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靜脈配置中心工作總結

靜脈配置中心工作總結

2024-07-26 閱讀 8837

靜脈配置中心工作總結

1.業務工作完成情況

  靜脈配置中心工作情況:

  在第一季度中,配置中心的總輸液配置數為272414袋,平均每天的配置數為3026袋;總退藥貼數為15075袋,平均每天的退藥數約為167袋。

2.工作新進展

  自20**年起,配置中心每天的輸液量較去年同期有明顯增加,作息時間也作了相應的調整,由過去的連班制改為現在的兩班制,盡可能滿足臨床要求。工作量增加后,各個工作環節壓力隨之增大,質量安全問題在每周的例會上被一再重申。同時,配置中心的工作人員積極與臨床溝通,及時獲取臨床的反饋意見,如用藥次序、送藥批次、每批數量等,盡量與各病區做好協調。病區用藥咨詢日益增多,對有些存在配伍、理化性質等爭議的處方,藥師們實事求是,查資料,翻手冊,把好用藥關,減少潛在風險,做到發現問題,及時分析,及時通知,及時更改。

  藥師下臨床工作也在進一步開展之中,臨床用藥指導與不良反應的收集成為藥師下臨床的主要工作。在查房過程中,發現醫囑中有配伍上的問題時,藥師及時與醫生溝通,減少了病區醫生和護士的重復工作;在用藥方面,醫生能通過我們藥師及時了解藥物的最佳用途,用法用量,注意事項等,對于醫囑的制定也有積極的意義。此外,對于某些患者的用藥,我們藥師也做跟蹤觀察,編寫藥歷。

3.內部管理的優化

  從過去的不定期開會發展為現在每周一次的例會,會議中針對經常出現的問題,討論解決方法,將新方法、新設想通過實踐進一步完善、優化。對于處方審查、藥品核對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反饋、互相交流,把可能出現的'差錯降至最低;在日常排班上進行了一些改善,在工作量激增、人員相對不足的情況下,團隊合作精神也成了每次例會的重要內容,配置中心形成崗位明確,互相協作,團結合作的氛圍。

  加強與本中心護士的溝通,在配置輸液過程中發現問題如藥品顏色變化、沖配注意事項等,護士及時反映,藥師及時解決。重視衛生工作,嚴格潔凈度控制標準。

4.下一步工作計劃

  進一步加強內部管理,強化質量、風險意識,把差錯、日損耗降至最低,做到“零”出門差錯;作息時間改變帶來的審方上的問題,也亟待解決,將審方軟件應用于目前的his系統的工作要加快開展。基于目前臨床上提出第一批送藥時間提前的希望,我們也將盡量滿足,拉小前三批的數量差距,保證第一批及早送出,使配置中心更好的服務于臨床。

篇2:工程項目臨電系統和電動機械安全措施總結

1.堅持電氣專業人員持證上崗,非電氣專業人員不準進行任何電氣部件的更換或維修。

2.施工現場的配電設施要堅持,一個月一檢查,一個季度復查一次。

3.應保持配電線路及配電箱和開關箱內電纜、導線對地絕緣良好,不得有破損、硬傷、帶電體裸露、電線受擠壓、腐蝕、漏電等隱患,以防突然出事。

4.工地所有配電箱都要標明箱的名稱、所控制的各線路稱謂、編號、用途等。

5.配電箱要做到"六有",在現場施工,當停止作業一小時以上時,應將動力開關箱斷電上鎖。

6.檢查和操作人員必需按規定穿、戴絕緣鞋、絕緣手套;必需使用電工專用絕緣工具。

7.平時應經常查看配電箱的進出線有沒有承受外力,有沒有被水泥砂漿浸污、被金屬銳器劃破絕緣,配電箱內電器的螺絲有沒有松動,動力設備有沒有缺相運行的聲音等。

8.電纜在室外直接敷設的深度應不小于0.6m,并在電纜上下各均勻敷設不小于50mm厚的細砂,然后覆蓋磚等硬質保護層。

9.電纜穿越建筑物、構筑物、道路、易受機械損傷的場所及引出地面2m至地下0.2m處,必須加設防護套管。固定機械的電源電纜沿地面敷設時應穿管并埋地。

10.進戶線過墻應設穿管保護,距地面不得小于2.5m,并應采取防雨措施。

11.配電系統應實行分級配電,即分為總配電箱,分配電箱和開關箱三級。動力配電箱與照明配電箱宜分別設置,如合置在同一配電箱內,動力和照明線路應分路設置。

12.施工現場的電氣設備應實行逐級漏電保護,即在總配電箱和分配電箱、開關箱內設置漏電保護器。

13.施工現場的電動建筑機械、手持電動工具和用電安全裝置必須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專業標準和安全技術規程,并應有產品合格證和使用說明書。

14.所有電氣設備的外露導電部分,均應作保護接零。對產生振動的設備其保護零線的連接點不少于兩處。

15.塔式起重機、室外電梯等設備,除應做好保護接零外,還應按規定做重復接地,設備的金屬結構架之間應保證電氣連接。

16.電焊機應單獨設開關箱,并設焊機專用漏電保護裝置。電焊機應放置在防雨、防砸的地點,下方不得有堆土和積水。周圍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及其他雜物。焊工必須按規定穿戴防護用品,持證上崗。

17.照明:

17.1室內照明宜采用隨結構施工將燈線穿管(或直接用電纜線)埋入樓板內,并將燈具固定于樓板下方的正式作法。

17.2照明燈具的距地高度:室內不低于2.4m,室外不低于3m。

17.3一般場所的照明應在電源側裝設漏電保護器,并應有分路開關和熔斷器。照明燈具的金屬外殼和金屬支架必須作保護接零。

17.4地下室及施工樓層照明用電一律作用36V安全電壓。

篇3:機修車間總結表技術保障部管理程序

1.?目的

全員化、低成本、持續性地對生產工藝和設備實行技術保障、技術改造、技術創新。

2.?適用范圍

適用于生產工藝設備和安全生產的管理和控制。

3.?職責

3.1負責對生產工藝和設備實施技術保障和技術改造;

3.2制訂設備維護保養、大修、改造計劃并實施落實;

3.3負責編制設備的操作規程和維護規程;

3.4監督設備狀態檢測和運行狀態統計分析工作;

3.5制訂公司生產備件安全庫存方案并協助監控;

3.6負責設備技術資料的收集和檔案的建立健全;

3.7負責設備的選型、安裝、驗收以及更新、報廢等管理工作;

3.8負責全公司設備事故和安全生產的日常管理工作。

4.定義

4.1生產工藝:指生產某種產品所需要的過程。

4.2生產設備:指在工業企業中直接參加生產過程或直接為生產服務的機器設備,主要包括機械、動力及傳導設備等。

4.3設備操作規程:是操作人員正確掌握操作技能的技術性規范,其內容是根據設備的結構運行特點以及安全運行等要求,對操作人員在全部操作過程中必須遵守的事項、程序及動作等作出規定。

4.4設備維護規程:是對設備日常維護保養方面的要求和規定。

4.5設備檔案:是指設備從規劃、設計、制造、安裝、調試、使用、維修、改造、更新直至報廢的全過程中形成的圖樣、方案說明、憑證和記錄等文件資料。

4.6操作工包機制:操作工人負責承擔一定區域內的設備維護保養工作制度。

4.7設備事故:指設備因非正常損壞造成停產或效能降低,停機時間和經濟損失超過規定限額者。

5.程序

5.1?生產工藝和設備的技術改造

采用國內外先進的、適用的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新材料,對現有設施、生產工藝條件及輔助設施進行的改造.詳見《技術改造程序》。

5.2?設備的操作規程和維護規程的制訂

設備投產前,技術保障部應制訂設備的操作規程和維護規程,由技術總監審批后頒布執行。

操作規程內容包括:

(1)操作設備前對現場清理和設備狀態檢查的內容和要求;

(2)操作設備必須使用的工作器具;

(3)設備運行的主要工藝參數;

(4)常見故障的原因及排除方法;

(5)開車的操作程序和注意事項;

(6)點檢的具體要求;

(7)停車的程序和注意事項;

(8)安全防護裝置的使用和調整要求;

(9)交接班的具體工作和記錄內容。

設備維護規程內容包括:

(1)設備要達到整齊、清潔、潤滑、緊固、防腐、安全等的作業內容、作業方法、使用的工器具及材料、達到的標準及注意事項;

(2)日常檢查維護和定期檢查的部位、方法和標準;

(3)檢查和評定操作工人維護設備程度的內容和方法等。

5.3設備檔案的建立健全

技術保障部負責對設備基礎資料的收集、整理、保管工作,設備檔案資料按每臺單機整理,存放在設備檔案內,檔案編號與設備的工藝位號一致。設備檔案保存在設備檔案柜內,檔案柜統一放置于資料室。設備檔案包括設備基本資料、易損件規格數量、維修記錄等,做到資料齊全,登記及時、正確。

5.4操作工包機制

設備的維護保養嚴格實行操作工包機制,由各車間主管劃分責任區域和規定保養內容。日常保養應有記錄。停機檢修時,車間主管填寫《維修工作票》,由班組長指導實施,技術保障部加強監督與檢查,并以此為依據,對操作工績效考核中的設備維護保養項進行打分。

5.5設備的大、項修理管理工作

由技術保障部根據日常點檢、定期檢查、狀態監測和故障修理記錄所積累的設備狀態信息,結合設備專項檢查鑒定的結果,綜合分析后,對技術狀態劣化須修理的設備,應列入年度、月度修理計劃,并進行修理作業計劃的編寫和項目申請,由工廠總經理審批后交生產部下達執行。修理期間,技術保障部需進行跟蹤檢查。修理結束后,技術保障部組織機修主管、使用部門負責人等進行鑒定驗收,填寫《設備修理竣工報告單》,并存檔。

搜集資料→編制草案→平衡審定→下達執行→檢查驗收→記錄存檔

修理作業計劃的主要內容包括:

(1)作業程序;

(2)分階段、分部作業所需的工人數、工時數及作業天數;

(3)對分部作業之間相互銜接的要求;

(4)需要委托外單位勞務協作的事項及時間要求;

(5)對相關部門配合協作的要求等。

5.6設備事故的管理

設備事故產生的原因分三種:(1)責任事故;(2)質量事故;(3)自然事故。按經濟損失的大小分為一般事故、重大事故、特大事故。

一般事故發生后,由發生事故單位的責任人,立即組織班組長、操作工、機修工在技術保障部有關人員參加下進行調查、分析,及時修復。

重大事故發生后,應由工廠總經理組織有關部門和發生事故單位的負責人,共同調查分析,找出事故原因,制定措施,組織力量,進行搶修,盡快恢復生產,盡量降低停產損失。

設備事故的處理要遵循“三不放過”的原則,設備事故發生部門在三日內要認真填寫《設備事故報告單》,一般事故由技術保障部負責對設備事故進行調查、分析,簽署處理意見,重大和特大事故應由工廠總經理批示,上報處理。

設備事故的所有原始記錄和有關資料,均應存入設備檔案。

5.7安全生產管理

技術保障部主管兼安全員,在公司安全主任和副主任的指導下,負責公司安全技術的管理工作。貫徹各項安全生產法律、法規、標準、制度以及安全工作的指示和規定,對各部門安全員進行安全技術指導。參與制訂、修訂公司的《安全管理手冊》,并檢查執行。配合上級安全部門開展安全檢查活動,每天深入現場檢查巡視,及時制止和糾正違章作業行為,對安全隱患和問題制訂整改措施并督促執行。對特殊作業,必須開具《特殊作業證》。

6.相關文件

6.1?《技術改造程序》

6.2?《設備操作規程》

6.3?《設備維護規程》

6.4?《安全管理手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