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式壓縮機的拆裝常識(5)
九、填料函的裝配
1、三瓣式或六瓣式平填料(常用于中、低壓密封)和錐形填料(常用于高、中壓密封)往往共用于一個壓縮機組中。安裝前,對刮油器和填料函都應經拆件清洗、檢查與刮研,并在非工作面上打記號,以防弄亂裝錯。組裝時,應用壓縮空氣將各油、水、氣通道及定位銷孔吹凈,保證暢通;定位銷孔、油孔及排氣孔應分別對準,按號組裝,環的開口應按要求相互錯開;刮油器的刃口不應倒圓,且方向不得裝反。
2、各填料盒端面應在平板上研磨,錐形金屬填料密封圈兩個錐形密封面、金屬平面填料密封圈端面以及活塞桿接觸面都應刮研,接觸點總面積應占密封面積的70%~80%以上。塑料填料密封端面用細砂布打磨平整,與活塞桿接觸的內圓柱面,只需檢查與活塞桿應基本貼合。
3、在檢查、調整填料盒的組裝間隙時,應特別注意填料兩端面的平行度以及與軸孔的垂直度。
4、各個填料盒相通的油孔及冷卻水孔的方位必須對正,并保證暢通。塑料平面填料盒內的閉鎖環與密封環等密封元件組裝的先后次序不能顛倒(閉鎖環應靠近汽缸方向,密封環在外,接著是阻流環),其它填料的安裝順序也不得裝錯。閉瑣環與密封環相互貼合的兩個端面內圓不得倒角或倒圓,否則將不起密封作用。
5、無油潤滑或少油潤滑壓縮機中的非金屬填料,其環的兩端面、內孔表面及切口面均不得有刮傷、劃痕等缺陷;填料環與填料盒之間的軸向、徑向間隙,應符合表1――3中的規定;有金屬箍套的開口平面非金屬密封環,其金屬箍套外圓表面壓緊彈簧的長度應相等,彈力應均勻。
十、吸、排氣閥的組裝及裝配
1、檢查、裝前檢查閥片、閥座、升程限制器、閥彈簧、螺栓等零件,不得有毛刺、劃痕、裂紋、翹曲等缺陷;涂色檢查閥片和閥座的接觸面,應貼合緊密,其翹曲度一般不應超過0.03mm,若接觸不佳應將閥片放在該閥座上對其研磨;對閥彈簧用手試驗彈力時,在同一組閥中的彈簧彈力應一致;對所有待裝零件用煤油清洗并擦干凈,不得帶進任何異物。
2、環狀閥和網狀閥的組裝
(1)將閥座平裝在專用夾具上,限制閥座的轉動,將閥片放于閥座正確位置上;環狀閥片的平面度偏差應符合表1――4中的規定。
(2)氣墊閥的每一個閥片與緩沖槽的配合,內徑為(H8,H9)/f9,外徑為(H8,H9)/e8。安裝時,應保證閥片自由地落入緩沖槽,并沿槽圓周方向轉動靈活;緩沖槽深度最好大于閥片厚度,以期獲得更好的緩沖效果。氣墊閥閥片放在處于自由狀態的彈簧上,當閥片未進入緩沖槽時,組合氣閥較困難,為此,可用幾塊厚2mm的銅片順氣閥半徑方向擱置,將閥片事先壓入槽內,待閥座與升程限制器合攏后將銅片抽出。
(3)氣閥組裝時,彈簧按升程限制器彈簧孔的位置放在閥片上;然后將升程限制器裝入螺栓內并對準彈簧,不得歪斜;旋緊螺母。
(4)氣閥組裝后,閥片、彈簧運動時,應無卡住和偏斜現象;氣閥開啟高,一般為2.2~2.6mm。
(5)氣閥組裝好以后,應用煤油進行氣密性試驗,5min之內不應有連續的滴狀滲漏。
(6)氣閥中心連接螺栓及螺母擰緊后,應瑣牢或鉚死;頂絲和鎖緊裝置,均應頂緊和瑣牢。
(7)裝配時所用的襯墊應平整,無裂紋、拉痕等缺陷;所用閥止口墊片尺寸應與止口尺寸相適合。
(8)吸、排氣閥不得裝反;氣閥組合件也可在空試車之前不裝入,只將閥壓蓋裝上以防濺油。
十一、飛輪及聯軸器的裝配
大型壓縮機的飛輪,通常制成兩半,并利用切向鍵固定;中、小型壓縮機,常由皮帶輪或聯軸器兼作飛輪。大型壓縮機的飛輪多是用同步電動機的轉子代替,在安裝飛輪或兼飛輪作用的電動機轉子以前,必須將輪殼內部、兩半塊的接觸面及軸上的油污、銹跡等清除干凈。在飛輪與軸、鍵裝配前,應用千分尺或卡尺檢測,其配合尺寸符合要求方可往軸上裝配。緊固螺栓時,應先擰緊輪殼上的螺栓,然后擰緊輪緣上的螺栓,以免飛輪偏斜;飛輪若不正會引起曲軸的劇烈振動、軸承的迅速磨損和飛輪松弛,甚至引起曲軸折斷等事故。當所有螺栓均勻擰緊后,再將箍套套上,最后將鍵打入。對用同步電動機轉子兼作飛輪的電動機安裝,應在電動機轉子與曲軸聯軸器找正連好后安裝定子。安裝時,應使定子的磁極按軸向長度正對轉子硅鋼片,用長塞規檢查其徑向間隙,保證上部較下部間隙小10%左右;其間隙的調整,可用移動電動機轉子,或調整電動機地腳下的墊片厚度來獲得。當電動機地腳螺栓全緊好以后,還應做一次間隙測量,并做記錄。
彈性聯軸器,在中、小型壓縮機中應用較廣;剛性聯軸器,大都用在臥式對稱平衡壓縮機組上。安裝中,剛性聯軸器的找正、找中較嚴格,徑向公差不超過0.03mm,軸向公差不超過0.02mm;彈性聯軸器的裝配不太嚴格,兩軸的徑向、軸向允許誤差在0.1~0.2mm以內。找正常用兩表或三表測量法,每次測量時,必須將電動機地腳螺栓擰緊,否則測數不準,同時轉動兩聯軸器時,每次測量點的位置在兩聯軸器上必須一致,以減少聯軸器制造誤差的誤差。用兩表法找中測量時,必須將電動機的轉子竄到最小距離,否則測量會有誤差;聯軸器每轉360°回到原位置時,應重新檢查軸向間隙是否和第一次測量數據一致,測量數據一樣時為正確。采用三表法找中,可以避免竄軸而產生誤差。
篇2:離心式壓縮機拆裝一般要求
(1)拆卸下來的零部件,在檢查、測量前都應徹底進行清理、清洗,以便檢測和發現缺陷。一般用煤油、汽油或清洗劑來清洗有油和油垢的零件,如徑向軸承、止推軸承、機械密封、浮環密封、聯軸節等,以及清洗砂擦后的塵垢、探傷后的油和顯色粉等。使用時,應特別注意防火,并切忌用汽油、煤油來清洗橡膠類零件,以防變形。常用砂布來磨掉零部件表面的硬垢、銹跡,使零件露出金屬本色,如葉輪、隔板、氣缸等。有些部位的垢層很難用上述方法清除干凈,如葉輪的流道、回流器氣道中的垢層等,常用頭部鑲有硬金屬的鏟刀進行鏟刮,除去內壁及葉片上的垢層。鏟刮時,應注意用力不能過猛,要仔細刮勻刮凈,特別是對葉輪的清刮必須徹底,否則將影響轉子的平衡。
(2)對新更換的備品配件,應按圖紙的技術要求加以檢查;檢查各個加工表面量,如有毛刺、凸點要修光平整。對修復的零部件,除按技術要求認真檢查外,還要特別注意消除補焊零件的應力,以免產生修后變形或裂紋。對于“o”形密封環,除按規格選配外,裝前還應與實物相配檢查,其松緊要適當,并且凸出的高度要符合規定,一般為零件配合間隙值的3~4倍或為0.3—0.4mm。(3)對裝配的技術要求必須嚴格執行,對裝配的檢測要認真、細心、準確,并要記錄。
(4)對每個零部件的裝配,都應按規程及拆卸時的標記或編號認真核對后依程序組裝,嚴防錯裝和漏裝。
(5)該用專用工具的地方必須使用專用工具,該加油裝配的必須加油,嚴禁強拉硬拉及亂敲亂打等野蠻方式裝配。
(6)扣蓋之前,應用壓縮空氣徹底吹凈缸內及系統內的殘留異物、灰塵,并做認真檢查。
(7)間隙配合的止口,裝配時只許吊裝推進或下落就位,嚴禁敲打或用螺栓強制就位。
(8)連接螺紋在裝配前都應清理干凈,并均勻涂上一層鉛粉或石墨粉,以防組裝時損傷。
篇3:活塞式壓縮機的拆裝常識(6)
十三、潤滑系統的組裝
1、高壓注油器、循環油泵的油壓和油量,應符合規定要求。
2、油管不允許有急彎、折扭和壓扁現象。
3、循環潤滑系統的回油管,應有3/1000的坡度,以使油能順利回流集油箱。
4、潤滑系統的管路、閥門、過濾器和冷卻器等安裝完畢后,應進行嚴密度和強度試驗。嚴密度試驗壓力,同操作壓力;強度試驗,循環油系統以1.5倍操作壓力進行,氣缸及填料潤滑油系統以壓縮機末級工作壓力的1.5倍進行。油壓安全閥的開啟壓力按1.1倍的操作壓力進行調整。
5、齒輪油泵的齒輪與泵蓋端面總間隙為0.08~0.20mm,與泵體的徑向間隙為0.10~0.25mm。
十四、安全閥的組裝
1、閉式安全閥閥體,應做水壓強度試驗。試驗壓力為系統額定工作壓力的1.5倍。
2、安全閥應進行氣密性試驗,試驗壓力為系統額定工作壓力。
3、安全閥的起跳壓力,按系統額定工作壓力的1.05~1.1倍調整,調整用氣體應是空氣或氮氣等惰性氣體;當壓縮機介質含易燃、易爆氣體時,一般不允許在壓縮機系統運行中用工作氣體進行安全閥的調整。
4、當系統工作壓力超過30MPa時,最好設置二個安全閥。
5、由于腐蝕、進口管積垢受熱干結等原因引起安全閥卡住不起跳,或者能起跳但泄放后關閉不嚴的安全閥,應定期進行檢查、修理、校驗或更換。
6、安全閥閥芯與閥座應相互仔細研磨,以保證氣密性;粗磨時,可采用專用胎具粘上金相砂布,分別打磨閥芯與閥座,可縮短時間。
十五、總裝配
1、活塞桿與十字頭連接后的檢查
(1)檢測活塞桿中心線與滑道中心線的同軸度,檢測十字頭與滑道的配合間隙,使之均應符合規定的技術要求。
(2)檢測活塞與氣缸的配合間隙,圓周間隙的偏差應符合裝配技術要求;活塞在氣缸中的前、后或上、下間隙,同側偏差應小于0.05mm。
(3)測定活塞桿的擺動度,可采用一個或兩個千分表分別在靠近氣缸填料箱與十字頭刮油器一側進行測定,細心檢查活塞桿在往復運動中水平方向的擺動值及垂直方向的跳動值。測定時,活塞桿應做連續往復運動(可采用手動盤車或電動盤車)。對于測得的擺動值過大或測定中發現活塞桿有明顯偏斜運動的異?,F象,應進行分析處理。在正常的情況下,活塞桿的擺動值應小于0.02~0.04mm/100mm,跳動值應小于0.03~0.05mm。其確切值與氣缸直徑以及工作壓力的大小有關,氣缸直徑在400mm以下、工作壓力在1.5MPa以下者,活塞桿的擺動值和跳動值允許大些。
2、氣缸余隙的檢查與調整
(1)活塞、活塞桿、十字頭組裝后,可將氣缸蓋蓋上,并按常規要求擰緊螺栓,然后進行氣缸余隙的檢查,各缸的余隙大小按設計要求,或參考如下常規標準:
①對于一列一級雙作用氣缸的余隙值為:曲軸測氣缸余隙≥0.001Smm,氣缸蓋側余隙≥≥0.001S+1mm,其中S為活塞行程。
②對于一列兩級的串聯氣缸余隙值的控制,應考慮兩級熱膨脹伸長之累計值影響,一般二級缸缸蓋側的余隙值比一級缸稍大些。氣缸余隙的測定,通常采用壓鉛法,鉛條最好采用圓形截面,直徑一般為余隙的1.5~2倍。測定時,鉛條均由氣閥孔處伸入;對于小直徑的氣缸余隙測定,一般測單邊即可;對于直徑較大的氣缸,一般要求在兩邊同時測定,這樣測定的值較準確。
(2)當測得的余隙值不合適時,若是兩端分布值不符合要求,可采用調整活塞桿頭部與十字頭連接的調整墊片的厚度,或調整十字頭與活塞桿連接處的雙螺母等方法;若是余隙總值不符合要求,常用氣缸蓋墊片厚度增大或減小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