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附三醫院腸道傳染病防治技術方案

附三醫院腸道傳染病防治技術方案

2024-07-11 閱讀 8195

第二醫院腸道傳染病防治技術方案

一、處置原則:

所有現場人員服從領導小組的統一領導,各司其職,密切協作,快速反應,高效處置,及時處理急性腸道傳染病病人。

急性腸道傳染病按《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管理。

二、工作程序:

(一)組織醫務人員學習急性腸道傳染病防治知識,著重掌握以霍亂病為主的急性腸道傳染病防治的藥物選擇及使用方法。腹瀉門診歸在醫院感染性疾病科,有明顯的分流標志,所有腹瀉病人均到醫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腹瀉門診就診。腹瀉門診開展霍亂病原學檢查,無疫情期間,抽檢率達10%以上,疫情發生期間做到有瀉必檢,采用霍亂快診試紙條檢測技術。

對霍亂病人或疑似病人就地隔離,治療。

(二)現場處置

在醫院感染科腹瀉門診診斷室和觀察室,配備防蠅設施和盛放吐瀉物的專用容器及醫療搶救,消毒等藥械。對病人吐瀉物及廢染物,場所隨時消毒,病人離開后進行終末消毒。

(三)醫護人員防護:

1、腹瀉門診醫務人員上班時應穿戴工作衣、帽。進入疑似病人或霍亂病人廢染區工作時要穿戴隔離衣、鞋、口罩。

2、我院腹瀉門診將按《傳染病防治法》及院感規范管理和開展工作,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以更加完善此項工作。

篇2:衛生院傳染病防治應急預案

衛生院傳染病防治應急預案

為了及時處理或預防傳染病,為適應疾病預防控制形勢發展的需要,提高預防控制突發事件的應急應變能力,有效預防、及時控制和消除我鎮內發生的重大傳染病的危害,規范和指導傳染病應急處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傳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全縣人民身體健康與生命安全,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依據《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及其實施辦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及《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我院實際,制定本預案:

一、成立傳染病防控應急小組:

組長:Z

組員:Z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及時報告:

1、發生或者可能發生嚴重傳染病的;

2、發生或發現不明原因的群體性疾病的;

3、發生或者可能發生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

主要包含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亂、艾滋病、肺炭疽、麻風病、結核病、登革熱、人感染豬鏈球菌病等重要和重大傳染病,以及食物中毒。

二、發現有上述情形之一的應當及時向分管業務的副院長報告,由院長在2小時內向縣衛生局報告。

三、接診醫生對于可疑傳染病患者,可轉至上級專科醫院進行診治,必要時組織相關科室人員進行會診。對因傳染病致病的人員由傳染科醫生提供及時的醫療救護,對就診病人必須給予及時治療及時上轉,防保科負責流行病學資料的采集。有利于當地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和醫療機構加強對傳染病的疫源追蹤、疫點消毒、密切接觸者的管理,做好疫點、疫區的衛生管理工作,防止疫情蔓延工作的開展。對需要轉送的病人,應當按照規定將病人及其病歷記錄復印件轉送到接診或指定的醫院。

四、接診傳染病人后應及時上轉,并依法向縣衛生局防疫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對于疑似傳染病的屬于一段時間內衛生部和省衛生廳重點防治的傳染病病例(如霍亂)要及時網絡直報,不必等檢驗結果出來后報告,同時做好病人的隔離治療。

五、傳染病暴發、流行時,對傳染病暴發、流行區域內流動人口做好預防工作,落實有關衛生控制措施,對傳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應當采取就地隔離、就地觀察、就地治療的措施。

六、對傳染病做到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病源擴散。

篇3:三二醫院傳染病防治知識技能培訓制度

第二醫院傳染病防治知識與技能培訓制度

為認真貫徹《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信息報告與管理規范》,確保及時、準確、完整的報告傳染病以及規范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一、每年對本院醫務人員、總值班人員進行至少一次以上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信息報告與管理規范、傳染病診斷標準以及近年來衛生部下發要求學習的相關文件和我市發生傳染病暴發疫情和近幾年未發現的傳染病又重新出現時的培訓。

二、每年對新上崗人員進行傳染病防治知識和疫情報告的培訓,對培訓結果考試合格后進行錄用。

三、每年對實習醫護人員進行至少一次傳染病防治法、傳染病信息報告與管理規范、傳染病診斷標準以及近年來衛生部下發要求學習的相關文件和我市發生傳染病暴發疫情和近幾年未發現的傳染病又重新出現時的培訓。

四、每次培訓后對參加培訓人員進行培訓效果的評估,必要時進行考試,并及時打分。

五、保存培訓通知、簽到冊、課件或講義、培訓效果等記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