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8958-2006
2006-06-22發布2006-12-01實施
前言
本標準全文強制。
為了更好地保護缺氧作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本標準對國家標準GB8958―19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進行了修訂,使標準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符合實際情況。本標準代替GB8958―1988。
本標準與GB8958―1988相比,內容的變化主要有:
――按照GB/T1.1的要求重新起草了標準文本,增加了規范性引用文件。
――本標準對缺氧定義進行了調整,將缺氧危險作業氧氣濃度由18%提高到19.5%。
――本標準對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分類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更新。
――本標準對一般和特殊缺氧危險作業要求與安全防護措施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更新,將屬于事故應急救援的內容納入新增加的事故應急救援部分。
――本標準對安全教育與管理部分修改為安全教育與培訓部分,增加了事故應急救援部分,刪除了管理部分。同時,對安全教育與培訓部分的內容進行了調整和更新。
本標準為強制性標準。
本標準由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北京市勞動保護科學研究所。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胡玢、黃燕娣、趙壽堂、王棟、靳江紅。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缺氧危險作業的定義和安全防護要求。
本標準適用于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及其人員防護。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GB2894安全標志
GB5725安全網
GB6095安全帶
GB6220長管面具
GB/T12301船艙內非危險貨物產生有害氣體的檢測方法
GB12358作業環境氣體檢測報警儀通用技術要求
GBl6556自給式空氣呼吸器
3術語和定義
3.1
缺氧oxygendeficiencyatmosphere
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氧含量低于0.195的狀態。
3.2
缺氧危險作業hazardousworkinoxygendeficiencyatmosphere
具有潛在的和明顯的缺氧條件下的各種作業,主要包括一般缺氧危險作業和特殊缺氧危險作業。
3.3
一般缺氧危險作業generalhazardousworkinoxygendeficiencyatmosphere
在作業場所中的單純缺氧危險作業。
3.4
特殊缺氧危險作業toxichazardousworkinoxygendeficiencyatmosphere
在作業場所中同時存在或可能產生其他有害氣體的缺氧危險作業。
4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分類
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分為以下三類:
a)密閉設備:指船艙、貯罐、塔(釜)、煙道、沉箱及鍋爐等。
b)地下有限空間:包括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礦井、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及化糞池等。
c)地上有限空間:包括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封閉空間。
5一般缺氧危險作業要求與安全防護措施
5.1作業前
5.1.1當從事具有缺氧危險的作業時,按照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作業開始前,必須準確測定作業場空氣中的氧含量,并記錄下列各項:
a)測定日期;
b)測定時間;
c)測定地點;
d)測定方法和儀器;
e)測定時的現場條件;
f)測定次數
g)測定結果
h)測定人員和記錄人員
在準確測定氧含量前,嚴禁進入該作業場所。
5.1.2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并記錄所采取措施的要點及效果。
5.2作業中
在作業進行中應監測作業場所空氣中氧含量的變化并隨時采取必要措施。在氧含量可能發生變化的作業中應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監測。
5.3主要防護措施
5.3.1監測人員必須裝備準確可靠的分析儀器,并且應定期標定、維護,儀器的標定和維護應符合相關國家標準的要求。
5.3.2在已確定為缺氧作業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含量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0.195以上。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5.3.3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5.3.4當存在因缺氧而墜落的危險時,作業人員必須使用案例帶(繩),并在適當位置可靠地安裝必要的安全繩網設備。
5.3.5在每次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帶(繩),發現異常應立即更換,嚴禁勉強使用。
5.3.6在作業人員進入缺氧作業場所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
5.3.7在存在缺氧危險作業時,必須安排監護人員。監護人員應密切監視作業狀況,不得離崗。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5.3.8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并保持有效聯絡。
5.3.9如果作業現場的缺氧危險可能影響附近作業場所人員的安全時,應及時通知這些作業場所。
5.3.10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缺氧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做好標志。
6特殊缺氧危險作業要求與安全防護措施
6.1第5章中的規定均適用于此種作業。
6.2當作業場所空氣中同時存在有害氣體時,必須在測定氧含量的同時測定有害氣體的含量,并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在作業場所的空氣質量達到標準后方可作業。
6.3在進行鉆探、挖掘隧道等作業時,必須用試鉆等方法進行預測調查。發現有硫化氫、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有害氣體逸出時,應先確定處理方法,調整作業方案,再進行作業。防止作業人員因上述氣體逸出而患缺氧中毒綜合癥。
6.4在密閉容器內使用氬、二氧化碳或氦氣進行焊接作業時,必須在作業過程中通風換氣,使氧含量保持在0.195以上。
6.5在通風條件差的作業場所,如地下室、船艙等,配制二氧化碳滅火器時,應將滅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隨便啟動,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在放置滅火器的位置應設立明顯的標志。
6.6當作業人員在特殊場所(如冷庫等密閉設備)內部作業時,如果供作業人員出入的門或窗不能很容易地從內部打開而又無通訊、報警裝置時,嚴禁關閉門或窗。
6.7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或者裝好盲板。輸送有害物質的管道的閥門應有人看守或在醒目處設立禁止啟動的標志。
6.8當作業人員在密閉設備內作業時,一般應打開出入口的門或蓋。如果設備與正在抽氣或已經處于負壓狀態的管路相通時,嚴禁關閉出入口的門或蓋。
6.9在地下進行壓氣作業時,應防止缺氧空氣泄至作業場所。如與作業場所相通的空間中存在缺氧空氣,應直接排出,防止缺氧空氣進入作業場所。
7安全教育與培訓
7.1對作業負責人的缺氧作業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內容:
7.1.1與缺氧作業有關的法律法規。
7.1.2產生缺氧危險的原因、缺氧癥的癥狀、職業禁忌癥、防止措施以及缺氧癥的急救知識。
7.1.3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檢查和維護常識。
7.1.4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及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7.1.5事故應急措施與事故應急預案。
7.2對作業人員和監護人員的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的內容:
7.2.1缺氧場所的窒息危險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7.2.2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知識。
7.2.3事故應急措施與事故應急預案。
8事故應急救援
8.1對缺氧危險作業場所應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8.2當發現缺氧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讓作業人員迅速離開作業現場。
8.3發生缺氧危險時,作業人員和搶救人員必須立即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8.4在存在缺氧危險的作業場所,必須配備搶救器具。如:呼吸器、梯子、繩纜以及其他必要的器具和設備。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8.5對已患缺氧癥的作業人員應立即給予急救和醫療處理。
篇2:(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
為保障缺氧環境中作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特制訂本標準。
1主題內容和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缺氧危險作業的定義和安全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具有缺氧危險的所有作業。
2定義
2.1缺氧:指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低于18%的狀態。
2.2缺氧危險作業:指具有潛在的和明顯的缺氧危險的各種作業。
2.3一般缺氧作業:指在普通作業場所中的單純缺氧危險作業。
2.4特殊缺氧作業:指在特殊作業場所中或同時存在其他有害氣體的缺氧危險作業。
3缺氧危險作業環境
大致可分為三類:
3.1密閉設備:指船艙、貯罐、反應塔、冷藏車、沉箱及鍋爐等。
3.2地下有限空間:包括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礦井、廢井、地窖、沼氣池及化糞池等。
3.3地上有限空間:包括貯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封閉車間或試驗室等。
4一般缺氧作業要求與安全防護措施
4.1作業前
4.1.1當從事具有缺氧危險的所有作業時,按照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作業開始前,必須準確測定作業環境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并記錄下列各項:
a.測定日期;
b.測定時間;
c.測定地點;
d.測定方法和儀器;
e.測定時的現場條件
f.測定次數;
g.測定結果。
在準確測定氧氣濃度前,嚴禁進入該作業場所。
4.1.2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并記錄所采取措施的要點及效果。
4.2作業中
在作業進行中應監測作業環境空氣中氧氣濃度的變化并隨時采取必要措施。在氧氣濃度可能發生變化的作業中應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監測。
4.3主要防護措施
4.3.1監測人員必須裝備準確可靠的分析儀器,并且應定期標定、維護。
4.3.2在已確定為缺氧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18%以上。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4.3.3對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4.3.4當存在因缺氧而墜落的危險時,作業人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并在適當位置可靠地安裝必要的安全繩網設備。
4.3.5在每次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帶。發現異常應立即修補或更換,嚴禁勉強使用。
4.3.6在作業人員進入缺氧環境作業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
4.3.7在存在缺氧危險的環境作業時,必須安排監護人員,密切監視作業狀況。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4.3.8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
4.3.9當發現缺氧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讓作業人員迅速離開作業現場。
4.3.10如果作業現場的缺氧危險可能影響附近作業場所人員的安全時,應及時通知這些作業場所。
4.3.11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缺氧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做好標志。
4.3.12在存在缺氧危險的作業場所,必須配備搶救器具。如:呼吸器、梯子、繩纜以及其他必要的器具和設備。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4.3.13發生缺氧危險時,作業人員和搶救人員必須立即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4.3.14對已患缺氧癥的作業人員應立即給予急救和醫療處理。
5特殊作業要求與安全防護措施
5.1下列缺氧作業應按特殊作業處理:
5.1.1作業場所空氣中同時存在有害氣體。
5.1.2在作業中使用或可能產生有害氣體。
5.1.3特殊場所中的作業。
5.2作業要求與防護措施
5.2.1第4章中的各條規定均適用于此種作業。
5.2.2當作業場所空氣中同時存在有害氣體時,必須在測定氧氣濃度的同時測定有害氣體的濃度,并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在作業場所的空氣質量達到標準后方可作業。
5.2.3在進行鉆探、挖掘隧道等作業時,作業人員有因硫化氫、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有害氣體逸出而患缺氧中毒綜合癥的危險,必須用試鉆等方法進行預測調查。發現有上述氣體存在時,應先確定處理方法,調整作業方案,再進行作業。
5.2.4在密閉容器內使用氬、二氧化碳或氦氣進行焊接作業時,必須在作業過程中通風換氣,使氧氣濃度保持在18%以上,或者讓作業人員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5.2.5在通風條件差的作業場所,如地下室、船艙等,配置二氧化碳滅火器時,應將滅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隨便啟動,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建議在放置滅火器的位置設立明顯的標志。
5.2.6當作業人員在特殊場所(如冷庫、冷藏室或密閉設備等)內部作業時,如果供作業人員出入的門或蓋不能很容易地從內部打開而又無通訊、報警裝置時,嚴禁關閉門或蓋。
5.2.7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如油罐、反應塔、貯罐、鍋爐等)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或者裝好盲板。輸送有害物質的管道的閥門應有人看守,或在醒目處設立禁止啟動的標志。
5.2.8當作業人員在密閉設備內作業時,一般應打開出入口的門或蓋。如果設備與正在抽氣或已經處于負壓狀態的管路相通時,嚴禁關閉出入口的門或蓋。
5.2.9在地下進行壓氣作業時,應防止缺氧空氣泄至作業場所。如與作業場所相通的設施中存在缺氧空氣,應直接排出,防止缺氧空氣進入作業場所。
6安全教育與管理
6.1對作業負責人的缺氧作業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內容:
6.1.1與缺氧作業有關的法規。
6.1.2產生缺氧危險的原因、缺氧癥的癥狀、職業禁忌癥、防止措施以及缺氧癥的急救知識。
6.1.3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檢查和維護常識。
6.1.4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及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6.2缺氧作業安全教育結業后應發給結業證書。未受過安全教育的人不得擔任作業負責人。
6.3對一般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的內容:
6.3.1缺氧場所的窒息危險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6.3.2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知識。
7管理
7.1本標準由勞動技安管理部門負責監督執行。
7.2進行缺氧危險作業前必須報請上級部門批準,并確定合格的作業負責人。
7.3各部門應根據本標準制定實施細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