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0.000以下主體分部工程施工計劃措施

±0.000以下主體分部工程施工計劃措施

2024-07-11 閱讀 2180

±0.000以下主體分部工程施工計劃

由于±0.000以下主體工程的施工進度及質量能否按要求完成直接影響到上部主體結構的施工進度,所以此部分的施工為關鍵分部工程,擬作以下施工目標及施工方法:

1、工期:確保120天左右完成±0.000以下主體工程。

2、質量:單位工程質量達到優良標準。

1技術及生產準備

1、組織各專業人員熟悉圖紙,對圖紙進行自審,熟悉和掌握施工圖紙的全部內容和設計意圖。土建、安裝各專業相互聯系對照,發現問題,提前與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協商,參加由建設單位、設計單位和監理單位組織的設計交底和圖紙會審。

2、編制施工圖預算,根據施工圖紙,計算分部分項工程量,按規定套用施工定額,計算所需要材料的詳細數量、人工數量、大型機械臺班數,以便做進度計劃和供應計劃,更好地控制成本,減少消耗。

3、根據項目施工的內容,擬定加工及定貨計劃。

4、做好技術交底工作。本工程每一道工序開工前,均需進行技術交底,技術交底是施工企業技術管理的一個重要制度,是保證工程質量的重要因素,其目的是通過技術交底使參加施工的所有人員對工程技術要求做到心中有數,以便科學地組織施工和按合理的工序、工藝進行施工。

技術交底專業均采用三級制,即各專業工程技術負責人一專業工長一各班組長,技術交底均有書面文字及圖表,級級交底簽字,工程技術負責人向專業工長進行交底要求細致、齊全、完善,并要結合具體操作部位、關健部位的質量要求,操作要點及注意事項等進行詳細的講述交底,工長接受后,應反復詳細地向作業班組進行交底,班組長在接受交底后,應組織工人進行認真討論,全面理解施工意圖,確保工程的質量和進度。

5、建筑材料及安全防護用品準備:對水泥、鋼材、木材、輕質砌塊、管線、外墻磚等大批量材料,均應根據實際情況做好計劃,分批進場,編制各項材料計劃表,對各種材料的入庫,保管和出庫制訂完善的管理辦法,同時防盜、防火的管理。

6、施工機具設備:施工中計劃投入的大型施工機械包括1臺塔吊、臺2臺混凝土輸送泵,及各種中小型機具設備。

7、修整施工出入口,鋪設現場內施工道路,作好地面排水溝、車輛沖洗臺,搭設基礎施工平面布置圖中的臨建設施,安裝好備用柴油發電機。

8、施工管理人員進場后,做好如下準備工作:會同有關單位做好現場的移交工作,包括測量控制點以及有關技術資料,并復核控制點。

9、臨時用電、臨時用水的搭設、安裝、調試。

10、組織施工管理人員及勞動力調配入場,滿足施工要求。

11、提前做好預制、預埋件的加工工作。

12、組織制定模板的需求計劃和定型模板的加工工作。

2總平面布置

現場布置一臺塔吊,兩臺混凝土輸送泵,鋼筋加工場、木工加工場、現場辦公室、工人生活基地等臨時設施,詳見±0.000以下主體結構施工平面布置圖。

3現場排水

考慮到施工地下室,現場的排水系統是施工準備的重要工作1、基坑頂及基坑底均做排水溝及集水井,排水為300×300,紅磚M5砂漿砌筑。

2、現場排水,坡向基坑旁排水溝,坡度0.5%。

3、道路做法采用地表原土夯實,上澆筑100厚C15砼路面,其余場地均做一層50厚C15砼面。

4塔吊的安裝

根據施工要求及實際情況,本工程設置一臺QTZ80塔吊,臂長50m,其基礎5軸處的后澆帶旁邊,塔吊需要穿越兩層地下室,基礎位于底板下20cm處。

1、塔吊基礎位置如下

2、塔吊基礎承載力:

根據結構施工圖的結構總說明,建筑物的地基承載力為180mpa,滿足塔吊基礎地基承載力要求。

3、塔吊基礎底底板200mm,其基礎大樣及配筋圖如下:

4、塔吊安裝

1)安裝前準備工作

塔吊基礎滿足以下要求:

a、已按出廠廠家設計要求澆筑完成鋼筋混凝土塔吊基礎;

b、基礎強度已達100%,預件正確。

(2)安裝要求

a、金屬結構部分無疲勞損傷,焊縫無漏焊、開裂和脫焊,各部連接螺栓緊固并有防松零件;

b、安全保護裝置齊全的有效(五限位、四保險);

c、各制動器調整合理,各傳動部分無異聲,潤滑良好,確保安裝后各部旋轉零件轉動靈活,并不準有任何固定件有摩擦接觸的現象;

d、各系統的鋼絲繩纏繞正確,所有鋼絲繩頭部固定可靠,并檢查合格。

鋼索無斷絲、起毛和老化現象,鋼絲繩潤滑良好,無污泥銹蝕。滑輪組件無裂縫損傷,吊鉤無變形、損傷和磨耗超過標準現象。

(3)安裝程序

安裝底架→安裝基礎節→安裝配重→安裝三節標準節→吊裝頂升套架→安裝回轉裝置及駕駛室→安裝塔頂→安裝平衡臂→拼裝起重臂及起重臂拉桿→吊裝平衡重→安裝起升機構及電器控制箱→穿繞起升鋼絲繩→調整垂直度→進行規定安裝高度的試運轉→如運轉順利,開始自升加節

塔吊拆除與安裝程序相逆。

(4)附著頂升安裝程序

塔吊機臂根鉸點高度超過廠家設計規定的獨立高度后,必須與建筑物進行附著,附著點的位置選擇在主梁位置。當附著點不能在設計規定的位置,則降低至下一建筑自然層,確保附著高度等于或小于附著間距。附著支座固定牢靠,附著部位在建筑物結構施工時加配鋼筋,混凝土標號不低于廠家設計要求,滿足機械使用說明書要求的支座反力。

頂升程序:

油缸頂升工作節→套架銷軸入塔架,油缸回縮→標準節放在引進小車→小車引進套架內→油缸頂升標準節,引進小車退出→放下標準節,塔架螺栓栓緊→油缸活塞略頂,套架銷軸自動退出→套架與塔架螺栓聯接頂升時,達至附著要求的,必須先進行附著,然后才頂升。塔吊下降與頂升程序相逆

(5)檢驗

新安裝(或經大、中修)的塔吊在使用前需經以下檢測程序后方可使用

一般技術檢驗→無負荷試驗→靜負荷試驗→動負荷試驗

每次試驗記錄均應有關人員簽字,記入機械履歷書中,作為該機技術試驗的依據。

篇2:主體反應池管理制度

一、在值班長的帶領下,進行主體反應池的運行、安全及報表工作。

二、控制主體反應池的進水量,合理配水,保持主反應池液位穩定,保證處理水量恒定。

三、根據進水量、出水水質、在線DO儀表提供的溶解氧數據,確定空氣供應量,確定風機開啟臺數。

四、根據水量調整污泥回流比。

五、根據水量、二沉池出水COD、SS、TP指標啟動芬頓工藝,確保芬頓工藝運轉良好。

六、根據水量、SS實時調整PAM、PFS、磁粉投加量,并調整污泥回流量和排泥量。

七、根據水量、糞大腸桿菌檢測結果調整二氧化氯發生器開啟臺數,調整二氧化氯投加量。

八、二沉池要根據系統污泥濃度及時排泥,排泥以間歇進行為主,以工藝的需要控制排泥次數和排泥時間。

九、每天觀察活性污泥生物相、氣味、狀態等,掌握分析數據,認真填寫工作日志。

十、保持主體反應池上清潔,沒有污垢、青苔沉積。

十一、及時清撈池面上的漂浮物和油脂。

十二、操作人員應嚴格執行設備安全操作規程,按時巡檢,巡檢時應注意安全。

十三、遇雨雪天氣,應及時清掃走道上的積水或積雪,防止滑倒。

十四、認真做好主體反應池上的運行記錄。

十五、對硫酸、鹽酸、雙氧水等腐蝕性強的藥劑進行操作時,要做好防護措施,規范操作。

十六、保持主體反應池區域的清潔。

篇3:工程建設各方主體質量安全行為規范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規范工程建設各類主體從事工程建設活動的質量、安全行為,保證工程質量,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安全,明確各自責任,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管理條例》和《安全生產領域違法違紀行為政紀處分暫行規定》等有關法規、規章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暫行規定。

第二條本暫行規定適用于本市轄區內應納入施工許可管理的各類建設工程,包括土木工程、建筑工程、線路管道和設備安裝工程及裝修工程。

第三條本暫行規定所稱工程建設各方主體是指建設項目的建設單位、參與工程建設活動的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檢測、施工圖審查單位等責任主體及相關從業人員和市、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等監管主體及相關工作人員。

第四條建設、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監察等行政監督部門依照法定的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做好工程建設各類責任主體質量安全行為監督管理和執法檢查、責任追究工作。

第五條建設行業各協會組織應加強對會員單位的質量安全教育,組織開展業務培訓和交流,組織或督促會員單位對質量安全情況進行自檢自查,指導會員單位改進工作,協助政府部門做好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建設單位行為規范

第六條建設單位應當將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單位,不得將建設工程肢解發包。

第七條建設單位應當將施工圖設計文件報施工圖審查機構審查;未經審查或審查不合格的,不得使用。

施工圖設計文件在施工過程中有重大設計變更的,應當將變更后的施工圖設計文件報原施工圖審查機構進行審查并獲批準后方可施工。

第八條建設單位應當向施工單位提供施工現場及毗鄰區域內供水、排水、供電、供氣、供熱、通信、廣播電視等地下管線資料,氣象和水文觀測資料,相鄰建筑物和構筑物、地下工程的有關資料,并保證資料的真實、準確、完整。

第九條建設單位在申辦施工許可證前,應向建設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辦理工程質量監督申報手續;建設工程開工前,應當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時,應當提供建設工程有關安全施工措施的資料。

第十條實行監理的建設工程,建設單位應委托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工程監理單位監理。

第十一條建設單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設計單位或者施工單位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降低建設工程質量,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施工單位使用不合格的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

第十二條建設單位不得對勘察、設計、施工、工程監理等單位提出不符合建設工程安全生產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規定的要求,不得壓縮合同約定的工期。

第十三條涉及建筑主體和承重結構變動的裝修工程,建設單位應當在施工前委托原設計單位或者具有相應資質條件的設計單位提出設計方案并報施工圖審查機構審查;沒有經審查合格的設計方案的,不得施工。

第十四條建設單位不得明示或者暗示檢測機構出具虛假檢測報告,不得篡改或者偽造檢測報告,不得弄虛作假送檢試樣。

第十五條建設單位應當提供建設工程安全作業環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費用。

第十六條建設工程竣工驗收應當具備法定條件,并按規定程序組織驗收;建設工程未經驗收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十七條建設單位應當將拆除工程發包給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施工單位,并應當在拆除工程施工15日前,將有關資料報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十八條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建設單位應在15個工作日內持相關資料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三章勘察單位行為規范

第十九條勘察單位應當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建設工程勘察業務,不得超越資質等級或者以其他建設工程勘察單位的名義承攬建設工程勘察業務,不得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建設工程勘察業務。

第二十條勘察單位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應當真實、準確,滿足建設工程安全生產的需要。

第二十一條工程勘察工作的原始記錄應當在勘察過程中及時整理、核對,確保取樣、記錄的真實和準確,嚴禁離開現場追記或者補記。

第二十二條勘察單位的法定代表人、項目負責人、審核人、審定人等相關人員,應當在勘察文件上簽字或者蓋章,并對勘察質量負責。

第二十三條勘察單位應當參與施工驗槽,及時解決工程設計和施工中與勘察工作有關的問題。

第二十四條勘察單位應當參與建設單位組織的工程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及其主要隱蔽工程的驗收。

第四章設計單位行為規范

第二十五條設計單位應當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建設工程設計業務,不得超越資質等級或者以其他建設工程設計單位的名義承攬建設工程設計業務,不得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建設工程設計業務。

第二十六條設計單位應當按照法律、法規、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和勘察成果文件進行設計,防止因設計不合理導致質量和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

第二十七條設計單位應當考慮施工安全操作和防護的需要,對涉及施工安全的重點部位和環節在設計文件中注明,并對防范生產安全事故提出指導意見。

第二十八條采用新結構、新材料、新工藝的建設工程和特殊結構的建設工程,設計單位應當在設計中提出保障施工作業人員安全和預防生產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議。

第二十九條設計單位應當參與建設單位組織的工程地基基礎、主體結構及其主要隱蔽工程的驗收。

第三十條設計單位應當及時解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設計問題。在國家和省重點建設工程、大中型公共建筑和大中型基礎設施建設工程、超限高層建設工程、專業技術性強的建設工程、采用新技術、新結構的建設工程等五類建設工程的地基基礎、主體結構、重要設備安裝等施工階段,設計單位應當向施工現場派駐設計代表。

設計代表應當向施工單位說明設計意圖,解釋設計文件,跟蹤設計文件的實施情況,及時解決施工中出現的設計問題。

第五章施工單位行為規范

第三十一條施工單位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并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承攬工程,不得超越本單位資質等級或者以其他施工單位的名義承攬工程,不得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攬工程,不得轉包或者違法分包工程。

第三十二條施工單位必須按照工程設計圖紙和施工技術標準施工,不得擅自修改工程設計,不得偷工減料。

第三十三條施工人員對涉及結構安全的試塊、試件以及有關材料,應當在建設單位或者工程監理單位監督下現場取樣,并送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質量檢測單位進行檢測。

第三十四條施工單位必須依法加強對建筑安全生產的管理,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對建筑安全事故隱患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消除,防止傷亡和其他安全生產事故的發生。

第三十五條施工單位未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的,不得從事建筑施工活動;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后,不得降低安全生產條件,并應當加強日常安全生產管理,接受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監督檢查。

第三十六條施工單位應當設立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分部分項工程施工時應有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進行現場監督。

第三十七條施工單位的主要負責人、項目負責人、專職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當經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考核合格后方可任職;作業人員未經安全教育培訓或者教育培訓考核不合格的,不得上崗作業;特種作業人員未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并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的,不得上崗作業。

第三十八條施工單位對列入建設工程概算的安全作業環境及安全施工措施所需費用,應當用于施工安全防護用具及設施的采購和更新、安全施工措施的落實、安全生產條件的改善,不得挪作他用。

第三十九條施工單位應當在施工組織設計中編制安全技術措施、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方案,對達到規定規模的危險性較大的分部分項工程應當按規定編制專項施工方案。

第四十條建設工程施工前,施工單位負責項目管理的技術人員應當對有關安全施工的技術要求向施工作業班組、作業人員作出詳細說明,并由雙方簽字確認。

第四十一條施工單位應當在施工現場的危險部位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在施工現場設置消防通道、消防水源,配備消防設施和滅火器材,應當根據不同施工階段和周圍環境及季節、氣候的變化,在施工現場采取相應的安全施工措施。

第四十二條施工現場臨時搭建的建筑物應當符合安全使用要求,不得在尚未竣工的建筑物內設置員工集體宿舍。

第四十三條施工單位對因建設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損害的毗鄰建筑物、構筑物和地下管線等,應當采取專項防護措施。

第四十四條施工單位應當向作業人員提供安全防護用具和安全防護服裝,并書面告知危險崗位的操作規程和違章操作的危害。

第四十五條安全防護用具、機械設備、施工機具及配件在進入施工現場前,施工單位應當進行查驗;未經查驗或者查驗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第四十六條在施工現場安裝、拆卸施工起重機械和整體提升腳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設設施,必須由具有相應資質的單位承擔。

第四十七條施工起重機械和整體提升腳手架、模板等自升式架設設施應當經驗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并應當按規定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登記。

第四十八條施工單位不得使用國家明令淘汰、禁止使用的危及施工安全的工藝、設備、材料。

第四十九條施工單位發生生產安全事故,應當按照國家有關傷亡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的規定,及時、如實地向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報告;特種設備發生事故的,還應當同時向特種設備安全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第五十條發生生產安全事故后,施工單位應當采取措施防止事故擴大,保護事故現場。需要移動現場物品時,應當做出標記和書面記錄,妥善保管有關證物。

第六章監理單位行為規范

第五十一條監理單位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等級的資質證書,并在其資質等級許可的范圍內承擔工程監理業務,不得超越本單位資質等級或者以其他工程監理單位的名義承擔工程監理業務,不得允許其他單位或者個人以本單位的名義承擔工程監理業務,不得轉讓工程監理業務。

第五十二條監理單位與被監理工程的施工單位以及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供應單位有隸屬關系或者其他利害關系的,不得承擔該項建設工程的監理業務。

第五十三條監理單位應當按照規定的監理程序,依照法律、法規、規章以及有關技術標準、設計文件和建設工程承包合同,對施工質量和安全生產實施監理,并對施工質量和安全生產承擔監理責任,不得與建設單位或者施工單位串通,弄虛作假、降低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條件,不得將不合格的建設工程、建筑材料、建筑構配件和設備按照合格簽字。

第五十四條監理單位應當審查施工組織設計中的安全技術措施或者專項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

第五十五條監理單位在實施監理過程中,發現工程設計、施工不符合工程質量標準、施工技術標準、合同約定的質量要求的,應當書面通知有關單位整改;發現有違反法律、法規和強制性標準的,應當及時予以制止,并予以記載,對重大違法行為或制止無效的,應及時向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報告。

第五十六條監理單位在實施監理過程中,發現存在安全事故隱患的,應當要求施工單位整改;情況嚴重的,應當要求施工單位暫時停止施工,并及時報告建設單位。施工單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監理單位應當及時向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報告。

第七章檢測機構行為規范

第五十七條檢測機構從事規定的工程質量檢測業務,應當依法取得相應的資質證書。檢測機構不得超出資質范圍從事檢測活動,不得轉包檢測業務。

第五十八條檢測機構應當按照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進行檢測,不得偽造檢測數據,出具虛假檢測報告或者鑒定結論。

第五十九條檢測報告經檢測人員簽字、檢測機構法定代表人或者其授權的簽字人簽署,并加蓋檢測機構公章或者檢測專用章后方可生效。

第六十條檢測機構應當將檢測過程中發現的建設單位、監理單位、施工單位違反有關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情況,以及涉及結構安全檢測結果的不合格情況,及時報告工程所在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

第八章施工圖審查機構行為規范

第六十一條施工圖審查機構應當經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認定后方可在認定的審查業務范圍內從事施工圖審查活動。

審查人員應當具備規定的條件。

第六十二條施工圖審查機構應當對施工圖是否符合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地基基礎和主體結構的安全性、勘察設計企業和注冊執業人員以及相關人員是否按規定在施工圖上加蓋相應的圖章和簽字以及其他法律、法規、規章規定必須審查的內容進行審查,嚴禁出具虛假審查合格書。

第六十三條施工圖審查機構對施工圖進行審查后,審查合格的,應當向建設單位出具審查合格書,審查合格書應當有各專業的審查人員簽字,經法定代表人簽發,并加蓋審查機構公章。施工圖審查機構應當在5個工作日內將審查情況報工程所在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審查不合格的,施工圖審查機構應當將施工圖退建設單位并書面說明不合格原因。同時,應當將審查中發現的建設單位、勘察設計企業和注冊執業人員違反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問題,報工程所在地建設行政主管部門。

第六十四條施工圖經審查合格后,仍有違反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問題,給建設單位造成損失的,施工圖審查機構應當依法承擔相應的民事賠償責任和行政責任。

第九章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行為規范

第六十五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依照有關法律、法規和規章的規定履行行政管理職責,實施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

第六十六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審核發放施工許可證時,應當對建設工程是否有安全施工措施進行審查,對沒有安全施工措施的,不得頒發施工許可證。

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工程是否有安全施工措施進行審查時,不得收取費用。

第六十七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將建設單位在申請領取施工許可證時提交的建設工程有關安全施工措施的資料、拆除工程備案時提交的資料的主要內容抄送同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

第六十八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發現存在安全事故隱患的,應責令立即排除;重大安全事故隱患排除前或者排除過程中無法保證安全的,應責令從危險區域內撤出作業人員或者暫時停止施工。

第六十九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加強對取得安全生產許可證的施工單位的監督檢查,發現其不再具備規定的安全生產條件的,應當及時報請頒證機關暫扣或者吊銷安全生產許可證。

第七十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建設工程的竣工驗收備案,發現建設單位在竣工驗收過程中有違反國家有關建設工程質量管理規定行為的,應當在收訖竣工驗收備案文件15日內,責令停止使用,重新組織竣工驗收。

第七十一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根據本級人民政府的要求,制定本轄區內建設工程特大生產安全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第七十二條建設工程發生質量安全事故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按照事故類別和等級向本級人民政府和上級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其他有關部門報告。

第十章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行為規范

第七十三條受委托具體實施工程質量安全監督管理的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應當根據國家的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對責任主體履行質量安全責任的行為以及工程實體質量進行監督檢查。其中,工程質量監督的具體程序、內容和其他有關要求按照《工程質量監督工作導則》執行。

第七十四條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在履行監督檢查職責時,發現責任主體和有關機構有違反法律、法規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行為的,應及時發出監督整改通知、限期整改;對其中的重要問題,應及時向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報告。

第七十五條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應在建設工程竣工驗收合格后5個工作日內向備案機關提交工程質量監督報告,報告應包括對責任主體質量行為及執行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的檢查情況、工程實體質量監督抽查情況、工程質量安全問題的整改和質量安全事故處理情況以及對工程竣工驗收備案的建議等內容。

第七十六條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應當按照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建立質量安全舉報、投訴受理制度,及時受理對建設工程質量安全事故及隱患的檢舉、控告和投訴。

第十一章執法檢查和責任追究

第七十七條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監察部門應不定期組織開展全市工程質量安全執法檢查,對監管主體和責任主體貫徹執行有關工程質量安全法律、法規、規章情況進行抽查。

第七十八條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檢測、施工圖審查等企業或單位以及相關從業人員違反行為規范的,由市、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職責分工依法予以行政處罰;上述責任主體中,屬于國有企業、單位及其工作人員的,應當移送監察機關按規定追究責任人的行政紀律責任;造成重大質量安全事故,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移送司法機關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責任人的刑事責任。

第七十九條行政處罰決定應當作為不良行為記錄記入本市建安信用監管系統,同時報送省建設廳在建筑市場誠信信息平臺上統一公布。

第八十條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工程質量安全監督機構工作人員違反法律、法規、規章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一)對沒有安全施工措施的建設工程頒發施工許可證的;

(二)發現質量安全違法行為不予查處的;

(三)不依法履行監督管理職責的其他行為。

第八十一條工程建設各方主體和相關部門在履行公務時,濫用職權、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依照《安全生產領域違法違紀行為政紀處分暫行規定》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十二章附則

第八十二條工程建設各方主體質量安全行為除應遵守本行為規范的規定外,還應執行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工程技術標準等規定。

第八十三條本暫行規定自發布之日起施行。

發布部門:廈門市其他機構發布日期:2007年03月05日實施日期:2007年03月05日(地方法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