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田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全面落實中石化集團公司《用火作業安全管理規定》,加強油田工業用火作業安全管理,有效防范各類事故的發生,特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油田所屬單位及承攬油田油氣工程的施工單位。
第三條油田煉化、銷售企業及其他企業用火作業執行中國石化集團公司《用火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海(水)上用火作業執行SY6303-1998《淺海石油設施用火安全規定》。
第四條用火作業中涉及受限空間、臨時用電、高處作業、破土作業等直接作業環節時,各單位應按集團公司有關規定辦理相應的作業許可證。
第五條勝利油田工業用火級別的劃分遵照中石化集團公司《用火作業安全管理規定》執行。
第六條用火審批權限及授權原則
(一)各級單位應明確用火審批人。如審批人外出,審批人可委托一名授權人代理審批,授權委托必須有書面材料。
(二)審批權限:用火審批人應嚴格按照工業用火分級標準,審批相應等級的用火報告,不得越級、降級審批。
(三)授權原則:
1、一、二級用火報告審批人為二級單位主管生產安全的領導,授權人為同級代管領導。
2、三級用火報告審批人為三級主管生產安全的領導,授權人為同級代管領導。
3、四級用火報告審批人為三級單位業務技術及安全部門。
4、用火報告中其他欄審批人為相應部門的領導或負責人。
第七條用火作業許可證的制定
(一)一、二級用火,應由生產單位項目負責部門牽頭組織雙方二級(即施工方、生產單位,下同)生產、技術、工程、安全等部門領導或負責人共同勘察落實用火現場,確定施工方案及用火安全措施。
(二)三級用火,應由生產單位項目負責部門牽頭,組織雙方三級生產、技術、工程、安全等部門人員及基層單位主要領導共同勘察落實用火現場,確定施工方案及用火安全措施。
(四)四級用火,由四級單位行政正職負責,會同用火施工操作人員、三級安全、技術人員共同落實用火方案,確定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
(五)用火作業許可證由施工單位的工程技術人員執筆,經參與制定的各部門審核后形成書面材料。一、二級工業用火應同時制定用火作業指導書,與用火報告同時上報審批。
(六)用火作業指導書是對用火安全防護措施的細化和完善,重點包括七個方面的內容:
1、施工項目介紹;
2、用火領導小組;
3、用火部位及用火方案(附現場平面圖);
4、危害識別與風險評估(附工作危害分析表JHA);
5、具體安全防護措施(詳細到每個步驟);
6、應急處理;
7、施工機具及消防設施設備清單。
第八條用火作業許可證應在用火施工前辦理,報告審批后應盡快實施,且各項安全準備防護措施均嚴格按照報告書內容落實,不得隨意改動。
第九條用火作業許可證的審批
(一)一、二級《用火作業許可證》,由雙方二級單位的項目負責部門、生產、技術、工程、安全等部門共同審核,雙方二級單位業務技術部門、安全部門負責人審查簽字,經主管生產安全的領導審核簽發。
(二)三級《用火作業許可證》,由雙方三級生產、技術、工程、安全等部門人員及基層單位主要領導共同審核,經雙方三級單位業務技術、安全部門負責人審查簽字后,報三級單位主管生產安全領導審核簽發。
(四)四級用火,由施工方或四級單位填寫《用火作業許可證》,并經施工單位負責人審查簽字后,生產單位三級技術部門及安全部門審批簽發。
第十條《用火作業許可證》有效時間為一個作業周期,但最多不超過5天。
第十一條工業用火安全措施確認書
(一)用火前,應由生產單位的項目負責部門組織雙方生產、技術、工程、安全等部門以及雙方安全監督(護)人、用火操作人員,對用火措施進行逐條落實,確認無誤并簽字后,方可下達用火令。
(二)《工業用火安全措施確認書》(見附件1)應在每日用火前后填寫,用火主要安全措施應由直接用火操作人員、施工單位、生產單位監護(督)人逐項檢查確認簽字后方可實施用火。
(三)工業用火現場條件發生變化或中途停工一小時及以上,應再次對現場安全措施進行逐項確認,并填寫《勝利油田工業用火安全措施確認書》,依次延續。
(四)每日用火結束后,應由生產單位、施工單位用火監督(護)人、用火操作人員共同對現場進行完工驗收并簽字后方可離開。
第十二條用火監督(護)原則
(一)一、二級用火前,雙方二級項目負責人、生產、技術、工程、安全等部門負責人必須到現場監督和用火確認,用火過程由生產單位、施工單位指定的安全監督(護)人全程監督;
(二)三級用火前,雙方三級生產、技術、工程、安全等部門人員必須到現場監督和用火確認,用火過程由生產單位、施工單位指定的安全監督(護)人全程監督。
(三)四級用火由施工單位指定的安全監督(護)人全程監督。
第十三條對用火人員的基本要求
(一)用火作業人
1、用火作業人應經過專業安全知識教育,熟悉用火方法和用火安全技術措施,特種作業人員應持有效的特種作業資格證書。
2、作業時應配戴必要的勞動防護用具、用品。
3、嚴格執行“三不用火”原則,即:沒有審批和確認合格的《工業用火作業許可證》和《勝利油田工業用火安全措施確認書》不用火、用火監護人不在現場不用火、用火安全措施沒有徹底落實不用火。
4、對達不到用火條件或違章指揮有權予以拒絕用火。
(二)用火監督(護)人
1、用火監督(護)人由生產單位和施工單位雙方各指派一名熟悉生產工藝、具有一定用火常識的工程技術人員擔任,并取得油田安全管理部門頒發的用火監督(護)證,做到持證上崗。
2、用火監督(護)人應具有對突發事故的處理能力,且應在施工前勘查現場。
3、嚴格遵守“三不用火”原則,發現用火措施不落實、用火部位與用火報告不相符、用火發生異常情況、作業人員不執行“三不用火”且又不聽勸阻的,監督(護)人有權收回用火報告,停止用火。
4、在實施用火過程中,監督(護)人不得離開用火現場。
5、用火點距關鍵裝置15米以內時,應加強安全監護。
(三)用火負責人
1、用火負責人由施工單位的項目負責人擔任,用火負責人必須懂業務,能夠系統掌握用火安全技術知識,具有對突發事故的處理能力,且應在施工前勘查現場。
2、用火負責人必須了解用火系統和工藝、設備狀況,熟知用火方案和安全措施。
3、用火負責人不得增加用火報告以外的用火項目,不得以任何事由離開現場。
第十四條各職能部門現場職責
按照“誰主管,誰負責”的原則,各職能部門在用火過程中負有以下職責:
(一)項目負責部門負責整個施工過程的組織與協調,確保用火安全。
(二)生產技術部門負責用火施工過程中,生產系統的調度及用火系統流程的切換與確認。
(三)基建工程部門負責協調整個用火過程的施工進度與質量監督。
(四)安全監督部門負責監督用火過程中,各項安全措施的核實與用火條件的確認,制止和糾正不安全行為。
(五)消防部門負責用火過程中消防滅火器材、設施的配備與滅火措施的落實。
(六)其它部門負責監督用火過程中,按照其職能,應落實相應的責任。
第十五條用火作業基本原則
(一)在生產、儲存、輸送可燃物料的設備、容器及管道上采用置換用火,必須切斷物料來源后用盲板隔離,經徹底吹掃、清洗、置換,分析合格后用火。
(二)不得在同一生產系統上同時進行2處以上(含2處)用火。
(三)用火期間,如果暫停用火作業間隔超過1小時,再次用火前必須對用火安全措施進行重新確認。
(四)一份用火報告只限1個用火項目。
(五)關鍵部位的用火,無法斷開的控制閥門必須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第十六條生產單位、施工單位應做好工業用火登記建檔工作。二級生產單位安全管理部門每月25日前將本單位一級用火統計臺帳上報安全環保處備案。
第十七條工業用火資料管理
(一)工業用火資料:
1、工業用火統計臺帳;
2、工業用火作業許可證(包括一、二級用火作業指導書);
3、用火安全措施確認書。
(二)工業用火檔案資料的保存期限為二年。
第十八條法定節假日期間,原則上不進行工業用火,確因生產所需時,用火級別提高一個等級。
第十九條應急情況下的用火
油氣管線泄漏、穿孔、偷盜破壞等緊急情況時,可先進行現場緊急處置,嚴格按照工業用火要求,由各部門參加搶險人員現場商討用火安全措施,并進行現場用火安全措施確認合格后,由現場總指揮下達命令后,方可實施工業用火。
第二十條本規定由勝利油田安全環保處負責解釋。
第二十一條本規定自頒布之日起開始執行。
篇2: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制度
1范圍為進一步加強對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防止發生缺氧、中毒窒息等事故,特制訂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在本公司內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的施工單位和人員。⊥6
?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票編號:裝置/單元名稱設備名稱原有介質主要危險因素作業單位監護人作業內容作業人員作業時間年月?日時分至?年?月?日時分采樣分析數據采樣時間氧含量可燃氣體含量有毒氣體含量分析工簽名%%序號主要安全措施選項確認人1所有與受限空間有聯系的閥門、管線加符合規定要求的盲板隔離,列出盲板清單,并落實拆裝盲板責任人。2設備經過置換、吹掃、蒸煮。3設備打開通風孔進行自然通風,溫度適宜人員作業;必要時采取強制通風或佩戴空氣呼吸器,但設備內缺氧時,嚴禁用通氧氣的方法補氧。4相關設備進行處理,帶攪拌機的設備應切斷電源,掛“禁止合閘”標志牌,設專人監護。5盛裝過可燃有毒液體、氣體的受限空間,應分析可燃、有毒有害氣體含量。6檢查受限空間內部,具備作業條件,受限空間作業期間,嚴禁同時進行各類與該設備有關的試車、試壓或試驗工作。在同一受限空間內不應進行交叉作業,如必要時,必須采取避免相互影響、傷害安全措施。7作業人員清楚受限空間內存在的其他危害因素,如內部附件、集渣坑等。8檢查受限空間進出口通道,不得有阻礙人員進出的障礙物。9使用的所有電氣設備必須安裝漏電保護器,漏電起跳電流不大于30毫安,并做到“一機一閘一保護”。10金屬容器和潮濕、工作場地狹窄的受限空間作業照明電壓不大于12V;嚴禁將接線箱(板)帶入容器內使用,在潮濕容器中,作業人員應站在絕緣板上,同時保證金屬容器接地可靠。11原盛裝過可燃液體、氣體等介質,有揮發可能性的,應使用防爆電筒或電壓不大于12V的自備直流電源的安全行燈;作業人員應穿戴防靜電服裝,使用防爆工具。嚴禁攜帶手機等非防爆通訊工具和其他非防爆器材。12作業監護措施:消防器材(?)、救生繩(?)、氣防設備(?)、安全三角架()。13發生有人中毒、窒息的緊急情況,搶救人員必須佩戴隔離式防護面具進行設備搶救,并至少有一人在外部做好聯絡、監護工作。危害識別及其他補充安全措施:施工作業單位意見:簽名:車間(工段)意見:簽名:安全管理部門意見:簽名:廠領導審批意見:簽名:完工驗收驗收時間年月?日時分作業單位簽名:生產單位簽名:
篇3: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第一條受限空間是指爐、塔、釜、罐、倉、槽車、管道、煙道、隧道、下水道、溝、坑、井、池、涵洞等封閉、半封閉設施及場所內。在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前,應辦理《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
第二條進入受限空間涉及用火、臨時用電、高處作業等作業時,應辦理相應的作業許可證。
第三條受限空間的危害識別
1、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前,針對作業內容,應對受限空間進行危害識別,制定相應的作業程序及安全措施。
2、將安全措施填入《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內。設施所屬單位應保存《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
第四條作業許可證辦理程序。
1、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的負責人,應持有施工任務單,到直屬企業二級單位或基層單位,辦理《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
2、直屬企業二級單位或基層單位負責人,應對作業程序和安全措施進行確認后,簽發《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
3、施工單位負責人應向施工作業人員進行作業程序和安全措施的交底,并指派作業監護人;直屬企業二級單位或基層單位與施工單位現場安全負責人對受限空間作業的全過程實施現場監督。
4、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完工后,在《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的完工驗收欄中,直屬企業二級單位或基層單位與施工單位現場安全負責人簽名。
第五條作業安全措施
1、直屬企業二級單位或基層單位與施工單位現場安全負責人對現場監護人和作業人進行必要的安全教育,內容應包括所從事作業的安全知識、作業中可能遇到意外時的處理和救護方法等。
2、應制定安全應急預案,內容包括作業人員緊急狀況時的逃生路線和救護方法,現場應配備的救生設施和滅火器材等。現場人員應熟知應急預案的內容。
3、無《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和監護人,不應進行任何作業。當受限空間狀態改變時,為防止人員誤入,在受限空間的入口處設置“危險!嚴禁入內”警告牌。
4、為保證設備內空氣流通和人員呼吸需要,可采用自然通風,必要時采取強制通風方法,但嚴禁向內充氧氣。進入受限空間內的作業人員每次工作時間不宜過長,應安排輪換作業或休息。
5、在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前,應切實做好工藝處理,與其相連的管線、閥門應加盲板斷開。不應以關閉閥門代替安裝盲板,盲板處應掛牌標示。
6、帶有攪拌器等轉動部件的設備,應在停機后切斷電源,摘除保險或掛接地線,并在開關上掛“有人工作、嚴禁合閘”警示牌,必要時派專人監護。進入金屬容器(爐、塔、釜、罐等)和特別潮濕、工作場地狹窄的非金屬容器內作業照明電壓≤12V;當需使用電動工具或照明電壓>12V時,應按規定安裝漏電保護器,其接線箱(板)嚴禁帶入容器內使用。
7、當作業環境內存在爆炸性氣體,則應使用防爆電筒或電壓≤12V的防爆安全行燈,行燈變壓器不應放在容器內或容器上;作業人員穿戴防靜電服裝,使用防爆工具。
8、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前4h內,受限空間應處于作業所需的安全環境;在施工作業期間每隔4h對受限空間可能聚集有毒有害氣體的部位進行檢測,濃度不超過國家規定的“車間空氣中有毒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的指標。
9、對盛裝過能產生自聚物的設備容器,作業前應進行工藝處理,采取蒸煮、置換等方法,并做聚合物加熱試驗。
10、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的人員、工具、材料須進行登記。作業結束后,進行全面檢查,確認無誤后,方可交驗。
第六條監護人職責
1、作業監護人應熟悉工藝、作業程序,了解作業內容和危害因素。
2、確認現場處于安全環境狀態,檢查防護器具、急救器材是否齊全完好。
3、對作業過程實時監控,確保安全措施到位。
4、遇有緊急情況,有權終止作業,按應急預案進行處理。
第七條作業人員職責
1、持有經審批同意、有效的《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方可施工作業。
2、在作業前應充分了解作業的內容、地點(位號)、時間、要求,熟知作業中的危害因素和《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中的安全措施。
3、對《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上的安全防護措施應經落實確認和監護人同意后,方可進入設備容器內作業。
4、對違反本制度的強令作業,安全措施不落實的,作業監護人不在場等情況有權拒絕作業,并向上級報告。
5、應服從作業監護人的指揮,禁止攜帶作業器具以外的物品進入設備容器內。如發現作業監護人不履行職責時,應立即停止作業。
6、在作業中如發現情況異常或感到不適和呼吸困難時,應立即向作業監護人發出信號,迅速撤離現場,嚴禁在有毒、窒息環境中摘下防護面罩。
第八條《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的管理
1、《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是進入受限空間作業的依據,不應涂改;如確需修改時,應經簽發人在修改內容處蓋章確認。如果《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中安全措施、氣體檢測、評估等欄目不夠時,應另加附頁。《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和附頁應妥善保管,保存期為1年。
2、《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一式三聯,二級單位或基層單位留存第一聯,作業監護人持有第二聯,施工作業負責人持有第三聯。
3、《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中各欄目,應由相應責任人填寫,其他人不應代簽,作業人員、監護人姓名應與《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上的相符。
4、凡需要4h進行檢測1次的數據,應填寫在《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的“補充措施”一欄中。
5、《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的有效期為作業項目一個周期。當作業中斷4h以上時,再次作業前,應重新對環境條件和安全措施予以確認;當作業內容和環境條件變更時,需要重新辦理《進入受限空間作業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