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安全科學新學科講座安全經濟學第一講安全經濟學的學科背景及其科學學

安全科學新學科講座安全經濟學第一講安全經濟學的學科背景及其科學學

2024-07-12 閱讀 6695

據聯合國有關資料統計,世界上發達國家平均每年的事故經濟損失約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2.5%,預防事故和應急救援措施的投入約占3.5%,以上兩項表明安全經濟活動的總體規模和程度,合計高達GNP的6%。按此比例以我國九十年代的國民生產總值水平為基數推算,每年我國平均的事故損失約為1000余億元;預防措施、勞保用品及援救費用超過1500億元。客觀上講,由于我國工業水平總體還較低下,實際情況會低于上述世界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中國勞動保護科學技術學會組織的有關抽樣調查推斷:我國本世紀九十年代每年的安全經濟規模(主動投資與被動消耗兩類)大約為:安全(預防性)投入(安措費加勞保用品費)約為300億元;事故損失約為200余億元。以上僅從產業(工礦企業)安全經濟角度進行了分析和探討,如果用廣義的安全經濟概念來考察問題,即考慮把生產、生活、公共安全等領域,以及安全對社會和經濟建設間接和潛在的影響,如工效、企業商譽、人的生命與健康價值、社會與環境價值等方面的效益,則問題會更為嚴重和突出。由此迫使我們必須意識到:安全問題不僅是減少或防止事故帶來的經濟損失的簡單問題,更有促進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的作用。換言之,安全不僅具有負效益的一面,更有正效益的意義,安全也是一種生產力。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安全科學技術作為人類知識的重要發展領域,不僅是保障人的生命、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的前提,對于減少人類社會發展的代價(生命和健康損害、事故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等),以及保護和發展生產力都有著客觀和現實的意義。

用社會有限的投入去實現對人類盡可能高的安全水準!在獲得人類可接受的安全水平下,盡力去節約社會的安全投入!這是上述現代社會背景和現狀對安全科學技術提出的挑戰和要求,顯然應成為每一個安全科學技術工作者思考的安全經濟命題。完成這一命題,就是安全經濟學的最基本任務。

一.安全經濟學的性質

安全經濟學是研究和解決安全經濟問題的,因而它首先是一門經濟學,但又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經濟學。安全經濟學以安全工程技術活動為特定的應用領域,這決定了安全經濟學又是與自然科學結合的產物。它是研究安全活動與經濟活動關系規律的科學;它以經濟科學理論為基礎,以安全領域為陣地,為安全經濟活動提供理論指導和實踐依據。因此,安全經濟學可以說是一門經濟學與安全科學相交叉的綜合性科學。從學科性質和任務的角度,安全經濟學可定義為:安全經濟學是研究安全的經濟(利益、投資、效益)形式和條件,通過對人類安全活動的合理組織、控制和調整,達到人、技術、環境的最佳安全效益的科學。這一定義具有如下幾點內涵:1)安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安全的經濟形式和條件,即通過理論研究和分析,揭示和闡明安全利益、安全投資、安全效益的表達形式和實現條件;2)安全經濟學的目的是實現人、技術、環境三者的最佳安全效益;3)安全經濟學的目標是通過控制和調整人類的安全活動來實現的。

二、安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科學是人類對現實世界認識成果的系統總結。任何科學都有自己的特定的研究對象,都是研究某種特殊運動形式或特殊矛盾的。正是有其研究對象的特殊性,才把不同的科學區分開來。安全經濟學也有其自身的研究對象和自己的特殊矛盾運動。

安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根據安全實現與經濟效果對立統一的關系,從理論與方法上研究如何使安全活動(安全法規與政策的制定、安全教育與管理的進行、安全工程與技術的實施等),以最佳的方式與勞動、生產、生活合理地結合起來,最終達到安全勞動、安全生活、安全生存的可行和經濟合理,從而取得較好的綜合效益。安全經濟學應研究如下問題:1)安全經濟學的宏觀基本理論。研究社會經濟制度、經濟結構、經濟發展等宏觀經濟因素對安全的影響,以及與人類安全活動的關系;確立安全目標在社會生產、社會經濟發展中地位和作用;從理論上探討安全投資增長率與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比例關系;把握和控制安全經濟規模的發展方向和速度。2)事故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規律。研究不同時期(時間)、不同地區(行業、部門等空間)、不同科學技術水平和生產力水平條件下,事故的損失規律和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規律;探求分析、評價事故和災害損失的理論及方法,特別是根據損失的間接性、隱形性、連鎖性等特征,探索科學、精確的測算理論和方法,為掌握事故和災害對社會經濟的影響規律提供依據。3)安全活動的效果規律。研究如何科學、準確、全面地反映安全的實現對社會和人類的貢獻。即研究安全的利益規律。測定出安全的實現對個體(個人)、企業、國家,以及全社會所帶來的利益,對制定和規劃安全投入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對科學的評價安全效益也是不可少的技術環節。4)安全活動的效益規律。安全的效益與生產的效益具有聯系,又有區別。安全的效益不僅包括經濟的效益,更為重要是還包含有非價值因素(健康、安定、幸福等)的社會效益。這使得對安全效益的評定非常困難。為此,應細致地研究安全效益的潛在性、間接性、長效性、多效性、延時性、滯后性、綜合性、復雜性等特征規律,把安全的總體、綜合效益充分地揭示出來,為準確地評價和控制安全經濟活動提供科學的依據。5)安全經濟的科學管理。研究安全經濟項目的可行性論證方法、安全經濟的投資政策、安全經濟的審計制度、事故和災害損失的統計辦法等安全經濟的管理技術和方法,使國家有限的安全經費能得以合理使用,實現最大限度地發揮人類為安全所投入的人財物的潛力。

三、安全經濟學的內容和任務

第一個層次是安全經濟學的哲學問題,即確立安全的經濟觀;確立安全經濟學的立論基點;指明安全經濟學的發展方向;提供安全經濟理論的思想基礎。第二層次是安全經濟學的基礎科學,這是安全經濟學理論和方法的根基和源泉。只有充分采用一般科學技術和一般經濟學現有的理論、方法,安全經濟學的發展才有基本的支柱和依靠。在這同時,安全經濟學也應發展符合自身學科需要的理論科學。

第三層次是安全經濟學的技術科學,是安全經濟學的應用基礎理論。她研究和探討安全經濟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提出安全經濟控制和管理的理論。只有充分地認識和掌握了安全經濟客觀規律,確立了安全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安全經濟活動的指導與控制才會準確和有效。

第四層次是安全經濟學的工程技術指安全經濟活動或工作的方法和手段。安全經濟學不僅僅是應用理論,更為有意義的是安全經濟學的理論能指導安全工程技術的實踐活動,使人類的安全活動符合客觀實際的和必須遵循的經濟規律。安全經濟學的任務是應用辨證唯物主義基本原理,以及系統科學和一般經濟學的科學方法、理論,對人類勞動、生活、生存活動中的安全經濟規律進行考察研究;闡明經濟規律在安全活動領域的表現形式;探討實現經濟的安全生產(勞動)、安全生活、安全生存的途徑、方法和措施;為國家、政府提供科學制定安全方針和政策的理論依據,從而極大限度地保障人的身心安全、健康和發展,促進社會與經濟的繁榮與昌盛。

四、安全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1.分析對比的方法。進行分析和對比是掌握系統特性及規律的基本方法之一。為此,要注重微觀與宏觀相結合、特殊與一般相結合的原則。只有從總體出發,縱觀系統全局,通過全面、細致的綜合分析對比,才能把握系統的可行性和經濟合理性,從而得到科學的結論。安全經濟活動所特有的規律,如“負效益”規律、非直接價值性特征等,只有通過分析對比才能獲得準確的認識。

2.調查研究方法。認識安全經濟規律,很大程度上應根據現有的經驗和材料來進行,因此,調查研究是認識安全規律的重要方法。事故損失規律只有在大量的調查研究基礎上,才能得以揭示和反映。

3.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安全經濟問題的科學定量解決是安全經濟學發展的必然要求。由于受客觀因素和基礎理論的限制,安全經濟領域有的命題是不能絕對定量化的。如人的生命與健康的價值、社會意義、政治意義、環境價值、企業商業譽等。因此,在實際解決和論證安全經濟問題時,必須采取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使獲得的結論盡量地合理和正確。

安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決定了這門學科的特點,即:從研究方法上講,具有系統性、預見性、優選性;從學科本質上講,具有部門性、邊緣性及應用性。

篇2:安全科學新學科講座安全經濟學第二講安全經濟學基本理論

安全經濟學是研究安全的經濟(利益、投資、效益)形式和條件,通過對人類安全活動的合理組織、控制和調整,達到人、技術、環境的最佳安全效益的科學。這一定義具有如下幾點內涵:(1)安全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安全的經濟形式和條件,即通過理論研究和分析,揭示和闡明安全利益、安全投資、安全效益的表達形式和實現條件;(2)安全經濟學的目的是實現人、技術、環境三者的最佳安全效益;(3)安全經濟學的目標是通過控制和調整人類的安全活動來實現的。

一、安全經濟指標體系

安全經濟系統是一復雜系統,用統計的手段是認識安全經濟系統的重要途徑。通過對事故傷亡、事故損失、安全投入及消耗等數量狀況的統計,可以為研究分析安全問題,為認識事故規律提供客觀基礎數據,從而為安全活動(安全經濟規劃、組織、管理和控制等)的合理、科學決策提供保證。

安全經濟統計的基礎要求確立或定義安全經濟的指標。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是由各種與安全因素相關的經濟特征指標構成的,它必須是能夠全面、科學地反映安全的任務、安全的狀態、安全的效果等許多安全經濟質量和數量特征的指標總和;它們應能對安全活動既有質的規定,又有量的規定,并且包含有反映安全活動與經濟活動相結合的綜合性指標。

建立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應遵循如下原則:(1)安全經濟指標必須符合客觀性和科學性原則。(2)安全經濟指標必須符合實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則。(3)安全經濟指標體系不僅應包容安全經濟系統的宏觀特征(反映地區、行業、部門以至全國的綜合安全經濟特性),又能反映安全經濟的微觀特性(企業、項目的安全經濟特性)。(4)安全經濟指標體系必須反映安全經濟效益的特征。(5)安全經濟指標體系應是社會、國家和企業經濟指標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6)安全經濟指標體系的結構應從安全經濟活動規律的要求出發,指標的性質應反映安全活動的目標、任務和要求。(7)安全經濟指標應既適應于計劃,也適用于統計,即安全指標體系既包括計劃指標體系,也包括統計指標體系。

安全經濟的絕對指標包括:(1)投入方面:主動投入-安措費、勞保用品費、保健費、安全獎等;被動投入-職業病珍治費、賠償費、事故處理費、維修費等;(2)后果及效果方面:負效果-經濟損失量、工日損失量、環境污染量、傷亡數等;正效果-生產增值、利稅增值、損失(含經濟損失和工日損失等)減少量、污染減少量、傷亡減少量等。

安全經濟的相對指標。安全經濟的相對指標是相對于某種背景來考察安全經濟絕對指標的特征量,往往更具實用可比性和客觀性。在實際工作中常常用相對指標來分析和說明問題。安全經濟的相對指標主要以如下背景來相對地考察問題:職工規模、產量、產值、利稅等。安全效益常常用相對指標來反映。從時間相關特性來考察,安全經濟指標還可分為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特別是由于安全活動效果的滯后性、延時性等特征,往往需要用動態指標才能準確反映安全經濟規律。

在安全管理工作中經常用到的重要安全經濟指標有:國民(生產)產值安全投資指數,發達國家高達3.5%;安措投資增長率,一般應高于經濟增長率;人均安措費,我國工業企業90年代初僅為100余元;人均安全成本;專職人員人均安全投資;經濟損失達標率;危險源(隱患)現存率;事故損失直間比,客觀有1:2至1:>100之間;經濟損失嚴重度;工日損失嚴重度;經濟損失重要度;工日(時)損失率;人均經濟損失;萬元安措費保護職工人數;安全專職人員人均保護職工數;安全專職人員人均安全生產率;百萬產值損失率;百萬產值傷亡率;單位產量損失率;單位產量傷亡率。

目前安全經濟學研究獲得的一般宏觀經濟參數有:事故損失規模占GNP2.5%;安全投資規模占GNP3.5%;一般安全投入產出比為1:6;安全生產貢獻率達到GNP的1.5~5%;對于安全保障措施的預防性效果與事后整改效果關系為1=5;安全效益金字塔規律為系統設計1分安全性=10倍制造安全性=1000倍應用安全性。

二、安全經濟基本原理

1.基本分析。從理論上講,安全具有兩大經濟功能:第一,安全能直接減輕或免除事故或危害事件給人、社會和自然造成的損害,實現保護人類財富,減少無益消耗和損失的功能。第二,安全能保障勞動條件和維護經濟增值過程,實現其間接為社會增值的功能。

第一種功能稱為“拾遺補缺”,可用損失函數L(S)來表達:L(S)=Le*p(l/S)+L0,l>0,L>O,L00,i>0;上兩式中:L、l、I、i、L0均為統計常數。從圖1中的曲線可看出:

1)增值函數I(S)隨安全性S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有限的,最大值取決于技術系統本身功能。

2)損失函數L(S)隨安全性S的增大而減小,當系統無任何安全性時(S=0),從理論上講損失趨于無窮大,具體值取決于機會因素;當S趨于100%時,損失趨于零。無論是“本質增益”即安全創造正益效,還是“拾遺補缺”即安全減少“負效益”,都表明安全創造了價值。后一種可稱謂為“負負得正”,或“減負為正”。

2.綜合分析與推論。以上兩種基本功能,構成了安全的綜合(全部)經濟功能。我們用安全功能函數F(S)來表達(在此功能的概念等同于安全產出或安全收益。):F(S)=I(S)+[-L(S)]=I(S)-L(S)。如將損失函數L(S)乘以“-”號后,即可將其移至第一象限表示,并與增值函數I(S)疊加后,得功能函數曲線,見圖1。從中可推論:

1)當安全性趨于零,即技術系統毫無安全保障,系統不但毫無利益可言,還將出現趨于無窮大的負利益(損失)。

2)當安全性到達SL點,由于正負功能低消系統功能為零,因而SL是安全性的基本下限。當S大于SL后,系統出現正功能,并隨S增大,功能遞增。

3)當安全性S達到某一接近100%的值后,如Su點,功能增加速率逐漸降低,并最終局限于技術系統本身的功能水平。由此說明,安全不能改變系統本身創值水平,但保障和維護了系統創值功能,從而體現了安全自身價值。3.安全效益分析。安全的功能函數反映了安全系統輸出狀況。顯然,提高或改變安全性,需要投入(輸入),即付出代價或成本。并安全性要求越大,需要成本越高。從理論上講,要達到100%的安全(絕對安全),所需投入趨于無窮大。由此可推出安全的成本函數C(S):C(S)=Ce*p[c/(1-S)]+C0。其中:C>0,C>0,C0<0。

安全經濟學原則有:安全生產投入與社會經濟狀況相統一的原則;發展安全與發展經濟比例協調性原則;安全發展的超前性原則;宏觀協調與微協調辯證統一的原則;協調與不協調辯證統一的原則。

圖1

篇3:安全科學新學科講座安全經濟學第六講安全技術經濟分析與管理

一、安全經濟評價

安全經濟評價主要是指對于具體的安全活動或安全項目的安全經濟效果評價。

1.各類安全投資活動的經濟評價

安全投資活動主要表現為五種類型:安全技術投資、工業衛生投資、輔助設施投資、宣傳教育投資、防護用品投資。從安全“減損效益”和“增值效益”又可分為:⑴降低事故發生率和損失嚴重度,從而減少事故本身的直接損失和賠償損失;⑵降低傷亡人數或頻率,從而減少工日停產損失;⑶通過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增加產值與利稅;⑷通過安全、舒適的勞動和生存環境,滿足人們對安全的特殊需求,實現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氣氛,從而創造社會效益。不同的安全投資類型會有不同效益內容,具體的評價方法可參考安全效益評價技術。

2.項目的安全效益評價

一項工程措施的安全效益可由下式計算:

∫h{[L1(t)-L0(t)]+I(t)}eitdt

E=───────────────────

∫h[C0+C(t)]eitdt

式中:E為一項安全工程項目的安全效益;h為安全系統的壽命期(年);L1(t)是安全措施實施后的事故損失函數;L0(t)是安全措施實施前的事故損失函數;I(t)是安全措施實施后的生產增值函數;eit為連續貼現函數;t是系統服務時間;i為貼現率(期內利息率);C(t)是安全工程項目的運行成本函數;C0是安全工程設施的建造投資(成本)。

根據工業事故概率的波松分布特性,并認為在一般安全工程措施項目的壽命期內(10年左右的短時期內),事故損失L(t)、安全運行成本C(t)以及安全的增值效果I(t)與時間均成線性關系,即有:L(t)=λtVL;I(t)=ktVI;C(t)=rtC0。式中λ為系統服務期內的事故發生率(次/年);VL為系統服務期內的一次事故的平均損失價值(萬元);k為系統務期內的安全生產增值貢獻率(%);VI是系統服務期內單位時間平均生產產值(萬元/年);r為系統服務期內的安全設施運行費相對于設施建造成本的年投資率(%)。通過對安全活動或項目的評價,可對提高安全活動的效果和效率起到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安全技術經濟分析

1.利益-成本分析

在安全技術經濟決策中,利用“利益-成本”分析方法,最基本的工作是把安全措施方案的利益值計算出來,基本的思路是:(1)計算安全方案的效果:安全方案的效果R=事故損失期望U×事故概率P;(2)計算安全方案的利益:安全方案的利益B=R0-R1;(3)計算安全的效益:安全效益E=B/C,C是安全方案的投資。這樣,安全方案的優選決策步驟是:⑴用有關危險分析技術,如FTA技術,計算系統原始狀態下的事故發生概率P0;⑵用有關危險分析技術,分別計算出各種安全措施方案實施后的系統事故發生概率P1(i),i=1,2,3.....;⑶在事故損失期望U已知(通過調查統計、分析獲得)的情況下,計算安全措施前的系統事故后果(狀況):R0=U×P0;⑷計算出各種安全措施方案實施后的系統事故效果:R1(i)=U×P1(i);⑸計算系統各種安全措施實施后的安全利益:B(i)=R0-R1(i);⑹計算系統各種安全措施實施后的安全效益:E(i)=B(i)/C(I);⑺根據E(i)值進行方案優選:最優方案→Ma*(Ei)。

2.安全投資的風險決策

風險決策也稱概率決策。這是一種在估計出措施利益的基礎上,考慮到利益實現的可能性大小,進行利益期望值的預測,以此預測值作為決策的依據。具體技術步驟是:⑴計算出各方案的各種利益Bij(第j種方案的第i種利益);⑵計算出各利益實現的概率(可能性大小)Pi;⑶計算各方案的利益(共有m種利益)期望E(B)i;

1m

E(B)i=──∑PiBij

mi=1

⑷進行方案優選,即獲得最優方案Ma*(E(B)i)。

三、安全經濟管理

為了安全生產和安全生活,社會需要投資大量的資金,為了高效地利用安全資金,需要研究安全經濟管理問題。

1.安全資金的管理

安全費用是安全技術措施得以正常開展和實施的前提保證。它的根本意義,不是簡單的貨幣形式,而是保護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安全健康的措施在經濟方面的表現。它符合廣大職工的切身利益,與職工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密切相關。安全經費應是單列專用款項,企業在編制產生的任務計劃時,應將安全技術措施列入生產財務計劃之內,同時進行編制。安全措施資金專款專用,受到《經濟法》和有關安全法規的保護,任何組織或個人不得挪作他用。安全經費由安全部門掌握,其使用控制范圍“包括改善勞動條件,防止工傷事故,預防職業病和職業中毒為主要目的一切技術、管理、教育等方面。安全經費可分為:硬技術方面,包括⑴安全技術的各類設備的防護裝置,保險設施的更新改造費用;⑵工業衛生費用,即防止環境污染(粉塵、輻射、放射性等)所采取的一切措施;⑶輔助房屋及設施費用,如寒冷季節露天作業的取暖室、防火、防洪等設施。軟技術方面,包括:⑴安全管理方面,如為防止人為失誤,提高操作者在操作上的準確度,在行為控制上的一些法規編制、信息警告、安全管理等措施的花費;⑵安全獎勵;⑶宣傳與教育等。

2.安全設備、設施折舊

為保證安全經費的正常運轉,需要對安全措施投資進行折舊回收。從經濟管理的觀點出發,采用折舊方法應符合下列要求:⑴盡快回收投資;⑵方法不能太復雜;⑶保證帳面價值在任何時候都不能大于實際價值;⑷為國家稅法所允許。

常用的折舊方法很多,這里簡單介紹三種。直線折舊法(SL法),其計算公式是:dA=(P-SV)/n;年數合計法(SYD法),其年折舊費的計算公式是:dAi=(P-SV)[2(n-i+1)/n(n+1)],i=1,2,....n。雙倍余數法(DRDB法),計算公式為:dAi=2(Pi-dAi-1)/n,i=1,2,...n。上述三式中:P為設備或設施的原值;n是設備或設施的服務年限;SV為設備或設施的殘值;Pi是設備或設施第i年的帳面價值。

3.企業安全經濟管理

運用經濟手段管理安全,主要是利用價值規律、商品經濟的手段,采用經濟杠桿來管理安全。安全經濟學以及管理科學的性質和任務,決定了安全經濟管理具有綜合性、整體性、群眾性的特點。由安全經濟管理的任務和特點不難分析出,安全經濟管理大致分為以下四類:法律管理、財務管理、行政管理、全員管理。安全經濟的財務管理是指對安措費、勞動保險費、防塵防毒、防署、防寒、個體防護費、勞保醫療和保健費、承包抵押金、安全獎罰金等經費的籌集、管理和使用。對安全活動所涉及到的經費,按有關財務政策和制度進行管理,是安全經濟管理必不可少的方面。特別是把安全的經濟消耗如何納入生產的成本之中,是安全經濟財務管理應以探討的問題。安全經濟的專業管理是指根據安全的專業特征,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進行安全的經濟管理。安全經濟管理除了立法保證、財務管理的方面外,還必須通過從國家到地方、從行業到企業各階層的安全經濟的行政業務進行協調、合作,從而得以補充和完善。在滿足安全專業的業務要求的前提下,通過行政手段的補充,使安全經濟的法律管理、財務管理的作用得以充分發揮,促成最終安全經濟管理目的園滿實現。行政管理機構是各級安全管理的職能部門。完成安全經濟的專業投向和強度的規劃是安全經濟專業管理的目的。安全經濟的全員管理是由于安全經濟管理有群眾性這一特點,而且安全活動是一全員參與的活動,只有企業全體職工共同努力和參與,安全生產的保障才能得以實現。因此,安全經濟作為一種物質條件,需要充分地提供給安全活動參與的每一個人,使安全經濟的物質條件作用得以充分發揮,因而安全經濟的管理需要全員的參與。安全經濟全員管理的目的是:使職工群眾能利用經濟的手段,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職工建立安全經濟的觀念,有效地進行安全生產活動;使全員都能參與安全經濟的管理和監督,保障安全經濟資源的合理利用。

除上述內容外,企業安全經濟管理還有安全經濟獎罰;安全經濟承包合同制度;安全抵押金制度;安全措施的“三同時”管理;安全經濟監察管理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