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保班保護驗收注意點規定
1)保護二次線驗收:a)檢查保護屏內端子排,保護背板,壓板,b)端子箱內端子排,刀閘開關等。c)檢查交直流電纜有無混用。可以用手拽,螺絲刀試
2)檢查使用的空氣開關容量是否合適,級差配合良好,交直流空開有無混用,標注是否正確。如注意PT端子箱內不使用固安祥空開,公用柜內PT端子排上不得帶熔絲。保護裝置用直流空開容量與直流屏上空開的配合情況,公用柜PT切換用直流電源空開與上級配合情況。
3)端子排的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3.1端子排應無損壞,固定牢固,絕緣良好。
3.2端子應有序號,端子排應便于更換且接線方便;離地高度宜大于350mm。
3.4強、弱電端子宜分開布置;當有困難時,應有明顯標志并設空端子隔開或設加強絕緣的隔板。公用柜PT電壓接線端子間宜加隔片。
3.5正、負電源之間以及經常帶電的正電源與合閘或跳閘回路之間,宜以一個空端子隔開。
3.6電流回路應經過試驗端子,其它需斷開的回路宜經特殊端子或試驗端子。試驗端子應接觸良好。
3.7接線端子應與導線截面匹配,不應使用小端子配大截面導線。
4)開關柜驗收要點:
4.1控制電源與保護電源是否分開。
4.2遠方/就地與分閘/合閘要求用兩個Kk開關實現。
4.3接地探索按鈕是否加裝防護罩。
4.4、柜頂有接地銅排截面要求不小于100mm2。
4.5、柜上電器設備外殼應用裸銅軟線接地,一般4mm2
4.6柜上設備名稱,標識清晰
4.7柜上壓板,空氣開關使用正確。
4.8直流接地檢測系統接線正確
4.9線束應有外套塑料管等加強絕緣層。在可動部位兩端應用卡子固定,線束應有外套塑料管等加強絕緣層
4.10引入盤、柜的電纜應排列整齊,編號清晰,避免交叉,并應固定牢固,不得使所接的端子排受到機械應力。
5)端子箱驗收:
5.1特別要注意室外端子箱封閉應良好,箱門要有密封圈,底部要封堵,以防水、防潮、防塵。
5.2檢查端子箱內有無加熱除濕器
5.2檢查端子箱內有無100MM2接地銅牌,并用100mm2銅纜引至二次地網。
5.3端子箱內備用CT短接并接地良好。使用4mm2軟黃綠線接地。
6)直流屏驗收:
6.1檢查直流空開配置容量正確,標注正確,可以通過拉開關,觀察裝置失電情況。注意用萬用表測量正負電消失情況。
6.2觀察每節蓄電池電壓,偏差不得過大
6.3檢查直流接地監測裝置良好,可以在每路輸出經電阻接地后檢測
7)保護二次回路驗收
7.1保護動作邏輯,為減少開關動作次數,可以測量壓板電壓觀察動作情況。
7.2檢查保護采樣,開入情況
7.3檢查220保護二路直流電源有無環。可以采用拉開一組電壓,送另一組,測量正負電情況,不得有寄生回路。
7.4電壓切換回路檢查。最好用校驗裝置在小母線加三相電壓(10V20V30V),切換動作后測量保護電壓,計量電壓大小。
7.5保護功能驗證:
7.5.1對第一次進入我局使用的保護,常用的保護邏輯定值均需驗證,看是否滿足本單位要求。如壓板設置,功能實現方式,信號報警等。有的保護是第一次進入電力系統內部變電站,很多功能不能滿足我們要求。驗收時采用多種方式來考驗:拉合電源有無誤動,使用對講機考驗抗干擾性能,試驗重合閘功能(檢無壓,充電,放電),大小電流下采樣精度(有保護小電流不能顯示或顯示角度不對),差動保護還要驗證制動特性,諧波試驗等。
7.5.2對成熟的保護,已經廣泛使用的保護,可以簡單驗證邏輯,但要檢查保護是否已經執行要求的反措,主要是檢查是否最新版本。
7.5.3RCS900保護驗收:各保護(主后保護)跳開關功能,測動作時間。同時驗證跳ABC三塊壓板,重合閘壓板,在開關當地觀察跳閘相別是否正確(單重方式);驗證相間故障三重方式;做一次單相(或相間)瞬時性故障,一次相間(單相)永久性故障。投入“溝通三跳”壓板,做單相故障,驗證跳閘邏輯;做永跳故障,看閉重,同時可以配合做防跳回路驗證。可以參考下面方法:
A)不投跳閘壓板,做幾個保護,看動作邏輯
B)僅投入跳A壓板,合閘壓板,QK單重,主保護A相瞬時故障。應A跳A重,觀察操作箱指示燈。必要時派人現場開開關相別。
C)僅投入跳B,退合閘壓板,退“至重合閘”壓板,600保護控制字中投入開關偷跳重合控制字,投入PSL600重合閘(包括壓板與功能定值)。距離B相故障,應B跳B合,由保護偷跳重合。
D)退所有跳閘壓板,退合閘壓板,投“至重合閘”壓板,C相故障,觀察,600重合閘應動作,重合閘動作燈亮。也可觀察600開入量“單跳啟動重合”
E)僅投入跳C,退合閘壓板,投“至重合閘”壓板,零序C永久故障,應C跳C合然后三跳,查看報文,有加速保護。
F)投三塊跳閘壓板,QK三重,投合閘壓板退至“重合壓板”,距離AB相間故障,三跳三重。
G)投三塊跳閘壓板,退合閘壓板,投至“重合壓板”,投”溝三壓板“,600保護重合閘放三重,C相故障,應三跳三重。
H)投三塊跳閘壓板,做永跳故障,如距離三段,同時配合做防跳。開關不應跳躍,在現場看開關或觀察操作箱指示燈)。永跳重合放電可以不投跳閘壓板時觀察。
J)失靈啟動壓板驗證,退出跳閘壓板,分別投ABC啟動失靈壓板,在失靈保護(我們是PSL631)看開入中的“跳閘反饋ABC”,應正確動作。
7.5.4PSL600保護驗證:各保護(主后保護)跳開關功能,測動作時間。同時驗證跳ABC三塊壓板,重合閘壓板,在開關當地觀察跳閘相別是否正確(單重方式);僅投“三跳”壓板,退跳ABC壓板,驗證相間故障三重方式;做一次單相(或相間)瞬時性故障,一次相間(單相)永久性故障。
A)不投跳閘壓板,做幾個保護,看動作邏輯。
B)僅投入跳A壓板,合閘壓板,QK單重,主保護A相瞬時故障。應A跳A重,觀察操作箱指示燈。必要時派人現場開開關相別。
C)僅投入跳B,合閘壓板。距離B相故障,應B跳B合。
D)僅投入跳C,合閘壓板,零序C故障,應C跳C合。
F)僅投三跳壓板,QK三重,投合閘壓板退,距離AB相間永久故障,三跳三重后三跳。查看報文,有加速。
G)僅投永跳壓板,做永跳故障如第三段保護,開關直接三跳,重合不動。此項可以配合防跳試驗。
H)失靈啟動:不投跳閘壓板,因PSL600與PSL631電流回路串,可以看失靈報文。分別投失靈啟動ABC壓板,加電流,失靈動作,有失靈啟動ABC的報文。同時在母差屏觀察,撥好刀閘位置,投入相應失靈啟動壓板,觀察動作情況,線路保護上動作后,母差屏(BP-2B)應有開入變位燈,失靈動作燈亮,注意退出失靈啟動壓板時不應動作(兩側分別投退驗證)。
7.5.5遠跳回路,注意單跳、三跳不啟動遠跳,永跳要啟動遠跳。在操作箱直接點第一第二組TJQTJR在保護上觀察遠跳開入:RCS931開入狀態的“遠跳”,PSL603開入狀態中“遠跳”(有遠跳開入壓板,一起驗證)。
7.5.6BP-2B母差保護:主要是整組傳動,分別跳每一間隔,驗證第一,第二跳閘線圈正確。為避免影響在間隔保護上拉開一組操作電時試驗。主變失靈解閉驗證:母差加電壓,注意切換正付母,主變保護上讓失靈解閉回路動作,母差上觀察失靈開發燈,應熄滅。
8)接地檢查
8.1PT二次回路一點接地,在公用柜N600一點接地。注意線路PT的N600若和母線PT得N600接一起,不得接地,要加擊穿保險。
8.1CT一點接地,除差動保護外,均在端子箱接地。微機母差,主變保護差動每一電流均單獨接地,不得環起后接地。防止檢修時斷開。
8.2每保護屏內有100mm2銅牌,并用50mm2銅纜引至電纜層二次銅牌。屏蔽電纜,裝置外殼均有4mm2銅線引到銅牌。
8.3變電所主接地與二次地要可靠連接。用4根以上50mm2銅纜與主地網可靠連接。可以在控制室電纜層入口處(豎井)和開關室電纜溝出口處。
8.4高頻部分:高頻電纜在結合錄波器和收發信機側兩端接地;結合錄波器二次側用10mm2多股銅軟導線穿鐵管(不得與穿高頻電纜的鐵管共用)接至二次地,與一次接地點保持3-5m遠。
9)35KV,10KV系統應有開口三角電壓監視的電壓表與告警繼電器。報警定值設為20V。
10)檢查故障錄波器定值,開入量接入是否正確。在保護屏處點,錄波器上觀察。可以要求錄波器先設置好,開入量啟動投入,在驗收保護裝置時一起觀察。
11)保護管理機:每一保護,錄波器通訊正常,可以調閱定值。詢問廠家密碼
12)絕緣檢查:主變本體,互感器等。主要是怕施工單位偷懶,不做。最好抽檢幾路。
篇2: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技術要求
第一部分總則
1.范圍
本技術要求規定了建設項目的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以下簡稱驗收監測)的原則、依據、內容、執行標準選擇、采樣和分析方法等一般要求。
本技術要求適用建設項目的驗收監測,從事放射性物質生產或以放射性物質為生產原料及排放具有放射性物質的核工業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可參照執行。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技術要求中引用而構成本技術要求的條文,與本技術要求同效。
HJ/T2.1~2.3-93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
HJ/T2.4-1995環境影響評價聲評價
當上述標準被修訂時,應使用其最新版本。
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WPB3-1999鍋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4915-1996水泥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9078-1996工業爐窯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6171-1996煉焦爐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223-1996火電廠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4554-1993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
HJ/T18-1996小型焚燒爐
GB8978-1996污水綜合排放標準
GB4286-83船舶工業污染物排放標準
GB4914-85海洋石油開發工業含油污水排放標準
GB14374-93航天推進劑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4470.1~.3-93兵器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B4287-92紡織染整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WPB2-1999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456-92鋼鐵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3457-92肉類加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WPB*-1999合成氨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5580-95磷肥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B15581-95燒堿、聚氯乙稀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
GB5085-96危險廢物鑒別標準
GB12348-90工業企業廠界噪聲標準
GB12525-90鐵路邊界噪聲限值及其測量方法
GB3096-93城市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GB9660-88機場周圍飛機噪聲環境標準
GB11339-89城市港口及江河兩岸區域環境噪聲標準
GB10070-88城市區域環境振動標準
GB8702-88電磁輻射防護規定
GB3095-1996環境空氣質量標準
GHZB1-1999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
GB3097-97海水水質標準
GB11607-89漁業水質標準
GB5084-92農田灌溉水質標準
GB/T14848-1993地下水質量標準
GB15618-1996土壤環境質量標準
GB13015-91含多氯聯苯廢物污染控制標準
今后根據國家對環境保護和污染物控制新要求制定的新環境質量標準和污染物排放或污染控制標準,一經批準,相應時間的版本也應在作為引用標準使用。
3.定義
3.1環境保護設施:
3.1.1建設項目為自身污染物達標排放或滿足污染物總量控制的要求而必須采取的治理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設施、裝置、設備:
a.專用于環境、生態保護和污染防治;
b.既是生產工藝中的一個環節,同時又具有環境保護功能;
c.用于污染物回收與綜合利用;
d.為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監測工作配套;
e.用于防止潛在突發性污染事故。
3.1.2建設項目為維護其影響的生態環境而必須采取的環境保護工程措施包括:生態恢復工程、綠化工程、邊坡防護工程等。
3.1.3建設項目為滿足環境影響評價中提出對原有污染物一并治理的要求以及為新建項目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要求而承擔的區域環境污染綜合整治和區域污染物排放削減中的污染治理工作而建設的污染治理設施。
3.2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建設、管理、運行及其效果和污染物排放情況全面的檢查與測試。
3.3驗收監測執行標準:指建設項目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所依據的標準,作為判定建設項目能否達標排放的標準,是通過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的依據。
3.4驗收監測參照標準:這里所指參照標準為建設項目投產時的國家和地方現行標準以及參照執行的其他標準,是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進行監督管理及企業污染防治整改提供的判定標準。驗收監測參照標準一般不作為竣工驗收的依據。
4.驗收監測一般工作程序、結果及結果報告形式
4.1根據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分類,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因所在地區已進行區域環境影響評價而編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或環境影響評價時編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但監測內容較多的建設項目,應通過收集有關的技術資料、現場勘察、編制驗收監測方案、進行現場監測,以驗收監測報告形式報告監測結果。
4.2根據建設項目環境管理的分類,編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表并且驗收監測內容比較簡單的建設項目,通過收集有關的技術資料、現場勘察、進行現場監測、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表形式報告監測結果。
4.3填寫建設項目環境影響登記表的建設項目,只對有一定污染物排放規模和按要求應設有廢水、廢氣、噪聲處理設施的污染源進行監測,以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表形式報告檢查結果。
5.驗收監測方案編制的基本要求
驗收監測方案應包括以下內容:
5.1簡述內容:任務由來、依據,尤其要闡明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結論意見、環保對策、措施及環境影響報告書審批文件的要求;
5.2建設項目工程實施概況:工程基本情況,生產過程污染物產生、治理和排放流程,環保設施建設及其試運行情況;
5.3驗收監測執行標準:列出應執行的國家或地方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的名稱、標準編號、標準等級和限值,環境影響報告書(表)批復中的特殊限值要求,《初步設計》(環保篇)中的環保設施設計指標或要求等;
5.4驗收監測的內容:按廢水、廢氣、噪聲和固廢等分類,全面簡要地說明監測因子、頻次、斷面或點位的布設情況,附示意圖;采樣、監測分析方法;驗收監測的質量控制措施;
5.5現場監測操作安全注意事項(必要時針對工廠實際情況制定);
5.6對企業環境保護管理檢查的內容。
6.驗收監測報告編制的基本要求
6.1驗收監測報告應充分如實地反映現場檢查和現場監測的實際情況。對發現的問題,應進行必要和符合實際的分析。對污染物排放濃度、排放速率和總量控制的達標情況和檢查情況等給出明確的結論和進行必要的描述。對企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整改建議。
6.2驗收監測報告
驗收監測報告除包括5.1-5.4的內容外,還應包括以下內容:
6.2.1驗收監測進行情況;
6.2.2監測期間工況;
6.2.3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結果;
6.2.4驗收監測的結果及與國家標準、地方標準和設計指標分析評價;
6.2.5出現超標或不符合設計指標要求時的原因分析;
6.2.6國家規定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情況;
6.2.7環境管理檢查結果;
6.2.8驗收監測結論與建議;
6.2.9必要的質控數據表,監測數據表和其他有關圖表等應作為報告的附錄;
6.2.10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竣工驗收登記表,見附錄三。
7.驗收監測
7.1驗收監測主要工作內容
驗收監測是對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建設、運行及其效果、“三廢”處理和綜合利用、污染物排放、環境管理等情況的全面檢查與測試,主要包括內容:
a.對設施建設、運行及管理情況檢查;
b.設施運行效率測試;
c.污染物(排放濃度、排放速率和排放總量等)達標排放測試;
d.設施建設后,排放污染物對環境影響的檢測*。
具體建設項目的監測內容應根據其所涉及的具體項目進行確定。
7.1.1環境保護檢查
a.建設項目執行國家的“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制度”的情況;
b.建設項目建設過程中,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表(表)、登記表”中污染物防治和生態保護要求及環保行政主管部門審批文件中批復內容的實施情況;
c.環保設施運行情況和效果;
d.“三廢”處理和綜合利用情況;
e.環境保護管理和監測工作情況,包括:環保機構設置、人員配置、監測計劃和儀器設備、環保管理規章制度等;
f.事故風險的環保應急計劃,包括配備、防范措施,應急處置等*;
g.環境保護檔案管理情況;
h.周邊區域環境概況*;
i.生態保護措施實施效果*。
7.1.2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效率測試
對涉及以下領域的環境保護設施或設備均應進行運行效率監測:
a.各種廢水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b.各種廢氣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c.工業固(液)體廢物處理設備的處理效率等;
d.用于處理其他污染物的處理設施的處理效率。
7.1.3污染物達標排放檢測
對涉及以下領域的污染物均應進行達標排放監測
a.排放到環境中的廢水;
b.排放到環境中的各種廢氣;
c.排放到環境中的各種有毒有害工業固(液)體廢物及其浸出液;
d.廠界噪聲(必要時測定噪聲源);
e.建設項目的無組織排放;
f.國家規定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總量。
7.1.4環境影響檢測*
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對環境影響的檢測,主要針對“環境影響評價”及其批復中對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要求。檢測以建設項目投運后,環境敏感保護目標能否達到相應環境功能區所要求的環境質量標準,主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a.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地表水、地下水和海水質量;
b.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空氣質量;
c.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聲學環境質量;
d.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土壤質量;
e.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環境振動垂鉛向Z振級;
f.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電磁輻射公眾照射導出限值。
7.2驗收監測污染因子的確定
監測因子確定的原則如下:
7.2.1“環境影響報告書(表)”和建設項目《初步設計》(環保篇)中確定的需要測定的污染物;
7.2.2建設項目投產后,在生產中使用的原輔材料、燃料,產生的產品、中間產物、廢物(料),以及其他涉及的特征污染物和一般性污染物;
7.2.3現行國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有關污染物;
7.2.4國家規定總量控制的污染物指標;
7.2.5廠界噪聲;
7.2.6生活廢水中的污染物及生活用鍋爐(包括茶爐)廢氣中的污染物;
7.2.7影響環境質量的污染物,包括:《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及其批復意見中,有明確規定或要求考慮的影響環境保護敏感目標環境質量的污染物;試生產中已造成環境污染的污染物;地方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的,對當地環境質量已產生影響的污染物;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當前環境保護管理的要求和規定而確定的對環境質量有影響的污染物;
7.2.8對“環境影響評價”中涉及有電磁輻射的振動內容的,應將電磁輻射和振動列入應監測的污染因子*;
7.2.9廢水、廢氣和工業固(液)體廢物排放總量。
廢水水質監測因子確定參見附錄一,廢氣監測因子及參數確定參見附錄二。
7.3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頻次
為使驗收監測結果全面和真實地反映建設項目污染物排放和環保設施的運行效果,采樣頻次應充分反映污染物排放和環保設施的運行情況,因此,監測頻次一般按以下原則確定:
7.3.1對有明顯生產周期、污染物排放穩定的建設項目,對污染物的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為2~3個周期,每個周期3~5次(不應少于執行標準中規定的次數);
7.3.2對無明顯生產周期、穩定、連續生產的建設項目,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采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一般不少于2天,每天4次,廠界噪聲測試一般不少于連續2晝夜(無連續監測條件的,需2天,晝夜各2次),固體廢物(液)采樣和測試一般不少于6次(堆場采樣和分析樣品數都不應少于6個);
7.3.3對污染物確定穩定排放的建設項目,廢水和廢氣的監測頻次可適當減少,廢氣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得少于3個平行樣,廢水采樣和測試頻次不少于2天,每天3次;
7.3.4對污染物排放不穩定的建設項目,必須適當增加的采樣頻次,以便能夠反映污染物排放的實際情況;
7.3.5對型號、功能相同的多個小型環境保護設施效率測試和達標排放檢測,可采用隨機抽測方式進行。抽測的原則為:隨機抽測設施數量比例應不小于同樣設施總數量的50%;
7.3.6若需進行環境質量監測時,水環境質量測試一般為1-3天、每天1-2;空氣質量測試一般不少于3天、采樣時間按GB3095-1996數據統計的有效性規定執行;環境噪聲測試一般不少于2天,測試頻次按相關標準執行;
7.3.7對考核處理效率的測試,可選擇主要因子并適當減少監測頻次;
7.3.8若需進行環境生態狀況調查,工作內容、采樣和測試頻次按負責審批該建設項目環境影響報告書(表)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要求進行。
8.驗收監測采用標準
驗收監測采用標準包括評價標準和測試方法標準兩個部分。評價標準又分為驗收監測執行標準和驗收監測參照標準。
8.1驗收監測執行標準的確定
執行標準應主要以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采用的各種標準和《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及其批復的要求為依據,驗收監測執行標準的確定應考慮以下因素:
8.1.1在環境影響報告書中,由環境保護主管部門行文確認的環境影響評價標準;
8.1.2進行環境影響評價時,國家或地方執行的各類污染物排放標準及環境質量標準;
8.1.3有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對《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批復時,要求執行的各項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根據環境保護需要所規定的特殊標準限值;
8.1.4根據國家和地方對環境保護的新要求,經負責驗收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采用驗收監測時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標準;
8.1.5國家和地方對國家規定的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中的總量控制要求;
8.1.6對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應以《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表)》和工程《初步設計》(環境保護篇)等的要求或設計指標為依據來進行評價。
8.2驗收監測參照標準的確定
8.2.1新頒布的國家或地方標準中規定的污染因子排放標準值以及環境量標準值;
8.2.2環保設施的設計指標;
8.2.3對國家和地方標準中尚無規定的污染因子,也可參考國內其他行業標準和國外標準,但應附加必要說明。
8.3驗收監測方法標準選取原則
驗收監測時,應盡量按國家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要求,采用列出的標準測試方法。對國家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未列出的污染物和尚未列出測試方法的污染物,其測試方法按以下次序選擇:
8.3.1國家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8.3.2行業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8.3.3國際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和國外現行的標準測試方法;
8.3.4對目前尚未建立標準方法的污染物的測試,可參考國內外已成熟但未上升為標準的測試技術,但應附加必要說明。
9.驗收監測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9.1驗收監測的工況要求
驗收監測時,工況要求分下列幾種情況:
9.1.1工業生產型建設項目,驗收監測應在工況穩定、生產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負荷達75%以上(國家、地方排放標準對生產負荷另有規定的按標準規定執行)的情況下進行。
9.1.2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可以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以上負荷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滿足75%或75%以上負荷或國家及地方標準中所要求的生產負荷的條件下進行。
9.1.3對無法短期調整工況達到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負荷的建設項目中,投入運行后確實無法短期調整工況滿足設計生產能力的75%或75%以上的部分,驗收監測應在主體工程運行穩定、應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運行正常的條件下進行,對運行的環境保護設施和尚無污染負荷部分的環保設施,驗收監測采取注明實際監測工況與檢查相結合的方法進行。
9.2采樣和測試及其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9.2.1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現場監測,首先應按9.1的規定滿足相應的工況條件,否則負責驗收監測的單位應停止現場采樣和測試。
9.2.2現場采樣和測試應嚴格按《驗收監測方案》進行,并對監測期間發生的各種異常情況進行詳細記錄,對未能按《驗收監測方案》進行現場采樣和測試的原因應予詳細說明。
9.2.3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中使用的布點、采樣、分析測試方法,應首先選擇目前適用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分析方法、監測技術規范,其次是國家環保總局推薦的統一分析方法或試行分析方法以及有關規定等。
9.2.4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按國家有關規定、監測技術規范和有關質量控制手冊進行。
9.2.5參加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采樣和測試的人員,應按國家有關規定持證上崗。
9.2.6水質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采樣過程中應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樣;實驗室分析過程一般應加不少于10%的平行樣;對可以得到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的項目,應在分析的同時做10%質控樣品分析;對無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的項目,且可進行加標回收測試的,應在分析的同時對10%加標回收樣品分析。
9.2.7氣體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采樣器在進現場前應對氣體分析、采樣器流量計等進行校核。
9.2.8噪聲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監測時應使用經計量部門檢定、并在有效使用期內的聲級計。
9.2.9固體廢棄物監測分析過程中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采樣過程中應采集不少于10%的平行樣;實驗室分析過程一般應加不少于10%的平行樣;對可以得到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的項目,應同時做不少于10%標準樣品或質控樣品;對不可得到標準樣品或質量控制樣品,但可以做加標回收樣品的項目,應同時做不少于10%的加標回收樣品。
9.3采樣記錄及分析結果
驗收監測的采樣記錄及分析測試結果,按國家標準和監測技術規范有關要求進行數據處理和填報,并按有關規定和要求進行三級審核。
第二部分驗收監測方案
1.范圍
本部分規定了編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方案(以下簡稱驗收監測方案)的要求和內容。
2.章節、封面及編號
2.1本技術要求中編寫章節安排,是根據編寫技術要求的需要,在編寫驗收監測方案時,內容上應盡可能滿足技術要求的規定,并可根據情況在內容上進行增減。
2.2驗收監測方案的封面、封二格式見附錄四和五。
2.3驗收監測方案的編號應由各環境監測站制定。驗收監測方案的目錄注明頁碼。
3.驗收監測方案編制的內容
驗收監測方案根據驗收監測的需要進行編制。驗收監測方案一般應包括以下內容:
3.1前言部分
主要簡述建設項目和驗收監測任務由來。一般包括:工程建成并投入運行時間、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驗收監測工作的環境監測站、委托單位、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現場勘察時間和參加單位等。
3.2驗收監測的依據
3.2.1國家有效的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法規、辦法和技術規定;
3.2.2與建設項目有關的環保技術文件;
3.2.3有關建設項目工程環保工作的意見和批復;
3.2.4開展建設項目環保設施竣工驗收監測的依據;
3.2.5工程建設中有關環保設施設計改動的報批手續和批復文件*;
3.2.6環保設施運行情況自檢報告*;
3.2.7其他有關需要說明問題和情況及其有關資料或文件等*。
3.3建設項目工程概況
應以簡練文字并配圖表進行敘述。
3.3.1工程基本情況
工程所處的位置;工程占地面積;工程總投資;工程環保設施投資;環境影響評價完成單位與時間;初步設計完成單位與時間;環保設施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投入試運行日期;其它需要說明的情況等*(包括工程變化情況)。
3.3.2生產工藝簡介
主要生產工藝原理、流程、關鍵生產單元,可附生產工藝流程示意圖。
3.3.3環保設施和相應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情況
對各生產單元所產生的污染物、環保處理設施、污染物排放方式等列表或簡述。
3.3.4環保設施試運行情況
3.4環境影響評價意見及環境影響評價批復的要求
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的主要結論、建議及環境影響評價批復的要求,或環保行政部門對本項目的環保要求等(主要應參見環境影響評價批復的要求)。
3.5驗收監測評價標準
應列出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批復時,有效的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的名稱、標準號、工程《初步設計》(環保篇)的設計指標和總量控制指標。這些標準和指標等將被用于作為本建設項目的環保設施驗收監測的評價標準。同時,也應列出相應現行的國家或地方排放標準和環境質量標準作為參照標準。
3.6驗收監測的內容
3.6.1廢水、廢氣排放源及其相應的環保設施、廠界噪聲、工業固(液)廢物*和無組織排放源*監測內容的編寫
廢水、廢氣、廠界噪聲(必要時監測噪聲源)、工業固(液)廢物*和無組織排放源*監測內容的編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的布設情況,必要時附示意圖;
b.驗收監測因子、頻次;
c.采樣、監測分析方法和驗收監測(工況要求*)的質量控制措施及依據(國家標準分析方法應寫出標準號)。
3.6.2廠區附近的環境質量監測*
環境質量監測系指:地面水、地下水、環境空氣、土壤或海水等,監測內容的編寫,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a.環境敏感點環境質量狀況和可能受到影響的簡要描述;
b.簡述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的布設情況,必要時附示意圖;
c.驗收監測因子、頻次的確定;
d.采樣、監測分析方法和驗收監測的質量控制措施及依據(國家標準分析方法應寫出標準號)。
3.6.3環境生態狀況調查*
環境生態狀況調查部分,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
a.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進行環境生態狀況調查的要求;
b.簡述生態狀況調查區域及調查內容確定(必要時附示意圖);
c.驗收監測環境生態狀況調查方法、驗收監測環境生態狀況調查的質量控制措施;
d.環境生態狀況評價依據。
3.7環境管理檢查
列出應檢查工作的內容,包括
3.7.1建設項目執行國家建設項目環境管理制度情況;
3.7.2《初步設計(環保篇)》中要求建設的環保設施實施完成及運行情況(其中包括:按規定或設計的流量計量裝置、監測設施、監測孔和監測平臺,排水管網,各種堆存場的建設,各種必要的標志設置等);
3.7.3環境保護檔案管理情況;
3.7.4環境保護管理規章制度的建立及其執行情況;
3.7.5環境保護監測機構、人員和儀器設備的配置情況;
3.7.6存在潛在突發性環境污染事故隱患的建設項目,制定相應的應急制度,配備和建設的應急設備及設施情況;
3.7.7工業固(液)體廢物是否按規定或要求處置和回收利用;
3.7.8生態恢復、綠化建設及植被恢復、搬遷或移民工程落實情況;
3.7.9環境敏感保護目標的保護辦法或處理辦法的落實情況;
3.7.10區域污染削減工作的調查;
3.7.11建設期間和試生產階段是否發生了擾民和污染事故;
3.7.12對周邊公眾的環境影響輿論調查。
3.8經費概算
一般以地方有關部門批準的有效《監測收費標準》編制驗收監測經費概算。對《監測收費標準》中未列項目的費用可通過協商的方式確定。
3.9監測時間安排
3.9.1監測合同簽定時間
3.9.2現場監測時間(根據監測項目工作量確定,包括數據事理時間)
3.9.3監測報告編寫時間(根據監測項目工作量確定)
3.9.4提交監測報告時間
第三部分驗收監測報告
1.范圍
本部分規定了編制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監測報告(以下簡稱驗收監測報告)的要求和內容。
2.章節、封面及編號
2.1本部分中編寫章節安排,是根據編寫技術要求的需要,在編寫驗收監測報告時,內容上應盡可能滿足技術要求的規定,并可根據情況在內容上進行增減。
2.2驗收監測報告的封面、封二格式見附錄六和附錄七。
2.3驗收監測報告的編號應由各環境監測站制定。驗收監測報告的目錄注明頁碼。
3.驗收監測報告編制的內容
驗收監測報告根據驗收監測要求的需要進行編制。前言、驗收監測的依據、建設項目工程概況、環境影響評價意見及環境影響評價批復的要求、驗收監測評價標準部分的編寫應在原驗收監測方案的基礎上,加入需要補充的內容。驗收監測報告還應包括以下內容:
3.1驗收監測的結果及分析評價
驗收監測結果及分析應充分反映驗收監測中檢查和現場監測的實際情況,進行必要和符合實際的分析。
3.1.1監測期間工況分析
應給出監測期間,能反應工程或設備運行情況的數據或參數。對工業生產型建設項目,還應計算出實際運行負荷。
3.1.2監測分析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
介紹監測分析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進行情況和結果。
3.1.3廢水、廢氣排放源及其相應的環保設施、廠界噪聲、工業固(液)廢物*和無組織排放源*監測部分的編寫
分別對廢水、廢氣和廠界噪聲(必要時測噪聲源)廠、工業固(液)廢物*和無組織排放源*監測內容進行編制,主要內容包括:
a.進行現場監測的情況;
b.驗收監測方案要求和規定的驗收監測項目、頻次、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監測采樣、分析方法及監測結果;
c.用相應的國家和地方的新、舊標準值、設施的設計值和總量控制指標,進行分析評價。
d.出現超標或不符合設計指標要求時的原因分析等。
3.1.4廠區附近的環境質量監測*
主要內容包括:
a.環境繁感點環境質量狀況和可能受到影響的簡要描述;
b.進行監測環境質量監測的區域情況和監測情況;
c.驗收監測方案要求和規定的驗收監測項目、頻次、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監測采樣、分析方法及監測結果;
d.用相應的國家和地方的新、舊標準值和設施的設計值,進行分析評價;
e.出現超標或不符合設計指標要求時的原因分析等。
3.1.5環境生態狀況調查*
編寫的主要內容包括:
a.建設項目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對進行環境生態狀況調查的要求,詳細地介紹環境生態狀況調查的評價依據;
b.進行環境生態狀況調查區域的情況;
c.簡述生態狀況調查區域及調查項目、頻次的確定,監測斷面或監測點位的布設情況(必要時附示意圖);
d.驗收監測環境生態狀況調查方法、來源和質量控制措施;
e.驗收監測環境生態狀況調查的結果及分析評價。
3.1.6國家規定的總量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情況
目前國家規定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為:As、Cd、Hg、Pb、CN-(上標)Cr+6(上標)、COD、石油類、SO2(下標)、煙塵、粉塵、固體廢棄物排放量,根據各排污品的流量和監測的濃度,計算并以表列出建設項目污染物生產量和年排放量。對改擴建項目還應根據環境影響評價報告書列出改擴建工程原有排放量和根據監測結果計算改擴建后原有生產設施現在的污染物產生量排放量。
3.2環境管理檢查
根據驗收監測方案所列檢查內容,逐條目進行說明:
3.3驗收監測結論與建議
3.3.1結論
根據驗收監測的檢查和測試結果進行分析評價,按執行制度、廢水、廢氣排放源及其相應的環保設施、廠界噪聲、工業固(液)廢物*、無組織排放源*、監測廠區附近的環境質量監測*和環境生態狀況調查*,給出驗收監測的綜合結論(主要以污染物達標排放、以新代老、總量控制執行情況、執行國家對建設項目環境管理有關制度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的有關要求進行說明)。
3.3.2建議
根據現場監測、檢查結果的分析和評價,結論中明確指出存在的問題,提出需要改進的設施或措施建議等,可根據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整改意見和建議:
a.環保設備對污染物的處理效率及污染物的排放未達到原設計指標和要求;
b.環保設備對污染物的處理和污染物的排放未達到設計時的國家或地方標準要求;
c.環保設備對污染物的處理和污染物的排放未達到現行有效的國家或地方標準;
d.環保設備及排污設施未按規范完成;
e.環境保護敏感目標的環境質量未達國家或地方標準要求或存在的擾民現象;
f.固廢處理或綜合利用、環境綠化、生態或植被恢復等未達到“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影響評價”批復或初步設計的要求;
g.國家規定實施總量控制的污染物排放量超過有關環境管理部門規定或核定的總量等。
3.4附表
3.4.1必要的質控數據匯總表;
3.4.2必要的監測數據匯總表;
3.4.3其他有關附件和圖表,如生產負荷原始數據、廠區位置圖、監測點位圖、“環境影響評價”批復等;
3.4.4.建設項目環境保護“三同時”竣工驗收登記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