈浸染狀、團塊狀或條帶狀閃鋅礦產出。礦體產狀90~145°∠8~12°。Ⅰ4號礦體:位于頭塘北東,呈半閉合北西向展布,礦體長約300m,平均寬約200m,礦體厚1.40~1.50m,平均厚1.45m,Zn含量1.40~4.96%,平均3.18%,礦體層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細晶白

篇2:最新鋅礦成礦地質特征研究精品

鋅礦成礦地質特征研究

《資源環境與工程雜志》2014年第S1期

1成礦特征

1.1含礦層特征礦區有三個含礦層,其中Ⅰ含礦層含礦性連續,Ⅱ、Ⅲ含礦層含礦性不連續。Ⅰ含礦層位于寒武紀婁山關組上段第二巖性層中上部灰至深灰色厚層微至細晶白云巖夾中至厚層碎裂(角礫)狀白云巖之中,呈層狀產出,含礦層頂界為第三巖性層淺灰、灰白色厚層細晶白云巖;底界一般為灰質白云巖夾少量泥質白云巖,產狀與巖層產狀一致,傾向南東,傾角8-23°,含礦層中鋅礦化程度具有明顯分帶性,含礦性與巖性及層間構造具成因關聯,中上部巖性具碎裂狀或角礫狀構造,礦化強烈構成鋅礦化體,鋅含量0.55~6.59%,頂部灰白色白云巖礦化較弱且不均勻,一般鋅含量僅為萬分之幾,個別達礦化程度,下部白云巖含少量燧石條帶、裂隙及揉皺欠發育,含礦性弱,甚至不含礦。Ⅱ含礦層位于寒武紀婁山關組第三巖性層中下部淺灰、灰白色厚層微~細晶白云巖之中,一般與圍巖界線不明顯,含礦層產狀與巖石產狀一致,傾向南東,傾角14~16°,含礦性與巖石中裂隙發育程度有關,裂隙欠發育,礦化微。密集發育,含礦性較好構成鋅礦化體,鋅含量0.2~1.48%。Ⅲ含礦層位于奧陶紀南津關組下部灰、深灰色生物灰巖之中,頂板為灰色中~厚層狀灰巖、條帶狀灰巖,底板為淺灰色灰質白云巖。呈層狀產出,產出狀態與圍巖一致,傾向南東,傾角10°~24°。含礦層雖巖性層穩定,但礦化與層間高角度小斷裂及其碳酸鹽化,硅化及螢石化關系密切,在沒有蝕變和小斷裂的部位。一般不含礦或礦化微弱,蝕變及小斷裂發育部位,強化強烈,構成鋅礦體,鋅品位1.21~5.17%。

1.2礦體特征礦區內Ⅰ含礦層從西到東,從南到北圈出6個鋅礦體,編號為

Ⅰ1~Ⅰ6。各礦體特征如下:Ⅰ1號礦體分布礦區南部新屋臺~姚家坪一線,地表露頭線呈半閉合狀,控制礦體長約2800m地段,礦體厚1.10~8.35m,平均厚3.57m,Zn含量1.03~6.59%,平均2.61%。該地段礦體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細晶白云巖、碎裂狀白云巖中賦存星點狀、浸染狀、細脈狀、團塊狀閃鋅礦產出,局部可見受巖性控制以條帶狀白云巖中呈團塊狀或條帶狀、星點狀、浸染狀閃鋅礦產出。礦體產狀70~150°∠7~16°。Ⅰ2號礦體位于茅草洞,礦體長約230m,寬約60m,地表露頭線閉合環狀,礦體厚2.40~7.50m,平均厚5.13m,Zn含量1.36~3.45%,平均2.22%。礦體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至細晶白云巖、碎裂狀白云巖中賦存星點狀、浸染狀、細脈狀、線狀、局部條帶狀產出。礦體產狀110~124°∠10~11°。Ⅰ3號礦體東起茅草洞,西止銅廠,礦體長約650m,寬約400m,地表露頭線閉合,礦體厚1.30~9.29m,平均厚3.86m,Zn含量1.17~4.58%,平均2.42%。礦體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至細晶白云巖、碎裂狀白云巖中賦存星點狀、浸染狀、細脈狀、局部條帶狀產出,局部見受巖性控制以條帶狀白云巖中呈浸染狀、團塊狀或條帶狀閃鋅礦產出。礦體產狀90~145°∠8~12°。Ⅰ4號礦體:位于頭塘北東,呈半閉合北西向展布,礦體長約300m,平均寬約200m,礦體厚1.40~1.50m,平均厚1.45m,Zn含量1.40~4.96%,平均3.18%,礦體層呈層狀、似層狀,以微晶~細晶白

篇3:浙江省實施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辦法

浙江省實施《地質資料管理條例》辦法

  (2008年7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250號公布 2015年12月28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41號第一次修訂 2016年12月16日浙江省人民政府令第350號第二次修訂 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加強對地質資料的管理,保護地質資料匯交人權益,充分發揮地質資料對資源保護、開發與經濟建設的作用,根據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以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適用本辦法。

  依照《條例》規定應當向國家匯交的地質資料,其匯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 本辦法所稱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巖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本辦法所稱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是指為滿足工程建設項目需要,開展地質工作所形成的各類成果地質資料,包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壓覆礦產資源調查與評價、工程地質勘查(察)、水文地質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質資料。

  第四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領導,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將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省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以下簡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承擔地質資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委托承擔地質資料的接收和驗收工作。

  發展和改革、經濟和信息化、建設、交通運輸、水利等部門應當協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地質資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 地質資料的匯交

  第六條 在本省行政區域以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政府出資的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工作項目,承擔有關地質工作的單位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前二款規定以外的地質工作項目,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人可以委托承擔地質工作的單位直接匯交。有多個出資人的,各出資人共同承擔地質資料匯交義務。

  第七條 地質資料匯交范圍依照本辦法附件所確定的范圍執行。

  除成果地質資料(包括文字報告及附圖、附表、附件等)、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外,其他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由匯交義務承擔人匯交地質資料目錄。

  原始地質資料已在成果地質資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質資料復印件。

  依照《條例》第九條規定,應當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將其地質資料目錄同時抄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八條 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依照《條例》第十條第(四)項規定的期限匯交地質資料。

  工程建設項目地質工作已先行通過驗收或者分階段驗收的,自驗收之日起180日內匯交地質資料。

  第九條 匯交人應當匯交兩份紙質資料以及相應的電子文檔,紙質資料內容與相應的電子文檔資料內容應當一致。

  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地質資料時,應當隨附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的復印件。

  匯交經過評審、鑒定、驗收的地質資料,應當隨附評審、鑒定、驗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復印件。

  第十條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匯交的地質資料之日起15日內完成驗收,對驗收合格的,出具地質資料匯交憑證;對驗收不合格的,退回匯交人補充、更正后,在60日內重新匯交。

  第三章 地質資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條 匯交的地質資料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匯交的地質資料由承擔地質工作的單位自行歸檔保管,其目錄應當于每年3月底前報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二條 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地質資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護、安全等必要設施,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保障地質資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的館舍建造以及設施配置參照國家有關檔案館設計規范執行。

  地質資料檔案工作人員應當忠于職守,維護史實,遵紀守法,具備相應的地質資料檔案管理專業知識。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相應的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考核。

  第十三條 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至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止對資料內容予以保護;有效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將其資料內容予以公開。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予以公開。

  第十四條 政府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向社會公開,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

  前款所稱具有公益性質的地質資料的范圍按照國家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關于發布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的公告》執行。

  第十五條 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只公開資料目錄。但是匯交人書面同意提前公開其匯交的地質資料的,自收到書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予以公開。

  第十六條 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有償利用的具體事項由利用人與地質資料匯交人協商確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因救災需要,查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查閱人應當持同級人民政府或者省級有關部門出具的介紹信、查閱人工作證,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無償提供查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也可以根據相關應急預案的規定,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主動提供查詢服務。

  第十七條 已經公開的地質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持單位證明或者本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可以查閱、摘錄、復制。復制地質資料的,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可以收取復制工本費。工本費的具體標準由省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核定。

  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絡系統,公布地質資料目錄,提供查詢服務。

  第十八條 涉及國家秘密或者著作權的地質資料的保護、公開和利用,按照保守國家秘密法、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 法律責任

  第十九條 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條 違反本辦法第七條第四款和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一條 匯交的地質資料經驗收不合格,匯交人逾期拒不補充、更正的,視為不匯交地質資料,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二條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權限依法給予處分;造成損失的,依法予以賠償;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披露、提供利用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閱、摘錄、復制已經公開的地質資料的;

  (三)未按照規定保管地質資料,造成地質資料損毀、散失或者保密地質資料泄密的;

  (四)超過核定的標準收取復制工本費的;

  (五)其他玩忽職守、徇私舞弊、濫用職權的行為。

  第五章 附 則

  第二十三條 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的原始檔案,由各級城市建設檔案機構按照《浙江省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接收和管理,匯交人應當將其復制件匯交至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

  第二十四條 本辦法實施前,匯交人依法應當匯交而沒有匯交的地質資料,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清查后,按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補充匯交;其他由各承擔地質工作單位自行歸檔保管的地質資料的目錄,于本辦法實施后180日內報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五條 本辦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浙江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2.浙江省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3.浙江省原始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附件1

  浙江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其地質圖、礦產圖。

  二、礦產地質資料

  (一)礦產勘查地質資料:各類礦產勘查地質報告、礦產資源儲量報告。

  (二)礦產開發地質資料:各類礦山生產的勘探報告、資源儲量報告、閉坑地質報告。

  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

  (一)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

  (二)供水能力≥3萬方/日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報告。

  (三)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報告,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報告以及巖溶地質報告。

  四、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流行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報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三)建設工程引起地質環境變化專題調查報告,國家級重點工程和國家、省級開發區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報告。

  (五)一、二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五、地震地質工作資料

  地震地質調查、考察、研究報告。

  六、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區域物探、區域化探調查報告;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報告;遙感地質報告;國家級重點工程和國家、省級開發區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報告。

  七、地質、礦產科學研究及綜合分析資料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科技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報告以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八、其他地質資料

  旅游地質、農業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以及土壤、沼澤調查等地質報告。

  附件2

  附件3

  浙江省原始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各種原始測試數據、鑒定結果、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含數據庫),實際材料圖,主干剖面實測和修測剖面圖,物化探、重砂成果圖。

  二、礦產地質資料

  (一)礦產勘查地質資料:工程布置圖、鉆孔柱狀圖,重要槽探、坑探、井探圖,各種巖礦測試、分析數據匯總表(或數據庫),各類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有關物探、化探原始地質資料。

  (二)礦產開發地質資料:各中段采空區平面圖、剖面圖,探采對比資料,各類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

  三、水文地質資料

  各類工程布置平面圖,所有鉆孔柱狀圖,各類試驗、測試、監測原始數據、測量結果匯總表,有關物探、化探原始資料。

  四、工程地質資料

  軟土地區鉆進基巖鉆孔柱狀圖、不良地質工點控制性鉆孔柱狀圖、深度超過30米的鉆孔柱狀圖、實際材料圖,各類工程布置圖。

  五、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

  各類工程布置圖、實際材料圖、鉆孔綜合成果圖,各種調查、測試、監測原始數據及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

  六、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各類測量、分析測試原始數據匯總表,實際材料圖。

  七、地質科研等其他地質資料

  實際材料圖、重要的原始測試、分析數據、樣品位置的空間數據匯總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