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景區改造工程施工質量檢查測試措施

景區改造工程施工質量檢查測試措施

2024-07-12 閱讀 3239

景區改造工程施工質量檢查、測試措施

1、施工測量與監測

(一)施工測量的要求

⑴、施工測量必須符合施工圖紙及《工程測量規范》的有關要求。

⑵、對建設單位提供的控制點,在復核無誤、精度符合要求后方可引用。

⑶、場區控制網按相當于二級導線精度設置平面控制網。

⑷、場區內按施工情況需要增設水準點,測量精度按不低與二等水準測量精度進行測量。

(二)主要測量儀器設備

為工程測量精度,我們將結合本本工程的特點應用一些先進、精密的測量儀器。詳主要測量儀器設備詳見[附表四:主要測量儀器設備表]

(三)施工測量的組織

組建以1名測量工程師和3名測量工組成的測量小組,對整個工程進行全過程的跟蹤測量。控制點的復核和控制網的建立階段2人,其中儀器操作1人,投點1人,現場記錄、內業整理1人,平面軸線定位、放線階段2人。由于本工程結構復雜、工期很緊,考慮到分段施工的總體部署,當施工繁忙時,可再將人員一分為二進行工作。

(四)施工測量

1、平面控制測量

根據總平面圖和甲方提供的施工現場的基準控制點,用全站儀在場區按相當于二級導線精度要求進行兩測回的測角、測距,聯測的數據精度滿足測量規范的要求后,即將其作為本工程布設平面控制網的基準點和起算數據。

2、工程定位放線

根據設計圖紙,計算待測點坐標,應用索佳SET2110全站儀的坐標放樣模式進行放樣,放樣點必須進行復核。

全站儀坐標放樣的示意

3、高程控制測量

根據對施工現場內的甲方提供的標高基準點與城市水準點按國家二等水準測量規范要求進行聯測,所測數據滿足測量規范的要求后,再在基坑四周按二等水準測量精度要求測設數個水準基點與已知標高基準點構成閉合水準路線,形成高程控制網,作為高程控制及變形沉降觀測用。其實測過程按四等水準觀測來進行。水準基點的埋設要求牢固可靠,具體位置根據實際情況確定。

(五)施工測量的措施

⑴、施工放測前5天,將測量方案設計意見報告監理審批。內容包括施測的方法和計算方法,操作規程、觀測儀器設備和測量專業人員的配備等。

⑵、建立測量組,專人觀測和成果整理。

⑶、儀器和工具按照規定的日期、方法及專門檢測單位進行標定。

⑷、加強對測量用所有控制點的保護,防止移動和破壞;一旦發生移動和破壞,立即報告監理,并協商補救措施。

⑸、所有測量成果及時提出成果報告提供給監理檢測審批。

(六)施工監測

1、監控量測目的與意義

本監測方案擬測定施工期間監測附近地面、建筑物的沉降。發現問題及時向有關單位提出,使施工單位能及時采取措施確保基坑開挖和地下結構施工的安全,做到信息化施工。

2、監控量測的施工組織

組長由項目經理兼任,總工程師任副組長,成立現場監控量測管理小組。下設觀測、數據處理、信息反饋三個專業組。專業組長為監控測量工程師。每個專業組設組員兩名。

3、監控量測的基本要求

⑴、監測組織要有嚴密的責任制度和程序,分工明確、責任到人。

⑵、通過對前一施工段的量測數據分析,能夠預報下一施工段的變形、受力及地表沉降等,并對施工組織提出相應的建議。

⑶、所有測點均應反映施工過程中該測點受力和變形等的變化,從施工開始到施工完成后的一段時間內不斷的進行量測。

⑷、對測點必須有可靠的保護措施,避免施工中遭到破壞或因埋設不當而失效,保證電測測點的"成活率"在90%以上。

⑸、熟練掌握各種監測儀器、儀表規格性能及操作方法,對儀表進行嚴格的檢驗、試驗,并進行標定、率定,使用后注意檢查保養、妥善保管。

⑹、數據處理,回歸分析均應計算機化,處理要準確、反饋要及時,信息傳遞均要文字化、格式化,并注意存底。

⑺、重要施工參數、施工方法的改變都要以監測結果為依據,以監測信息指導施工。并報請監理批準,方能實施。

⑼、對監測資料注意積累,及時整理,作好簽認,以便完整繪入竣工文件。

2、總則

檢查和試驗控制是使物項和服務達到質量要求的重要控制環節,項目部必須按公司有關程序的要求對合同中規定的檢查和試驗活動進行控制。

3、分部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

根據施工進度計劃、圖紙、說明書、規范、標準的要求,項目部質檢人員應收集有關分部分項工程質量檢驗評定表并對照表中要求實施現場施工跟蹤檢查和質量評定。必須對每一個質量有關的工作步驟都進行檢查,對重要的檢查必須由未參與被檢查活動的人員進行。

質量檢查一方面由操作人員(項目經理部的施工人員)執行內部檢查,另一方面由質量安全部派出的專職質檢員進行外部檢查。同時,業主有關人員還執行監督和檢查。

4、隱蔽工程驗收

所有被下道工序所覆蓋的工程,應根據合同要求進行隱蔽工程驗收,形成隱蔽工程驗收記錄。項目部必須在隱蔽工程施工過程中及覆蓋之前,按合同規定的時間要求通知業主現場代表,對隱蔽工程進行檢查驗收,未經業主簽字認可的隱蔽工程,不得進行下道工序的施工。

5、檢查和試驗狀態

項目施工期間對物項的檢查和試驗狀態,由負責檢查和試驗的責任部門用標記、打印、標簽、工藝卡、檢查記錄、實體位置或其他合適的方法予以標識,應對標識進行適當的維護,以防損壞、丟失,在施工過程中所有人員有責任保持和維護狀態標識。

6、測量和試驗設備的標定和控制

為了保證物項符合驗收限值的要求,質量安全部專職計量管理員負責按程序要求,對項目施工中使用的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如工具、量具、儀器儀表、設備等)進行標定和控制。

計量管理員必須在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上或可追溯的標定記錄上注明所使用的檢驗和試驗設備的標定狀態。標定必須符合公司有關管理程序的規定,符合規定的周期要求,委托有資格的檢定機構進行。

當發現任一測量或試驗設備不符合規定要求時,必須做出標識或隔離,以防止繼續使用。并對使用該設備完成的測量或試驗活動的結果的有效性進行評價。

項目部必須制訂控制措施,以保證標定合格的設備在裝卸、貯存和使用中不受損壞。

檢查和試驗設備的控制,按照公司管理程序《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控制程序》執行。

篇2:錨桿支護工程質量檢查驗收辦法

一、保證項目

1、錨桿的桿體及配件的材質、品種、規格、強度、結構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或材料試驗報告,并現場實查。

2、水泥卷、樹脂卷和沙漿錨固材料、規格、配比、性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

檢驗方法:檢查產品合格證或材料試驗報告。

二、基本項目

1、錨桿安裝質量應符合以下規定:

合格:檢查產品合格證或材料試驗報告,不松動。

優良:檢查產品合格證或材料試驗報告,未接觸部必須楔緊。

檢查數量:班組逐排檢驗,抽查時,按規定選取檢查點。

檢驗方法:扳動、觀察檢查或抽查施工檢查記錄。

2、錨桿的拉力應符合以下要求:

合格:最低值不小于設計的90%。

優良:最低不小于設計值。

檢查數量及檢驗方法按公司《錨桿抗撥力檢測操作規程及評定辦法》執行。

三、允許偏差項目

1、錨桿的間距、排距,允許偏差值為±100mm。

2、錨桿孔深度允許偏差值為0——+50mm。

3、錨桿方向與井巷輪廓線(或巖層層理)角度(限值)允許偏差≤15°,以上三項檢驗方法按規定選檢查點,抽查施工檢查記錄。

4、桿外露長度:有托板露出托板允許偏差≤50mm;爆破材料硐室、錨噴巷道允許偏差為0。按規定選檢查點,尺量前檢查點前一排錨桿外露長度最大值。

篇3:醫院核心制度之病史書寫質量檢查制度

醫院十三項核心制度之病史書寫質量檢查制度

1.病區主任:對本病區患者住院病史全面負責,包括病史書寫、管理及質量的檢查;對病史書寫質量每月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在病人出院時隨病史上交《上海市皮膚病醫院病歷評分標準自查表》,并做好檢查記錄。

2.醫務科:負責對門診、住院病史質量進行全程質量監控、評價、反饋制度,提高甲級病歷率。定期在住院醫師中進行規范書寫病史的培訓。每月抽查住院病歷病史和不定期抽查門診病歷,并將檢查結果上報醫院績效考核辦公室。

3.病案質量監控管理

3.1科室設病史質量專管員對運行、出院病歷進行常規檢查。

3.2科主任、主治醫師對下級醫師書寫的病歷記錄及時審簽。

3.3醫務科專管員對病史進行抽查、監控、評價、反饋。

4.運行病史監控重點

4.1質量時限性:入院錄24小時內完成;首次病程錄8小時內完成;48小時內主治醫師查房記錄診斷;搶救記錄6小時內完成;手術記錄24小時內完成;72小時內主任醫師查房。

4.2首次病程錄項目齊全;首次病程錄診斷治療規范。

4.3醫囑涂改或取消符合規范。

4.4各項告知書完成情況和完成的時限性。

4.5疑難病例:疑難病例由討論結果、明確診斷的途徑措施和方法、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在鑒別診斷中的意義。

4.6危重病例:有告病危醫囑、告病危期間每天有病程記錄、告病危3天內每天有上級醫師查房記錄(有解決主要矛盾的途徑措施和方法)。

4.7手術病例:手術方案有上級醫師簽名、術前小結與討論記錄、術前談話簽字記錄、術前主刀醫師查看病人記錄、術前術后麻醉訪視記錄、手術記錄、術后連續3天病程記錄、改變手術重新簽字記錄。

4.8輸血病例:輸血知情同意書告知簽字、病程錄中提及輸血指征、輸血不良反應、輸血化驗單填寫規范。

4.9病程記錄:有重要的會診結果、告知家屬的重要內容、特殊檢查結果分析、治療方案更改記錄。

5.出院病史監控重點

5.1一般病例:三級查房情況、診斷依據、鑒別診斷、治療原則、治療中的應注意問題。

5.2疑難病例:提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結果在鑒別診斷中的意義,提及明確診斷的途徑措施和方法、入院兩周診斷未明的病例組織討論且討論記錄符合規范。

5.3手術病例

5.3.1手術同意書:術前診斷、手術名稱、術中術后并發癥、手術風險預測、術中術式、術野改變書面告知、醫患雙方簽名。

5.3.2術前討論:手術指征、手術方案、術前準備情況、可能出現的意外及防范措施。注明參加人員、主刀醫師職稱。

5.3.3術前術后麻醉訪視記錄。

5.3.4術后首次病程錄:術后處理措施,術后觀察事項。

5.3.5手術記錄24小時內完成,由手術主刀醫師或一助醫師書寫,有主刀者簽名。

5.4輸血病例:家屬簽署輸血同意書、病程錄中提及輸血指征、輸血后病程錄中提及輸血反應和用量等情況。

5.5死亡病例:死亡日期及時間(分)、搶救成功次數(首頁)、搶救記錄、死亡病例討論記錄、死亡前告病危書。

5.6病情告知情況:病情告知內容齊全正確、實施各類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書面告知、檢查和治療目的、可能出現并發癥和風險。

5.7病史書寫質量

5.7.1調整診療計劃應在病程錄中及時記錄及闡述理由。

5.7.2重要檢查和化驗結果在病程錄中記錄并作相應處理。

5.7.3醫囑:無涂改,取消醫囑時用紅色墨水標注取消,醫囑檢查與檢查報告相符,醫囑有上級醫師簽名。

5.7.4簽名真實,病史書寫不得代簽名。

5.7.5實習、試用期醫生書寫病歷由本院執業醫師審查修改并簽名。

5.7.6病歷修改注明日期和簽名。

6.醫務科職責

6.1每半年進行一次病史質量分析,分析結果以書面形式上報分管院長。

6.2每季度組織一次分管院長和各科科主任參與的全院醫療質量檢查。檢查結果向全院公示。

6.3每季度組織一次全院病史書寫質量專題講評,針對質量問題的主要環節提出整改措施。

6.4每年進行一次病歷書寫質量評比,對優秀病歷的書寫者由院部予以獎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