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工安全風險預防措施模版
為了進一步加強安全生產工作,全面整治施工現場安全生產重大事故隱患,堅決遏制重大事故發生,促使項目安全生產形勢的持續穩定發展,消除事故隱患,防止或減少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和“預防為主、標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則,全面實施建筑安全標準化管理,減少傷亡事故尤其是遏制重特大事故的發生,提高施工從業人員素質,確保項目部施工安全生產形勢平穩發展。
一、工程概況
?****
二、危險源識別與評價
?(一)工程特點與安全控制重點
?1.工程施工有三大特點,一是產品固定,人員流動;二是露天高處作業多,手工操作體力勞動繁重;三是施工變化大,規則性差,不安全因素隨工程進度變化而變化。基于上述特點,施工現場必須隨著工程進度的發展、變化,及時調整安全防護設施,方能消除隱患,保證安全。
?2.按照國家標準《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GB6441的規定,我國將職業傷害事故分成20類,主要有:物體打擊、車輛傷害、機械傷害、起重傷害、觸電、淹溺、灼燙、火災、高處墜落、坍塌、冒頂片幫、透水、放炮、火藥爆炸、瓦斯爆炸、鍋爐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他傷害。其中高處墜落、物體打擊、觸電、機械傷害、坍塌是工程施工項目安全生產事故的主要風險源:
?(1)高處墜落。作業人員從臨邊、洞口處墜落;從腳手架上墜落;在安裝、拆除龍門架(井字架)、龍門吊過程中墜落;在安裝、拆除模板時墜落;吊裝結構和設備時墜落。
?(2)觸電。對經過或靠近施工現場的外電線路沒有或缺少防護,作業人員在搭設鋼管架、綁扎鋼筋或起重吊裝過程中,碰觸這些線路,造成觸電;使用各類電器設備觸電;因電線破皮、老化等原因觸電。
?(3)物體打擊。作業人員受到同一垂直作業面的交叉作業中和通道口處墜落物體的打擊。
?(4)機械傷害。主要是垂直運輸設備、吊裝設備、各類樁機和場內駕駛(操作)機械對人的傷害。
?(5)坍塌。隨著工程的建設發展,施工坍塌事故正在成為另一大傷害事故。施工中發生的坍塌事故主要表現為:現場澆混凝土梁、模板支撐失穩倒塌,基坑溝槽邊坡失穩引起土石方坍塌,施工現場的圍墻及擋墻質量低劣坍落,暗挖施工掌子面和地面坍塌,拆除工程中的坍塌。
?3.施工中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作業環境的不安全因素和管理缺陷是項目職業健康安全控制的重點,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控制措施。項目施工中必須把好安全生產“六關”,即措施關、交底關、教育關、防護關、檢查關、改進關。
(二)危險源辨識
?1.按照國家標準《生產過程危險和有害因素分類和碼》GB/T?
1386J,危險源可分為六大類:物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化學性危險
和有害因素,生物性危險和有害因素,心理、生理性危險和有害因素,
行為性危險和有害因素以及其他危險和有害因素等。
?2.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障礙、人的失誤和環境因素:
?(1)物的障礙是指機械設備、裝置、元件等由于性能低下而不能實現預定功能的現象。
?(2)人的失誤是指人的行為結果偏離了被要求的標準,而沒有完成規定功能的現象。
?(3)環境因素指施工作業環境中的溫度、濕度、噪聲、振動、照明或通風等方面的問題,會促使人的失誤或物的故障發生。
?3.危險源辨識必須根據生產活動和施工現場的特點進行。主要方法有:詢問交談、現場觀察、查閱有關記錄、獲取外部信息、工作任務分析、安全檢查表、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事故樹分析、故障數分析等。為使工程項目危險源得到全面、客觀辨識,企業和項目應組織全員參與,采用綜合評價等方法。
?(三)風險評價
?1.風險評價的關鍵是圍繞可能性和后果兩方面來確定風險。對于辨識后的危險源項目部應進行風險評價。估計其潛在傷害的嚴重程度和發生的可能性,然后對風險進行分級。評價方法主要有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LEC)。當條件變化時,項目部應對風險重新進行評審。
?2.定性分析法
?主要根據估算的傷害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進行風險分級的方法。
?風險評價表
輕微傷害
傷害
嚴重傷害
極不可能
可忽略風險
較大風險
中度風險
不可能
較大風險
中度風險
重大風險
可能
中度風險
重大風險
巨大風險
3.定量分析法
?定量計算每一種危險源所帶來的風險可采用以下方法;
?D=LEC式中D-風險值;
L-發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
E-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C-發生事故的后果。
?二、預防與防范主要措施
(一)安全技術管理措施
?1.必須在安全危險源識別、評估基礎上,編制施工組織設計和施工方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和施工現場臨時用電方案;對危險性較大分部分項工程,編制專項安全施工方案。
?2.項目負責人、技術負責人和專職安全員應按分工負責安全技術措施和專項方案交底、過程監督、驗收、檢查、改進等工作內容;應對全體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并簽字保存記錄。
?3.技術交底應符合下列規定:
?(1)項目工程開工前,項目部的技術負責人必須向有關人員進行安全技術交底。
?(2)結構復雜的分部分項工程施工前,項目部的安全(技術)負責人應進行安全技術交底。
?(3)項目部應保存安全技術交底記錄。
(二)安全教育與培訓
?1.職業健康安全教育是項目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提高全員安全素質、安全管理水平和防止事故,從而實現安全生產的重要手段。按照行業管理及法律規定:項目職業健康安全教育培訓率實現
100%。
?2.教育與培訓對象包括以下五類人員:
?(1)項目負責人(經理)、項目生產經理、項目技術負責人:必須經過上級主管部門組織的職業健康安全生產專項培訓,培訓時間不得少于24h,經考核合格后持“安全生產資質證書”上崗。
?(2)項目基層管理人員:項目基層管理人員每年必須接受公司職業健康安全生產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
?(3)分包單位負責人、管理人員:接受政府主管部門或總包單位的職業健康安全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
?(4)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過專門的職業健康安全理論培訓和技術實際操作訓練,經理論和實際操作的雙重考核,合格后,持“特種作業操作證”上崗作業。
?(5)操作人員:新進場操作作業人員必須經過三級職業健康安全教育,考試合格后持證上崗。
?3.教育與培訓主要以職業健康安全生產思想、安全知識、安全技能和法制教育四個方面內容為主。主要形式有:
?(1)三級安全教育、安全技術交底,對進場作業人員必須進行三級安全教育,時間不少于40h。經考試合格者方可進人生產崗位。施工作業前必須進行施工安全技術交底。
?(2)轉場安全教育:新轉入現場的工人接受轉場安全教育,教育時間不少于8h。
(3)變換工種安全教育:改變工種或調換工作崗位的工人必須接受教育,時間不少于4h,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崗。
?(4)特種作業安全教育:從事特種作業的人員必須經過專門的安全技術培訓,經考試合格取得操作證后方準獨立作業。
?(5)班前安全活動交底:各作業班組長在每班開工前對本班組人員進行班前安全活動交底。將交底內容記錄在專用記錄本上,各成員簽名。
?(6)季節性施工安全教育:在雨期、冬期施工前,現場施工負責人組織分包隊伍管理人員、操作人員進行季節性安全技術教育,時間不少于2h。
?(7)節假日安全教育:-般在節假日到來前進行,以穩定人員思想情緒,預防事故發生。
?(8)特殊情況安全教育:當實施重大安全技術措施、采用“四新”
技術、發生重大傷亡事故、安全生產環境發生重大變化和安全技術操作規程因故發生改變時,由項目負責人(經理)組織有關部門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生產教育,時間不少于2h。
?(三)設備管理
?1.工程項目要嚴格設備進場驗收工作。中小型機械設備由施工員會同專業技術管理人員和使用人員共同驗收;大型設備、成套設備在項目部自檢自查基礎上報請企業有關管理部門,組織企業技術負責人和有關部門驗收;門式起重機等特種設備應組織相關資質的單位進行驗收。檢查技術文件包括各種安全保險裝置及限位裝置說明書、維修保養及運輸說明書、產品鑒定及合格證書、安全操作規程等內容,并建立機械設備檔案。
?2.項目部應根據現場條件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配備設備管理人員。
?3.設備操作和維護人員必須經過專業技術培訓,考試合格后取得相應操作證后,持證上崗。機械設備使用實行定機、定人、定崗位責任的“三定”制度。
?4.按照安全操作規程要求作業,任何人不得違章指揮和作業。
?5.施工過程中項目部要定期檢查和不定期巡回檢查,確保機械設備正常運行。
(四)安全技術措施
?(1)現場道路平整、堅實、保持暢通,危險地點懸掛安全標志,符合安全規定的標牌,施工現場設置大幅安全宣傳標語。
?(2)現場的生產、生活區設足夠的消防水源和消防設施網點,消防器有專人管理,不亂拿亂放,每作業隊組成一個由15~20人的義務消防隊,所有施工人員要熟悉并掌握消防設備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3)各類房屋、庫棚、料場等安全消防距離符合有關規定,現場的易燃雜物隨時清理,嚴禁在有火種的場所或其近旁堆放易燃物品。
?(4)施工現場的臨時用電嚴格按照《施工現場臨時用電安全技術規范》JGJ46-2012的規定執行。
?(5)施工中如發現危及地面建筑物或有危險品時立即停止施工,待處理完畢后方可施工。
?(6)從事爆破、電力、高處作業及起重作業等特殊作業人員,各種機械的操作人員及機動車輛駕駛人員,必須經過勞動部門專業培訓并考試取得合格證后,方準持證獨立操作。
?(7)施工現場設立安全標志。危險地區必須懸掛“危險”或“禁止通行”、“嚴禁煙火”等標志,夜間設紅燈警示。
?(8)所有道路的便橋在橋頭設立標志,注明載重能力和限制速度。
?(9)加強爆破器材的領用、運輸、使用、退庫管理,嚴禁爆破器材流失。
?(10)雷電期間作業安全措施
1)施工場地的油庫、料庫、變電站、通風設施及其他所有臨時設施均設置防雷設施,定期檢查接地電阻,防止雷擊。
2)雷電將臨時,應立即停止所有炸藥運輸和短程搬運,所有人員應立即撤至安全地點,并將雷電來臨和雷電已過的信號,通知洞內人員。
3)爆破作業已完成的地段,安裝雷電監控器和自動報警燈。
三、安全應急預防措施
(一)觸電預防措施
?1.安全用電技術措施、保護接地、保護接零、設漏電保護器;
?2.注意對特殊場所使用的安全電壓照明;
3.電器設備的設置應符合要求并應做好防護;
?4.電器設備的操作維修人員必須符合要求;
5.建立電工崗位責任制及技術交底制度、電器維修制度、安全檢查和安全教育培訓制度;
6.操作工人嚴格執行臨時用電施工組織設計和相應的技術措施。
?(二)高處墜落預防措施
?1.做好“四口”、“五臨邊”防護;
2.無外腳手架或用單排腳手架和工具式腳手架高處作業,首層四周必須固定水平網,水平網安全接口處必須連接嚴密。無法支搭水平網的,必須逐層設立網全封閉。支搭的水平安全網,直至沒有高處作業時方可拆除;
3.嚴格使用安全網防護;
?4.搞好大模板、鋼結構等構件安裝作業安全防護;
?5.吊、挑、掛及堆料架等特殊手架必須做到有設計計算、搭設方案、詳細圖紙、荷載計算、有專人管理和維修;
?6.項目部制定高處作業防護的指導書并監督操作工人的執行情況。
(三)坍塌預防措施
1.土方工程執行有關規定,做好基槽(坑)和管溝邊坡;
?2.土方工程施工嚴格按照安全防護要點施工,技術員制定具體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技術措施交底;
?3.施工現場應采取可靠支護或放坡,防止坍塌事故的發生。
?(四)機械傷人事故預防措施
?1.施工機械使用過程中應有定期檢測方案;
?2.施工現場應有施工機械安裝、使用、檢測、自檢記錄;
?3.機械設備不用時立即拉閘關電;
?4.做好定期機械設備運轉記錄;
?5.建立定期維修檢查制度。
?(五)暴雨、洪水、雷擊等自然災害預防制控制
?1.向職工普及避震、避雷知識;
?2.應急領導小組將防洪、防暴雨、防雷工作納入職責范圍做好有關方面的物資準備和相關知識的培訓;
?3.提前收聽氣象信息,盡量避免在雷雨的天氣進行漏天作業。四級風禁止揚塵作業和高處作業;
?4.做好防洪,防風,防雷工作,避免人員傷亡和環境破壞。
?(六)火災事故預防監控措施:
?1.施工現場發生火災的主要原因:
(1)電氣線路超過負荷或線路短路引起火災;
(2)電熱設備、照明燈具使用不當引起火災,大功率照明燈具與易燃物距離過近引起火災,電弧、電火花等引起火災;
?(3)電焊機、點焊機使用時電氣弧光、火花等會引燃周圍物體,引起火災;
?(4)民工生活、住宿臨時用電拉設不規范,有亂拉亂接現象;
?(5)民工在宿舍內生火煮吃、取暖引燃易燃物質等。
2.預防措施
?(1)做施工組織設計時要根據電器設備的用電量正確選擇導線截面,導線架空敷設時其安全間距必須滿足規范要求;
?(2)電氣操作人員要認真執行規范,正確連接導線,接線柱要壓牢、壓實;
?(3)現場用的電動機嚴禁超載使用,電機周圍無易燃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保證設備正常運轉;
?(4)施工現場內嚴禁使用電爐子,使用碘鎢燈時,燈與易燃物間距要大于30cm,室內不準使用功率超過60w的燈泡;
?(5)使用焊機時要執行用火證制度,并有人監護、施焊周圍不能存在易燃物體,并配備防火設備。電焊機要放在通風良好的地方;
?(6)施工現場的高大設備做好防雷接地工作;
?(7)存放易燃氣體、易燃物倉庫內的照明裝置一定要采用防爆型設備,導線敷設、燈具安裝、導線與設備連接均應滿足有關規范要求。
(七)易燃、易爆危險品引起火災、爆炸事故預防監控措施:
1.產生原因:
(1)施工現場由于易燃、易爆物品使用引起火災、爆炸的主要環節施工現場的使用油漆、汽油等涂料或溶劑;
(2)使用揮發性易燃性溶劑稀釋的涂料時使用明火或吸煙;
(3)焊、割作業點與氧氣瓶、乙炔發生器等危險品的距離過小。
2.預防措施
(1)使用揮發性、易燃性等易燃、易爆危險品的現場不得使用明火或吸煙,同時應加強通風,使作業場所有害氣體濃度降低;
(2)焊、割作業點與氧氣瓶、乙炔發生器等危險品物品的距離不得少于10m,與易燃、易爆物品的距離不得少于30m。
篇2:特大橋生產安全突發事件風險分析預防措施
特大橋生產安全突發事件風險分析和預防
為確保正常施工,預防突發事件以及某些預想不到的、不可抗拒的事件發生,事前有充足的技術措施準備、搶險物資的儲備,最大程度地減少人員傷亡、國家財產和經濟損失,必須進行風險分析和預防。
1、突發事件、緊急情況及風險分析
根據本工程施工特點及復雜的地質情況,在辯識、分析評價施工中危險因素和風險的基礎上,確定本工程重大危險因素是架橋機在架梁中傾覆、掉梁、物體打擊、高處墜落、觸電、火災等。在工地已采取機電管理、安全管理各種防范措施的基礎上,還需要制定架橋機傾覆的應急方案,具體如下:假設架梁工程中架橋機可能傾翻;假設架橋機的力矩限位失靈,架橋機司機違章作業,可能造成塔吊傾翻。
2、突發事件及風險預防措施
從以上風險情況的分析看,如果不采取相應有效的預防措施,對工程施工、施工人員的安全造成威脅。
架橋機安全技術要求:
(一)、作業條件
(1)架橋機組裝完畢,須經有關部門安全驗收簽證合格后,方可投
入使用。
(2)操作司機須經安全培訓、考核合格,身體健康,并定人定崗。
(二)、作業前要求
(1)移機、吊梁前,必須對制動器、控制器、吊具、鋼絲繩、安全
裝置和架體的穩定性等進行全面的檢查,發現工作性能不正常時應在操作前排除;確認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進行操作。
(2)吊梁前,應做好警戒措施,正下方不得有人停留或通過;各工種人員到崗,在專人指揮下操作;清除導梁架、軌道及前進沿途障礙物;通知其他非作業人員撤退。
(三)、操作中要求
(1)縱移前,應設法增加后端配重,確??箖A覆安全系數大于1.5,同時還必須保證前移、縱移的空間。架橋機縱向移動時要做好一切準備工作,要求一次到位,不允許中途停頓。
(2)司機應集中精神操作,密切注視周圍情況,不得做與工作無關的事情;與指揮人員事先確定聯絡信號并嚴格執行;對緊急停機信號,不論何人發出都應立即執行;司機有權拒絕違章指揮。
(3)有下述情況之一時,司機不應進行操作:
a、結構或零件有影響安全工作的缺陷或損傷,如制動器、安全裝置失靈,吊具、鋼絲繩損壞達到報廢標準,架體穩定性不牢固等;
b、捆綁、吊掛不牢或不平衡而可能滑動,鋼絲繩與吊物棱角之間未加襯墊等;
c、工作場地昏暗,無法看清場地、被吊物和指揮信號不明確時;
d、被吊物上有人;
e、風力大于六級以上或大霧、雷暴雨等惡劣天氣時;六級風以上嚴禁作業,必須用索具穩固起吊小車和架橋機整機,架橋機停止作業時應切斷電源。
(4)各臺卷揚機鋼絲繩端頭固定要牢靠,在卷筒上排列整齊密實,吊鉤下降至最低工作位置時,卷筒上的鋼絲繩必須保持6圈以上。
(5)在正常運轉過程中不得利用限位開關、緊急開關制動停車。
(6)操縱控制器時用力要均勻,逐級變換檔位;運行中發生機件損壞等故障應放下吊物,拉下閘刀開關,應及時排除故障,不得在運行中進行維修。
(7)吊運時應進行小高度、短行程試吊,確認安全可靠后再吊運。
(8)大、小車運行操作應盡量減少起(制)動次數。
(9)構件就位時,指揮員應與操作司機配合好,防止碰撞吊物;當下降到位時,注意避免鋼絲繩松得太多而發生傾側事故。
(10)必須待構件錨固可靠后方可拆除吊具。
(11)吊裝第二片構件下降就位時,應注意避免碰撞。
(12)運行中,遇到突然停電時,應把所有的控制器手柄拔回零位,拉下閘刀開關。
(13)架橋機作業必須明確分工,統一指揮,設專職操作員、專職電工、專職安全檢查員。
(14)安裝橋梁有上下坡時,架橋機縱向要有防滑措施。
(15)當液壓油溫超過70℃時應停機冷卻,當氣溫低于0℃應考慮更換低溫液壓油。嚴格按起吊方案進行,禁止斜吊提升,超負荷運轉。
(16)架橋機作業過程中要加強日常檢查,對軌道系統、起重系統、電氣系統等要嚴格檢查,發現問題要請專業人員進行整改,禁止私自拆卸。
(17)作業結束后,應把所有控制器置于零位,拉下閘刀開關,切斷電源,將機架錨定可靠。
現場安全防范措施
(1)加強施工管理,嚴格按標準化、規范化作業。施工中要經常分析假設過程中出現各種問題。
(2)工地和附近醫院建立密切聯系,工地設醫務室,配齊必要的醫療器械。一旦出現意外的工傷事故,可立即進行搶救。
(3)加強施工現場的警戒。
篇3:工程項目部風險管理事故預防措施
工程項目部風險管理及事故預防
1危險源辯識與風險評價流程圖:
2危害識別主要采取的方法:
危害源調查表法;
專家會議法(由各專業工程師組成);
現場觀察法和面談法;
查閱文件和記錄法;
3危害識別
項目部在開工前對本項目的危害識別和生產、生產安全事故風險分析報告,并報業主方。識別范圍應堅持"橫向到邊、縱向到底、不留死角"的原則,并覆蓋以下方面:
生產經營活動、產品和服務的全過程;
所使用的產品或服務中可以施加影響的;
三種狀態:正常、異常、緊急;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
危害識別應充分考慮項目(合同約定的項目)施工活動中存在危害,其中包括以下(但不限于)方面:
水平面上滑倒或跌倒;
人從高處跌落;
器具或材料從高處滑落;
不充足的凈空高度;
與工具和材料手工處理相關的危害;
來自裝置和機械的組裝、試車、運行、維修、改造、修理和拆卸有關危害;
機動車輛傷害;
火災和爆炸方面;
對員工的暴力行為;
可能吸入、吸收或攝取的物質;
可能損害視力的物質或試劑;
有害的能量;
頻繁重復性作業所引起的與工作有關的上肢損害;
不適當的熱環境;
作業環境照明;
光滑的、不平整的地面及表面;
不適當或無防護的護欄以及扶手、樓梯及臺階;
進入受限空間;
人為因素危險;
物的不安全狀態。
危險源的分類可參照GB6441-86《企業職工傷亡事故分類》標準,對人的不安全行為、物的不安全狀態進行分類;綜合考慮起因物、引起物的先發誘導性原因、致害物、傷害方式對危害進行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