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防止平面內變形技術保證措施

防止平面內變形技術保證措施

2024-07-12 閱讀 3135

防止平面內變形技術保證措施

1幕墻的平面內變形技術指標(附后)

平面內變形性能是表示幕墻結構在由于建筑物層間變位而強制幕墻變形后,保持原有狀態能力。分級指標下表規定。

2幕墻的平面內變形技術保證措施

在地震和大風作用下,建筑物各層之間產生相對位移時,幕墻構件就會產生水平方向的強制位移。由于在驗算材料強度時,已按標準取用風荷載和地震力的組合效應,幕墻平面變形性能的選用與烈度無關,而只與結構類型有關。因板塊之間均為膠質彈性連接,在地震或大風作用下產生微量位移時,不會造成板塊之間的擠壓破壞。

通過計算,我們在豎框與橫梁之間留有1.5mm伸縮縫,豎框及豎框間留有20mm伸縮縫,并在豎框之間設有活動接頭,內設插芯。通過以上措施,不僅可以滿足地震作用下平面內的位移,而且也滿足了溫差作用下的材料伸縮要求。

篇2:地鐵工程變形縫防水處理規程

地鐵工程變形縫防水處理

區間隧道和車站、區間隧道和聯絡通道的接口部位均設變形縫,變形縫部位的柔性防水層除連續鋪設外,采取背貼式止水帶、中埋式止水帶、內側用密封膏嵌縫密封止水、及接水盒四道防線加強防水。詳見"區間隧道變形縫防水示意圖"。

1)變形縫施工工藝要點:

(1)背貼式止水帶及中埋式止水帶的定位和固定。同時在背貼式止水帶兩翼固定注漿管進行后續填充注漿,保證止水帶與模筑混凝土之間的密貼。詳見"背貼式止水帶固定方法示意圖"、"中埋式橡膠止水帶斷面構造圖"

(2)變形縫內環向封閉密封膏任何部位均無斷點,與混凝土面粘結緊密。以免竄水。

(3)變形縫縫寬和截面尺寸應滿足設計要求并保證縫槽兩邊混凝土面平直。

(4)混凝土的灌注過程中保證止水帶與混凝土之間粘結緊密,縫周圍混凝土密實。

2)工藝要求

(1)止水帶的定位與固定如下圖。

區間隧道變形縫防水示意圖

變形縫處的止水帶,混凝土基面應平整、無砂眼釘孔、無浮皮、干凈、無油漬。止水帶接頭應采用熱熔對接,使止水帶自身形成一環狀封閉體系,且忌卷折、割傷、剪斷止水帶。

背貼式止水帶用膠粘貼于已施工完的PVC防水布上。

固定中埋式止水帶的端頭模板采用上圖形式,為避免中埋式止水帶在混凝土灌注過程中走位,確保中埋式止水帶中間空心圓孔與伸縮縫中心重合,模板的支撐系統必須有足夠的剛度。

對于豎向的止水帶,應采取避免混凝土灌注過程中使中埋式止水帶變形的可靠措施。水平止水帶用鐵絲將止水帶固定在鋼筋上,形成盆形。

(2)混凝土的灌注和振搗

豎直止水帶兩邊混凝土要加強振搗,保證縫邊混凝土自身密實,同時將止水帶與混凝土表面的空氣泡排出。

水平向止水帶的施工:待止水帶下充滿混凝土并充分振搗后,剪斷固定止水帶的鐵絲,放平止水帶并壓少量混凝土漿,然后澆灌止水帶上部混凝土,振搗上部混凝土時要防止止水帶變形。

3)密封膠的施工

縫槽嵌填密封膠之前,清洗槽內浮碴、塵土積水,密封膠粘結的混凝土基面平整、干燥、干凈、無任何污染。

4)相關措施

(1)為了確保變形縫的施工質量,認真做好變形縫的堵頭模板,并指定專職人員安裝定位。

(2)變形縫處混凝土的灌注由技術人員親自監督和指導。

(3)不經監理工程師檢查驗收合格不得進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

篇3:高層住宅沉降觀測變形觀測方法措施

高層住宅沉降觀測與變形觀測方法

本工程沉降觀測、變形觀測由業主委托相應資質的測量單位進行。

1、建筑物自身的沉降觀測

以建設單位聘請的有資質的測繪院施測數據為準。要求"三定"及定人、定點、定儀器。

1)應設計要求,本建筑物做沉降觀測,要求在整個施工期間至沉降基本穩定停止進行觀測。

2)本建筑物施工時沉降觀測按二等水準測量進行,觀測精度如下表:

沉降觀測精度參考表

等級標高中誤差mm相鄰高差中誤差mm觀測方法往返校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mm

二等±0.5±0.3二等水準測量0.6n1/2(n為測站數)

3)沉降觀測點設置:根據設計要求布設沉降觀測點,用于沉降觀測的水準點必須設在便于保護的地方。

4)當澆筑基礎墊層砼時,在墊層平面位置埋設臨時觀測點,待穩定后及時進行觀測。

5)待基礎結構施工完工后將臨時觀測點移至基礎底板上埋設,并及時進行觀測。

6)直到±0.0000時按平面布置位置埋設永久性觀測點,每施工一層附測一次,直至竣工。

7)工程竣工后,第一年測四次,第二年測二次,第三年后每年測一次,直至沉降穩定為止,一般為五年一次。

8)觀測資料及時整理,并與土建施工技術人員一同進行分析成果。

2、護坡樁的位移觀測

1)在基坑開挖后,在護坡樁頂帽梁上布設變形點(變形點間隔10米左右)。并在護坡樁基坑一側500mm左右設置平面控制點線(即一點為置儀點,一點為后視點),用經緯儀視準線法,以各變形點的角度變化為依據進行觀測,判加別其變形位移量。

2)基坑外觀測用點必須設置永久性固定位置,且應深埋于凍土層下0.5m。

3)變形點觀測頻率為每月三次,雨、雪后加測一次,直至地下工程完工為止。

4)做好變形觀測數據資料的整理,及時分析和處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