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市中心醫院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市中心醫院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2024-07-11 閱讀 4249

某市中心醫院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為了規范我院死亡病例的討論,及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不斷提高醫療業務水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法律、法規,結合我院實際情況,制定《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一、職責

1、臨床科室醫師要執行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2、臨床科室主任要負責監督和檢查本科室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的執行情況。

3、醫務部負責監督和檢查全院死亡病例討論制度的執行情況。

二、所有死亡病例均須進行討論。一般死亡病例,應在患者死亡一周內進行病例討論;意外死亡病例、有醫療糾紛的死亡病例、診斷不清的死亡病例及其它特殊死亡病例應及時討論。

三、凡是死亡病例,均應動員家屬實施尸檢,不同意者,死者家屬應簽字確認,并保存于病歷中。尸檢病例,須在病理報告做出后的一周內進行討論。

四、死亡病例討論由科主任主持,全科醫生、護士長、責任護士參加。

五、對涉及到多學科及生前診斷不明等特殊死亡病例討論應請醫務部人員參加,必要時由醫務部組織相關科室參加。

六、討論程序

1、經治醫師詳細介紹患者的一般情況、病史、檢查結果、入院診斷及治療過程、搶救經過,提出死亡診斷、分析死亡原因及可能存在的經驗教訓等。

2、參加人員發表個人對死亡病例診治過程的看法、意見和認識,包括明確入院診斷、死亡診斷、分析死亡原因及可能存在的經驗教訓。3、科主任歸納評價診斷、治療和搶救經過,確定入院診斷、死亡診斷、分析死亡原因及可能存在的經驗教訓。

七、科室設立《死亡病例討論記錄本》,所有討論病例必須進行記錄,內容包括:討論的時間、地點、主持人及參加人員姓名、專業技術職務、具體討論意見及主持人小結意見、記錄者的簽名。

八、由經治醫師將死亡病例討論的內容完整地記錄于《死亡病例討論記錄本》中,科主任審核并簽字。同時將討論內容完整地轉抄于病歷中。

九、《死亡病例討論記錄本》應由科室保管,未經主管院長或醫務部同意,科室外任何人員不得查閱或摘錄。

篇2:衛生院死亡病例報告制度

衛生院死亡病例報告制度

1、在醫療過程中患者死亡后,須填報《死亡病例報告卡》并及時按程序上報,并由診治醫生出據《死亡醫學證明書》。

2、科主任負責收集和保存相關資料,并組織死亡原因討論,做好相關記錄。

3、診治醫生在開具死亡證明書后,及時整理相關醫學文書并及時存檔。

4、網絡直報人員在開具死亡證明書后7天內完成網絡直報工作。在進行直報時要認真填寫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年齡、職業、發病日期、診斷日期、報告日期、報告單位;死亡信息:死亡日期、死亡原因(直接死因、根本死因、與傳染病相關的死因及不明死因)。對于不明原因死亡病例,要在《醫學死亡證明書》背面〈調查記錄〉一欄填寫病人癥狀、體征。

5、病案室做好原始死亡醫學證明書的保存與管理,協助縣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相關調查工作。

篇3:醫院醫療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醫院醫療死亡病例討論制度

凡死亡病例均要在科內進行死亡病例討論,一般要求在病人死亡后一周內完成。特殊病例及時完成。尸檢病例待病理報告做出后一周內完成。目的在于分析死亡原因,審查診斷是否正確及治療護理過程是否及時適當、存在哪些有待改進的問題與不足,以便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提高治療搶救成功率,降低臨床死亡率。

一、討論由科主任或具有副主任醫師以上任職資格的醫師主持,治療組醫護人員必須參加,其它有關人員也應參加,必要時報請醫務科派員參加。

二、討論時由經管醫師匯報主要病情及診療、搶救過程,上級醫師分析病情,總結經驗、教訓,提出死亡病例診斷和死亡原因。參加討論的醫護人員對病情演變、搶救過程、死亡原因、死亡病例診斷等進行全面分析、討論,充分發表意見。最后由主持人對死亡病例診斷和死亡原因作出結論。

三、經管醫師要將死亡病例討論記錄在病程記錄中。科室《死亡病例討論登記簿》由科主任指定人員記錄,要與病歷記錄相符。記錄內容包括患者姓名、性別、年齡、床號、住院號、討論日期、主持人及參加人員姓名與專業技術職稱、入院情況(含入院診斷)、診治經過(重點記錄病情演變及搶救過)、討論意見(主要是處理結果是否存在不足,搶救是否得力,有何經驗教訓及死亡原因分析)、死亡原因、死亡診斷和主持人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