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人工挖孔樁施工具體安全防范措施

人工挖孔樁施工具體安全防范措施

2024-07-12 閱讀 6097

一、人工挖孔樁施工安全措施

人工挖孔樁在橋梁施工中屬于高度危險工作,存在著較多的的危險因素,要求各單位在挖孔樁施工中嚴格執行《公路工程施工安全技術規范》(JTJ076-95)及《公路橋涵施工規范》(TTT041-2000)的有關規定。

(一)、有關規定

1、挖孔灌注樁,宜在無水或少水的密實土層或巖層中施工。挖孔較深或有滲水時,應采取孔壁支護及排水、降水等措施,嚴防坍孔。土層無論地質松緊、初風化,泥巖均需按規定設置孔壁支護。

2、人工挖孔,孔深不宜大于15m,如果樁長大于15m且必須采用人工挖孔時,應加強機械通風和安全措施,確保安全。

3、挖孔施工應根據地質和水文情況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孔壁支護方案,支護方案需經過計算后實施。

4、人工挖孔,對孔壁的穩定及吊具設備等,應經常檢查。孔頂出土機具應有專人管理,并設置高出地面的圍擋,井口圍擋應高出地面20~30cm;孔口不得堆集土渣及沉重機具;作業人員的上下,應設常備的梯子;夜間作業應懸掛示警紅燈;挖孔暫停時,孔口應設置罩蓋及標志。

5、孔內挖土人員的頭頂部位應設置護蓋。取土吊斗升降時,挖土人員應在護蓋下面工作。相鄰兩孔中,一孔進行澆注混凝土時,另一孔的挖孔人員應停止作業,并撤出井孔。

6、人孔挖孔,除應經常檢查孔內的氣體情況外,并應遵守下列規定:

(1)挖孔人員下孔作業前,應先用鼓風機將孔內空氣排出更換;

(2)二氧化碳含量超過0.3%時,應采取通風措施。對含量雖不超過規定,但作業人員有呼吸不適感覺時,應采取通風或換班作業等措施;

(3)空氣污染超過現行的《大氣環境質量標準》(GBHZ-1-82)規定空氣污染三級標準濃度值時,如沒有安全可靠的措施不得采取人工挖孔作業。

(4)人工挖孔深度超過10m時,應采用機械通風。當使用風鎬鑿巖時,應加大送風量,吹排鑿巖產生的石粉。

(5)挖孔樁孔內巖石需要爆破時,應采取淺眼爆破法,嚴格控制炸藥用量,并按國家現行的《爆破安全規程》(GB6722-86)中的相關規定辦理。

(二)、安全施工準備措施

1、參與人工挖孔施工作業人員必須經過三級安全教育,施工作業前必須接受施工安全技術交底。挖孔人員應經健康檢查和安全培訓考核。每孔上下作業人員應不少于三人。作業人員應自覺遵章守紀,嚴格按規定作業。

2、各合同段挖孔樁開挖前,應認真研究地質資料,對可能出現的流砂、管涌、涌水以及有害氣體等情況均應予以重視,并制訂針對性防護措施。

3、樁孔開挖施工時,先調查了解地面和鄰近邊坡的變化,樁孔施工平臺靠近邊坡處,必須對邊坡進行加固措施,清除邊坡上孤石,上側設置截水溝和安全網或擋板,以防雨水浸泡邊坡和孤石滾落。挖出的土石方應及時外運,孔口四周2m范圍內不得堆放泥土雜物,為防止地面人員和物體落入樁孔內,孔口四周(除井口出土位置)必須設置護欄和安全網,孔口配合人員應集中精力,密切監視孔內情況,積極配合孔內人員進行工作,施工時不離崗位,在孔內上下遞送工具物品時,嚴禁拋擲,嚴防孔口物件落入樁孔。

4、施工場內一切電源、電器的安裝和拆除,必須由持證電工操作,電器必須嚴格接地、接零和使用漏電保護器,開關盒及配電箱專用,有防雨盒蓋和雨棚,施工現場需配備滅火設施。

5、對施工現場所有設備、設施、裝置、工具、配件以及個人勞保用品等必須經常進行檢查,確保其完好和安全使用。上下孔必須使用軟爬梯,樁口及樁內作業人員上下樁時必須系好安全帶,嚴禁用人工拉繩子運送作業人員和腳踩護壁凸緣上下樁孔。樁孔內壁應設置尼龍保險繩,并隨挖孔深度增加放長至作業面,作為急救之備用。支架應穩定牢固,使用前先檢驗其安全起吊功能。

6、對施工渣土運輸鋼絲繩、滑輪要安裝穩固,運輸用鋼絲繩定期涂層潤滑油,減少鋼絲與滑輪磨擦。鋼絲繩如有脫毛及滑絲、斷絲現象應馬上更換;渣桶直徑不得大于樁徑一半,高度不得大于1m,渣桶耳環應焊接牢固,吊鉤有防滑保險,與鋼絲繩綁扎牢固,經試驗檢測后才能使用;渣桶內渣石放于底部,口沿須留有10cm高度,防止渣土漏出,運輸時,先啟動高度約0.5-1.0m時,停頓,用人工穩當后再進行運輸;

7、孔內巖層爆破,采用淺眼松動爆破法;爆破時先在孔外進行試驗,確定不同巖層孔眼深度,炸藥用量,松動面積,經試驗合格后才能進行孔內施工爆破;爆破采用電雷管爆破,不得使用導火線引爆;爆破采用單眼爆破,不準多眼爆破,在孔眼上覆蓋土袋,孔壁四周用模板圍護,支撐固定;爆破時所有孔內作業人員撤除孔外,確定樁孔內和孔口附近無人員外才能引爆;孔內爆破后通風排煙不小于15min,風量不少于25L/S。

8、當樁孔開挖深度超過5米時,每天開工前應將樁孔內的積水抽干,并向孔內送風5分鐘,使孔內混濁空氣排出,并對孔內有害氣體進行檢測,如發現有害氣體應立即停止施工。孔深超過10米時,地面應配備向孔內送風的專門設備,風量不宜少于25L/S,孔底鑿巖時應加大送風量。

9、樁孔內的作業人員應遵守下列規定:

(1)必須戴安全帽、穿絕緣膠鞋;

(2)嚴禁酒后作業;不準在孔內吸煙;不準在孔內使用明火

(3)每工作4小時應出孔輪換,有水作業不超過2小時進行輪換;

(4)開挖復雜的土層時,每挖深0.5~1米應用手鉆或不小于φ16mm鋼筋對孔底做品字形探查,探查孔底以下是否有洞穴、涌砂等,確認安全后,方可繼續進行挖掘;

(5)認真留意孔內一切動態,如發現流砂、涌水、護壁變形等不良預兆以及有異味氣體時,應停止作業并迅速撤離;

(6)孔內鑿巖時應采用濕法作業,并加強通風防塵和人身防護;

(7)如在孔內爆破,作業人員必須全部撤離至地面后方可引爆;爆破時,孔口應加蓋;爆破后必須用抽氣、送風或淋水等方法將孔內廢氣排除,對有毒氣體進行檢測后方可繼續下孔作業;

(8)在施工中途抽水后,必須先將地面上的專用電源切斷,作業人員方可下孔作業。

(三)、安全施工注意事項

1、現場管理人員應向施工人員仔細交待挖孔樁處的地質情況和地下水情況,提出可能出現的問題和應急處理措施。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和備有充足的應急措施所用的材料、機械。要制定安全措施,并要經常檢查和落實。

2、作業時應戴安全帽、手套,并保證孔下作業人員和孔上人員聯絡通暢。地面孔周圍不得擺放鐵錘、鋤頭、石頭和鐵棒等附落傷人的物品。

3、井下人員應注意觀察孔壁變化情況。如發現塌落或護壁裂紋現象應及時匯報采取支撐措施。如有險情,應及時發出聯絡信號,以便迅速撤離。并盡快采取有效措施排除險情

4、地面人員應注意孔下發出的聯絡信號,反應靈敏快捷。經常檢查支架、滑輪、繩索是否牢固。下吊時要掛牢,提上來的土石要倒干凈,卸在孔口2米以外。

5、施工中抽水、照明、通風等所配電氣設備應一機一閘一漏電保護器,供電線路要用三蕊橡皮線,電線要架空,不得拖拽在地上。并經常檢查電線和漏電保護是否完好。

6、從孔中抽水時排水口應距孔口5米以上,并保證施工現場排水暢通。

7、當天挖孔,應當天澆注護壁。人離開施工現場,要把孔口蓋好,設立警示紅燈等警戒標志。孔蓋打開施工前,應排除有害氣體并檢測后方可作業。

8、挖孔6-10米深,每1小時至少向孔內通風1次,超過10米用專用通風設備向孔內保持通風。

9、爆破時嚴格控制炸藥用量,防止震動過大造成流塑狀態淤泥的流動,擠壓破壞護臂造成塌孔。

10、防止坍塌事故的基本安全要求:

開挖前,應根據基坑坑壁形式、降排水要求等制定開挖方案,并對機械操作人員進行交底。開挖時,應有技術人員在場,對開挖深度、坑壁坡度進行監控,防止超挖。開挖及爆破后及時支護,不得在上一段護壁未施工完畢前開挖下一段土方。軟土基坑必須分層均衡開挖,層高不宜超過0.5m。

二、安全事故緊急處理預備措施

(一)、人工挖孔樁常見安全事故

1、地面或高空墜物

2、施工用電

3、起重工具失靈

4、起重工具及渣土掉落、塌孔

5、爆破

6、樁孔內出現有毒氣體致使人員窒息。

(二)、安全事故緊急處理預備措施

針對人工挖孔常見安全事故,主要發生在井內,措施如下:

1、救護工具:在施工井口配備安全繩,人工搖架,吊籃,安全帶,安全帽,防毒用具,通風管。

2、成立安全救護小組,組長由項目負責人擔任,副組長由項目安全負責人擔任,組員由項目部專職安全員及指定有關人員來擔任,并選擇2-4名年青力壯人員,為施工作業人員事故救護負責。

3、救護。指定醫院,率先收集急救電話,熟悉行車路線。發生事故后立即通知醫院,做好急救準備。

4、井內發生墜傷或井內護壁坍塌事故時,組織人員立即進行施救,停止其它井口作業,移走井口設備,安置人工搖架,吊籃,放入安全繩,通知醫護人員和車輛到井口,選擇年青力壯人員下井施救,在下井途中,時刻保持聯絡,觀察周圍護壁是否有繼續坍塌危險。

5、井內發生中毒事故時,立即停止就近井口作業,將鄰近井口的鼓風機,通風管調至事故井內通風,立即組織人員戴好防毒面具,下井施救,人員救離上岸后,進行人工呼吸,并用備急車輛緊急送往就近醫院。

6、井內發生觸電事故時,緊急斷掉電源,組織人員將井內人員救離上岸,醫護人員進行緊急處理用備用車輛迅急送往就近醫院。

7、塌孔應急處理措施

一旦發生坍塌、滑坡事故,首先應由疏散組進行疏散,清點人員,確定有無人員失蹤、受傷。了解事發前該區域施工人員情況,作業人數,如有施工人員失蹤或被埋,立即組織有效的挖掘工作。

8、為做好人工挖孔工程安全生產事故應急處理工作,最大限度地減少險情及事故造成的生命財產損失,事故應急處理的原則如下:

救人高于一切;

施救與報告同時進行,逐級報告,就近施救;

局部服從全局,下級服從上級;

分級負責,密切配合;

最大限度的減少損失,防止和減輕次生損失

9、項目部各部門可以根據險情事故處理工作的需要,緊急征用項目部和各施工作業組車輛、設備和人員,項目部和各施工作業組各成員必須無條件地服從調度和征用。參與應急處理工作的施工作業組和個人可依照有關規定,向項目部請求給予適當補償。

10、險情事故發生后,作業班組負責人和項目部安全生產責任人應立即趕至事故地點,及時向項目部主要領導匯報,項目部接到險情后應立即成立險情事故處理工作領導小組,并立即奔赴現場。

篇2:選礦廠安全防范重點應急救援管理制度

一、前言:

為了加強安全生產管理,嚴格按照《礦山安全生產》中的有關規定,做到“先安全,后生產;不安全,不生產”的原則,從嚴對全廠范圍內高危區域地帶的安全放范管理,做到責任明確,措施提當,保障各項安全工作的順利進行,特制定本應急救援制度。

二.成立選礦廠安全防范重點及應急救援預案領導小組:

組長:張仁忠

副組長:張友輝曹江洪劉訓才羅時忠

成員:庹宇翔劉滄何倫森杜榮華何德飛張光明吳啟濤

王健林張茂林楊繼明楊炎以及各車間兼職安全員

二、選礦廠安全防范重點部位:

硫酸貯罐高位水池尾礦庫

1.0硫酸貯罐應急救援制度:

1.1嚴格執行卸酸操作規程,穿戴好勞保用品,并檢查酸車有無漏酸和門有無松動,卸酸工方能開始卸酸

1.2進入廠部的酸車,卸酸工在認真檢查好酸罐,確保有一定空度的情況下,方能可以卸酸

1.3卸酸過程中,嚴禁赤手、赤足卸酸,開始放酸后,并離卸酸位置3米以上站立

1.4酸車卸酸完畢,卸酸人和經警負責對卸酸完畢與否進行檢查,并將酸票由卸酸人和調度當班人員簽字,方可放行

1.5嚴禁其它任何閑雜人員到硫酸貯罐5米以內游玩、站立

1.6生產安全科負責安排卸酸工每天測量硫酸貯罐空位,并報調度室是否通知運輸公司運酸,確保我廠生產的順利進行

1.7生產安全科負責硫酸貯罐液位的監控,以及對硫酸進量和用量的統計、安全的管理工作

2.0權利:

2.1生產安全科有權制止違章作業和違章指揮

3.0責任:

3.1生產安全科對硫酸貯罐的的安全管理負責

4.2卸酸工在卸酸過程中違章操作所造成的安全事故負責

㈡高位水池安全管理制度

1.適用范圍:

1.1本制度僅適用于新龍壩選礦廠高位水池

2.制度內容:

2.1嚴禁任何人攀越池子和到高位水池游泳

2.2嚴禁任何人和畜離高位水池3米以內游玩和放牧

2.3生產安全科將按時對高位水池房屋的開、閉,安排人查看高位水池水位情況,不得在高位水池邊緣進行查看。

3.權利:

3.1有權制止任何閑雜人員攀越水池和到高位水池游玩

3.2有權拒絕違章指揮和制止違章作業

4.責任:

4.1生產安全科對高位水池的安全管理負責

4.2生產安全科調度室對抽水過程中,由于查看液位不準、計算不準,造成水從頂部溢出和其它安全事故負責

㈢尾礦庫安全管理制度

1.適用范圍:

1.1本制度僅適用于新龍壩選礦廠尾礦庫

2.制度內容:

2.1貫徹執行國家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方針、政策、法令以及上級機關的規定和指示,掌握尾礦設施的自身規律性和科學性,嚴格按設計要求和有關操作技術規定,認真做好尾礦庫使用與建設過程中的維護管理工作,確保尾礦庫的安全與穩定。

2.2尾礦設施管理和操作人員,發現隱患、不安全征兆,違反操作規定和設計要求而使尾礦設施的安全和正常運行可能受威脅的現象,應及時上報有關部門,并采取處理措施,不得貽誤時機。

2.3嚴格管理尾礦排放工作,做好廢水的回收工作,尾礦排放標準按有關規定執行。

2.4要按企業內部責任劃分,適時編制尾礦庫治理的長遠規劃,年季計劃,提供尾礦庫庫容資料,以及壩體的安全防范措施和治理方案。

2.5改進尾礦排放工藝,逐步實現科學化管理,以適應生產發展的需要。不斷提高社會效益和基地經濟效益。

2.6尾礦設施的運行管理是生產技術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應堅定不移地貫徹安全第一方針,應對企業領導、基層單位領導以及管理操作人員分級明確責任,嚴格按制度辦事,以確保尾礦設施的運行安全而可靠。

3.管理內容與要求

3.1尾礦庫主壩與子壩在建設中必須嚴格按設計施工,必須保證工程質量。

3.2管理人員應隨時掌握尾礦排放動態,尾礦排放要求應達到下列標準。

3.2.1尾礦顆粒分布,粗粒沉積于壩前,細粒排至庫池內,在有效沉積灘范圍內,不允許有大面積和較厚的礦泥沉積。

3.2.2沉積灘面應均勻平整,坡度符合設計要求。

3.2.3沉積灘必須有足夠的安全長度。

3.2.4放礦礦漿流量和濃度應保持穩定。

3.2.5嚴格礦漿流沿著子壩內坡址流動。

3.3分散支管排放尾礦時,應根據分散放排礦支管的間距、位置,每次開放的管數與時間,水平排滲體的使用與距離,應按設計要求和作業計劃布置與使用,并根據灘長,灘面礦漿流狀態與灘面平整度,灘坡等情況,及時調整。

3.4開展予測壩體的穩定情況以及筑壩試驗研究工作,作好壩體的監控工作,同時開展壩體移動與穩定性的研究工作。

3.5尾礦庫水不僅關系到回水利用和環境污染,而且是直接威脅尾礦庫安全的關鍵性影響因素,必須嚴格按設計要求和作業計劃及操作技術規定,切實做好尾礦庫水控制的管理工作,嚴格控制庫池水位,水邊界位置,水域范圍,抓好‘五防’。

3.5.1防止洪水漫頂。

3.5.2防止滲流管涌。

3.5.3防止浸潤線抬高造成滑坡。

3.5.4防止雨水沖刷壩面山洪拉溝造成泥土流失。

3.5.5防止壩面管道、閘門損壞而破壞壩面。

3.6尾礦庫管理人員在負責抓好“五防”在同時,結合壩體實際情況,應組織人員進行汛前、汛后的安全大檢查,當日發現的隱患,不得拖至第二天處理。(重大隱患除外),防范內容包括。

3.6.1汛前對壩體、管路、溢洪設施進行全面的認真檢查,發現問題當機立斷加以處理。

3.6.2加強夜間巡視,檢查壩面有無拉溝滲流現象,管道閘門有無損壞和滲漏,防洪溝、人字溝有無阻塞現象,一經發現,組織人員及時處理。

3.6.3排滲井及時排水以降低浸潤線。

3.6.4加強監測工作,掌握壩體水位變化及壩體位移變形動態,控制水邊線位置、庫區水位與實際壩頂高差,發現險情及時通報高度室,并采取措施妥善處理。

3.6.5要有足夠的調洪庫容,以適應不同頻率的暴雨,避免漫頂和潰壩,使壩體安全渡汛。

3.7汛前應準備好必要的搶收險物資、工具、器材,運載機械維護整修上壩道路,并確保安全暢通。

3.8堆筑的子壩不得作為抗洪擋水堤壩使用,不準在子壩設置泄洪口,汛期必須作好防沖刷和滲漏與堆壩的切實措施。

3.9尾礦庫管理人員應經常觀察尾礦設施有無發生事故或發現不安全征兆和隱患,如發現應及時記錄出事地點,時間和有關數據等情況記錄于下表

尾礦庫事故處理情況分析表

序號

時間

事故地點

事故原因

況治理情

治理效果

當班人

1

2

3

3.10壩體動態監測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3.10.1壩體滲流量與渾濁度觀測,此類形象多半是壩體滲透變形征兆。

3.10.2壩體變形觀測,檢查壩體和下游壩有無塌坑裂縫現象。

3.10.3孔隙水壓力觀測,應注意觀察庫內、岸坡有無旋渦、渾水等。

3.10.4原礦粒度、礦漿流量與濃度,尾礦水水質測試。

3.10.5壩體尾礦顆粒分布、沉積灘長度與坡度測試。

3.10.6初期壩體還需檢查有無獸洞、蟻穴等,并及時處理,杜絕由此帶來的隱患。

3.11堆筑子壩,須充分利用筑壩時機,必須于汛期和冰凍期前完成子壩堆筑作業,不許搞倉促堆筑子壩。

3.12值班人員負責放礦管理、運行檢查,事故處理、溢洪設施巡檢以及各種監測設備儀器等,因此壩上值班室與生產調度室、三個泵站必須建立可靠的通訊設施,保持工作聯系。

3.13尾礦分散排放和集中排放應按設計規定嚴格執行,以減少推土機推尾礦的迂回距離,分散排放前需先上溢洪閘板停止放水,以提高水位控制水邊線。

3.14壩上輸送管要特別加強巡視檢查和維護管理,嚴防噴漿漏礦沖毀堤壩造成危害事故,嚴禁將管、閘、閥等雜物埋入壩體內。

3.15在尾礦庫范圍內,尤其在壩體、排水構筑物、輸送管線及附近,不得任意進行爆破、采礦、挖土等對尾礦庫安全有影響的活動。

3.16負責尾礦庫區的綠化及規化管理工作,應定期組織人員進行播種或種植,并加以維護,使壩堤堅固并減少尾礦污染范圍,綠化庫區環境。

4.職責與權限

4.1尾礦庫管理應有中長遠規劃,不斷學習國內外先進技術,不斷改進管理辦法。

4.2由于管理不善、工作失職造成尾礦污染環境事故,視其后果,按規定給予處理。

4.3尾礦庫發現不安全隱患,管理人員未及時采取補救措施,影響選廠生產,按規定給予處罰。

4.4因管理不嚴,造成尾礦數據失真,以及各類統計報表失真影響工作者,視其情節給予處罰。

4.5尾礦管理人員由選廠考評組負責考核。

4.6具體考核辦法執行甕福磷礦和廠有關規定。

篇3:建材部安全防范管理制度

依照安全防范管理有關規定要求制定本制度:

一、嚴格執行辦值班值宿制度,節日期間實行干部和更夫同時值班。所有值班人員嚴禁脫崗、漏崗,確保本單位安全。

二、責任明確。為確保本單位本部門的安全防范及管理,行政首長為建材辦第一責任人,主管主任負責安全防范的具體工作,各科室負責人為本部門第一責任人,小食堂由辦公室指定專人負責。同時成立安全防范工作領導小組,負責開展安全教育和安全檢查、及時發現事故隱患、堵塞漏洞,確保安全。

三、加強辦內要害部位的安全管理工作,堅持值班巡查,對有金庫的財務室要落實防范措施,現金不得超儲,對水、暖、電、氣等設備設施,堅持日常巡查,因工作不負責出現問題,按有關規定追究有關人員及領導的責任。

四、嚴格管理消防器材,經常檢查保養,保證取用方便,使用有效,按時更換滅火器。

五、職工須熟知辦里安全防范的設備設施,學懂會用消防器材及水、暖、電、氣的控制裝置,發現匪警、火警、漏氣、跑水時現場人員要采取應急措施,并迅速報告公安、消防、燃氣、自來水等相關部門和上級機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