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職律師崗位職責任職條件以及應具備的能力
公職律師含義
公職律師,是指國家的政府律師,是由政府部門聘用并屬于公務員身份,負責政府機關的法律事務。像公司律師一樣,公職律師不得為社會提供有償法律咨詢和服務。
公職律師崗位職責
公職律師工作主要針對其所在機關的法律事務,工作范圍如下:
1.為所在政府機關部門提供法律咨詢、處理相關法律問題,為領導決策提供法律依據;
2.參與政府的行政復議以及行政訴訟案件;
3.參加法律培訓,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對來訪公民義務解答法律問題;
4.完成領導交給的其他任務。
公職律師應具備的能力
1.具備相關法律知識和經驗;精通相關法律知識;
2.具有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分析能力;
3.具有良好的溝通交流能力;
4.為人正直、品質優秀,工作認真、待人誠懇。
公職律師任職條件
1.法律相關專業本科以上學歷;
2.通過國家司法考試獲得律師執業證書;
3.參加并通過公務員考試;
4.精通相關法律知識,具有很強的法律研究能力。
公職律師職業發展
公職律師是國家公務員,為國家政府提供法律支持,按照規定公職律師的從業經歷可以累計到律師執業年限上,因此以后可以成為律師或者成為律師事務所合伙人。
公職律師收入
公職律師是國家公務員,由政府發放工資,工資水平按照公務員工資執行。其工資水平一般是1800-5000元,作為一名公職律師,其福利待遇很高。求職找工作可登陸好獵頭網投遞簡歷。
篇2:某市公職人員出國審查工作制度
為適應對外開放和對外交往迅速發展的需要,切實加強對出國(境)人員審查審批和管理工作,規范公職人員出國(境)審批管理程序,保證出國任務的順利完成,根據根據中辦發〔1993〕23號、中辦發〔1999〕23號及其它有關文件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我市公職人員出國審查工作制度。
一、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全市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公職人員。出國人員的審查審批一律由組織部門辦理。
二、嚴格掌握出國人員的政治及業務條件
(―)政治條件
出國人員必須政治可靠、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思想健康,作風正派,遵紀守法。對在歷次政治運動中犯有組織、策劃、煽動錯誤的人員和參與現行反革命活動、刑事犯罪活動或已立案偵察或參與經濟犯罪活動及泄露國家經濟情報和其它嚴重損害國家利益行為的,要嚴格把關。
(二)業務條件
出國人員必須熟悉本職業務,有一定的實際工作經驗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能夠完成出國所承擔的任務。
出國人員出訪任務要與本單位工作職責、本人主管工作相一致。出訪前要認真確定考察內容、精心安排考察行程。公務活動時間不能少于在外活動時間的二分之一。出國人員必須身體健康,能夠堅持正常工作。
已離退休人員,一般不再派遣出國執行公務。少數有特殊專業、身體健康的,離退休后受聘繼續工作或由有關單位隨時借用半年以上,如確屬工作需要由在職人員不能替代的出訪,并征得原單位同意,可批準出國執行公務。
三、出國人員審批權限
(一)因公出國
1、跨地區、跨部門組團的出國人員,或組團單位臨時借調(聘用)的人員,應按其行政(人事)隸屬關系和出國人員審批權限辦理審批手續。
2、中央及自治區駐地單位,按干部管理權限由中央及自治區、盟有關部門審批。
3、因公出國(境)除特殊需要外,不得通過因私渠道辦理出國(境)手續。
(二)因私出國
在職縣處級干部因私(非公務需要)出國(境),根據其申請事由,由盟委組織部酌情批準。科級以下干部及公職人員申請因私(非公務需要)出國(境),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中國公民因私事往來香港和澳門地區的暫行管理法規》、《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公安部《公民因私事出國護照申請、審批管理工作規范》、《內地居民赴港澳地區定居審批管理工作規范》執行。
四、出國人員審批程序
出國人員審查表要逐項認真填寫,不得漏項,政治表現欄須由單位或部門填寫,單位審查意見欄要由其所在單位領導簽署意見并加蓋單位公章。主管部門意見欄由有審批權的審批部門的領導簽署意見,批準機關意見欄由審批部門簽署意見(內容包括:任務報批件文號、審查批件文號、出訪國家(地區)、出訪時間及任務)。
(一)因公出國
因公出國人員或單位辦理因公出國審批手續時,必須出具邀請函件、盟行政公署向自治區人民政府上報的任務請示、自治區人民政府批件、本人政審材料、干部人事檔案等有效公文;
1、縣處級干部因公出國(境),由市委進行初審并出具政審材料,報市人民政府市長同意后,報盟委組織部進行終審。
2、縣處級以下干部辦理因公出國手續,由出國人員所在單位黨組織對出國人員進行了解審查并填寫《因公出國人員審查表》一式三份。由市委組織部審查,送分管副書記、副市長和市長同意,出具審查材料和批件。
3、審查批件有效期為三年,有效期滿或調動工作單位再次出國需重新辦理審批手續。
(二)因私出國
1、市管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干部和其他公職人員申請因私出國(境),必須嚴格按照干部管理權限,報上級組織人事部門批準后,再經公安部門辦理出國手續。
2、市委管理的干部,由市委組織部審核后上報市委審批,統一由市公安局受理、審核,上報地區公安局審批。
3、國有、集體企業職工由所在企業法人代表或其授權的單位人事、保衛部門簽署意見加蓋公章。法人代表本人申請出國,由相應的上級人事管理部門出具意見,按照本制度辦理有關手續。其他公職人員因私出國,由本人所在單位審批同意后,由申請人所在地公安部門受理,由地區公安局審批。
4、申請人需向審批機關提交以下材料:
(1)本人身份證、戶口簿復印件。
(2)公民因私事出國境申請審批表”一式三份,并貼有申請人近期正面免冠照片。
(3)提交本人符合97版護照所用的小二寸近期正面免冠照片兩張。
五、出國人員的審批原則及紀律要求
(一)出國人員所在單位要認真負責地做好出國人員的審查工作,嚴格按照相關的規定履行上報、審批及備案程序。審查部門必須堅持原則,嚴格按照中辦發[1991]8號文件、江黨辦發[1992]11號、[1994]9號文件和本制度精神認真審查、嚴格把關,切實抓好出國(境)的審查備案工作,確保對出國(境)人員的審查工作真正做到位。對工作失誤把關不嚴而造成嚴重后果和不良影響的,要追究審查機關領導及具體辦事人員的責任。
(二)根據出國任務的要求,對出國人員不僅要從政治上進行審查,而且在業務條件、團組結構上也要嚴格把關。對不熟悉出國業務、專業的人員,與任務無關的人員,一律不得批準出國。凡是出國執行專業技術任務或接受技術培訓的,黨政機關干部不得借故“搭車”出國。
(三)派遣出國必須經過正常渠道,有組織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對為了達到出國目的,弄虛作假、謊報出國任務及出國人員審查材料的,一律不得批準出國,還要嚴肅批評教育或通報,對情節嚴重的要給予紀律處分。
(四)因公出國要講究實效,嚴禁一般性的參觀考察,不得擅自增加出訪國家(地區)和延長在外停留時間。對那些沒有實質性內容和具體出國任務的出國考察、培訓團組一律不得上報審批。必須派出的團組,要貫徹“少、小、精”的原則,杜絕“搭車”照顧出國,防止“說情風”,干擾出國審批工作的正常進行。
(五)出國人員中凡發生違反外事紀律、逾期不歸、叛逃等問題,必須由派出單位查明原因和責任,書面報送審批部門,同時要總結教訓,做好善后工作。
(六)辦理出國人員審查手續,材料必須詳實齊全。
(七)出國人員歸國后,必須于一周內向組織部門報送出國(境)期間考察及活動情況的報告(報告內容包括出國(境)時間、地點、原由、考察情況、活動情況、收到的成效及收獲等),并將已申領的出入境證件交所在單位黨委(黨組)保管。出國團組要如實地做好出國人員在國外期間的表現鑒定,由團組負責人簽名后,送交出國人員所在單位。出國人員所在單位要將《因公出國人員審查表》及時交由管檔單位存入個人人事檔案。對那些隱瞞不報、不備案和不報送考察報告的,將視情節輕重,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處理。
(八)、各級各部門應本著厲行節約,超支自負的原則,加強對出國經費的管理,嚴禁向下屬部門及企、事業單位攤派出國費用。凡違反規定的開支,財會部門不予報銷,由本人自理。財政審計部門要加強監督和審計,對違反規定者,視情節輕重,對當事人批評教育和按有關財經紀律進行處理。
附:《某某市出國人員審批表》
中國共產黨某某市委組織部
二00四年九月十日
篇3:公務員辭去公職規定試行
《公務員辭去公職規定(試行)》(人社部發[2009]69號)和《公務員辭退規定(試行)》(人社部發[2009]71號)已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于2009年7月24日印發
公務員辭去公職規定(試行)
第一條 為規范公務員辭去公職工作,保障機關與公務員的合法權益,根據公務員法,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 本規定所稱辭去公職,是指公務員依照法律、法規規定,申請終止與任免機關的任用關系。
公務員辭去公職后,不再具有公務員身份。
第三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應當依照法定的情形、權限和程序辦理。
第四條 公務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辭去公職:
(一)在涉及國家秘密等特殊職位任職或者離開上述職位上滿國家規定的脫密期限的;
(二)重要公務尚未處理完畢,且須由本人繼續處理的;
(三)正在接受審計、紀律審查,或者涉嫌犯罪,司法程序尚未終結的;
(四)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不得辭去公職的情形。
第五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按照下列程序辦理:
(一)公務員向任免機關提出書面申請,填寫《公務員辭去公職申請表》;
(二)任免機關組織人事部門審核;
(三)任免機關審批,作出同意辭去公職或者不同意辭去公職的批復,同意辭去公職的應當同時免去其他所任職務;
(四)任免機關將審批結果以書面形式通知公務員所在單位和申請辭去公職的公務員,并將同意辭去公職的批復送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備案。
《公務員辭去公職申請表》和同意辭去公職的批復等存入本人檔案。
第六條 任免機關應當自接到公務員辭去公職申請之日起三十日內予以審批,其中對領導成員辭去公職的申請,應當自接到申請之日起九十日內予以審批。
第七條 經批準辭去公職的公務員,離職前應當辦理公務交接手續,必要時按照規定接受審計。
對拒不辦理公務交接手續的,按照有關規定給予處分,情節嚴重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八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批準通知書》應當直接送達公務員本人。直接送達本人有困難的,參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九條 公務員申請辭去公職未予批準的,可以按照規定申請復核或者提出申訴。復核、申訴期間不停止該人事處理的執行。
第十條 公務員在辭去公職審批期間不得擅自離職。對擅自離職的,給予開除處分。
第十一條 公務員與所在機關因專項培訓訂立協議約定工作期限的,在未滿約定工作期限內一般不得申請辭去公職。申請辭去公職的,應當向所在機關支付違約金或者履行相應義務。
違約金的數額不得超過機關提供的專項培訓費用。機關要求辭去公職公務員支付的違約金不得超過約定工作期限尚未履行部門所應分攤的培訓費用。
第十二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后,自批準之日的次月起停發工資,社會保險按照有關規定執行。
第十三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后,應當按照有關規定轉遞檔案。在九十日內重新就業的,應當在就業單位報到后三十日內,按照干部人事檔案轉遞的有關規定,將檔案轉至有關的組織人事部門保管;在九十日內未就業或者重新就業單位不具備條件保管條件的,按照流動人員人事檔案管理的有關規定轉遞檔案。
第十四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后重新就業的,其辭去公職前在機關的工作年限合并計算。
第十五條 公務員辭去公職的,原系領導成員的公務員在離職三年內,其他公務員在離職兩年內,不得到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企業或者其他營利性組織任職,不得從事與原工作業務直接相關的營利性活動。
公務員辭去公職后有違反前款規定行為的,由其原所在機關的同級公務員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由縣級以上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沒收該人員從業期間的違法所得,責令接收單位將該人員予以清退,并根據情節輕重,對接收單位處以被處罰人員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第十六條 違反本規定的,由縣級以上領導機關或者公務員主管部門按照管理權限予以糾正,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第十七條 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工作人員辭去公職,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十八條 本規定由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負責解釋。
第十九條 本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