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桿(索)格構梁施工施工技術交底
交底內容:一、錨桿(索)施工1、錨桿(索)技術參數注漿方法:孔底注漿法;注漿壓力:常壓注漿;PO42.5普硅水泥,水泥結石體強度等級M30。其他參數:錨桿及錨索傾角與水平面夾角為15°,孔徑為130mm。2、施工工藝要求(1)錨索(桿)基本試驗:錨索(桿)施工前,應取各類型錨索(桿)各3根在設計的錨索位置處做基本試驗,以確定錨固體與巖土層間的粘結強度特征值、錨索設計參數和施工工藝及錨索的極限抗拉承載力。試驗要求及步驟按照GB50330-20**附錄C.2的要求進行(2)錨索制作:為保證自由段質量,使用原料為無粘結鋼絞線,錨固段需剝皮,去油,清洗處理,如不能保證去油徹底,可使用粘結鋼絞線,刷防腐漆后途抹黃油并加膠皮套管,質量控制標準參照相關規范。(3)錨桿(索)施工①人工修坡:按設計要求進行人工修坡,以保證坡面平整。②錨孔定位:按設計圖紙鉆孔,孔位誤差≤20mm,錨孔偏斜度≤5%。③錨桿(索)成孔:錨桿(索)成孔采用干法成孔,嚴禁水鉆,成孔直徑130mm。成孔時孔深應比設計孔深長500mm。成孔鉆機的選用需考慮巖土層中含有孤石、中風化層等堅硬巖石。④錨筋安放:錨桿(索)錨筋放入錨孔前應檢查質量與長度,錨筋長必須與孔深相符。安放時要防止桿體彎曲、扭壓,不得損壞注漿管和對中支架或隔離架。全長粘結型桿體進入孔內的深度不應小于錨桿長度的95%,預應力錨索進入孔內的深度不應小于錨索長度的98%。桿體安放后,不得隨意敲擊,不得懸掛重物。⑤注漿:漿液應攪拌均勻,并做到隨攪隨用,且必須在初凝前用完;保證漿液在孔內飽滿;錨索張拉后,應該對錨頭和錨索自由段間的孔隙進行補漿。⑥錨頭錨固:對于錨桿錨筋應與格構梁主筋連接,錨桿錨入格構梁長度為40d;⑦錨索張拉和鎖定:錨索張拉前應對張拉設備進行標定;注漿體和格構梁混凝土抗壓強度應不低于設計強度的80%;預應力筋正式張拉前,應取20%的設計張拉值,對其預張拉1~2次,使其各部位接觸緊密,鋼絞線完全平直;拉力分散型錨索從遠端逐根順序進行張拉鎖定;張拉荷載通過換算出的油壓表讀數及錨索位移量兩項指標進行控制。⑧錨索驗收試驗:錨桿(索)驗收試驗的最大試驗荷載為錨桿(索)設計軸向抗拔力值的1.5倍,其試驗步驟按GB50330-20**附錄C.3進行。⑨封錨:錨索張拉鎖定后應對外錨頭進行封錨處理,封閉保護錨頭的混凝土厚度不小于5cm。二、格構梁施工格構梁施工工序包括坡面修整-基槽開挖-鋼筋制安-模板架設-現澆混凝土-混凝土養護等。人工修整坡面,達到設計坡比。坡面應修整平整、夯實,無溜滑體、蠕滑體和松動巖塊。在坡面上按圖紙設計尺寸進行測量放樣,人工開挖溝槽,溝槽深150mm~350mm,保證外露部分高度為150mm,開挖溝槽時邊坡局部凹處應夯填回填土,其密實度應不低于90%,并盡量使表面平整。鋼筋制安:鋼筋尺寸、規格、布筋間距、焊接強度、保護層厚度等,都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規范規定。檢查合格后立即澆注混凝土,鋼筋不能長期暴露。模板架設:要保證格構的截面尺寸,并保證梁的側面垂直于坡面。混凝土澆筑:澆搗時要保持混凝土表面平整,濕潤光澤,無干斑及滑移流淌現象,技術要求參見《混凝土結構工程施工及驗收規范》(GBJ50204-92)的有關規定。格構梁及鎖邊梁每間隔一定距離應設置變形縫,變形縫豎向布置,間隔距離一般20m左右,變形縫寬度以20mm左右為宜,縫中填塞瀝青麻筋。養護:混凝土終凝后灑水養護7天。當豎梁懸臂長度大于錨索間格構梁長度一半時,在豎梁懸臂端部加設一9.0m長構造錨桿。三、格構梁錨桿(索)支護的技術要求(1)錨桿使用年限應滿足設計要求,其防腐等級也應達到相應的要求。(2)錨固工程原材料性能應符合現行有關產品標準的規定,應滿足設計要求,方便施工,且材料之間不應產生不良影響。(3)灌漿材料性能應符合下列規定:1、水泥使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必要時可采用抗硫酸鹽水泥,其強度不應低于42.5MPa;2、砂的含泥量按重量計不得大于3%,砂中云母、有機物、硫化物和硫酸鹽等有害物質的含量按重量計不得大于1%;3、水中不應含有影響水泥正常凝結和硬化的有害物質,不得使用污水;(4)外加劑的品種和摻量應由試驗確定;1、漿體配制的水灰比為0.45~0.5;2、漿體材料28d的無側限抗壓強度,用于全粘結型錨桿時不應低于25MPa,3、用于錨索時不應低于30MPa;(5)錨具及其使用應滿足下列要求:1、錨具應由錨環、夾片和承壓板組成,應具有補償張拉和松弛的功能;2、預應力錨具和連接錨桿的部件,其承載能力不應低于錨桿桿體極限承載力的95%;3、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及連接器必須符合現行行業標準《預應力筋用錨具、夾具和連接器應用技術規程》規定。(6)套管材料應滿足下列要求:1、具有足夠的強度,保證其在加工和安裝過程中不致損壞;2、具有抗水性和化學穩定性;3、與水泥砂漿和防腐劑接觸無不良反應。(7)防腐施工應滿足設計和規范要求:1、錨桿、錨索、錨頭等的除銹應滿足設計要求;2、防腐涂層、防腐油脂應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具有50年的耐腐蝕保證;3、錨頭封閉應保證達到設計效果;4、注漿材料應能抵御地下水的腐蝕性。(8)隔離架、導向帽和架線環應由鋼、塑料或其他對桿體無害的材料組成,不得使用木質隔離架。(9)錨孔施工應符合下列規定:1、錨孔定位偏差不宜大于20mm;2、錨孔偏斜度不應大于5%;3、成孔深度超過錨桿設計長度應不小于500mm。(10)應根據巖土類型、成孔條件、錨桿長度、施工條件、施工速度等因素選擇鉆孔機械。應按設計要求采用干法成孔工藝。(11)預應力錨桿錨頭承壓板及其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1、承壓板應安裝平整、牢固,承壓面應與錨孔軸線垂直;2、承壓板底部的混凝土應填充密實,并滿足局部抗壓要求。(12)錨桿的灌漿應符合下列要求:1、灌漿前應清孔,符合相關要求;2、注漿管宜與錨桿同時放入孔內,注漿管端頭到孔底距離宜為100mm;3、漿體強度檢驗用試塊的數量每30根錨桿不應少于一組,每組試塊應不少于6個;4、根據工程條件和設計要求確定灌漿壓力,應確保漿體灌注密實。2.12預應力錨桿的張拉與鎖定應符合下列規定:1、錨桿張拉在錨固體強度大于20MPa并設計強度的80%后進行;2、錨桿張拉順序應避免相近錨桿相互影響;3、錨桿張拉控制應力不超過0.65倍鋼筋或鋼絞線的強度標準值;
4、進行超過錨桿設計預應力值1.05~1.10倍的超張拉預應力保留值應滿足設計要求。
篇2:錨桿工程施工技術要求
⑴鉆孔:
①孔位誤差:水平方向不應大于50mm,垂直方向不應大于100mm。
②孔深不應小于設計長度,也不應大于設計長度的1%。
③孔徑允許偏差±10mm。
④鉆孔底部的偏斜尺寸不應大于錨桿長度的3%。
⑵的組裝:
①鋼絞線應除油污、除銹。
②沿桿體軸線方向每隔1.5m設置一個隔離架。
③桿體自由段應用塑料管包裹,管口應密封
篇3:中空錨桿施工技術交底
工程概況:新建**鐵路**至**段站前工程**標段,正線全長**Km,樁號為**--**。其中隧道工程**km:**隧道我標段施工范圍**共計**m;**隧道**~**全長**m、**斜井位于**處長度為**m、**位于**處長度為**m、**位于**-**處長度為**m;**隧道**~**全長**m、**斜井位于**處長度為**m、**斜井位于**處長度為**m;范家咀隧道**~**全長**m。
交底范圍:適用于本標段所有隧道φ25中空注漿錨桿的施工。
1技術要求
1.1設計要求
1、隧道拱部錨桿采用Φ25中空注漿錨桿。
拱部中空注漿錨桿:V級圍巖拱部中空注漿錨桿間距1.2×1.0m(環×縱),IV級圍巖拱部中空注漿錨桿間距1.2×1.2m(環×縱),Ⅲ級圍巖拱部中空注漿錨桿間距1.2×1.5m(環×縱),II級圍巖拱部局部中空注漿錨桿1.5×1.5m。
2、錨桿孔距、錨桿深度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孔距誤差不大于15cm,深度誤差不大于5cm。
3、錨桿方向符合設計和規范要求,方向與巖面垂直,墊板與巖面密貼,錨固密實。
1.2材料要求
1、錨桿使用前,應在現場進行工藝、力學試驗。
2、錨桿應包括桿體、墊板(碟形托板)、螺母(擋環)等主要構件,錨桿材料的品種應符合設計要求,并應進行以下檢驗:
(1)外觀質量檢驗:桿體直徑要均勻、一致,無嚴重銹蝕、彎折;
(2)抗拉強度試驗應滿足設計與工程要求;
(3)加工后的錨桿的桿體尺寸應符合設計要求,車絲部分無偏心,有焊接件時焊縫表面不得有裂紋、焊瘤等缺陷。
3、錨桿注漿料采用純水泥漿或1:1水泥中空注漿錨桿,水膠比為0.4~0.5。采用水泥中空注漿錨桿時砂子粒徑不應大于1mm,水泥應通過檢驗后才可以使用。
2施工程序及工藝流程
2.1施工程序
施工準備→測量定位→鉆孔→清孔檢查→安設中空注漿錨桿→注漿→安設墊板。
2.2中空注漿錨桿工藝流程
φ25中空注漿錨桿的施工工藝流程見圖2.2.1
圖2.2.1中空注漿錨桿施工工藝流程圖
2.3施工要求
(1)施工準備
①核對錨桿類型,規格,質量及其性能是否與設計相符。
②根據錨桿類型,規格及圍巖情況準備鉆孔機具。
(2)施工工序
放線:按設計間距在隧道拱部標出錨桿位置。
鉆進及安裝:風鉆對準標出的錨桿位置孔位,對鑿巖機供風供水,開始鉆進,鉆進應以多回轉、少沖擊的原則進行,以免鉆碴堵塞鑿巖機的水孔;鉆至設計深度后退出鉆桿,采用高壓風清孔。
連接錨桿:先清理塑料錨頭、錨桿孔中異物,然后將錨頭安裝在錨桿一端。如錨桿需接長,以連接套管將兩根短錨桿連成長錨桿。
安裝:將安裝好錨頭和止漿塞的中空注漿錨桿插入孔中,保持錨桿的外露長度為25cm。
注漿:錨桿注漿采用NZ130A型專用錨桿注漿機。為了保證注漿不停頓地進行,注漿前應認真檢查注漿機的狀況是否良好,配件是否備齊;制漿的原材料是否備齊,質量是否合格等。
采用水泥中空注漿錨桿,選定配比為:水泥:水=1:1。注漿按以下程序進行:迅速將錨桿、注漿管及注漿泵用快速接頭連接好;開動注漿泵注漿,直至漿液從止漿塞上的排氣孔溢出或壓力表達到設計壓力值為止。應注意,每根錨桿必須“一氣呵成”;一根錨桿完成后,應迅速卸下注漿軟管和錨桿接頭,清洗后移至下一根錨桿使用。若停泵時間較長,則在下根錨桿注漿前要放掉注漿管內殘留的灰漿;注漿過程中,每次移位前應及時清洗快速接頭,以保證注漿連續進行。
錨桿施作完畢強度達到10Mpa后,即可安設錨桿墊板,上螺帽。
錨桿的長度、中空注漿錨桿飽滿度質量無損檢測:錨桿長度、中空注漿錨桿飽滿度一般采用聲波檢測儀測定,它的檢測原理是:在錨桿體外端用聲波震源激發高能脈沖聲波,它沿桿體鋼筋以管道波形式傳播,到達鋼筋底部后反射回被接收。若中空注漿錨桿填充密實,則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能量不斷從鋼筋通過中空注漿錨桿損失很大,在桿體外測得的反射波振幅小;反之亦反。最后以接收到反射波的反射時間、波幅、頻率、相位等參數,判斷錨桿的長度及中空注漿錨桿的密實程度。目前在工程中常用的有M-7錨桿檢測儀、RS-UT01C超聲波檢測儀等。
3質量控制及檢驗
1、質量標準
序號?項目名稱?允許偏差(mm)?
1?孔?位?±150?
2?孔?深?±50?
3?孔?徑?大于15mm?
4?錨桿外露長度?不大于100mm?
5?注漿壓力?不小于0.2Mpa?
6?錨桿錨固力?大于5T?
2、錨桿施工應在初噴混凝土后進行,以保證錨桿墊板有較平整的基面。
3、錨桿鉆孔應符合下列要求:
⑴應按設計要求定出位置,孔位允許偏差為±150mm。
⑵鉆孔應與圍巖壁面或其所在部位巖層的主要結構面垂直。
⑶鉆孔應圓而直,中空注漿錨桿錨桿的直徑應大于桿體直徑15mm,中空注漿錨桿的鉆孔直徑應與桿體直徑相匹配。
⑷鉆孔深度不得小于錨桿設計長度,并大于錨桿設計長度10厘米。
4、錨桿安裝應符合下列要求:
⑴桿體插入錨桿孔時,應保持位置居中,插入深度不小于設計的95%,如錨桿長度為4米時,插入深度應不小于3.8米,插入困難時,應采用自鉆式錨桿;
⑵在有水地段安裝普通中空注漿錨桿錨桿時,應將孔內水引出或在附近另行鉆孔后,再安裝錨。
⑶錨桿必須安裝墊板,墊板應與噴射混凝土面密貼,墊板一般采用厚度6~10mm的鋼板制成
⑷錨桿尾端外露頭長度宜小于噴射混凝土層厚度。
5、中空注漿錨桿注漿作業應遵守下列規定:
⑴錨桿注漿料采用純水泥漿或1:1水泥中空注漿錨桿,水膠比為0.4~0.5。采用水泥中空注漿錨桿時砂子粒徑不應大于1.0m。
⑵注漿開始或中途停止超過30min時應用水或稀水泥漿潤滑注漿罐及其管路。
⑶注漿時注漿管應插至距孔底50~100mm,隨中空注漿錨桿的注入緩慢勻速拔出,桿體插入后若孔口無中空注漿錨桿溢出,應及時補注。
⑷錨桿安裝后,不得隨意敲擊。
⑸安裝托板和緊固螺帽應在水泥漿體的強度達到10MPa后進行。
6、質量控制措施
⑴必須進行崗前培訓,讓操作者了解注意施作程序及標準。
⑵開工前必須認真進行交底。
⑶必須繪制錨桿布置圖,嚴格控制其位置。
⑷嚴格控制中空注漿錨桿的水灰比。
⑸控制注漿壓力和進漿量。
⑹嚴格控制錨桿的長度符合設計要求。
7、檢測
28天后,按總量的3%做抗拔實驗,檢查錨桿抗拔力。
4安全及環保要求
1)、進入施工現場必須佩戴安全帽。作業臺架應搭設穩固,連接扣件要扣牢固。臺架上需搭設木板并固定牢固。高空作業必須系安全繩。
2)、隧道初期支護嚴格按照設計要求進行,并緊跟開挖,及早封閉成環。
3)、應隨時注意開挖過程中初期支護結構的穩定性,必要時進行初期支護加固,以策安全。
4)、做好廢油、廢料的收集、處理,不得隨意排放,丟置,洞內注意污水的排放,須經凈化達標后方可排放。
5)、不得在洞內及加工場所隨意燃燒垃圾,并注意防火,確保施工安全。
6)、認真檢查機具設備及線路,避免漏電傷人。
7)、注漿完畢必須先關閉閥門,再關注漿器。
8)、注漿口不允許對人。
注:此交底中遺漏未交到的事宜,按有關客運專線技術指南和工程質量驗收標準執行。
附件:《技術交底簽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