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辦法范本
第一條為加強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的管理,防御和減輕地震災害,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辦法。第二條在本市行政區域內進行工程建設,必須遵守本辦法。第三條廈門市建設委員會是本市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工作的主管部門(以下稱市建設主管部門),負責本市抗震設防工作的監督管理。區建設主管部門負責其職責范圍內的抗震設防監督管理工作。
廈門市地震局負責本市工程建設抗震設防標準和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的監督管理、地震監測及防震減災宣傳教育工作。
規劃、市政、土地房產等管理部門按照各自的職責負責抗震設防管理工作。第四條抗震工作實行預防為主,平震結合的方針。建設工程抗震計劃應納入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并組織實施。第五條抗震防災規劃是城市總體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與城市總體規劃相協調。
抗震防災規劃由市建設主管部門會同地震等有關部門共同編制,經市規劃管理部門綜合平衡后,報市人民政府批準。第六條地震時可能發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不得建在人口稠密區,已建工程應結合城區改造逐步遷出。第七條新建、改建、擴建工程必須進行抗震設防,不符合抗震設防標準的工程不得進行建設。第八條一般工業和民用建筑工程可直接按《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所示的烈度作為工程的抗震設防標準。第九條重要的交通、能源、通訊工程在進行可行性研究時,應對工程建設場地進行地震安全性評價。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報告必須經地震部門審定,方可作為有關部門審批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的依據。
承擔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單位,必須持有地震部門頒發的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資格證書。第十條規劃、建設主管部門在進行建設工程方案設計、初步設計、施工圖設計審查時,應同時進行抗震設防審查。
市建設主管部門在對下列工程進行抗震設防審查時,可組織抗震設防論證:
㈠可能產生嚴重次生災害的工程;
㈡供水、供電、供氣、通信樞紐等重要城市生命線工程;
㈢抗震性能復雜的其它工程。第十一條勘察、設計單位應按國家規定的抗震設計規范進行設計,并承擔相應的抗震設計質量責任。第十二條施工單位應嚴格按圖紙施工,遵守有關施工規程和規范,不得擅自更改抗震設防措施。
工程建設監理單位在實施監理過程中,應做好工程抗震設防措施的監理工作。第十三條工程質量監督部門對工程質量進行監督時,應對工程抗震設防措施進行檢查。第十四條市建設主管部門抗震設防管理機構應加強對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施工的監督檢查,有權隨時抽查施工現場。
建設單位應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建設工程抗震設防施工的監督檢查。第十五條建設工程在進行竣工驗收時,市建設主管部門應把建設工程抗震設防列為驗收項目。第十六條新建工程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結構體系,必須按有關規定通過抗震性能鑒定,符合抗震要求,方可使用。第十七條在使用、裝修、改造房屋過程中,不得破壞房屋承重結構。第十八條下列建設工程必須進行抗震鑒定:
㈠未經抗震設防或雖經抗震設防,但其所依據的設防烈度和設防標準與現行的設防烈度和設防標準不一致的;
㈡已經抗震設防,但因進行改造、裝修、安裝更換設備或改變使用性質而可能導致抗震能力下降的;
㈢經過破壞性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災害,出現局部倒塌、裂縫或其它可能導致抗震能力嚴重受損的;
㈣需要進行抗震鑒定的其它工程。
對臨時性建筑可不進行抗震鑒定。第十九條經鑒定確認不符合抗震設防要求的工程由產權人負責抗震加固,擬定加固計劃報市建設主管部門批準后組織實施,并在批準的計劃期限內完成。未按批準的期限完成抗震加固任務的,不予批準新建工程。第二十條經鑒定不能滿足抗震要求且無加固價值的工程,應列入城市改造計劃或企業發展更新改造計劃,不再進行加固。
對于列入改造計劃的房屋應限制其用途和使用期限。第二十一條抗震鑒定由具有資格的單位承擔。抗震加固由具有相應資質等級的設計、施工單位承擔。第二十二條破壞性地震發生后,市建設主管部門應組織實施建設工程的恢復重建。
恢復重建的抗震設防標準需要提高或降低的,必須經地震部門批準后方可實施,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提高或降低。第二十三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市建設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對違法單位給予警告或處以一萬元以上三萬元以下罰款;對違法個人給予警告或處以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
㈠未按規定進行建設工程設計抗震設防審查的;
㈡擅自更改或取消抗震設防措施的;
㈢對已列入城市改造計劃的不能滿足抗震要求的房屋,不按規定限制其用途和使用期限的;
㈣使用、裝修、改造房屋過程中,破壞房屋承重結構,影響房屋抗震能力的;
㈤未按規定進行抗震鑒定、抗震加固達不到抗震要求又拒絕采取補救措施的。第二十四條未按規定進行工程建設場地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由市地震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或處以一萬元以上二萬元以下罰款。
沒有資格證書、超越資格證書核定范圍或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規范從事地震安全性評價工作的,其評價報告無效,并由市地震局處以五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第二十五條政府有關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在抗震設防工作的監督管理中,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上級主管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第二十六條本辦法自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起施行。
篇2: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管理規定
第一條為加強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管理,提高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計的可靠性安全性,保證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質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筑法》及有關法規的規定,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本規定適用于抗震設防區內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管理。本規定所指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是指超出現行有關技術標準所規定的適用高度、高寬比限值或體型規則性要求的高層建筑工程(以下簡稱超限高層建筑工程)。
第三條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國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綜合管理工作。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內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的管理工作。
第四條凡在抗震設防區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建設時,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建設單位(含中外合資、外商獨資等單位)應向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專項報審。
第五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審查實行分級管理。一般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由工程所在地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抗震設防審查。審查項目應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特殊超限高層建筑工程及審查意見難以統一、需提請上級裁定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申請,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組織抗震設防審查。特殊超限高層建筑工程包括:體形特別復雜的建筑,規模巨大的特殊混合結構等。
第六條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申報立項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進行抗震設防審查時,應邀請國務院有關主管部門參加。
第七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審查工作應當委托專家委員會進行。專家委員會分為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專家委員會應由國內長期從事并精通高層建筑工程抗震的勘察、設計、科研、科學和管理的專家組成。國家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兩級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查專家分別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聘任;省、自治區、直轄市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應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
第八條專家委員會自接到超限高層建筑工程審查申報之日起,應當在十五日內提出書面審查意見,報組織審查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在十五日內進行審定。
第九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審查,包括初步設計(擴初設計)審查和施工圖審查。承擔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設計單位對工程設計質量全面負責,工程項目專業負責人和勘察設計人員對其負責設計的工程項目質量承擔直接責任。負責審查的專家委員會對審查的部分承擔相應的審查責任。
第十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審查時需提供的材料、審查的具體要求和不同設計階段審查的內容。
第十一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勘察、設計和施工,應由具備甲級(一級)資質且至少完成過質量良好的五棟80米以上高層建筑的勘察、設計和施工單位承擔。
第十二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必須按經審定的有關抗震設防要求實行監理,監理慶由具備甲級資質的監理單位承擔。
第十三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經審查符合抗震設防要求,方可向有關部門申請領取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和施工許可證。
第十四條建設單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應嚴格按照審定的設計文件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
第十五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竣工驗收應包括抗震設防內容;竣工驗收時應有抗震設防管理部門參加。
第十六條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查費用及設計中必要的試驗、測試和特別要求的計算分析費用,由建設單位支付。抗震設防審查收費標準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與物價管理部門商定。
第十七條建設單位違反本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或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按管理權限責令限期改正,提出警告,并可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一)未按第四條規定申報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查的;
(二)未按審定的設計文件進行抗震設防的。
第十八條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和監理單位違反本規定,未按審定的設計文件進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設計、施工和監理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責令改正,并可處以1萬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由相應資質管理部門降低其資質等級或吊銷資質證書。
第十九條負責審定的建設行政主管部門的工作人員和負責審查的專家委員會成員審查不嚴,造成事故的,由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對其責任人員給予行政處分;玩忽職守,濫用職權,徇私舞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條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可結合本地區的具體情況,制定實施細則,并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備案。對非設震設防區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設計審查,可參照本規定執行。
第二十一條本規定由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二條本規定自1998年1月1日起施行。對在建和已建成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建設單位應按本規定的要求申報補查。對審查發現的抗震安全問題,應責成有關單位采取措施。
附件: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抗震設防審查內容
一、建設單位申報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審查時,應提供下列材料:
(一)設計的主要內容、技術依據、可行性論證及主要抗震措施;
(二)建筑工程的地質勘察報告(含場地抗震性能評價報告);
(三)結構設計計算的主要結果;
(四)結構抗震薄弱部位的分析和相應措施;
(五)初步設計和施工圖(建筑和結構部分)文件;
(六)設計時參照使用的國外有關抗震設計標準、工程和震害資料及計算機程序;
(七)對本規定要求進行模型抗震性能試驗研究的,應提出抗震試驗研究報告。
二、超限高層建筑工程的抗震設防必須符合以下基本要求:
(一)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結構和抗震結構,其高度不得超過規范的最大適用高度,采用鋼筋混凝土框架-抗震墻結構和簡體結構,9度設防時一般不得超過規范、規程的最大適用高度,8度設防時高度不得超過規范、規程的最大適用高度的百分之二十,6度和7度設防時高度不得超過規范、規程的最大適用高度的百分之三十;
(二)在房屋高度、高寬比和體型規則性至少應有一方面滿足規范、規程的有關規定;
(三)應采用比規范、規程規定更嚴的抗震措施;
(四)計算分析應采用兩個及兩個以上符合結構實際情況的力學模型,且計算程序應經國務院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鑒定認可;
(五)對房屋高度超過規范最大適用高度較多、體型特別復雜或結構類型特殊的結構,應進行小比例的整體結構模型、大比例的局部結構模型的抗震性能試驗研究和實際結構的動力特性測試;
(六)特殊超限高層及有明顯薄弱的超限高層建筑工程,應進行結構的強塑性時程分析。
三、初步設計、施工圖審查的基本內容初步設計(擴初設計)審查應包括建筑的抗震設防分類、抗震設防烈度(或設計地震動參數)、場地抗震安全性能評價、抗震概念設計、主要結構布置、建筑與結構的協調、使用的計算程序、結構計算結果、地基基礎和上部結構抗震性能評估等。施工圖審查首先應檢查對初步(擴初設計)審查意見的執行情況,并對結構抗震構造和抗震能力進行綜合審查和評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