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市政道路工程質量控制工作要點
室外市政道路工程質量控制要點
1完善全面質量管理體系,建立以班組為基礎,技術人員為核心的質量管理活動小組。
2做好自檢自查工作,只有在完成自檢工作的情況下方可提交監理驗收,同時也只有在通過監理驗收的情況下,方可進行下一道工序施工。
3認真熟悉施工圖,編制各單項工程的施工工藝及安全措施,做好技術交底工作,明確施工步驟,工藝操作方法、技術標準和質量技術措施,下達基層操作者。建立崗位責任制,分工明確,責任清楚。
4對技術難度大,工藝要求高的工程項目或工序要進行專項技術交底及制定工藝細則。(本工程按照二灰碎石鋪設及瀝青砼路面考慮監理措施)
5做好工程測量工作,做到測量工作復核、交接簽證制。
6做好工程材料的驗收、復驗、確認工作。
6.1地方材料,每批砂料均要進行篩分及含泥量檢驗,每批石料須進行強度、壓碎及含泥量檢驗,石灰應符合Ⅲ級以上技術指標,粉煤灰燒失量不大于20%,比表面積宜大于2500m2/g。
6.2水泥、鋼材:水泥和鋼材均需有產品合格證,水泥應選擇信譽好的廠家,同時做好安定性試驗,鋼材須做拉伸、彎曲試驗,分批抽樣及抽樣數量均應按規范執行,不合格者不得使用。
7監理現場控制要點
7.1測量工作:進場后對建設方給定中心樁進行復測,并在線外設栓點加以控制,同時沿中線作水平測量,復核地面標高及原有水準基點標高,在道路兩側設置臨時水準點,以便正常施工時使用。
7.2路基整理:排水工程施工完畢后,用推土機清除高出土基頂的余土,施工時應做好排水工作,保證地表水不積在路基上,然后對地面碾壓,碾壓完成進行壓實度檢測,達到設計要求后,方可進行下道工序施工。
7.3二灰碎石基層:
7.3.1材料:對石灰要求相同于石灰土施工用石灰要求,粉煤灰選用火力發電廠燃燒煤粉產生的粉狀灰渣,其粒徑變化在0.001-0.3mm之間,其比表面積宜大于2500m2/g之間,SiO2+AL2O3+Fe2O3含量不小于70%,燒失量不應超過20%,碎石最大粒徑為30mm(方孔篩),石料磨耗率最大值不大于35%,壓碎值不大于30%。
7.3.2廠拌二灰碎石:拌和中嚴格規范要求控制混合料配合比,二灰碎石不得采用路拌。生產中經常檢查配合比是否符合要求,二灰碎石的含灰量和含水量,保證二灰碎石合格出廠。
7.3.3機械攤鋪:二灰碎石通過自卸汽車運至施工現場,在能用機械攤鋪的路段用輕重型壓路機碾壓,攤鋪壓實厚度不大于20cm,在一些路段因其它原因不能機械攤鋪時用人工攤鋪并嚴格控制平整度。壓實度應達到重型擊實標準得到的最大于密度98%。二灰碎石結束后要進行養生,經常灑水保濕養護,七天后才能進行瀝青砼路面的施工。
7.4平側石鋪設
7.4.1所用材料均符合規范的各項規定,混凝土平石應通過監理工程師的驗收。
7.4.2路牙石基礎采用25MPA砼,鋪設應順直,縫寬一致,同時嚴格控制平石鋪設高度,保證相鄰側石之間高差不超過規范要求,鋪設完成后,及時勾縫,并做好養護工作。
7.5瀝青砼路面施工
7.5.1材料:粗、細集料、填充料符合JTJ032-94附錄C"瀝青用料質量技術要求"的規定,瀝青材料應符合JTJ032-94表4、2、2及附錄C表C、1的要求。
7.5.2施工要求:嚴格按照標書要求做好配合比試驗,確定生產用標準配合比,并提供書面報告,對出廠產品應抽樣進行油量測定,通過馬歇爾穩定試驗來監控流值、穩定性、空隙率、密實度指標。瀝青混合料采用工廠拌和,嚴格控制瀝青攤鋪厚度和高程。
7.5.3廠拌機械攤鋪:瀝青混合料加熱溫度應控制在170℃-190℃之間,出廠溫度控制在150℃-165℃之間,攤鋪溫度不得低于140℃,氣溫不得低于5℃,瀝青混合料產用自卸車運輸、車輛車廂應做到干凈,不積廂底。采用攤鋪機進行攤鋪,施工中做到緩慢、均勻、連續。
7.5.4間斷地攤鋪,攤鋪過程中不得隨意變換速度或中途停頓,攤鋪速度應根據拌和機產量,施工機械配套情況及攤鋪層厚度、寬度來確定,并應符合2-6m/min的要求,鋪筑過程中,攤鋪機螺旋送料器不停頓的轉動,兩側保持有不少于送料器高度2/3的混合料,并保證在攤鋪機全寬度斷面上不發生離析。壓實后的混合料應符合壓實度和平整度的要求,瀝青料分層壓實厚度不得大于10cm,碾壓采用鋼筒靜態壓路機和輪胎壓路機組合方式,初壓在較高溫度上采用6-8t鋼筒壓路機碾壓,并不得產生推移、發裂,壓路機從外側向中心碾壓,相鄰碾壓帶應重疊1/3-1/2輪寬,最后碾壓路中心部分,復壓緊跟初壓進行,壓路機產用16t輪胎壓路機,碾壓遍數不得少于4-6遍,相鄰碾壓帶重疊1/3-1/2的碾壓輪寬度,終壓緊接在復壓后進行,采用雙輪鋼筒式壓路機碾壓,碾壓遍數不少于兩遍并無輪跡,瀝青混合料碾壓成型后注意以下幾點:a.壓路機不得在未冷卻地段調頭、轉向;b.不得在未冷卻停放機械設備或車輛散落砂料、油料等;c.做好交通控制工作,以免破壞路面。另外施工中注意做好接縫、修邊及清場工作。
篇2:道路貨物運輸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一、安全生產責任制
1、認真貫徹執行“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和安全生產操作規程,守法經營,落實各級交通主管部門的安全生產管理規定,組織學習安全生產知識,最大限度地控制和減少道路交通事故的發生。
2、道路運輸經營者負責經營許可范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是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對安全生產工作負總責。
3、聘請符合道路運輸經營條件的駕駛人員,并與駕駛員簽訂安全生產責任書,將責任書內容分解到每個工作環節和工作崗位,職責明確,責任分清,層層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
4、積極參與各項安全生產活動,設立安全生產專項經費,保證安全生產工作的開展。
5、落實事故處理“四不放過”的原則,即: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沒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教訓不吸取不放過。
6、建立營運車輛維護、檢修工作制度,督促車輛按時做好綜合性能檢測及二級維護,確保車輛技術狀況良好。
二、安全生產操作規程
1、嚴格遵守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及工作規范,嚴肅安全生產操作規程,落實各項安全生產工作制度,組織開展安全生產活動和安全知識學習,提高全員安全生產意識。
2、對道路運輸駕駛人員要求做到“八不”。即:“不超載超限、不超速行車、不強行超車、不開帶病車、不開情緒車、不開急躁車、不開冒險車、不酒后開車”。保證精力充沛,謹慎駕駛,嚴格遵守道路交通規則和交通運輸法規。
3、做好危險路段記錄并積極采取應對措施,特別是山區道路行車安全,要做到“一慢、二看、三通過”。
4、不運輸法律、行政法規禁止運輸的貨物,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必須辦理有關手續后方可運輸的貨物,應當按規定查驗有關手續,符合要求的方可承運。
5、保持車輛良好技術狀況,不擅自改裝營運車輛。
6、做到反三違:不違反勞動紀律,不違章指揮,不違反操作規程。
7、發生事故時,應立即停車、保護現場、及時報警、搶救傷員和貨物財產,協助事故調查。
8、采取必要措施,防止貨物脫落、揚撒等。
9、不違章作業,駕駛人員連續駕駛時間不超過4小時。
三、安全生產監督檢查制度
1、每月至少進行一次全面安全檢查,重點檢查安全生產責任制、規章制度的建立完善、安全隱患整改、應急預案、有關法律法規及會議精神的學習貫徹落實情況,并做好記錄。
2、做好出車前、停車后的準備、檢查工作,確保行車安全,發現隱患要及時修復后方可出車。
3、裝貨時嚴查超載和擅自裝載危險品。
4、不定期檢查車輛的安全裝置、燈光信號、證件。
5、檢查駕駛員是否帶病或疲勞開車,是否違反安全生產操作規程。
6、檢查消防設施是否安全有效。
7、建立安全生產獎懲制度,依制度進行獎懲。
四、消除安全生產事故隱患制度
為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道路運輸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遏制交通事故發生,須做到:
1、對交通主管部門檢查發現的安全生產隱患整改事項,按時逐項予以整改、落實。
2、每月至少開展一次全面安全檢查,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立即通知整改,并立即抓好落實,及時消除。
3、駕駛員要定期做健康體檢及心理的職業適應性檢查。
4、每趟次出車前,要對車輛的安全性能進行全方位檢查,發現問題及時排除,不消除隱患不得出車。
5、裝載貨物時,須檢查超載及危險品等情況,確認無誤后方可出車。
6、要不定時檢查駕駛員及車輛是否符合安全管理規定。
7、車輛經檢測、二級維護,查出的隱患要及時整改,整改不到位不得出車。
8、定期對車輛和辦公場所的消防器材、電路、車輛機件等進行自查自糾。
9、對安全隱患不及時整改的責任者給予從嚴追究。
10、建立健全安全生產事故隱患檔案,吸取經驗教訓,舉一反三,組織研究和探討新技術應用。
五、交通事故應急預案
為把交通事故的損失降到最低程度,須做到:
1、發生交通事故,當事人應立即進行自救,并報警。電話:122(交警)、119(消防)、120(急救),應簡明講清事故地點、傷亡、損失等情況,以及事故對周圍環境的危害程度,保護現場,搶救傷員,保護貨物財產并通報運輸經營者與保險公司。
2、當事人應立即切斷車輛電源開關,使用消防器材,布置好安全警戒線,應果斷處置,不要驚慌出錯,避免造成更大的災害。
3、對傷者的外傷應立即進行包扎止血處理,發生骨折者應就地取材進行骨折定位,并移至安全地帶,對死亡人員也應移至安全地帶妥善安置。積極協助120救護人員救死扶傷,避免事故擴大化,把傷害減至最低程度。
4、保護好自身的安全,積極配合交警、消防等部門進行救護并做好各項善后工作。
5、發生一次死亡3人以上的運輸事故,應在6小時內報告當地交通主管部門。
六、自然災害、突發性事件應急預案
1、做好應急運輸保障工作,在發生自然災害、突發性事件時,要服從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交通主管部門的統一調度、指揮。
2、報告:遇有自然災害、突發性事件發生,應立即在最短時間內逐級向交通主管部門報告(在異地遇有自然災害、突發性事件的應同時向當地人民政府和交通主管部門報告)。
3、車輛:投入應急運輸車輛使用年限不超過5年,并經檢測合格的在用車;車輛運行單程在500公里以上必須配備2名駕駛員,每位駕駛員連續駕駛時間不得超過3小時。
4、人員:參運人員年齡在20至50歲之間,符合道路運輸經營條件的駕駛人員,且技術過硬、作風正派、身體健康。
5、接受應急運輸任務后,運輸車輛、人員必須整合待命,在規定時間內到達指定地點集合,且必須由道路運輸經營者親自帶隊。
6、執行應急運輸任務時,運輸車輛及參運駕駛人員要遵守應急預案的有關規定,服從交通主管部門的統一調度、指揮,遇事主動請示、匯報,協調解決好各項工作事務。
7、完成應急運輸任務后,必須向各有關部門匯報任務完成情況,及時做好車輛維護、保修,總結經驗,提高應急應變能力和處置能力。
8、根據應急運輸保障工作的需要,做好相關應急物資的儲備,完成交通主管部門交給的其他運輸任務。
篇3:廠內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節管理組織
第1條為保障企業生產區交通運輸安全,維護交通秩序,防止交通事故發生,必須指定有關部門全面負責企業生產區交通管理工作。
第2條對車輛和船舶應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管理條例》、《鐵路技術管理規程》、《工業企業廠區內運輸安全規程》和本制度,制訂企業生產區交通管理細則。
第二節信號與標志
第3條企業生產區內交通道路、企業大門、彎道、坡道、單行道、交叉道以及禁止各種車輛停放場所等,應按有關規定,結合企業具體情況設置信號標志。
第4條企業生產區限制路和管制路應設置明顯的警告標志。
第5條企業生產區內鐵路要按規定,在線路上安裝信號燈、道叉燈及各種警告路標,通道路口要設有落桿、警鈴或信號燈。
第6條鐵路站臺、裝卸貨位、罐車洗刷區域和跨越路軌、搬運物資區域等,要在來車方向設置警告標志,夜間要有信號燈。
第7條?破路施工以及跨越道路拉設繩架,除征得主管部門同意外,還必須有明顯標志,夜間要有紅燈,對施工場地狹小、車輛行人來往頻繁的區域,應設臨時交通指揮。
第8條企業生產區道路交通、鐵路沿線及站臺貨位,要設有足夠的照明。
第三節交通道路
第9條企業內道路應平坦暢通,路側要設下水道(明溝應加蓋),并定期疏通。嚴禁向路面排放蒸汽、煙霧、酸堿等有害物質。冬季積聚的冰雪要及時消除。
第10條?企業可根據需要將道路劃分為:
自由路:允許各種車輛通行;
限制路:允許“安全車輛”通行,其它車輛須經企業主管部門批準方可通行。
管制路:為消防車、救護車專用的通道路線,禁止其它車輛通行。
第11條?嚴禁在要道和消防通道上堆集物質、設備,禁止在路面上進行阻礙交通的作業。凡是由于生產需要必須臨時占用路面或破土施工時,必須經企業有關部門批準方可實施。
第12條?交通路面兩側堆放的物質,要離道邊1m以上,堆放要牢固,跨越道路拉設的繩架,其高度不得小于5m。
第13條?履帶車未采取護路措施,不得在交通路上行駛。
第14條鐵路兩側距鋼軌1.5m內,不準堆放物資、設備,在規定的范圍外堆放的物資必須穩固,以防溜塌侵入軌道,并且不能影響機車行駛視線。
第15條?跨越鐵路拉設輸電線和管道,應事先征得有關部門同意,架設要牢固,距離軌面的高度,輸電線路不得低于7.5m,管道不得低于5.5m。
第16條?在鐵路兩側挖溝(坑)穿越路基,埋設電纜及各種管道時,必須取得有關部門的同意和批準。
第17條在鐵路兩側、上空、地下從事非鐵路運輸作業而影響鐵路運輸時,必須取得企業主管部門的同意,并應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作業時應隨時與鐵路部門聯系。
第18條要經常維護鐵路路基、路軌,保證暢通。禁止隨意設置平交道口,如必須設置,應取得主管部門同意,并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
第四節?車輛
第19條機動車輛的車況必須良好,按公安、交通部門規定定期檢審,發給檢審證方可行駛。
第20條廠區內使用的小型機動車輛(電瓶車、小型翻斗車)和特種車輛(叉車、吊車)車況要保持良好,并按照《廠內機動車輛安全管理規定》的要求對車輛進行年度檢驗,在檢審合格并發放牌照后方可行駛。
第21條企業車輛管理部門,要建立機動車輛、小型車輛和特種車輛保養修理制度,定期進行小修、中修,實行三級保養制度,嚴格車輛的質量檢查,杜絕失檢和漏修,凡不符合安全行駛的車輛,不得使用。
第22條鐵路機車要按鐵道部的規定進行檢修和保養。
第23條企業自備專用罐車不得任意改裝,檢修、清洗應在指定地點進行。
第五節?車輛駕駛
第24條機動車駕駛員必須經專門培訓,由廠主管部門組織,經公安、交通部門考核審查,取得有效的駕駛執照后方可駕駛。
第25條企業自管小型和特種車輛駕駛員,應按特種作業人員培訓考核規定。必須經過專門培訓,經主管部門考核合格發給駕駛證后方可駕駛。
第26條企業生產使用的小型車輛及特種車輛禁止在廠區外行駛。
第27條鐵路機車司機、司爐、調車人員等,都必須經專門訓練,由企業主管部門會同鐵路部門進行考核取證后,方可上崗作業。對上述人員按特種作業人員進行管理。
第28條企業生產區內鐵路運輸,必須嚴格執行調車聯系制度,確保機車車輛運行安全。
(一)機車通過道口,要減速鳴笛,認真了望,確認信號,嚴禁臆測行車,執行“要道還道”制度。
(二)調車員與連接員的調車聯系,白天用旗,夜間用信號燈指揮,信號標準以鐵路部門規定為準。
(三)機車司機沒有收到調車信號,不準動車,變更調車計劃應準確傳達。蒸汽機車作業時,嚴禁調車人員在車輛外側調車。
第29條企業生產區內各種車輛要執行企業生產區限速規定。
(一)機動車輛進出企業大門及轉彎處為5km/h。直線路為10~15km/h。
(二)機車在正線行駛為20km/h,支線為15km/h,路軌末端、連接作業及軌道衡為3km/h。
(三)機車拖掛有易燃、易爆、腐蝕性等危險物品的罐車時為10km/h。
第30條企業內檢修試車,應按劃定的線路和時間進行,并掛有明顯的“試車”牌子,嚴禁無駕駛執照的人員進行試車。
第六節?車輛裝載
第31機動車輛裝貨要符合下列規定:
(一)不準超過行駛證上核定的載重量。
(二)裝載散貨、粉狀或易滴漏的物品必須封蓋嚴密,行駛中不能散落、飛揚或滴漏車外。
(三)裝載化學危險物品,應按本制度有關章節的有關規定認真執行。
(四)機動車和非機動車載物,須按規定不得“超長、超寬、超高、超重”。
(五)貨運機動車不準人、貨混載。大型貨運機動車除駕駛室和車廂內可乘坐核定的人員外,其它部位(駕駛室頂、腳踏板、葉子板等)不準載人。
第七節非機動車、行人
第32條在生產區內,禁止自行車、三輪車牽引其它非機動車輛或被機動車輛牽引,轉彎前必須慢行并伸手示意,不準突然猛拐。
第33條不準使用未經馴服的牲畜駕車,畜力車進入易燃、易爆場所,蹄釘要進行防火處理。停放時須拴緊車閘、拴牢牲畜。
第34條個人自備機動車、摩托車、助動車不得進入生產區。必須集中存放管理。
第35條企業內行人必須走人行道,或靠路邊行走,不準突然橫穿馬路。
第36條?行走時應注意腳下有無溝、坑、井,頭頂上部有無管線、架子、電纜、電線等障礙物。
第37條不準在有毒、有害物排放的地方停留,不準在起重物下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