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冶煉防塵防毒技術規程
1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鉛冶煉防塵防毒的技術要求、措施和管理。
本標準適用于鉛(包括再生鉛)冶煉設計、生產、管理及鉛冶煉企業防塵防毒的設計、布局和施工。
2引用標準
下列標準所包含的條文,通過在本標準中引用而構成為本標準的條文。本標準出版時,所示版本均為有效。所有標準都會被修訂,使用本標準的各方應探討使用下列標準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J19—87采暖通風與空氣調節設計規范
GB3840—87制定地方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的技術原則和方法
GB50187—93工業企業總平面設計規范
GB16297—1996大氣污染物綜合排放標準
GB/T16758—1997排風罩的分類及技術條件
TJ36—79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3定義
本標準采用下列定義:
3.1鉛煙leadfume
鉛冶煉過程中產生的鉛蒸汽在空氣中迅速冷凝及氧化后形成的懸浮于空氣中的固體微粒,其直徑小于或等于0.1μm。
3.2鉛塵leaddust
鉛冶煉過程中產生的漂浮于空氣中的含鉛固體微粒,其直徑大于0.1um。
4基本要求
4.1工藝設計
4.1.1建設項目中的防塵防毒設施必須符合國家規定的標準,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4.1.2簡化工藝流程,降低物料落差。優先采用先進的工藝和設備,提高生產過程密閉化、機械化和自動化水平。
4.1.3企業中引進的國外防塵防毒技術和設備應符合我國規定或認可的勞動安全衛生標準;全部設計應符合我國有關規范和規定的要求。
4.1.4鉛冶煉車間空氣中的鉛煙、鉛塵、粉塵濃度必須符合TJ36的規定,廢氣排放濃度必須符合GB16297的規定。
4.2廠房設計
4.2.1廠址選擇
4.2.1.1建筑項目的廠址選擇,應避開人口稠密區,應位于城值和居住區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
4.2.1.2鉛冶煉企業與居住區之間,必須按TJ36、GB3840以及有關工業企業衛生防護距離標準的規定,設置衛生防護距離。如無明確規定的應由建設主管部門會同所在地區的勞動、衛生、環保、城市規劃主管部門根據具體情況確定。
4.2.2廠區布置
4.2.2.1煙囪應布置在廠區全年最小頻率風向的上風側。
4.2.2.2廠區布置應合理布局,減少粉狀物料的運輸距離和中轉次數,避免不合理的交叉和往返運輸。
4.2.2.3生產區內部布置應避免塵毒的交叉污染。
4.2.2.4廠房布置應根據縮短工藝流程和減少產塵毒點的因素而確定,并有利于建筑物通風、采光。
4.2.3廠房建筑
4.2.3.1廠房內的建筑物構件應減少易積塵的凹凸部分。廠房內墻及屋頂的內表面應光滑平整。
4.2.3.2生產車間地面應平整,便于清掃。車間內應設防腐、防滲地溝和集水池。
4.2.3.3廠房面積和廠房高度應能滿足工藝布置和通風凈化的要求。
5工程技術措施
5.1燒結焙燒
5.1.1原料倉應保證物料正常流動,嚴防塌料和粉塵外逸。
5.1.2封閉結構的原料場,其橋式抓斗吊車司機室,應安裝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1.3物料的轉運點或落差處應設置密封溜槽,凡有揚塵的轉運點應設局部通風凈化裝置。
5.1.4破碎機、振動篩、給料機等設備應設置密閉罩,并配有局部通風凈化裝置。
5.1.5皮帶輸送機轉運點及卸料口均進行密閉,并設通風凈化裝置。
5.1.6圓筒冷卻、返粉轉運、精礦干燥、破碎與混料等工序采用濕式收塵,其排出的污水送至濃密機沉淀,上清液循環使用,底流送至冷卻圓筒作返粉冷卻用。
5.1.7燒結塊、雜料、集炭等的給料機和計量裝置及料罐給料處、焦炭、原煤篩分轉運處應設置排風罩并凈化。
5.1.8鼓風燒結機和點火爐應設密閉裝置,機尾應采用局部排風罩,可根據工藝要求,將凈化后的氣體返回至燒結作為鼓風用。或達標后排放。
5.1.9鼓風燒結機尾部的齒輥破碎機及鏈板輸送機轉運處,應設置密閉罩并通風凈化。
5.2鼓風爐熔煉
5.2.1鼓風爐進料應采用自動控制裝置。
5.2.2鼓風爐加料口應安裝排煙罩并凈化。加料口應保持嚴密,防止煙塵外逸。
5.2.3鼓風爐放渣口及至前床的鉛渣溜槽,前床排渣口、活動溜槽及渣包,放鉛口、鑄錠等放散煙氣的部位,應靠近設置排煙罩或活動排煙罩,并進行凈化。
5.2.4渣包的傾渣點應設置排風罩。
5.2.5密閉鼓風爐冷凝器鉛泵池上方,熔劑槽、分離槽、貯鋅槽等工作門上方及冷卻槽出料口等放散煙塵的部位,應設置通風凈化裝置。
5.2.6浮渣破碎點應設置密閉罩并通風凈化。
5.2.7鼓風爐和煙花爐水淬池沖渣入口處上方設置通風凈化裝置。
5.2.8煙化爐作業場所宜設排風裝置。煙化爐加料口可采用側吸罩。
5.2.9粉煤制備的破碎、篩分和輸送應進行塵源密閉并通風凈化。
5.2.10揚塵的物料場,應設有固定或移動工噴水或噴霧裝置。
5.2.11凡用于吊運熔融鉛、高溫渣的橋式吊車司機室,采用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3粗鉛火法精煉
5.3.1熔鉛鍋和澆鑄機應設密閉罩或吹吸式通風裝置;裝置應滿足操作方便的要求。
5.3.2熔鉛操作應減少操作人員在鍋臺的作業時間,裝完鍋后,應立即蓋好煙罩。
5.3.3加入反射爐的粉料、碎料應采取控制粉塵逸散措施。
5.3.4反射爐加料、放鉛、放渣溜槽處應設通風排煙裝置。
5.3.5散裝物料遠距離運輸時,應采用自動卸料的集料箱、密閉罐或其他專用運輸設備。
5.3.6用于熔鉛鍋和反射爐作業的橋式吊車司機室,采用空氣調節與凈化裝置。
5.4電解精煉
5.4.1電解廠房應設整體全面通風換氣裝置。
5.4.2電解殘渣(陽極泥、碎渣)暫時堆存時,應設專門容器或堆放,不得放在露天或有水流失的地方,避免造成污染。
5.4.3制造硅氟酸及硅氟酸鉛的設備應加蓋密封,作業間設排風凈化裝置。
5.4.4粉狀物料不論散裝或袋裝,不得存放在露天,應儲存在料庫或料倉中。
5.4.5冶煉車間作業場所及允許濕掃的生產設備的清掃,應采取濕掃、濕抹的方式。含鉛廢水應集中處理、達標排放或凈化后循環使用。
5.4.6制造陰極的陰極鍋、電鉛鍋及鑄錠設備均應設置排風凈化裝置。
6通風凈化系統設置
6.1塵毒源密閉
6.1.1對產生塵毒設備和地點應根據設備放散塵毒的特點、設備的結構和操作情況,按照GB/T16758的要求,分別采取局部密閉、整體密閉或大容積密閉的密閉方式。
6.1.2密閉裝置的結構應牢固、嚴密,并便于操作、檢修。
6.1.3密閉罩上的觀察窗、操作孔和檢修門應開關靈活并且具有氣密性,其位置應躲開氣流正壓較高的部位。密閉罩的吸風口應避免正對物料飛濺區,應保持罩內產生均勻的負壓。
6.1.4收塵設備、冷卻設備、煙管、排灰設備和煙塵輸送系統應密閉。
6.1.5車間內凡產生塵毒的崗位和場所均應設密閉防塵毒的控制操作室或工人值班室。有條件的可在上述場所空氣調節裝置。
6.2系統裝置
6.2.1應根據工藝流程、設備配置、廠房條件和產塵毒點等情況,設計凈化系統。
6.2.2設計凈化系統時,應合理確定系統風量,各管段風速和其他技術參數。
6.2.3根據國家排放標準、除塵器進口處塵毒濃度、性質、以及系統的風量和生產設備的類型,合理選擇收塵器。
6.2.4收塵器收下的粉塵宜采用真空輸送方式使其返回工藝系統,避免二次污染。
6.3系統維護
6.3.1收塵器應按其性能和規定的技術要求正確使用,并定期檢測其工作狀態,保證效率達到設計要求,使其處于良好的工作狀態。
6.3.2通風凈化系統設備的維護、檢修、更新改造應納入企業的生產設備維護、檢修計劃中。生產設備進行大修時,通風凈化系統的設備必須同時檢修、同時投入運行。
7管理
7.1企業應制訂治理塵毒的技措計劃,并列入企業中、長期發展規劃,逐步加以實施,使作業場所空氣中塵毒濃度和廢氣排放濃度達到國家標準。
7.2企業應制訂必要的防塵防毒規章制度,并認真貫徹執行。
7.3企業應根據生產規模和防塵毒的需要,配備防塵防毒管理人員,具體負責防塵防毒工作的管理與防塵防毒技措項目的實施。
7.4企業應將生產車間的塵毒治理目標列入各級經濟技術考核責任制中。
7.5定期檢測車間空氣中的鉛煙、鉛塵和粉塵濃度,并將檢測結果整理歸檔。
7.6塵毒檢測的項目、采樣點的設定及數量、采樣時機、采樣頻率、采樣方法、采樣記錄、分析方法均按有關國家標準規定執行。
7.7建立健全職工上崗前和定期的防塵防毒安全衛生知識、安全衛生法規制度的宣傳教育、技術培訓制度和檢查考核制度。
7.8企業對從事塵毒作業的職工,必須進行上崗前的健康檢查和定期健康檢查,并建立職工健康檔案。對不適應者應按有關規定妥善處理。
7.9工人在從事塵毒作業時,必須按規定正確使用有效的勞動防護用品。
7.10企業應根據TJ36設置生產衛生用室(浴室、存衣室、盥洗室、洗衣房)和生活用室(休息室、食堂、廁所)。
篇2:化工廠防火防爆防塵防毒制度
1目的:
為加強對公司的安全管理,防止火災、爆炸、有毒事故的發生,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根據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法律、法規,結合本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
2范圍:公司所轄范圍內。
3職責:
3.1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負責公司日常防火、防爆、防毒的安全檢查工作。
3.2生產部負責生產區域的安全操作。
3.3各部門負責人應對本部門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3.4相關部門根據各部門職責,做好防火、防爆、防毒工作。
4.內容:
4.1人員培訓:
4.1.1員工上崗前必須接受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培訓,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4.1.2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培訓教育,具體按《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執行。
4.2設施設備符合要求:
4.2.1庫內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安裝、配置避雷和靜電導除設施,每年進行兩次測試。
4.2.2電氣設備必須符合國家電氣防爆標準,電氣設備的配置必須與區域的危險等級配置要求相匹配。
4.2.3監視和測量設備應建立臺賬,并定期校驗。
4.2.4生產設備與裝置必須按國家規定設置安全設施,并定期保養、校驗。
4.3對重點部位、關鍵裝置的管理:
4.3.1對危險化學品倉儲場所要設置明顯的標志,注明品名、特性、防火措施和滅火方法,并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
4.4操作安全管理:
4.4.1裝卸作業前,應了解貨物的理化性質、防護方法和裝卸操作注意事項,并穿戴規定的防護用具。
4.4.2裝卸前,要首先接好靜電接地線,車輛發動機要熄火,雷雨天氣應停止裝卸貨物。
4.4.3裝卸作業時,操作人員應掌握操作程序和防火、防爆、防毒要求,精心操作,防止貨物滲漏、外溢。
4.4.4裝卸時,應根據貨物的性質,控制貨物流速,以防止因流速快而造成靜電荷積聚,產生靜電火花。
4.4.5任何不按操作規程的操作將受到嚴肅處理。
4.5施工管理:
4.5.1所有作業人員應按《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的規定,不得攜帶火種、手機、BP機等違禁品,不準穿帶鐵釘的工作鞋和易產生靜電的服裝。
4.5.2所有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公司相關安全管理和制度和規定,如有違犯,按規定進行處理。
4.5.3對重點施工作業,應制定《施工安全方案》,進行重點監護,做到監護人員、消防器材、安全措施“三落實”。
4.6車輛管理:
4.6.1車輛進入庫區,必須佩戴防火帽,安裝靜電導除裝置,并應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不準堵塞消防通道,駕駛員不準離開車輛,裝車過程中,車輛的發動機必須熄火,切斷電源。
4.6.2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事務局對入庫車輛進行檢查和抽查,發現違章,及時制止。
4.6.3生產管理部人員在車輛裝卸前應按規定對車輛進行檢查,并填寫檢查單。
4.7消防器材、設施設備管理:
消防器材、設施設備管理應按《消防設備管理程序》執行。
4.8監視、監測和勞動保護:
4.8.1在火災危險性大、有毒有害作業場所應設置安全報警系統、安全監視系統。
4.8.2應定期對作業場所進行毒氣監測,并進行公布。
4.8.3在作業現場應設置必要的有關職業健康安全的警示標識。
4.8.4對作業現場的員工應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查體,對接觸劇毒或長期暴露于有毒有害作業環境的員工應根據所接觸化學品種類,增加檢查項目。
4.8.5公司應配備必要的防毒器材、裝備,并對員工定期進行防毒培訓和防毒演練。
4.9安全檢查:
檢查工作一般分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和臨時檢查三種。日常檢查是指作業人員在工作前與工作結束時必須進行安全檢查,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事務局巡查人員按的事務局巡查方式巡查;定期檢查是公司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成員、部門管理人員應以周或月對倉庫和車間進行重點檢查;臨時檢查是指風雨前后、高溫或惡劣天氣前后、重大節日前,各級管理人員應有針對性的檢查。
篇3:燃料公司防火防爆防塵防毒管理制度
1目的:
為加強對公司的安全管理,防止火災、爆炸、有毒事故的發生,保障公眾生命、財產安全,保護環境,根據國家及有關部門的法律、法規,結合本公司實際,制定本制度。
2范圍:公司所轄范圍內:
3職責:
3.1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負責公司日常防火、防爆、防毒的安全檢查工作。
3.2生產部負責生產區域的安全操作。
3.3各部門負責人應對本部門人員的工作情況進行檢查和監督。
3.4相關部門根據各部門職責,做好防火、防爆、防毒工作。
4.內容:
4.1人員培訓:
4.1.1員工上崗前必須接受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培訓,經考核合格,方可上崗。
4.1.2定期對員工進行安全、管理、職業健康培訓教育,具體按《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執行。
4.2設施設備符合要求:
4.2.1庫內必須按照有關規定安裝、配置避雷和靜電導除設施,每年進行兩次測試。
4.2.2電氣設備必須符合國家電氣防爆標準,電氣設備的配置必須與區域的危險等級配置要求相匹配。
4.2.3監視和測量設備應建立臺賬,并定期校驗。
4.2.4生產設備與裝置必須按國家規定設置安全設施,并定期保養、校驗。
4.3對重點部位、關鍵裝置的管理:
4.3.1對危險化學品倉儲場所要設置明顯的標志,注明品名、特性、防火措施和滅火方法,并配備必要的消防器材。
4.4操作安全管理:
4.4.1裝卸作業前,應了解貨物的理化性質、防護方法和裝卸操作注意事項,并穿戴規定的防護用具。
4.4.2裝卸前,要首先接好靜電接地線,車輛發動機要熄火,雷雨天氣應停止裝卸貨物。
4.4.3裝卸作業時,操作人員應掌握操作程序和防火、防爆、防毒要求,精心操作,防止貨物滲漏、外溢。
4.4.4裝卸時,應根據貨物的性質,控制貨物流速,以防止因流速快而造成靜電荷積聚,產生靜電火花。
4.4.5任何不按操作規程的操作將受到嚴肅處理。
4.5施工管理:
4.5.1所有作業人員應按《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規定》的規定,不得攜帶火種、手機、BP機等違禁品,不準穿帶鐵釘的工作鞋和易產生靜電的服裝。
4.5.2所有作業人員應嚴格執行公司相關安全管理和制度和規定,如有違犯,按規定進行處理。
4.5.3對重點施工作業,應制定《施工安全方案》,進行重點監護,做到監護人員、消防器材、安全措施“三落實”。
4.6車輛管理:
4.6.1車輛進入庫區,必須佩戴防火帽,安裝靜電導除裝置,并應保持足夠的安全距離,不準堵塞消防通道,駕駛員不準離開車輛,裝車過程中,車輛的發動機必須熄火,切斷電源。
4.6.2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事務局對入庫車輛進行檢查和抽查,發現違章,及時制止。
4.6.3生產管理部人員在車輛裝卸前應按規定對車輛進行檢查,并填寫檢查單。
4.7消防器材、設施設備管理:
消防器材、設施設備管理應按《消防設備管理程序》執行。
4.8監視、監測和勞動保護:
4.8.1在火災危險性大、有毒有害作業場所應設置安全報警系統、安全監視系統。
4.8.2應定期對作業場所進行毒氣監測,并進行公布。
4.8.3在作業現場應設置必要的有關職業健康安全的警示標識。
4.8.4對作業現場的員工應每年進行一次健康查體,對接觸劇毒或長期暴露于有毒有害作業環境的員工應根據所接觸化學品種類,增加檢查項目。
4.8.5公司應配備必要的防毒器材、裝備,并對員工定期進行防毒培訓和防毒演練。
4.9安全檢查:
檢查工作一般分日常檢查、定期檢查和臨時檢查三種。日常檢查是指作業人員在工作前與工作結束時必須進行安全檢查,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事務局巡查人員按的事務局巡查方式巡查;定期檢查是公司安全環境管理委員會成員、部門管理人員應以周或月對倉庫和車間進行重點檢查;臨時檢查是指風雨前后、高溫或惡劣天氣前后、重大節日前,各級管理人員應有針對性的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