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燃氣管道設施保護方案應急處置措施

燃氣管道設施保護方案應急處置措施

2024-07-12 閱讀 4818

一、工程概述

本工程主要為解決大望及梧桐山、東湖北片區、草埔片區用水需求。根據方案成果及評審意見,采用泵房和高位水池聯合供水方式,對現狀一致春曉泵房進行改造作為區域高壓系統的加壓泵房,同時新建一條DN600的給水管至淘金山山腰,并在山腰上新建一座高位水池,形成高低聯供系統,保障上述區域的用水供給。

二、燃氣管道概況

大望及梧桐山村供水工程施工范圍右側有一條DN110燃氣管道(見后附圖),與設計給水管道相鄰的部分燃氣管道自東曉路心怡花園至二線巡邏路武警七支隊門口,并沿設計給水管道基本同一走向的人行道下設置,也有部分設在二線巡邏路的主車道下。本管道為中壓燃氣管道,管頂距地面約1.2m,距離設計給水管最小0.8m。由于現狀燃氣管道距離設計給水管較近,所以我司在大望及梧桐山村供水工程的施工時,需要對現狀燃氣管道進行臨時加固保護。

三、燃氣管道及設施保護技術措施

1、管線探明

在工程開工前,在燃氣產權部門人員現場指認位置,采用人工開挖探明溝,直至燃氣管完全暴露,并在燃氣管線上豎立警示標識。

2、開挖溝槽

在明確燃氣管走向后,沿燃氣管兩側開挖約0.85m的溝槽,開挖過程全面采用人工開挖,并在底部鋪5cm厚中砂。在燃氣管道及設施外緣兩側1米范圍內的區域建立圍擋,并在圍擋上掛警示標識。

3、燃氣管道及設施保護

根據田心路(一期)市政工程項目特點擬定對施工范圍內的燃氣管道及設施采取的保護方案以下:

管道兩側及管頂以上0.5m以內的回填土原則上必須采用人工壓實或小型機械壓實。

工程開工前,根據掌握燃氣管道埋設情況從新加密標識燃氣管道的實際具體位置,明確燃氣管道及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及安全控制范圍。對進場施工人員進行燃氣管道及設施的保護教育。在燃氣管線沿線施工前先安排人工探挖揭露管線埋深、走向,并在燃氣管道壁及設施外緣兩側1米范圍內的區域加以保護;管道壁及設施外緣兩側1米至6米范圍內的區域作為安全控制范圍。

4、施工過程中嚴格遵守以下規定:

1)、在燃氣管道設施的安全保護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1)、建造建筑物或者構造物;

(2)、堆放物品或者排放腐蝕性液體、氣體;

(3)、進行機械開挖、爆破、起重吊裝、打樁、頂進等作業。

2)、不得擅自移動、覆蓋、涂改、拆除、破壞燃氣設施及安全警示標志;道路施工完成時必須埋設相應的標志樁;

3)、在沒有采取有效的保護措施前,不得在燃氣管道及設施上方開設臨時道路,不得在燃氣管道及設施上方停留、行走載重車輛、推土機等重型車輛;

4)、禁止其它嚴重危害燃氣管網安全運行的行為。

四、燃氣管道及設施保護方案

1)、燃氣管線保護總體設想。

(1)建立組織體系,運用科學的管理手段、方法、做好管線保護工作,處理施工中管線事故。

(2)建立管線教育制度,加強施工人員對管線認識。

(3)實施管線交底制度。

(4)制定管線保護措施。

2)、管線保護及協調措施

(1)詳細閱讀、熟悉掌握設計、建設單位提供的地下管線圖紙資料,并在工程實施前召開由各管線單位參加的施工配合會議,進一步收集管線資料。在此基礎上對施工范圍內的地下管線開挖必要的樣洞(開挖樣洞時通知管線單位監理單位監護人員到場)核對弄清地下管線的確切情況(包括標高、埋深、走向、規格、容量、用途、性質、完好程度等),做好記錄。

(2)工程實施前,把施工現場地下管線的詳細情況和制定的管線保護措施向現場施工技術負責人、工地主管、班組長、操作工人層層安全交底,隨即填寫《管線交底卡》,建立“保護公用事業管線責任制”,明確各級人員的責任。

(3)機械開挖接近原有管線時,改用人工開挖,但仍應控制進展速度,杜絕野蠻施工。

(4)施工員在進場后經常教育工人,重視對地下設施的保護,發現不明的管線,不得由工人擅自處理決定,會同業主、監理單位負責人共同確定,方能決定具體操作方案。

(5)在施工過程中,需要采取保護措施的應提前準備材料,制定周密的保護方案。

(6)對參與本工程施工的全體職工進行保護公用事業重要性及損害公用管線危害性的宣傳教育,組織職工學習管線管理部門頒布的文件,并要求職工在施工中嚴格遵守有關文件的規定。

(7)施工過程中對可能發生意外情況的地下管線,事先制定應急措施,配備好搶修器材,做到防患于未然。

(8)一旦發生管線損壞事故,在24小時內上報上級部門和建設單位,特殊管線立即上報,并立即通知有關管線單位要求搶修,積極組織力量協助搶修工作。

(9)對人為原因造成損壞地下管線事故,要認真吸取教訓,并按“三不放過”的原則上進行處理。

(10)一旦管線損壞,施工單位必須立即通知燃氣管理部門搶修,同時上報監理、業主,及時組織力量搶修。

五、造成燃氣管道及設施損壞處置措施

1、防腐層損壞:在燃氣產權單位監督下按原樣修復;

2、燃氣設施損壞供氣中斷(未漏氣):立即停止施工,保護好施工現場,通知燃氣產權單位修復或處理;

3、燃氣管道破裂泄漏或爆炸:立即停止施工,保護現場,組織附近人員疏散,救治受傷人員,且立即向110和燃氣產權單位報警并按事故級別上報有關單位。

六、應急處置的方針與原則

如遇意外或突發事件,及時報警,撥打燃氣報警電話及110、112

安全主任:?周和茂?電話

1、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貫徹“常備不懈、統一指揮、高效協調、持續改進”的原則。

2、發生緊急情況時,應按以下原則采取應急措施:

1)、避免死亡;

2)、保護人員不受傷害;

3)、保護裝置、設備、設施;

4)、降低其它財產損失。

七、附圖

篇2:加油站應急處理規定

1.應急處理

(1)發生緊急發事件時保持冷靜,沉著面對。第一時間逐級報告,必要時報警,及時、迅速控制事故,并消除危害后果,最大限度地減少人員傷亡、財產損失和對公司造成的負面影響;

(2)呼喚附近的同事援助,采取措施控制事態發展;

(3)維護現場秩序,不可制造混亂;

(4)服從現場最高領導指揮;

(5)啟動突發事件應急預案。

2.遇險呼救

遇險時應及時呼救,爭取得到相關人員的援助。呼救電話:火警119、匪警110、交警122、醫療急救120、煤氣搶修等當地電話××××××。

3.應急報告

準確詳細的報告出事地點、主要險情、病情以及呼救者電話、姓名。

4.急救

發生意外、受傷、暈倒或發現病情危重,員工應主動尋救援助,撥打急救電話;在主要路口指引救護車輛和救護人員到場救護,需要時協助送病人到醫院。

5.處置原則

突發事件發生時,原則上下級服從上級,團結一致,沉著冷靜,既要有效做好應急處理,又要保護好自身安全。對推卸責任、臨陣脫逃,造成安全責任事故的人員按規定處理。

溫馨提示:

四懂:懂火災的危險性、懂預防措施、懂火災的撲救方法、懂逃生自救。

四會:會報警、會使用消防器材、會撲救初起火災、會組織逃生疏散。

篇3:有限空間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安全培訓教育制度

1.1總則

1.1.1為加強和規范有限空間作業安全培訓教育工作,提高職工的安全素質,增強防范傷亡事故的能力,根據安全生產法和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制度。

1.1.2所有有限空間作業現場負責人、監護人員、作業人員、應急救援人員都應當接受安全培訓和教育,熟悉有關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安全規程,具備必要的安全生產知識,掌握有限空間操作的安全技能,增強事故預防和應急處理能力。

1.1.3未經培訓合格的人員,不得從事有限空間作業。

1.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

1.2.1凡新調入有限空間作業班組職工或離崗三個月以上返崗等人員都必須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教育培訓,經閉卷考試80分以上,考核合格后才能參與有限空間作業。

1.2.2有限空間培訓內容包括:

a)有限空間的危險有害因素和安全防范措施;

b)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操作規程;

c)檢測儀器、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d)緊急情況下的應急處置措施;

e)有關事故案例等。

1.2.3每年由部門負責人組織本部門有限空間作業相關人員的安全知識培訓考試,將培訓教案、考勤、試卷、成績、評估等相關材料定期歸檔保存。

1.3有限空間安全教育常識

1.3.1有限空間是指封閉或部分封閉,進出口較為狹窄有限,未被設計為固定工作場所,自然通風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質積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間。

1.3.2有限空間作業是指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實施的作業活動。

1.3.3有限空間分為三類:

a)一是密閉設備,如船艙、貯罐、車載槽罐、反應塔(釜)、冷藏箱、壓力容器、管道、煙道、鍋爐等;

b)二是地下有限空間,如地下管道、地下室、地下倉庫、地下工程、暗溝、隧道、涵洞、地坑、廢井、地窖、污水池(井)、沼氣池、化糞池、下水道等;

c)三是地上有限空間,如儲藏室、酒糟池、發酵池、垃圾站、溫室、冷庫、糧倉、料倉等。

1.4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技術要求

1.4.1檢測

a)施工單位應嚴格執行“先通風、再檢測、后作業”的原則;

b)檢測指標包括氧濃度值、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值、有毒氣體濃度值等。最低限度應檢測下列三項:氧濃度(應在19.5-23.5%范圍內),易燃/可燃氣體濃度(應<最低爆炸極限的10%),一氧化碳濃度(應<20mg/m3);

c)未經檢測合格,嚴禁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

d)在作業環境條件可能發生變化時,應對作業場所中危害因素進行持續或定時檢測;

e)實施檢測時,檢測人員應處于安全環境,檢測時要做好檢測記錄,包括檢測時間、地點、氣體種類和檢測濃度等。

1.4.2危害評估

a)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應根據檢測結果對作業環境危害狀況進行評估;

b)制定消除、控制危害的措施,確保整個作業期間處于安全受控狀態;

c)危害評估應依據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GBZ2.1-2007《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等標準進行。

1.4.3通風

a)生產經營單位實施有限空間作業前和作業過程中,可采取強制性持續通風措施降低危險,保持空氣流通;

b)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1.4.4防護設備

a)應為作業人員配備符合國家標準要求的通風設備、檢測設備、照明設備、通訊設備、應急救援設備和個人防護用品;

b)當有限空間存在可燃性氣體和爆炸性粉塵時,檢測、照明、通訊設備應符合防爆要求,作業人員應使用防爆工具、配備可燃氣體報警儀等;

c)防護裝備以及應急救援設備設施應妥善保管,并按規定定期進行檢驗、維護,以保證設施的正常運行。

1.4.5呼吸防護用品

a)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應符合GB/T18664-20**《呼吸防護用品的選擇、使用與維護》要求;

b)缺氧條件下,應符合GB8958-2006《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要求。

1.4.6配備應急救援裝備

a)全面罩正壓式空氣呼吸器或長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b)應急通訊報警器材;

c)現場快速檢測設備;

d)大功率強制通風設備;

e)應急照明設備;

f)安全繩,救生索,安全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