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電電氣傷害預先風險性分析表
項目內容事故類型觸電及電氣傷害危險危害因素漏電、絕緣損壞、安全距離不夠、雷擊。觸發事件1、電氣設備線路絕緣老化、損壞、漏電;電氣設備的安裝和維護不善,未能及時排除事故隱患;2、電氣設備在運行中產生的熱量較大;3、電器設備超負荷運行;4、電機運行中潤滑系統缺油;5、廠房內違反規定,私拉亂接;6、電氣設備保護接地、接零不規范,接地不良;7、使用不符合要求的電動工具;8、電氣設備缺少屏護、遮攔、護網、警示標志。9、安全距離不夠(如裸露帶電體、室內線路、變配電設備、用電設備及檢修的安全距離等);10、配電房未能做到“五防一通”(即防火、防水、防漏、防潮、防小動物和通風良好);11、電火花;12、雷擊。發生條件1、絕緣被擊穿,電源短路;2、接觸不良引起接觸點過熱。3、人體接觸裸露帶電體或過分接近帶電體;4、電流通過人體超過30mA/s。事故后果1、人員傷亡;2、財產損失。危險危害等級3級防范措施1、建筑物耐火等級不應低于二級;2、變配電建筑結構、電氣設備安裝必須符合電氣安裝規程;把好電氣設備及安裝質量關;電氣設備線路在安裝時要留有規定的安全距離;3、電氣設備運行中,不能超過電氣設備的額定負荷;4、做好變壓器室、配電間的“五防一通”工作;5、電纜溝要采取防潮和防鼠咬的措施,對沉積在電纜溝內的棉塵應定期清除,建議對電纜溝填沙處理;6、凡改線或臨時用線必須由電工進行安裝操作;7、電氣設備必須可靠接地接零;廠內應有良好的防雷設施,其接地電阻不應大于10Ω;防雷設施必須每年檢測合格;8、電氣設備和裝置應定期檢查和調試,發現問題及時解決;9、建立和健全電氣安全規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并嚴格執行;10、電工應掌握電氣安全規程及觸電急救方法。11、安裝漏電保護器;12、移動燈具必須使用低壓燈泡;13、正確選擇Ⅰ、Ⅱ、Ⅲ類手持電動工具,并根據有關要求正確作業,做到安全可靠;14、使用有足夠機械強度和耐火性能的材料,采用遮攔、護罩、箱匣等防護裝置,將帶電體同外界隔絕開來,防止人體接近或接觸帶電體;15、電氣作業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并正確使用勞保用品和工具;16、對職工進行電氣安全知識培訓,掌握觸電急救方法;17、電氣作業必須2人同時進行,1人操作,1人監護;18、定期對電氣設備線路進行檢查、檢測,做好電氣設備的維護保養;
篇2:預先危險性分析程序
進行預先危險性分析時,一般是利用安全檢查表、經驗和技術先查明危險因素存在方位,然后識別使危險因素演變為事故的觸發因素和必要條件,對可能出現的事故后果進行分析,并采取相應的措施。
預先危險性分析包括準備、審查和結果匯總三個階段。
1.準備階段
對系統進行分析之前,要收集有關資料和其他類似系統以及使用類似設備、工藝物質的系統的資料。對于所分析系統,耍弄清其功能、構造,為實現其功能所采用的工藝過程,以及選用的設備、物質、材料等。由于預先危險性分析是在系統開發的初期階段進行的,而獲得的有關分析系統的資料是有限的,因此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借鑒類似系統的經驗來彌補分析系統資料的不足。通常采用類似系統、類似設備的安全檢查表作參照。
2.審查階段
通過對方案設計、主要工藝和設備的安全審查,辨識其中主要的危險因素,也包括審查設計規范和采取的消除、控制危險源的措施。
通常,應按照預先編制好的安全檢查表逐項進行審查,其審查的主要內容有以下幾個方面:
(1)危險設備、場所、物質;
(2)有關安全設備、物質間的交接面,如物質的相互反應,火災爆炸的發生及傳播,控制系統等;
(3)對設備、物質有影響的環境因素,如地震、洪水、高(低)溫、潮濕、振動等;
(4)運行、試驗、維修、應急程序,如人失誤后果的嚴重性,操作者的任務,設備布置及通道情況,人員防護等;
(5〉輔助設施,如物質、產品儲存,試驗設備,人員訓練,動力供應等;
(6)有關安全裝備,如安全防護設施,冗余系統及設備,滅火系統,安全監控系統,個人防護設備等。
根據審查結果,確定系統中的主要危險因素,研究其產生原因和可能發生的事故。根據事故原因的重要性和事故后果的嚴重程度,確定危險因素的危險等級。通常把危險因素劃分為4級:
I級:安全的,暫時不能發生事故,可以忽略;
II級:臨界的,有導致事故的可能性,事故處于臨界狀態,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應該采取措施予以控制;
III級:危險的,可能導致事故發生,造成人員傷亡或財產損失,必須采取措施進行控制;
IV級:災難的,會導致事故發生,造成人員嚴重傷亡或財產巨大損失,必須立即設法消除。
針對識別出的主要危險因素,可以通過修改設計、加強安全措施來消除或予以控制,從而達到系統安全的目的。
3.結果匯總階段
按照檢查表格匯總分析結果。典型的結果匯總表包括主要事故及其產生原因、可能的后果、危險性級別,以及應采取的相應措施等。
篇3: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預先控制要求
CCA2102:2008《成本管理體系要求》標準官方解釋:成本預先控制要求
6成本預先控制要求
6.1總則
標準條文
組織應在成本發生前對產品成本水平和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水平進行預先控制,為成本發生過程控制提供依據和輸入,以預防成本發生的隨意性和盲目性。
目的和意圖
成本控制越往前移越有意義。組織在成本發生前對成本水平進行預先控制目的是為成本發生過程控制提供依據和輸入,確保預期成本水平的實現。本要素條款給出了成本預先控制的總體要求。
理解要點
●成本的天敵是成本發生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為預防成本發生的隨意性和盲目性,組織應對成本進行預先控制,為成本發生過程控制提供依據和輸入。成本預先控制的內容通常包括產品成本設計、成本策劃、制定成本目標和編制成本計劃等活動。
●其他需要控制的成本通常是指產品成本以外的管理成本、研究和開發成本、銷售成本以及后勤保障成本等,也包括產品成本中的質量成本控制。
與其他要素條款間的相互關系
本要素條款對以下要素條款起指導作用:
――6.2產品成本設計
――6.3成本策劃
――6.4成本動量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