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基層反映:當前結對幫扶制度存在四個問題應予改進

基層反映:當前結對幫扶制度存在四個問題應予改進

2024-07-30 閱讀 3823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當前結對幫扶制度存在四個問題應予改進》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近年來,為加快推進農村基層建設和各項事業的發展,不少地方推行了部門單位結對幫扶制度,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筆者調查發現,一些地方存在一個單位同時結對多個村(社區)的情況,且變動頻繁,一兩年就變動一次。由此,帶來了以下四個方面的問題和弊端:

一是掛點單位精力不集中。一般來說,需要結對幫扶的工作都是當前比較重要或急需開展的工作。如果一個單位同時在幾個不同地方有結對幫扶任務,會使單位的精力分散,難以取得明顯效果。特別是一些小單位人員少,自身工作都忙不過來,根本無暇顧及所結對的村(社區)。

二是掛點單位財力跟不上。結對只是形式和方法,幫扶才是要求和落腳點。在村組看來,結對就意識著“出一點”,幫助就是“資金扶助”。好的單位可以自己拿一點,有的還可以幫忙向上爭取點。一些單位自身運轉都難保,還要千方百計擠一點給點上,運轉就更加艱難。如果同時結對幾個點,資金壓力就更大,幫扶也就變成了“畫餅”。

三是被結對的村(社區)不理解。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大都對結對幫扶抱有很高的期望值。一個單位結對幾個點,只能像蜻蜒點水一樣,四處走走看看,根本不可能為點上解決實質性問題。名義上是幫扶了,實際上沒有任何效果,工作還是沒有起色。對此,不少農村基層干部和群眾不滿意,有怨言。久而久之,勢必會挫傷基層干部的積極性,損害群眾的感情,影響上下關系。

四是效果不明顯。一個單位如果經常變動結對點,今年這個鄉,明年那個村,情況都難以熟悉,更不用說有針對性地制定幫扶計劃和加以幫扶了。這種經常更換調整結對點的做法,容易使結對幫扶工作流于形式,難以收到讓老百姓受益的實實在在的效果。

為此,基層建議,基層黨委政府應及時整合資源,根據各部門單位的工作職能,將各條線的結對幫扶任務相對集中到一個部門單位,并保持一定的持久性、穩定性,以便結對辦點單位能夠集中最大的人力、物力、財力,最大限度地促進結對村(社區)各項建設和社會事業的發展,真正使結對幫扶工作取得實實在在的、群眾滿意的效果。

篇2:小學留守學生結對幫扶制度

小學留守學生結對幫扶制度

為加強我校“留守學生”教育和管理,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和參與。為了讓幫扶資助活動深入開展,為“留守學生”完成學業、健康成長創造有利條件,特制定本幫扶制度。

一、領導重視,建立機構。成立了以校長、副校長、主任、黨團員等為主要成員的關愛“留守學生”成長的工作領導小組。

二、建立“留守兒童”檔案和聯系卡。工作組摸清“留守兒童”底數,建立每個“留守兒童”的檔案和聯系卡,掌握“留守兒童”的基本情況,經濟來源,家長和代理監護的基本情況等。

三、建立幫扶責任制度。幫扶人與“留守兒童”填寫結對幫扶卡,鼓勵黨員、團員、領導干部成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義務委托監護人),及時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和生活情況,給予他們家庭的溫暖,并給予必要的幫助和引導。

四、鼓勵黨團員為“留守兒童”的代理家長,負責“留守兒童”的衣食住行和課外輔導,關心他們的思想進步和健康成長。

五、建立義務輔導隊伍。以黨團員為主要力量,成立校外義務輔導員,每人就近負責1-2名“留守兒童”,了解“留守兒童”的校外表現情況,定期與學校溝通聯系,做好“留守兒童”品行方面的教育引導工作。

六、定期開展情況通報,思想交流活動。學校定期召開幫扶人、“留守兒童”、監護人或委托監護人座談會,溝通情況,有的放矢地加強教育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