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
為保障缺氧環境中作業人員的安全和健康,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特制訂本標準。
1主題內容和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缺氧危險作業的定義和安全要求。本標準適用于具有缺氧危險的所有作業。
2定義
2.1缺氧:指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低于18%的狀態。
2.2缺氧危險作業:指具有潛在的和明顯的缺氧危險的各種作業。
2.3一般缺氧作業:指在普通作業場所中的單純缺氧危險作業。
2.4特殊缺氧作業:指在特殊作業場所中或同時存在其他有害氣體的缺氧危險作業。
3缺氧危險作業環境
大致可分為三類:
3.1密閉設備:指船艙、貯罐、反應塔、冷藏車、沉箱及鍋爐等。
3.2地下有限空間:包括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礦井、廢井、地窖、沼氣池及化糞池等。
3.3地上有限空間:包括貯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封閉車間或試驗室等。
4一般缺氧作業要求與安全防護措施
4.1作業前
4.1.1當從事具有缺氧危險的所有作業時,按照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作業開始前,必須準確測定作業環境空氣中的氧氣濃度,并記錄下列各項:
a.測定日期;
b.測定時間;
c.測定地點;
d.測定方法和儀器;
e.測定時的現場條件
f.測定次數;
g.測定結果。
在準確測定氧氣濃度前,嚴禁進入該作業場所。
4.1.2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措施,并記錄所采取措施的要點及效果。
4.2作業中
在作業進行中應監測作業環境空氣中氧氣濃度的變化并隨時采取必要措施。在氧氣濃度可能發生變化的作業中應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監測。
4.3主要防護措施
4.3.1監測人員必須裝備準確可靠的分析儀器,并且應定期標定、維護。
4.3.2在已確定為缺氧環境的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18%以上。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4.3.3對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氧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4.3.4當存在因缺氧而墜落的危險時,作業人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并在適當位置可靠地安裝必要的安全繩網設備。
4.3.5在每次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呼吸器具和安全帶。發現異常應立即修補或更換,嚴禁勉強使用。
4.3.6在作業人員進入缺氧環境作業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
4.3.7在存在缺氧危險的環境作業時,必須安排監護人員,密切監視作業狀況。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4.3.8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
4.3.9當發現缺氧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讓作業人員迅速離開作業現場。
4.3.10如果作業現場的缺氧危險可能影響附近作業場所人員的安全時,應及時通知這些作業場所。
4.3.11嚴禁無關人員進入缺氧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做好標志。
4.3.12在存在缺氧危險的作業場所,必須配備搶救器具。如:呼吸器、梯子、繩纜以及其他必要的器具和設備。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4.3.13發生缺氧危險時,作業人員和搶救人員必須立即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4.3.14對已患缺氧癥的作業人員應立即給予急救和醫療處理。
5特殊作業要求與安全防護措施
5.1下列缺氧作業應按特殊作業處理:
5.1.1作業場所空氣中同時存在有害氣體。
5.1.2在作業中使用或可能產生有害氣體。
5.1.3特殊場所中的作業。
5.2作業要求與防護措施
5.2.1第4章中的各條規定均適用于此種作業。
5.2.2當作業場所空氣中同時存在有害氣體時,必須在測定氧氣濃度的同時測定有害氣體的濃度,并根據測定結果采取相應的措施。在作業場所的空氣質量達到標準后方可作業。
5.2.3在進行鉆探、挖掘隧道等作業時,作業人員有因硫化氫、二氧化碳或甲烷等有害氣體逸出而患缺氧中毒綜合癥的危險,必須用試鉆等方法進行預測調查。發現有上述氣體存在時,應先確定處理方法,調整作業方案,再進行作業。
5.2.4在密閉容器內使用氬、二氧化碳或氦氣進行焊接作業時,必須在作業過程中通風換氣,使氧氣濃度保持在18%以上,或者讓作業人員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5.2.5在通風條件差的作業場所,如地下室、船艙等,配置二氧化碳滅火器時,應將滅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隨便啟動,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建議在放置滅火器的位置設立明顯的標志。
5.2.6當作業人員在特殊場所(如冷庫、冷藏室或密閉設備等)內部作業時,如果供作業人員出入的門或蓋不能很容易地從內部打開而又無通訊、報警裝置時,嚴禁關閉門或蓋。
5.2.7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如油罐、反應塔、貯罐、鍋爐等)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或者裝好盲板。輸送有害物質的管道的閥門應有人看守,或在醒目處設立禁止啟動的標志。
5.2.8當作業人員在密閉設備內作業時,一般應打開出入口的門或蓋。如果設備與正在抽氣或已經處于負壓狀態的管路相通時,嚴禁關閉出入口的門或蓋。
5.2.9在地下進行壓氣作業時,應防止缺氧空氣泄至作業場所。如與作業場所相通的設施中存在缺氧空氣,應直接排出,防止缺氧空氣進入作業場所。
6安全教育與管理
6.1對作業負責人的缺氧作業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內容:
6.1.1與缺氧作業有關的法規。
6.1.2產生缺氧危險的原因、缺氧癥的癥狀、職業禁忌癥、防止措施以及缺氧癥的急救知識。
6.1.3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檢查和維護常識。
6.1.4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及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6.2缺氧作業安全教育結業后應發給結業證書。未受過安全教育的人不得擔任作業負責人。
6.3對一般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的內容:
6.3.1缺氧場所的窒息危險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6.3.2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知識。
7管理
7.1本標準由勞動技安管理部門負責監督執行。
7.2進行缺氧危險作業前必須報請上級部門批準,并確定合格的作業負責人。
7.3各部門應根據本標準制定實施細則。
篇2:缺氧危險作業安全技術措施
缺氧危險作業屬于高危險作業,必須參照《安全生產法》第三十五條的規定,嚴格遵守有關安全技術規程,認真落實安全技術措施。
一、安全隔離措施
1.當缺氧危險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輸送有害介質的管閥,應有人看守或在醒目處設立“正在作業、禁止開啟”等警示標志。
2.可以采取加插盲板或拆除一段管道的方式,有效切斷物料源,阻止危險、有害介質進入作業場所。為了確保作業人員安全,不能采用水封堵管或加裝閥門等代替,以防止管壓升高失封或閥門關閉不嚴密、操作失誤而致使隔離失效。
3.當作業人員在密閉設備內作業時,一般應打開出入口的門或蓋。如果設備與正在抽氣或已經處于負壓狀態的管路相通時,嚴禁關閉出入口的門或蓋。
二、切斷電源措施
凡與作業有關聯的機械動力裝置電源,必須全部斷開,可以采取卸除傳動皮帶、取下保險絲、拉下閘刀開關或上鎖等方法,杜絕在作業過程中啟動機械動力裝置,避免在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因裝置運行而減少作業空間,或對作業人員產生意外傷害。
三、取樣分析及監測措施
1.按照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在作業開始前,必須準確測定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氧含量,符合標準規定要求,方可進入作業。在準確測定氧含量之前,嚴禁進入缺氧危險作業場所。
2.在作業進行過程中,也應監測作業場所空氣中氧含量的變化,并隨時采用相應的必要措施。在氧含量可能發生變化或可能產生危險、有害物質的作業中,應保持連續監測或保持必要的取樣分析測定頻次。
3.監測人員必須裝備準確可靠的分析儀器,并且應按標準要求做到定期標定、維護,滿足取樣分析及監測所需要。
四、通風換氣措施
1.在確定為缺氧危險作業的場所,必須采取充分有效的通風換氣措施,使作業場所空氣中氧含量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19.5%以上。嚴禁用瓶裝或管道輸送的工業用氧強制吹掃換氣。
2.在作業過程中,發現有危險、有害氣體逸出時,應事先確定處理方法,防止作業人員邊作業邊受傷害。
3.若與作業場所相通的空間中存在缺氧空氣,應直接排出,防止缺氧空氣進入作業場所。對缺氧危險作業的相鄰場所應提前告知,或預先停止其他作業,避免交叉作業。
五、照明及手持電動工具安全措施
缺氧危險作業場所使用的照明燈具及手持電動工具,必須采用安全電壓。在干燥環境,安全電壓應小于或等于36V。在潮濕或密閉容器內,安全電壓應小于或等于12V。在可能存在易燃性介質的環境內,還應做好防爆措施,使用符合防爆等級要求的電氣裝置。手持電動工具應有可靠接地,嚴防漏電現象發生。嚴禁在缺氧危險作業場所使用明火照明。
篇3:缺氧危險作業安全管理措施
一、安全責任措施
凡有缺氧危險作業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組織,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配備安全生產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指定缺氧危險作業責任人和監護人員。
1.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責任,應對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負主要領導責任。
2.分管安全負責人負直接領導責任,負責審批缺氧危險作業許可證。
3.生產技術管理人員作為指定的缺氧危險作業責任人,負有直接管理責任,負責缺氧危險作業申請許可和現場指揮。
4.安全管理人員作為缺氧危險作業安全審查、監督檢查責任人,負責缺氧危險作業方案安全審查和作業現場監督檢查。
5.作業人員和監護人員負有服從指揮、遵章守紀的責任,必須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和經批準的作業方案及作業安全措施。
二、安全投入措施
1.依法完善缺氧危險作業現場條件,確保安全投入資金足額到位,安排用于配備勞動防護用品、進行安全培訓的費用。
2.缺氧危險作業安全投入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配備缺氧危險作業的安全設施、檢驗檢測裝置、安全警示標志牌等。
②配置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缺氧危險作業的器材、工具。
③配備足夠數量的應急救援設施、消防器材。
④為作業人員或應急救援人員配備符合國標行標要求的個人勞動防護用品。
⑤對作業人員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康復療養。
三、監督檢查措施
1.制定缺氧危險作業安全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安全監督檢查力度。
2.對缺氧危險作業相關人員履職情況進行日常監督檢查,及時提出安全告知,并記錄反饋在案。對違章作業人員必須當場提出安全警告,并按制度嚴肅處理。對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現象,必須堅決予以制止。
3.對在生產過程中提出申請的缺氧危險作業,必須明確分析其危險、有害因素,提出安全審查意見,做出安全作業許可。對不具備作業條件的申請,不予許可,不得進行相關作業。
4.對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必須進行現場監督檢查,依法確保安全操作規程的遵守和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
5.作業場所必須張貼或懸掛安全警示標志,明確安全作業注意事項、勞動防護用品使用方法和應急救援措施,確定缺氧危險作業的危險、有害區域等。
四、個人防護措施
1.缺氧危險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發現異常應立即更換,嚴禁勉強使用。
2.缺氧危險作業人員,必須有針對性地按規定穿戴勞動防護服裝、鞋帽和其他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在特殊缺氧危險作業情況下,要佩戴隔離式防毒面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3.現場監護人員應當密切監視作業場所作業情況變化,記錄作業人員數量和作業時間,實施交替作業,減少作業人員在作業場所的停留時間。在作業人員未全部離開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停止作業的情況下,不得從事其他工作,更不得擅自離崗。發現缺氧危險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4.應急救援人員必須根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視作業現場情況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確保自身安全,絕不允許未采取任何個人防護措施而冒險救援。據國家安監總局網站通報,2007年7月份發生的多起缺氧危險作業事故,均因施救不當而導致事故傷亡人員的增加和事故的人為擴大,教訓極為深刻。
五、應急救援措施
1.根據對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安全評估分析,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定期開展應急培訓和預案演練。
2.當發現缺氧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設法讓作業人員迅速撤離作業現場。
3.發生缺氧危險狀況時,作業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必須立即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4.在存在缺氧危險的作業場所,必須就近配置搶救器具,如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安全梯、安全繩纜、安全帶以及必要的救援工具或設備,以便在異常情況有利于迅速實施救援。
5.對已患缺氧癥的人員應立即給予現場急救和送醫院治療處理,切不可延誤最佳救治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