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保護管理條例

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保護管理條例

2024-07-24 閱讀 7668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八坊十三巷保護管理條例

(征求意見稿)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臨夏市八坊十三巷保護和管理,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鄉規劃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國務院《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八坊十三巷實際情況,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八坊十三巷的保護、管理和開發等活動,適用本條例。

第三條本條例所稱的八坊十三巷包括:北至紅園新村路、南至前河沿西路、西至新西路、東至西關路和解放路,保護范圍面積45.8公頃。其中核心保護范圍北至華寺街、南至前河沿西路、西至新西路、東至王寺街及南關清真大寺,面積33.74公頃;建設控制地帶面積12.06公頃。

第四條八坊十三巷內涉及文物遺跡、歷史建筑、古樹名木、傳統地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的,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執行。

第五條八坊十三巷的保護、管理和開發,應當遵循政府主導、公眾參與、保護優先、科學規劃、合理利用的原則,維護歷

史文化街區的真實性、完整性、延續性。

第六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八坊十三巷保護管理的監督。臨夏市人民政府統籌負責八坊十三巷的保護和管理工作,應設立八坊十三巷保護管理專門機構,具體負責八坊十三巷保護區域內的文物、古建筑、非物質文化遺產等保護和管理工作。

第七條自治州人民政府應當對八坊十三巷的保護工作給予資金支持。臨夏市人民政府應當每年安排保護管理專項資金,列入本級年度財政預算。

第八條任何組織和個人都有依法保護八坊十三巷建筑風貌、人文歷史遺跡、生態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進行勸阻和舉報。臨夏市人民政府應當設立舉報方式并向社會公布。

第九條鼓勵單位和個人通過捐贈、資助、投資、技術服務等方式參與八坊十三巷的保護和開發工作。

第十條自治州人民政府、臨夏市人民政府對保護八坊十三巷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應當給予表彰和獎勵;對積極恢復古街、古巷、古民居、古建筑的所有者及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應給予資金扶持。

第二章保護

第十一條嚴格保持大旮巷、擁政巷、鐵家巷、沙尕楞巷、

仁義巷、王寺巷、專員巷、石橋巷、壩口巷、大南巷、小南巷、細巷、北巷等歷史街區的現有走向、寬度、空間尺度和沿街界面等控制地帶。

第十二條對八坊十三巷內的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等不可移動文物,應當依法保護。

第十三條八坊十三巷的保護,應當采取以下措施:

(一)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違規用火用電,嚴禁存放、銷售易燃易爆物品、危化物品;公共消防設施配備應當按照有關消防技術標準和規范設置;重要建筑應當進行防火處理,按照有關的消防技術標準和規范設置消防設施、消防通道。無法按照標準和規范設置的,應當由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會同應急消防機構制訂相應的防火安全保障方案。

(二)主巷道建筑物、構筑物上不得安裝空調室外機、排氣扇(管)、防盜窗(網)。需安裝太陽能熱水器等附屬物的,應征得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同意。

(三)居民和經營者應當采用煤氣、天然氣、電力等清潔能源。

(四)其他應當由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承擔的保護措施。

第十四條八坊十三巷主巷道內建筑物、構筑物的修繕、翻建,必須保持原有的傳統格局、歷史風貌和空間尺度。電力、消

防、通信、防洪、供排水、有線電視、電話網線等設施不得影響八坊十三巷的整體風貌。

第十五條八坊十三巷內進行建設、維護、修繕時,應當設置安全標志和防護設施,文明施工。

第十六條八坊十三巷內建筑物、構筑物有安全隱患的,產權人有維護、修繕的義務,臨夏市人民政府應視情況予以資助。

第三章管理

第十七條臨夏市人民政府及相關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嚴格按照規劃,加強對八坊十三巷建設項目的審查、監督。任何新建、擴建、翻修都必須申報,經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審核同意,報政府相關部門審批。

第十八條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行使以下管理職責:

(一)開展相關法律、法規和管理等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

(二)保護生態環境、自然風貌和人文景觀,合理開發歷史文化資源。

(三)編制年度修繕計劃,建立民居院落、展覽陳設、非遺保護等相關檔案。

(四)建設、維護、管理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

(五)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管理游客安全、環境整治、治安防范、商貿業態發展和旅游服務等。

(六)指導制定社區居民規約。

(七)其他與八坊十三巷保護和管理有關的工作。

第十九條八坊十三巷主巷道的戶外廣告、門店招牌及店鋪裝修應當與整體風貌相協調。戶外廣告制作安裝需征得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同意。與整體風貌不協調的,八坊十三巷管理機關應責令其改正或拆除。

第二十條八坊十三巷內的生產、經營活動應當符合環境保護相關法律法規。

第二十一條八坊十三巷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損壞、拆除等破壞歷史建筑的行為。

(二)擅自破墻開店、開門(窗)等破壞主巷道外立面的行為。

(三)擅自改變規劃確定的土地用途。

(四)破壞規劃確定的院落布局、街巷格局和街道路面。

(五)刻畫、涂污建筑物、構筑物。

(六)擅自設置標牌、噴繪或者張貼廣告。

(七)砍伐樹木,破壞園林、綠地等。

(八)隨意傾倒垃圾、污水和焚燒雜物。

(九)使用高噪音設施設備。

(十)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應當接受管理部門統一管理,在劃定的區域內規范經營,禁止下列行為:

(一)強買強賣,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

(二)不正當價格競爭行為。

(三)店外從事食品加工、燒烤等產生異味、粉塵、油煙的經營行為。

(四)占道、流動經營等行為。

(五)出售違法、違禁物品。

(六)出售衛生不達標的食品。

(七)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三條游客應當文明游覽,禁止下列行為:

(一)刻畫、涂抹,損壞建筑和設施。

(二)移動或者損壞歷史建筑內家具、字畫、擺件等陳設品。(三)破壞花草樹木。(四)攜帶易燃易爆品及其他危險品。

(五)法律、法規禁止的其他行為。

第二十四條禁止機動車輛進入八坊十三巷主巷道,執行公務的公安、救護、環衛、應急消防、搶險搶修、觀光游覽等車輛除外。特殊情況確需進入的,經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同意后,方可進入。

第二十五條游客應尊重當地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

第四章開發

第二十六條臨夏市人民政府應當對八坊十三巷的開發利用進行指導和監督,適時發布鼓勵和限制經營的項目目錄。

第二十七條鼓勵發展當地傳統手工作坊、民間工藝、旅游產品制作及民間風味小吃、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利用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經營活動。開展符合民族習俗的傳統娛樂、民間表演藝術及民間工藝品收藏、展示、交易活動。鼓勵單位、社團組織、個人興辦博物館。

第二十八條在征得產權人的同意后,具備開放條件的民居、單位、宗教場所等傳統建筑,可以開放游覽。

第二十九條在八坊十三巷內開展公益性活動、文化旅游活動、社區活動、群眾性活動等,應當遵守國家法律和政策。

第五章法律責任

第三十條對違反本條例規定的行為,法律、法規已規定法律責任的,依照其規定執行;法律、法規未規定法律責任的,依照本條例規定執行。

第三十一條擅自處置文物、改變或毀壞歷史建筑、破壞公共資源的,由政府相關部門依法予以處理。

第三十二條對違反本條例第二十一條第五、六、七、八、九款及第二十二條、第二十三條的,由相關部門依法依規進行處

罰。

第三十三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責令改正,限期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逾期不恢復原狀或者不采取有效補救措施的,可指定第三方代為恢復原狀或者采取其他補救措施,所需費用由違反者承擔;造成嚴重后果的,對單位并處5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個人并處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賠償責任。

(一)擅自維修、改造八坊十三巷建筑物或者構筑物、道路、水系和其他設施的。

(二)擅自改變八坊十三巷內現有街巷、建筑的空間尺度和布局以及建筑現狀的。

(三)對古建房屋進行裝修裝飾改變其主體結構、外觀風貌的。

(四)在主巷道擅自破墻開店、破墻開門(窗)的。

(五)損毀巷道內外立面以及磚雕、石雕、木雕及其他裝飾物的。

(六)其它影響歷史風貌保護的行為。

第三十四條違反本條例規定,在八坊十三巷內建設與古街、民居功能、性質無直接關系的設施,或者建筑的體量、高度、色

彩以及形式與八坊十三巷核心區歷史風貌不一致的,由八坊十三巷管理部門責令限期改正、拆除,逾期不停止建設或者不拆除的,可以采取查封施工現場、強制拆除等行政手段,并由違建者依法承擔相應賠償責任。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臨夏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條例制定實施細則。

第三十六條本條例自頒布之日起施行。

篇2:項目部環境保護職責內容

1、認真宣傳貫徹環境保護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及公司環境保護管理規章制度。

2、對項目施工現場、環境、安全和一切環境保護安全防護設施的完整、齊全、有效、符合要求負責。

3、對本項目的環境保護、勞動保護工作負責。

4、定期對施工現場環境保護進行檢查、評比,對查出的問題制定措施糾正,并確保按期實施,組織施工人員學習環境保護生產技術操作規程。

5、參加環境保護安全技術研究工作,積極采用先進環境保護技術和環境保護安全設備。

6、審查引進環境保護技術(設備)和開發新產品中的環境保護安全技術問題,解決隱患,保證環境保護安全。

7、參加施工中環境保護事故的分析工作,制定環境保護事故防范措施。

篇3:車間主任(副主任)環境保護職責內容

1、車間主任是車間的環境保護安全第一負責人,對車間環境保護安全工作負全面責任,認真貫徹執行各項環境保護法規、制度和標準。

2、貫徹執行國家和上級有關環境保護的指示、法令和決定,自覺執行環境保護的“五同時”。

3、制訂、修訂車間環境保護安全技術規程和環境保護管理制度,編制車間環境保護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和方案,經批準后,組織實施。

4、組織落實新職工車間級環境保護、安全教育,并督促檢查新職工班組級環境保護安全教育;組織開展環境保護安全思想和環境保護安全技術教育及環境保護競賽等安全活動,并定期進行考核。

5、組織車間級定期、不定期環境保護安全檢查,確保環境保護設備、環境保護安全裝置、環境保護防護設施處于完好狀態,教育職工加強維護,正確使用。發現隱患及時組織整改,車間無力整改的要采取臨時環境保護安全措施,及時向公司書面報告。

6、采取措施嚴格控制廢氣、廢水、固體廢氣物的排放,確保完成公司下達的污染物排放控制指標。

7、設備操作與管理,完成公司職能部門下達的節能、降耗、減噪等控制檢劃

8、貫徹工藝操作紀律管理規定杜絕或減少非檢劃停工和跑、冒、滴、漏的污染環境事件的發生。

9、組織或參加車間各類環境保護事故調查和處理工作,并按規定及時上報,配合環保部門做好監測工作。

10、對本部門發生的環境保護事故及時報告和處理,要堅持“四不放過”的原則,注意保護現場,查清原因,分清責任,采取防范措施對環境保護事故的責任者提出處理意見。

11、建立、健全車間環境保護安全、環境保護組織,領導并支持車間和班組環境保護安全員的工作。

12、副主任在主任指定的工作范圍內對環境保護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