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人民醫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管理制度
市人民醫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管理制度
一、醫院院長領導的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醫療、護理質量管理委員會、醫院感染管理委員會共同負責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的管理。
二、醫院藥事管理與藥物治療學委員會負責臨床應用抗菌藥物的指導與咨詢,監測藥品不良反應,及時發布合理用藥信息,保證藥品購進質量,嚴格控制不良反應。
三、及時制定和更新《ZZ市人民醫院抗菌藥物分級分線目錄》,嚴把藥品質量關。
四、每季度對臨床使用金額前十位抗菌素進行購藥金額排序,進行合理的用藥分析、評價、監控,并進行宏觀調控,防止過快產生細菌耐藥。
五、培訓臨床藥師,開展抗菌藥物咨詢。
六、醫院應定期組織感染性疾病專業醫師、臨床藥師、臨床微生物技術人員對全院抗菌藥物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匯總、評估,提出適合本院的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持續改進意見,并在全院推廣實施。
七、定期發布細菌耐藥信息,建立細菌耐藥預警機制,對耐藥率較高的抗菌藥物,根據抗菌藥物動態監測及超常預警制度,進行效價評估,采取相應措施。
八、提高臨床醫務人員病原學送檢意識,根據臨床微生物標本檢測結果合理使用抗菌藥物,臨床微生物標本檢測結果未出具前,臨床科室可以經驗選用抗菌藥物。結果出來后及時調整。
九、不良反應發生率高、安全性低、效價低的品種,根據臨床醫師或臨床藥師填寫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報告和抗菌藥物臨床應用評估表,經抗菌藥物管理工作組、藥事管理委員會調查評估,決定是否繼續使用。
十、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應納入對醫務人員的考核范圍,對違反規定,侵害患者權益并造成嚴重后果的臨床醫師要嚴肅查處,追究處方醫生責任。
篇2:市民醫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原則
人民醫院抗菌藥物合理應用原則
一、嚴格掌握抗菌藥物應用的適應癥,對于細菌、真菌、放線菌、支原體、衣原體、立克次體、螺旋體等引起的感染都可以選用抗菌藥物治療。但對于單純性病毒感染及發熱原因不明(除高度懷疑上述致病性微生物引起的感染外)的病人,一般不宜選用抗菌藥物治療。
在臨床確定適應癥的基礎上,首先預測致病微生物的種類,根據經驗選藥。但要執行先送標本培養,后用抗菌藥物的原則,努力盡早采集各種標本,鑒定致病菌和進行藥物敏感試驗,盡早根據藥敏試驗結果選擇最敏感的藥物。
二、抗菌藥物聯合應用和預防應用:抗菌藥物聯合應用主要適用于單一藥物不能控制的混合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需聯合用藥的嚴重感染(如穿孔性腹膜炎、細菌性心內膜炎等)。聯合用藥應選擇有協同或相加作用的組合,多數病人同時進行二聯用藥,一般不用三聯或三聯以上用藥,以適當減少各藥的劑量,減輕不良反應。
抗菌藥物預防應用要有明確的目的,必須在充分權衡感染發生的可能性、藥物預防效果、耐藥性產生、不良反應等因素基礎上決定。外科手術和介入性檢查治療不應常規應用抗菌藥物預防感染,應根據病人體質、手術大小、時間長短及切口類型等確定是否預防用藥。術后應嚴格觀察病人的體溫、血象及切口情況,確定有無手術部位感染(SSI),是否給予抗菌藥物治療。一般在無菌條件下作胸、腹、腦脊髓膜、心包、關節等漿膜腔穿刺時,不應常規應用抗菌藥物。
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是有嚴格指征的。一類切口,原則上不予預防用藥,對出現感染的可能性大時可以選擇應用。預防應用的方法是:①手術前在麻醉誘導期或手術前30-60分鐘給予一次足量的抗菌藥物,以保證在手術中血液及組織內有足夠的血藥濃度。②手術時間超過4-6小時或超過已給予的抗菌藥物的半衰期的,應在手術中再給予一次足量的抗菌藥物,以維持血中及手術部位有足夠的血藥濃度。③手術后回病房或ICU后應再給一劑足量抗菌藥物。也有人主張分次給藥,但最多不超過48小時。
三、抗菌藥物給藥方案的制定和調整原則:抗菌藥物給藥方案(包括種類、劑型、劑量、途徑、間隔時間、配伍等)應根據各類抗菌藥物抗菌譜、抗菌活性、藥代動力學、藥效學特點、細菌耐藥情況、不良反應及價格等因素綜合考慮,并要根據病人的生理特點(如高齡、小兒、孕乳婦等)、病理特點(如肝腎功能損害、過敏體質等)、感染部位等具體情況制定經驗性給藥方案;有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的,則調整個體化給藥方案,既要有效地治療和控制感染,又要防止宿主體內菌群失?、毒副反應。
對于輕中度感染,如選用口服藥物有效,盡量不用注射劑;靜脈用藥一般用點滴法,必要時可在莫菲氏管中給藥,但不宜靜脈滴注;應嚴格按照規定做抗生素皮試,皮試陰性亦不能完全保證用藥時無過敏反應,用藥過程中仍需嚴密觀察,以便及時發現過敏反應及其他不良反應,采取相應措施,保證用藥安全。更換藥品要慎重,除特殊情況外,一般應在三日以上無效時方可考慮。
四、加強抗菌藥物實驗室監測:對于嚴重、特殊的感染病人,必須及時送標本作細菌培養和藥物敏感試驗,以供臨床用藥考慮。
藥事委員會和醫院感染管理科要為臨床提供實驗室監測資料,參與臨床嚴重、疑難感染病例會診及與臨床醫師共同討論抗菌藥物個體化給藥方案。檢驗科定期(如每半年一次)向全院發布全院致病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監測結果和分析意見。
五、加強抗菌藥物應用的宏觀調控和管理:醫院藥事???員會定期討論本院抗菌藥物應用品種,選擇療效可靠、不良反應小、相對價廉的藥物作為常規應用品種;暫停或淘汰臨床應用無效或已產生嚴重耐藥性的藥物;臨床科室對發生嚴重不良反應的藥物除要及時報告外,還要與生產單位聯系,追查原因;對國內外新藥,包括藥廠無償贈送作臨床試驗的藥物.由藥劑科和臨床科室提出,經院藥事委員會批準,方可進入臨床,列入醫院用藥范圍,并要有計劃地進行臨床再評價;藥劑科要保證藥品供應,方便臨床;臨床科室不得擅自把抗菌藥物讓病人自購,給病人應用。藥事委員會對全院各級人員進行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教育和培訓,定期舉辦抗感染藥物研討會,通過舉辦講座、辦學習班、新藥介紹等形式普及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知識,并不斷更新相關知識,不斷提高全院抗菌藥物治療水平。
六、對各級醫師、護士、藥師、醫技和管理人員的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管理應提出具體要求:
(一)各級醫師、護士、藥師、醫技和管理人員對日新月異的抗菌藥物的知識、理論和技術都有一個適應形勢、更新知識、提高認識,全心全意為病人服務的宗旨。
(二)各級醫師應掌握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各種理論和知識,根據藥代動力學、藥效學和藥物經濟學,以及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結果,嚴格掌握適應癥,合理選用抗菌藥物。
(三)護士應了解各種抗菌藥物的藥理作用、抗菌譜和抗菌活性,以及配制要求,準確執行醫囑,并觀察病人用藥后的反應;積極主動配合醫師做好各種細菌培養標本的留取和送檢工作,提醒醫師在給抗菌藥物前,原則上都應送標本細菌培養。
(四)藥房應建立抗菌藥物管理的規章制度,各級藥師要認真貫徹落實;定期向臨床醫務人員提供有關抗菌藥物的信息。
(五)管理職能部門與醫技科室要定期公布臨床標本分???的主要致病菌及其藥敏試驗結果,以供臨床選藥參考。對各級醫、護、藥、技、管人員進行管理教育的主要內容是必須掌握合理應用抗菌藥物的原則。
1、嚴格掌握抗菌藥物應用的適應癥。抗菌藥物一定要用在治療和控制細菌感染上,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藥物。
2、對發熱原因待查,且無可疑細菌感染征象者,不宜使用抗菌藥物。對病情嚴重或細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針對性地選用抗菌藥物。
3、正確把握圍手術期預防應用抗菌藥物的適應癥和療程。
4、提高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的送檢率和陽性率。力爭在應用抗菌藥物前留取臨床標本。
5、聯合應用抗菌藥物,應嚴格掌握臨床指征。
6、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局部用藥。
7、嚴格掌握抗菌藥物的預防用藥。
8、強調綜合治療,提高機體免疫力。不要過分依賴抗菌藥物。
9、嚴格執行消毒、滅菌和隔離制度,針對醫院感染的危險因素,采取預防措施,才能降低醫院感染的發生率,才符合預防為主的衛生工作方針。
篇3:第二醫院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流程
第二醫院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流程
根據《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辦法》、《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及《衛生部辦公廳關于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管理有關問題的通知》制定本管理流程。
一、嚴格控制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使用,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不得在門診使用
臨床應用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應當嚴格掌握用藥指征,經抗菌藥物管理工作組指定的專業技術人員會診同意后,由具有相應處方權醫師開具處方。
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會診人員由具有抗菌藥物臨床應用經驗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癥醫學科、微生物檢驗科、藥學部門等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藥師擔任。
二、臨床科室使用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相關規定
1、住院患者確須使用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的,由臨床科室提出會診申請,由指定的具有高級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專家進行會診,確定是否使用,包括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品種、使用劑量、療程及預后等。
2、經會診確需使用的,臨床科室須填寫《特殊使用抗菌藥物申請表》(見附件),由會診專家簽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任職資格的醫師開具處方方可使用。
3、使用過程中,嚴密觀察,對于已出現嚴重不良反應的,立即停藥,并積極救治。
4、緊急情況下未經會診同意或需越級使用的,處方量不得超過1日用量,并做好相關病歷記錄。
5、特殊使用抗菌藥物申請表必須附病歷中。
6、醫師未按照規定辦理相關審批手續的使用特殊使用級抗菌藥物,按照醫院違規違紀的相關管理規定處理。
三、具體特殊使用抗菌藥物應用流程
填寫《特殊使用抗菌藥物申請表》
科室提出申請會診
討論決定抗菌藥物使用的品種、方法、時間、劑量等
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任職資格的醫師開具處方
執行處方或醫囑并及時向醫院匯報相關治療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