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業尾礦排放與筑壩管理制度
(1)、尾礦庫筑壩,包括岸坡清理、尾礦排放、壩體堆筑、壩面維護和質量檢測等環節,嚴格按設計要求精心組織施工。
(2)、尾礦壩灘頂高程必須滿足生產、防汛、冬季冰下放礦和回水的要求。
(3)、尾礦筑壩必須有足夠的安全超高、沉積干灘長度和下游壩面坡度。
(4)、每一期筑壩沖填作業之前,必須進行岸坡處理。岸坡處理應做隱蔽工程記錄,如遇泉眼、水井、地道或洞穴等,要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經主管技術人員檢查合格后方可沖填筑壩。
(5)、上游式尾礦筑壩法,應于壩前均勻分散放礦,修子壩或移動放礦管時除外,不得任意從庫后或庫側放礦。同時滿足以下要求:
①粗顆粒尾礦沉積于壩前,細顆粒排至庫內,在沉積灘范圍內不允許有大面積礦泥沉積;
②沉積灘頂應均勻平整;
③沉積灘坡度及長度等應符合設計的要求;
④嚴禁礦漿沿子壩內坡趾橫向流動沖刷壩體;
⑤放礦礦漿不得沖刷壩坡;
⑥放礦應有專人管理。
(6)、壩體較長時應采用分段交替放礦作業,使壩體均勻上升,應避免灘面出現側坡、扇形坡或細顆粒尾礦大量集中沉積于一端或一側。
(7)、放礦口的間距、位置、同時開放的數量、放礦時間以及水力旋流器使用臺數、移動周期與距離,應按設計要求或作業計劃進行操作。分散放礦支管、導流槽伸入庫內的長度和距灘面的高度應符合設計要求。
(8)、為保護初期壩的反濾層免受尾礦水沖刷,應采用多管小流量的放礦方式,以利盡快形成灘面,并采用導流槽或軟管將礦漿引至遠離壩頂處排放。
(9)、冰凍期、事故期或由某種原因確需長期集中放礦時,不得出現影響后續堆積壩體穩定的不利因素。
(10)、巖溶發育地區的尾礦庫,應加強周邊放礦,以加速形成防滲層,減少滲漏和落水洞事故。
(11)、每期子壩堆筑完畢,應進行質量檢查,檢查記錄需經主管技術人員簽字后存檔備查。主要檢查內容:
①子壩剖面尺寸、長度、軸線位置及邊坡坡比;
②新筑子壩的壩頂及內坡趾灘面高程、庫內水面高程;
③尾礦筑壩質量。
(12)、尾礦灘面及下游壩坡面上不得有積水坑。
(13)、壩外坡面維護工作可視具體情況選用以下措:
①壩面修筑人字溝或網狀排水溝;
②坡面植草或灌木類植物;
③采用碎石、廢石或山坡土覆蓋壩坡。
篇2:一般情況排放瓦斯管理制度
(1)高瓦斯區域的開掘巷道停風后,預計在短期內瓦斯會超限通風科應在巷道開始施工時就根據現場實際情況編制相應的排放瓦斯措施。現場發生變化時通風區要及時對措施進行更改、修訂并審批。排放瓦斯措施應在通風科保存。
(2)發生無計劃或者有計劃停風后通風科、隊當班值班人員應按《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要求,組織有關人員學習事先制定的排放瓦斯措施并積極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3)排放瓦斯責任劃分:
總工程師:停風區瓦斯濃度超過3%時親自坐臺指揮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超過5%應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通風科長(副科長):參與組織任何情況下的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在1﹪—3﹪時,通風科必須有一名副科長以上干部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瓦斯濃度超過3%時,通風科長必須在現場組織瓦斯排放工作。
(4)排放瓦斯工作開始前,通風科值班人員及現場跟班干部事先與機電單位負責人聯系,由機電部門負責人指派專人將安全技術措施規定的瓦斯風流經過的區域內全部設備斷電(采區變電所和配電點兩處同時斷開),并由現場機電人員看管并設置警示牌?,F場安全員及機電部門人員負責核實排瓦斯沿途電器設備斷電情況,證實完全斷電后及時通知通風科,由通風科現場人員負責準備排放瓦斯。
(5)排放瓦斯工作開始前,必須停止排出瓦斯風流經過區域的所有工作,撤出人員、設置警戒警標,安全員會同通風人員把守巷口,嚴禁人員入內。
(6)開啟局部通風機前,瓦斯檢查員必須認真檢查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附近10M范圍內的風流瓦斯情況,只有在局部通風機及其開關所處巷道通風正常,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0.5%時,方可啟動局部通風機開始排放工作。
(7)排出瓦斯量必須嚴格控制,確保其與全風壓風流匯合處瓦斯和二氧化碳的濃度都不超過1.5%??刹捎貌痖_停風巷道口外第一節風筒(人為造成漏風)、用繩子捆扎風筒或調整三通(預先裝好)風量等控制風流方法,控制排出瓦斯量,掌握排出濃度,嚴禁采用斷續停開風機的方法控制瓦斯濃度。
(8)排放瓦斯過程中,通風科現場跟班干部及瓦斯檢查員必須隨時檢查排出風流及其與全風壓風流匯合以后的瓦斯情況,及時調控排出瓦斯量,并詳細記錄(出坑后應登記在排放瓦斯記錄本上)。
(9)當整個獨頭巷道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1%,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1.5%時,通風科現場跟班干部及瓦斯檢查員進入排放巷道,全面檢查通風瓦斯情況。只有在證實整個巷道空間通風正常,無局部瓦斯積聚,其它條件符合《煤礦安全規程》有關規定且穩定半小時后,瓦斯排放方可結束。
(10)啟封長期停風或已封閉的盲巷,按瓦斯濃度大小,制定專門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后,按措施規定進行排放。
(11)排放瓦斯工作結束后,排放人員必須使用現場就近處電話向通風科及礦調度匯報排放工作情況,得到許可后方可出坑。
(12)排放瓦斯記錄本上的記錄內容應包括:排放瓦斯日期、地點、負責人及參加人員、排放開始和結束時間、排放過程瓦斯濃度和排放瓦斯量等。
篇3:特殊情況瓦斯排放制度范例
⑴.串聯通風區域進行瓦斯排放工作時,必須嚴格執行逐級排放制度,首先從進風方向的第一臺局部通風機開始排放,上一級排放完畢后才能進行下一級排放,嚴禁跳級排放。
⑵.排放停風時間較長或密閉巷道、連通采空區巷道瓦斯時,必須攜帶測氧儀或瓦斯、氧氣兩用儀。
⑶.全礦井有計劃停電,事先應制定詳細的排放瓦斯、恢復通風的安全措施,報礦總工程師批準,由安監科監督執行。
⑷.礦井因故障停電,造成主要通風機停止運轉,開啟主要通風機排放瓦斯前,應事先將防爆門及行人風門打開,采用短路摻新的辦法進行瓦斯排放。以后,按照主要通風機排出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2%(必須保證最遠采區的風流瓦斯排出以后)嚴格控制,逐漸關閉風門。通風系統正常后,主要通風機出風口瓦斯濃度降到了1%以下(含1%)時,通風科瓦檢人員方可進入風道檢查瓦斯情況,瓦斯濃度降到0.75﹪以下(含0.75%),且穩定30分鐘后,主要通風機排放瓦斯方可結束。
⑸.利用全風壓排放采煤工作面瓦斯時,必須采用短路摻新的辦法,控制瓦斯排出量,保證排出風流與摻新風流匯合后瓦斯和二氧化碳濃度都不得超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