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暖通空調施工質量監理工作要點

暖通空調施工質量監理工作要點

2024-07-11 閱讀 7371

暖通空調施工質量監理要點

1材料、設備質量控制

按設計要求核對主要材料、設備、成品及半成品的型號、規格和技術要求,查對核實是否按標準生產,檢查質保書、合格證的原件。

1.1通風、空調系統所用的材料、設備的品種、規格、性能、技術參數等應符合現行國家產品標準和設計要求。通風機與空調處理設備運抵現場應進行開箱檢查,應具有裝箱清單說明書、合格證、檢驗記錄和必要的裝配圖和其它技術文件。進口設備除應符合上述規定外,還應有國家質量監督**總局出具的檢驗證明和中文安裝使用說明書。

1.2制作風管所用的鍍鋅鋼板應具有產品合格證或質量鑒定文件,鍍鋅鋼板的厚度應符合設計及規范要求并用游標卡尺進行檢查,必要時對鍍鋅鋼板進行現場隨機取樣送選定的實驗室進行材質的理化試驗。鍍鋅鋼板表面不得有裂紋和結疤等缺陷,應有鍍鋅層結晶花紋。

1.3各類風口的轉動調節部分應靈活,葉片平直間距均勻,且同周邊不得有碰槎現象;風閥關閉應嚴密靈活;防火閥外殼厚度不能小于2mm,以防止失火時變形失效。

1.4管道設備的保溫材料應選用保溫性能好,阻燃性能好的的材料,消聲管的材料應具備防火、防潮、防腐的性能。

2制作安裝質量控制

2.1土建預留洞的核查

工程主體結構完成后對土建預留的設備安裝孔洞應逐一核查。核查內容:孔洞的坐標、孔洞的尺寸、孔洞的標高及水平等各預留洞應符合設計圖紙的要求,核查時做好記錄,凡不符合要求的,應聯系修改調整。

2.2風管制作質量

2.2.1加工風管時,應采取不損傷鍍鋅層為原則的放線方法,不得用鋼鋸條劃線,不得采用在放線處剪三角口定位放線的方法。

2.2.2咬口應采取單咬口形式,以保證咬口質量,咬口處應打密封膠,當風管管徑較小,不宜在內表面涂膠時,也可選用粘結力好的膠在風管外側涂膠,但法蘭接口、墊片嚴禁涂涂料,否則,將加速墊片的老化和粘貼不密實。

2.2.3對較大截面尺寸的風道應重點檢查其加固效果,嚴防"塌肚"等現象,風管的加固筋、加固框,應設在風管外部。

2.2.4矩形風管法蘭應采用直角對焊,在四角設螺栓的做法,這樣有利于密封質量;不應采用45度角對焊,以防止在焊縫處開螺孔。

2.2.5風管制作應重點對法蘭平整度、風管翻邊尺寸,翻邊后四角是否開裂進行控制,將漏風率減少到最低程度,風管的漏風是質量通病,依據我們的統計結果和實際工作經驗,其漏點大都集中在三通及彎頭處,因此,對此部位應加以重點監控。

2.2.6矩形彎管(包括消音彎管)不得采用內方角的形式,當側邊寬度大于等于500mm時,應設置導流片。

2.2.7風管制作完成后按照設計和規范進行測量、漏光檢測、漏風量試驗

2.3風管安裝質量控制

2.3.1安裝前要進行土建條件的驗收及移交。土建條件不具備,不得進行安裝工序。

2.3.2風管安裝過程中應重點控制其吊桿及吊架的尺寸,確保能承擔起支、吊的作用以保證安全,重要部位的支吊架型式、強度要經計算、審批后實施。

2.3.3風管和各種管線穿越不同防火區的墻、樓板,必須用耐火材料封堵嚴密。

2.3.4柔性短管(帆布接頭)其接縫應嚴密、牢固,并不得作為異徑管使用。

2.3.5當使用可伸縮性金屬或非金屬柔性管連接風管時,其長度不宜超過2m,并不得出現死彎或它凹現象。

2.3.6彎管外邊和風管終端距支、吊、托架的距離應小于1m。

2.3.7懸吊的風管應設置防止擺動的固定點。

2.3.8風管安裝中,應同時做好測試孔的預留工作。

2.4部件的制作與安裝;

2.4.1風閥的結構應牢固,調節應靈活、定位應準確、可靠,并應標明風閥的啟閉方向及調節角度。

2.4.2防火閥及排煙閥(口)在失火時框架(外殼)、葉片應能防止變形失效,其板材厚度不應小于2mm,易熔件應為消防部門認可的標準產品。閥門動作應可靠,關閉時應嚴密。

2.4.3風管止回閥的開啟方向必須與氣流方向一致,且在設計風速下應能靈活開啟和關閉,關閉時應嚴密。

2.4.4多葉閥、三通閥、蝶閥、防火閥、排煙閥、插板閥、止回閥等應安裝在便于操作的部位。

2.4.5防火閥安裝方向位置應正確,易熔件應迎氣流方向,距墻表面應大于等于200mm,吊頂內相應位置必須設檢修口。

2.4.6風口和風管的連接應嚴密牢固,和裝飾面應貼實、平整。

2.5支架制安、刷漆

2.5.1支吊架制作

2.5.1.1支吊架的設置:風管支吊架的設置應根據現場支架構件的具體情況,風管安裝標高,風管的重量,施工圖紙及規范要求,可用圓鋼、扁鋼、角鋼等制作。

2.5.1.2風管支吊架制作要求:支架的懸臂,吊架的吊鐵采用角鋼或槽鋼制成,斜撐材料為角鋼,吊桿應用圓鋼;扁鋼用來制作抱箍。支吊架制作前,要對型鋼進行校正,一般用冷矯正,先矯正扭曲,后矯正彎曲。鋼材切割和打孔,應機械加工,嚴禁氧乙炔氣切割,抱箍的圓弧與風管圓弧一致。

2.5.2支架刷漆

2.5.2.1支吊架制作完畢,徹底清除焊渣和除銹干凈。

2.5.2.2先刷鐵紅防銹漆二遍,待底漆干燥后再刷灰色面漆二遍。

2.5.3支吊架安裝

2.5.3.1按風管的中心線找出吊桿敷設位置,單吊桿在風管中心線上,雙吊桿按托杠的螺孔間距或風管中心線對稱安裝。

2.5.3.2吊桿根據吊件形式直接焊在吊件上或掛在吊件上,吊架安裝前均要除銹刷漆。

2.5.3.3支吊架的吊桿要平直、螺紋完整懸吊,風管較長時,在適當位置壇設防晃吊架(角鐵吊架)。

2.5.3.4支吊架間距設計未規定時,不保溫風管按下表確定,保溫風管按表列間距乘于0.85確定。

支吊架間距

圓形風管直徑或矩形風管長邊尺寸

水平風管

間距

垂直風管間距

最少吊架數

≤400mm

≤1000mm

>1000mm

≯4m

≯3m

≯2m

≯4m

≯3.5m

≯2m

2付

2付

2付

2.5.3.5支吊架不得安裝在風口、閥門、檢查孔處,吊架間距縮小不宜放大布置,吊架不得直接吊在法蘭上。

2.6空調水管安裝;

2.6.1冷凍水管道系統應在該系統最高處,且便于操作的部位設置放氣閥。

2.6.2管道安裝后應進行系統試壓和沖洗,系統清潔后方能與制冷設備或空調設備相連接。

2.6.3冷凝水的水平管應坡向排水口,坡度宜大于或等于0.8%。冷凝水系統的滲漏試驗可采用充水試驗,無滲漏為合格。冷凝水排放應按設計要求安裝水封彎管。

2.6.4管道支、吊架的型式、位置、間距、標高應符合設計要求,連接制冷機的吸、排氣管道須單獨設置支架。

2.6.5保溫管道與支、吊架之間應墊絕熱襯墊或經防腐處理的木襯墊。

2.6.6管道穿越墻體或樓板處應設鋼制套管,管道焊縫不得置于套管內。鋼制套管應與墻面或樓板底面平齊,但應比地面高出20mm。管道與套管的空隙應用隔熱或其它不燃材料堵塞,不得將套管作為管道的支撐。

2.7通風與空調設備的安裝;

2.7.1設備就位前應對設備基礎進行驗收,砼基礎的平整度、位置、尺寸、標高、預留孔洞及預埋件等均應符合設計要求后,方可安裝。

2.7.2制冷設備的搬運和吊裝,施工單位應有搬運和吊裝方案。

2.7.3通風機的進風管、出風管等裝置應單獨設置支撐;風管與風機連接時,不得強迫對口;當通風機的進風口或進風管直通大氣時,應加裝保護網或采取其它安全措施。

2.7.4固定通風機的地腳螺栓,除應帶有墊圈外,并應有防松動裝置。

2.7.5隔振器安裝完畢,在其使用前應采取防止位移及過載保護措施。使用隔振吊架不得超過其最大額定載荷量。

2.7.6消聲器安裝的方向應正確,不得損壞和受潮。消聲器、消聲彎管均應單獨設支架,其重量不得由風管承受。

2.7.7空調機組應放置在平整的基礎上,基礎應高于機房地平面,機組下部的冷凝水排放管,應有水封,與外管路連接應正確。

2.7.8現場組裝的空調機組應做漏風量測試。漏風量應符合有關規范要求。

2.7.9懸吊的機組其固定螺栓應有防松動裝置。當機組使用減震裝置時,減震裝置應受力均勻,并不得阻礙其減震作用。

2.7.10風機盤管吊桿應用上下螺母鎖緊,排水坡度正確,和供回水管、冷凝水管應彈性連接。

2.7.11室內機安裝后要便于拆卸和維修,排水暢通。

2.7.12設備訂貨前,應仔細與土建圖紙核對其外形尺寸是否滿足現場條件,以免設備進場后無法就位安裝。空調系統及通風系統的設備減震及風管消聲措施應切實有效,設備及系統試運轉時,應重點觀測震動及噪音情況,以免長期運轉后,引起設備及相關管路系統損壞。

2.8防腐和油漆工程;

2.8.1風管和管道噴涂底漆前,應清除表面的灰塵、污垢與銹斑,并保持干燥。

2.8.2面漆和底漆漆種宜相同。在通常情況下應為兩底、兩面,有特殊要求時,應按特殊要求處理。

2.8.3支、吊架的防腐處理與風管和管道相同。

2.8.4空調制冷各系統管道的外表面,應按設計規定做色標。

2.9保溫工作:

2.9.1支、吊、托架和管道間應采取隔熱措施,不得和管道直接接觸。

2.9.2空調風管、供回水管、冷凝水管的絕熱層和防潮層必須完整無損、無漏包和絕熱材料外露的現象。

2.9.3絕熱層的縱、橫向接縫應錯開,縱向接縫且不宜設在風管或設備的底面。

2.10系統試運轉及調試:

通風、空調系統的所有設備應做單機試運轉,正常后對系統進行測定、調試,其調試結果應符合規范要求。

篇2:暖通空調維修保養規程

1目的

規范暖通、空調系統維修、保養工作,確保暖通空調系統各項性能完好,以保證大廈的正常供冷、供熱。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有相關設備的大廈暖通空調系統的維修保養操作。

3職責

3.1運行人員負責暖通空調系統的運行、巡視和故障的申報。

3.2維修人員負責暖通空調系統的維修保養。

3.3工程部主管負責組織監督維修保養情況。

4實施程序

4.1機房管理制度

4.1.1系統、設備等由管理處指定專人負責監控、清潔及日常運行的巡視。

4.1.2機房內機電設備,儀器由值班人員負責操作,無關人員不得進入機房,嚴禁非值班人員操作各種開關、按鈕。

4.1.3各類控制開關按鈕、閥門應有明顯的操作標志,標志簡單易懂、正確無誤。

4.1.4各閥門、儀表應定期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確保控制性能良好。

4.1.5各設備的動力柜及控制柜應定期保養,保證正常動力供應及控制運作。

4.2離心式冷水機維修保養

4.2.1每月

4.2.1.1調試運行系統的各部件,如主機、出入水閥門、水泵、主機配電柜、接觸器等。

4.2.1.2帶負荷運行,檢查不正常的聲響、振動及各系統參數如冷凍水出入水溫度、冷卻水出入水溫度、冷媒溫度壓力等。

4.2.2每年

4.2.2.1在換季前后確保冷凍機油加熱器的正常通電以保證油溫在正常范圍。

4.2.2.2檢查控制電路元件。

4.2.2.3檢查冷凍油的顏色,干凈為無色,若變黃色或黑色則需更換冷凍油,和油過濾器,油泵過濾芯等,以及看圖鏡檢查制冷劑中所含水蒸汽的含量,若超標則更換相應的干燥過濾器,液體冷媒過濾器等。一般情況下,在機組使用的第一年需要更換以上配件,往后則可視情況兩年一換。

4.2.2.4檢查壓縮機馬達絕緣性能。

4.2.2.5檢查及清理電子控制屏。

4.2.2.6每次保養后,帶負荷運行制冷機組,檢查電腦數據設置及參數,特別是檢查冷媒運行溫度,冷凝器及蒸發器的出入水溫度。

4.2.2.7檢查不正常的聲響、振動。

4.2.3換熱器維護保養

4.3換熱器維護保養

4.3.1清潔設備表面。

4.3.2有堵塞現象則用清洗換熱器翅片。

4.3.3檢修冷暖水切換開關閥門開關的靈活性和漏水情況。

4.4冷卻塔檢修保養

4.4.1冷卻塔每月清洗一次塔盆并檢查風機電機及皮帶等。

4.4.2月運行維護

4.4.2.1在竣工后初次運行及季節停用后啟用時對出水管道、水池進行全面沖洗,消除全部雜物,以免雜物進入塔內堵塞進、出水管及噴頭。

4.4.2.2檢查各部件聯接螺栓是否擰緊,特別是傳動系統部件,必須一一擰緊。

4.4.2.3用手轉動風機葉片,減速器傳動是否靈活。

4.4.2.4檢查風機轉向,從塔頂往下看,應為順時針轉。啟動時,待其運轉正常后檢查電機的電流、電壓、振動、噪聲等是否在正常范圍內,如有應及時檢查,排除故障。

4.4.2.5風機運轉后,檢查進塔水位、水壓,并觀察布水狀況。

4.4.2.6經常觀察布水池狀況,如有堵塞,必須及時清洗。填料、殼體如有積污須及時清除,防止堵塞。

4.4.2.7冷卻塔的性能受冷卻水量、進水溫度、氣象參數的影響,故應定時注意冷卻水的流量和水的溫度。

4.4.2.8冷卻塔水質要求使用自來水,不宜含油污和雜質,否則要使用水質處理設備,并及時清除池中藻類等生物。

4.4.3年維護檢修

4.4.3.1電機保養。

4.4.3.2塔身視其腐蝕程度涂防腐漆。

4.4.3.3調整風扇平?角度。

4.4.3.4檢查填料無塌落、疊片,不得穿孔破裂。

4.4.3.5檢查葉輪葉片表層有無裂口,損壞者及時更換。

4.5風機維修保養

4.5.1手搖轉動風輪,觀察??動情況,調節好皮帶的松緊度,或聯軸器間隙和對中度。

4.5.2清潔風葉,機殼外部及電機外表面。

4.5.3軸承振動劇烈、軸承溫升過高、電動機電流過大和溫升過高等,應迅速查明原因,及時解決。

4.5.4檢查各接合面的墊片和密封填料,必要時應予更換。

4.5.5各轉動部位加潤滑油,動作靈活可靠。

4.5.6檢查風機控制柜內各種電器是否完好,緊固各接線端子。

4.6風柜、風機盤管等末端設備維修保養

4.6.1每季度清潔設備表面及冷凝水盤。

4.6.2每季度用滌塵清洗劑清洗過慮網,若過臟則用滌塵清洗劑清洗翅片。

4.6.3每季度每層樓抽10臺末端設備測出風速、溫度、制冷效果。并調整風柜皮帶的松緊度或其他傳動裝置及檢修磨損程度并更換。全年則各設備基本上都測過。

4.7水泵維修保養

4.7.1月維修規程:4.7.1.1清潔機組,檢查泵機組螺柱是否堅固,聯軸器橡膠有彈性圈無松動損壞。

4.7.1.2檢查滴水是否正常,否則調節或更換密封來控制滴水量。

4.7.1.3啟動水泵,注意聽機組響聲是否正常,電機及軸承的溫升是否在規定范圍內。

4.7.1.4給水泵的轉動部件加潤滑油。

4.7.2年保養規程:

4.7.2.1拆卸泵體部件,用汽油清洗泵軸及軸承,清洗泵體及葉托。

4.7.2.2檢查泵軸及各軸承是否損壞,葉托是否破裂磨損,并更換相應已磨損零件。

4.7.2.3按裝配步驟復原泵體。

4.7.2.4分別檢查水泵、電機軸承及轉子是否靈活。

4.7.2.5檢查聯軸器橡膠有無損壞,將泵機聯軸器結合安裝完,找平泵機地座。

4.7.2.6運行機組,聽泵機聲音是否正常,填料盒漏水及電機、軸承溫升是否在規定范圍內。

5相關文件和質量記錄表格

5.1《冷水機保養記錄表》

5.2《換熱器保養記錄表》

5.3《風機保養記錄表》

5.4《冷卻塔保養記錄》

5.5《末端設備維修保養檢修記錄》

5.6《水泵維修保養記錄》

篇3:《住宅設計規范》對暖通空調要求相關問題

《住宅設計規范》(GB50096-1999),已于1999年3月24日由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建設部聯合發布,自1999年6月1日起實施。筆者作為規范編制組成員,在建設部4有關單位舉辦的多次宣貫活動中,介紹新規范中建設設備部分的內容,現將對暖通空調方面的要求整理成文,并涉及一些發展可能性的相關問題,供學習和貫徹和新規范的參考,但仍應以規范及其條文說明為準。

1987年的原《住宅建筑設計規范》,名稱改變為《住宅設計規范》,以其強調對多專業的要求,特別是強調對建筑設備的要求。新規范根據提高住宅功能質量的要求,建筑設備的條文從原規范的7條,增加為37條,是各部分中條文增加得最多的。其中,有關暖通空調方面的條文從原規范的2條,增加為12條。

1、新規范建筑設備部分編寫的主導思想

1.1居住者提高生活質量而對住宅建筑設備的需求。

1.2針對較普遍存在的、較明顯背離居住者期望的問題作出規定。

1.3適應住宅作為商品的特征。

1.4反應和利用科學和技術的進步為改進住宅建筑設備提供的物質條件。

1.5處理好關于適度超前性和現實可能性的關系。

2、設不設集中供暖系統問題

住宅的供暖問題,目前正處在發生較大變革的時期,此種動向不能不在新規范中有所體現。主要有以下因素在起作用:

(1)某些地區能源結構的變化,以北京地區為例,單一的以燃煤作為供暖熱源的格局已經改變,電力、燃氣和燃油都有條件作為從暖熱源,尤其是大氣環境保護的要求擴大燃煤禁區的政府行為,其中電熱和燃氣都可供單戶獨立供暖,或較為分散的集中供暖。

(2)節能和物業管理要求。分戶熱計量和收費問題,拖欠供暖費的問題,單戶獨立式供暖可自然地得到解決,從而提出對傳統集中供暖方式的質疑。

(3)開發商的利益因素。單戶獨立式供暖不需設置區域集中熱源和管網,可以簡化建設程序和物業管理,因系統規模較小又可避免集中系統室溫的冷熱不均。

(4)用于單戶獨立式供暖的新設備不斷推出,以及國內外廠商所進行的大規模營銷活動。

(5)居住者對于熱舒適度和裝飾要求的提高。

“較大變革”的首要問題,是住宅還設不設集中供暖系統?這是近年來暖能學術界和房地產業討論的一個熱點問題,新規范對于集中供暖的提法,在原規范的基礎上有所“后退”。87年規范的提法高層和中高層“應設”、多層和低層“宜設”。新規范則一律提為“宜設”。

規范中“宜”的用語是指:允許稍有選擇,在條件許可時,首先應這們作。這就表明編制組的下列觀點:雖然某些地區具備燃用燃氣、油或使用電熱的條件,便于發展單戶獨立式供暖系統,但由于總體能源結構、能源的總效率、供暖質量、環境保護、防火和安全保障、衛生條件、建筑造價和采暖費用等諸多因素,以城市熱網、區域熱網或較大規模的集中鍋爐房為熱源的集中供暖系統,仍應是城市住宅供暖方式的主體。而且,即使采用電力、燃氣作為供暖熱源,也可設置不同供熱規模(例如一幢或數幢住宅)的集中系統。

3、關于單戶獨立式供暖方式

和集中系統直接相關是單戶獨立式方式,對此已進行了廣泛的討論。主要是具備燃氣或電力供應的地區,被許多房地商所看好,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形成了一種“熱潮”。

這種更適合于分散的別墅類建筑供暖方式,如應用于多層甚至高層住宅,應有較深層次的全面論證,并制定完整、可靠的設計技術措施,例如:

(1)解決好占用空間、防火和安全保障等問題,以及采用燃氣時進氣和煙氣排放。

(2)要考慮樓內公共空間的熱環境,解決如消防給水等管道的防凍問題。

(3)要考慮居住小區內其它公共和公用建筑的供暖熱源問題。

此外,如同后面要論及的分戶熱計量和收費面臨的課題一樣,要解決戶內系統管道的布置問題,要考慮間斷運行的可能性和戶與戶之間的熱傳遞,單戶獨立熱源較集中供暖分戶熱計量,間斷運行的可能性會更大,散熱器數量和采暖爐容量會多于常規的集中系統,要合理確定供暖負荷的計算方法和熱源狀況的修正系數。

4、供暖設計標準問題

新規范仍體現了我國目前執行的較低供暖標準,反映在以下兩方面:

(1)居住空間的供暖設計溫度為180C,衛生間溫度提高到和居住空間相同,顯然,這只能是最低衛生標準,而不是舒適標準,因此規范明確不應低于上述標準。

(2)新規范僅提到了嚴寒地區和寒冷地區的供暖問題。即仍沿用每年室外日平均溫度低于50C的天數在90天以上的地區作為“供暖地區”的界定。而夏熱冬冷地區室外日平均溫度低于50C的天數雖在90天以下,不設供暖顯然不能滿足居住者的熱舒適要求。規范作為必需達到的最低標準,并不束縛其它地區設置不同方式供暖設施。

5、集中供暖系統的分戶熱計量和收費

新規范提出了“宜為實施分戶熱量計量預留條件”的要求。住宅集中供暖系統分戶熱計量和收費,可以用三句話加以概括:熱在必行,難度和需投入較大,在積極進行試點同時要充分挖掘現實的節能潛力。

5.1實施分戶熱計量和收費,是推動集中采暖系統節能的重要手段。建立用戶經濟利益與能耗的直接關系,能減少供熱過量建筑采暖熱量的無效消耗,將使居住者關心建筑物的熱工質量,將通過房地產市場影響住宅的建筑設計,建筑節能才能提高到“動真格”的程度。

建設部《建筑節能“九五”計劃和2010年規劃》中,提出了下列時間表:1998年通過試點取得成效;2000年在重點城市新建小區中推廣;2010年全面推廣。《民用建筑節能設計標準》要求“應考慮按戶熱表計量可能性”,其條文說明是這們解釋的:“是為了從按供熱面積計費逐步過渡到按用勢量計費,提出住戶的節能意識。”這就是作為政府行為的“勢在必行”。

5.2分戶熱計量和收費的特殊性

供暖用熱同用水、用電和炊事用燃氣相比,有其特殊性,即戶與戶之間的熱傳遞因素。

傳統的住宅設計,并不考慮戶與戶之間的熱傳遞,當部分房間空置、或部分住房降低采暖標準、或有的住房間斷采暖時,戶與戶之間就會有較大的熱傳遞量,這個因素不容忽視,并應有具體的量概念。

厚度240mm的磚砌分戶墻的傳熱系數約為1.86W/(m2.K)。厚度150mm的鋼筋混凝土分戶墻的傳熱系數為2.8W(/M2.K)。樓板的傳熱系數約為2.3~3.0W/(m2.K)。

如按戶與戶之間的溫差為100C計算,樓板的傳熱量可達23~30W/(m2.K)。。

這就是說,僅計算通過一個方向樓板的傳熱量,就相當于一般住宅正常供暖耗熱量50W/m2的46%~60%。

實施分戶熱計量和收費,供暖系統的設計就會面臨下列現實問題:

(1)是否應考慮樓板和分戶墻的隔熱措施?傳熱系數宜控制在什么水平上?

(2)戶與戶之間傳熱溫度差取多少?

多數意見認為,戶與戶之間采取隔熱措施,要增加可觀的投資費用和占用寶貴的建筑空間,對照十年來建筑節能和墻體改革的艱難歷程,可能是難以實施的。但是,應合理確定不同于常規的供暖負荷計算方法,散熱器數量必然需要多于傳統的集中系統,有的設計單位在試點工程中,已經試行供暖負荷按常規計算值的1.4~1.5倍取值。考慮到目前供暖系統設計時散熱面積普遍偏大的現實狀況,以及間斷采暖后短時間內要求升溫的需要,1.4~1.5倍的取值可能是適當的,但尚需經試點工程的實測驗證。

5.3分戶熱計量的基本方法

目前,國外采取的分戶熱計量方法大致有:分戶熱量表、蒸發式或電子儀表式熱量分配表、室濕法、時間法和水表法。

經研究篩選后認為,其中可供借鑒的技術手段,可能只有每戶設置一個熱量表或每組散熱器上安裝上個蒸發式熱量分配表兩種基本方法。新建住宅一般應采用分戶熱量表,蒸發式熱量分配表易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誤差,舊有系統改造時采用是否適合于我國國情?還待經試點工程的驗證。

在試點工程中大多采用國外產品,國內已開發出上述產品,在推廣推行住宅分戶熱計量的情況下,逐步衽有標準計量部分大力參與的國產化應是根本出路。

5.4適合于分戶4適合于分戶熱計量的系統制式

5.4.1施按戶用熱計量的室內系統制式,如采用每戶一個熱量表的方案,首先需要改變傳統的室

內供暖系統的制式,以“共用的供回水立管和分戶獨立系統相結合”的新制式,來取代傳統的、上下層貫通的單管或雙管系統制式。

5.4.2此種新的系統制式,十分有利于解決傳統的垂直雙管式或垂直單管式系統的垂直失調問題,也有利于實施變流量調節的節能運行方案。

(1)由入戶總閥門、熱量表和較長的戶內管系統環節組成的分戶獨立系統阻力,遠大于傳統垂直雙管制式單組散熱器的阻力,共用供回水立管的阻力和自然作用壓力值相對較小,如嚴格進行水力平衡計算,垂直失調的可能性完全可以避免。

(2)垂直單管式系統雖然和層散熱器是同一環路,相對于垂直管式系統有較好的水力穩定性,但由于各種復雜因素,散熱面積偏大致使逐層降增大而上熱下冷,新的系統制式則可避免這種逐層溫降的不均勻性。

(3)變流量調節對傳統的單管或雙管室內系統制式,會產生不同程度的失調度,而對共用供回水立管和分戶獨立系統相組合的分戶系統制式,則影響較小。

5.4.3共用供回水立管的配置,應根據住宅的建筑條件和儀表的設置位置確定:

(1)如儀表可設置在戶內時,可按同一平面位置的各戶分別配置共用供回水立管。

(2)如儀表需設置在戶外公共空間可鎖封的專用管井內時,單元式住宅可每一個入口配置共用供回水立管,塔式住宅則可按每層四戶左右配置共用供回水立管。

(3)共用供回水立管,無論是采用上供下回同程式還是下供下回異程式,都會有較好的水力特性,為簡化管系一般情況下可采用下供下回異程式。

5.5戶內系統適宜的置方式

一戶設置一個熱表之后,必然要形成單戶的獨立系統,此種戶內系統的管道,在建筑層高受限、而住戶對裝飾要求提高的條件下,需進行深入的探索和試點。綜合各地的試點方案,無非是以幾種方式:

(1)布置在下一層頂板下,采用下供下回雙管式。

(2)布置在本層頂板下,采用上供上回雙管式。

(3)布置在本層地面上,要采用下供下回雙管式、水平串連單式或水平串連單管跨越式。

(4)布置在本層地面下的墊層內。

顯然,在居住者對住宅的裝飾要求日趨高檔的情況下,前三種方式均難以被居住者所接受,第四種方式雖較優越,但應采用交聯聚乙烯(PE*)管、聚丁烯(PB)管、改性聚丙烯(PP-C)管或鋁塑復合管等管材,并應有厚度不少于50mm的墊層,雖同樣可采用下供下回的雙管式、水平串連單管式或水平串連單管跨越式,但最好采用途“章魚式”配管方式,以避免在墊層內安裝連接管件的隱患,并要采取防止住戶地面裝修時釘破管道的可靠構造和管理措施。

如有可能在地面墊層內敷設管道時,采用地板輻射采暖的優勢就突出了,此種采暖方式除了從所周知的優點外,還由于需在樓板基底上鋪設保溫層,可部分減少戶與戶之間的熱傳遞量,并呆改善樓板的隔聲和降低的撞擊聲。

5.6從分戶計量到按熱量收費

從實施分戶熱計量過渡到按熱量收費,除要取決于政策和制度的改外,還需要研究不同戶型圍護結構特性與供暖負荷的關系,合理確定一幢建筑物內有所區別的不同熱價。

綜合考慮戶與戶之間的熱傳遞以及公共空間熱環境等因素,國外在按戶用熱收費時,首先實施分幢熱計量,將總熱量的一部分(例如30%~40%或更多),按各戶的建筑面積比例分配,而將總熱量的其余部分按各戶熱表計量值分配。此種比例,尚待區別不同情況,通過測試和論證后合理確定。

5.7關于對解決拖欠采暖費的作用

供暖和物業管理部門很看好采用分戶獨立系統的熱計量方式,并主張將熱量表設置在戶外公共管井內,可關閉不及時繳納供暖費用戶的入戶閥門停止供暖,認為這能解決拖欠供暖費的難題。

由于戶與戶之間熱傳遞因素,對部分未及時繳納供暖費用停止供暖的辦法,會產生一系列連鎖的復雜問題,會危及被停止供暖用戶的鄰室,進一步引起計費糾紛,因而不應作為主要的對策,應從供需雙方的因素全面考慮。

其實,居住者拖欠繳費問題,相當程度上受“無償供暖”觀念的影響,這是在長時期計劃經濟和分配制度下形成的,需通過制度的改革加以解決。

供暖質量的不盡人意,也會是拖欠供暖費的原因之一。按用熱量收費,必須建立在能確保供暖質量的基礎上,如同消費者對于商品的質量要求一樣,必然要求較高的熱舒適度,但目前的從暖運行管理水平還不能適應這種要求。

上述幾項,就是“難度和需投入較大”。

5.8在積極進行分戶熱計量的試點和相關管理方面前期工作的同時,還充分挖掘現實的節能潛力。

供暖能耗高而同時熱環境質量差,是我國目前住宅供暖狀況的基本特征,反映出能源的利用效率低下。這就確定了節能的主要途徑,應是多方位提高能源效率,降低各環節的無效損耗,以較少的能源消耗獲取較多的有效熱并得到較高的熱環境質量,而非只是在熱環境質量較差的基礎上再抑制需求。

前述分戶熱計量和收費,在一定程度上包涵著使居住者為節省開支而抑制需求的因素。對于供暖設計標準和熱環境質量本來不高的普遍狀況而言,例如某一集中供暖系統本來就供熱不足,或者供熱狀況正常室溫適當并較均勻,如住戶不愿降低供暖標準,可挖掘的節能潛力是有限的,對此應有適當的估計。

提高供暖能效,首先是要根本改善建筑熱工質量,供暖系統本身除了《節能設計標準》已有具體量化要求的熱源運行效率和熱媒輸送效率兩個因素外,當前,應著重注意供暖系統的均勻性和合理的運行調節兩個環節很大的現實節能潛力。

 

;6、系統制式和分室溫度調節

新規范要求“宜能實施分室溫度調節”。

分室溫度調節,是指提供有效的調節手段,使居住者能自行控制室溫。它主要用以解決局部室溫過高,以改善房間的熱什么度并取得一定的節能效果,過熱房間調節之后,才有助于改善系統中室溫偏低房間的采暖效果,是一種間接被動效應。所以首先要確保系統的總體平衡,同時,要根據系統的不同制式采用不同的方法。

為確保系統的水力穩定性,當仍用傳統的單管或雙管制式時,以下原則仍是正確的:四層及以下采用垂直雙管式系統,五層及以上采用垂直單管式系統。垂直雙管式系統發生垂直失調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同一立管的各層散熱器是相互并聯的環路,散熱組的阻力占立管總阻力的比例較小,再加以各層散熱器的自然作用壓力值不同且在整個采暖期內是變量。解決的辦法無非是增大散熱器組的阻力,以抵消垂直失調因素,例如每組散熱器均設置高阻閥或恒溫閥等,但上述閥門的高阻力特性是相對的,對每組散勢器負荷較小的住宅而言,較高的局部阻力系數形成的阻力值有限。為此需根據每一組散熱器處的剩余水頭對高阻閥逐一進行預調鎖定。第一,難以操作;第二,阻閥較小的水流通道難以避免堵塞;第三,除對總體供熱過量的建筑能有調節作用外,對多數總體供熱不足的建筑,預調鎖定也難以確保。因此,當層數較多時采有垂直雙管式系統,則需謹慎。

雙管式系統每組散熱器一般均設有手動調節閥,具備分室控制溫度條件。需注意的是調節閥在非采暖季閑置而銹蝕失靈,難以進行調節,因此宜為銅質并應具有高阻力特性。供熱和運行管理條件較好、建設標準較高造價能承受時,也可采用散熱器恒溫閥。

垂直單管式系統發生垂直失調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設計的保守等因素造成散熱面積偏大而致使上熱下冷,應從多方面加以避免,但相對于垂直雙管式系統有較好的水力穩定性。認為垂直單管式系統無法分室控制溫度,是簡單順序式系統造成的一種誤解。手動三通調節閥和分室控制溫度的方法,應在每一組散熱器上設置,性能和質量相對可靠的三通調節閥,如北京的ST11球形三通調節閥等,已經通過實踐工程的檢驗,雖其構造和水力特性還在不斷改進,但已具備擴大應用范圍的條件。

實施分戶熱計量的單戶獨立系統,是否需要在每組散熱器上設置恒溫閥?值得研究,因為住戶可以對熱表處的閥門進行總量調節,而散熱器上的閥門主要作為戶內散熱器流量分配調節用,由于房間的熱惰性和空間的流通性,這種調節不需要十分頻繁和精細。

7、散熱器

新規范有針對性地提到散熱器的問題。

一是選型,“應采用體型緊湊、便于清掃、使用壽命不低于鋼的形式”,應改變千篇一律采用鑄鐵四柱的傳統,積極采用體型較薄和較易清掃的散熱器,但經久耐用仍是應著重考慮的原則,前些年因腐蝕而造成過很大損失、用鋼板沖壓焊制的鋼制散器,其形成腐蝕的主客觀因素并未根本解決,仍應慎用。新規范以而腐蝕的界定標準是壽命不低于鋼管。當采用管式(包括串片和繞片)散熱器時,除要考慮散熱器用DN20或DN25的鋼管經若干個回程串連,阻力較大,比較適合于雙管式系統,用于單管式系統時,會有允許通過流量的限制。

二是布置,傳統的將散熱器在窗下居中布置的做法,缺乏有利于溫度場分布的理論根據,是可以突破的。新規范要求“其位置應確保室內溫度的均勻分布,并應與室內設施和家具協調布置。”

8、關于廚房的通風

廚房的通風直接影響廚房清潔和居住空間的空氣質量,至今不能說已得到根本解決,新規范只能提出原則要求。廚房通風要綜合解決好以下三項排氣:

8.1排油煙機的排氣

排油煙機的排氣有兩種做法,即排至豎向共用排氣管道或直接排至室外。

采用排至豎向共用排氣管道的做法,產生回流和泄漏的現象時有發生。按理說,排放有害氣體排氣管的室內佑應為負壓。過去通常采用的簡單主支結構且斷面很小的共用排氣道,在排油煙機的機械作用下,管道內必然會形成正壓,造成管壁和接口處滲漏,支管處回流。新規范提出,當采用豎向排氣方案時,應采取支管無回流、豎井無泄漏的措施。

采用“變壓式排氣道”結構,是否能杜絕回流和泄漏?其中很多施工因素和本身因素尚有不成熟之處,特別是層數越多占用面積越多,不宜作為單一的方式。

將排氣管通過外墻排到室外,則會不同程度地造成對室外空氣環境和墻面的污染。新規范提出,當采用橫向排氣方案時,應在室外排口設置避風和防止污染環境的構件。當然,此種構件應有較佳的外觀。

8.3房間的全面排氣

廚房應有排除燃氣泄漏的通風安全措施,在春、夏、秋三個季節,可以開窗自然通風。但嚴寒地區、寒冷地區和夏熱冬冷地區,在冬季外窗被關閉是不可避免的,在非炊事時間排油煙機不運轉的條件下,應有自然通風排氣設施。

9、住宅的空調問題

9.

1新規范以最熱月平均室外氣溫高于和等于250C,作為應預留安裝空調設備的地區界限,這是參考《民用建筑熱工設計規范》(GB50176)的熱工分區,夏熱冬暖和夏熱冬冷地區的主要分區指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