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巷擴幫挑頂起浮橋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巷擴幫挑頂起浮橋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2 閱讀 5718

一、概況

根據生產需求,2101膠帶順槽從巷口(輔運大巷)開始向里54m,進行擴幫挑頂并施工浮橋,為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特制定如下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二、支護材料及參數

(一)支護材料

1、錨桿:頂板及兩幫采用φ22mm×2400mm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等強錨桿。

2、金屬網:頂板及兩幫采用3700mm×1700mm菱形網。

3、鋼帶:頂板采用W型鋼帶,6100mm×250mm×3mm。

4、錨索:頂板采用φ17.8mm×8000mm鋼絞線錨索。

5、托板:頂板錨桿采用130mm×130mm×10mm鐵托板,錨索托板采用250mm×240mm×16mm鐵托板。

6、錨固劑:錨桿采用K2370樹脂錨固劑;錨索采用K2370和Z2370兩種樹脂錨固劑。

(二)支護參數

1、頂板、兩幫錨桿間排距800mm×800mm,每根錨桿均采用K2370樹脂錨固劑塊進行端頭錨固。

2、錨索沿巷中每1.6m布置3根,間排距1600mm×1600mm,每一根錨索采用2塊2370樹脂錨固劑,眼底一塊采用K2370樹脂錨固劑,第二塊采用Z2370樹脂錨固劑,經過充分攪拌后進行端頭錨固。

3、金屬網壓茬方式:菱形網用鐵絲每200mm雙絲雙扣連接一處,網壓茬均在100mm~200mm。

(三)支護要求

錨桿間排距誤差±100mm,錨索間距誤差±100mm;錨桿角度誤差不超過設計的±15°;錨桿絲桿外露長度10mm~30mm,錨索外露長度150mm~250mm;錨桿螺母二次緊固后必須符合下列要求:頂板錨桿φ22mm為:扭矩≥200N·m,錨索預應力:50KN~100KN。

四、施工方法

1、使用7655風動鑿巖機打眼,放炮挑頂,使用MQT-130風動錨桿機打頂板眼施工錨桿、錨索,使用ZQS-40風鉆施工幫眼。

2、出矸石:采用小型裝載機、無軌膠輪車配合人工出矸。

3、臨時支護:采用絲杠式前探支護進行臨時支護。放炮后及時將前探支護上到迎頭并接實頂板,人員在臨時支護下作業,嚴禁人員在無支護的頂板下作業。

4、永久支護永久支護采用錨桿+網+梁+錨索支護

5、頂板錨桿、錨索施工:采用MQT-130型氣動錨索鉆機;兩幫錨桿施工:采用ZMS-50型手持式氣動鉆機。

6、挑頂刷幫:每班施工時先進行刷幫再進行挑頂,刷幫對巷道煤壁側進行刷幫,刷幫深度0.8m,挑頂對全巷道進行挑頂挑頂寬度6.1m,挑頂時嚴格按照給定腰線進行挑頂施工,先按5.4°上坡進行挑頂23.7m,再按0°腰線施工6.8m,然后按5.4°腰線下坡進行挑頂23m。

7、浮橋施工:在巷道進入方向左側施工浮橋,浮橋占半個巷道,浮橋按6°進行起坡,浮橋坡側邊用青石或磚塊進行澆砌,浮橋坡采用矸石及片石進行填充。浮橋整體寬2.6m,浮橋基礎高1.95m,厚0.6m,澆筑強度C30,浮橋基礎施工在2101巷與主運大巷交岔處,澆筑模版支撐必須牢固,表面用木杠刮平,木抹子搓平?;炷翝仓戤吅?2h以內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d。混凝土應振搗密實,無蜂窩、麻面、孔洞現象。浮橋采用5m長的50a工字鋼密排(17根)。

五、安全關鍵:放炮及頂板管理

六、安全技術措施

(一)施工準備

1、施工前,組織本隊每位職工學習《2101膠帶順槽擴幫挑頂起浮橋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掌握施工要求,未學習者不得參加施工。

2、所有職工特別是要害工種必須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本崗位的《操作規程》和本措施的相關規定執行。

3、施工時,必須嚴格按給定的巷道腰線進行施工。

4、開工前、班組長嚴格執行先檢查后工作和敲幫問頂工作,認真檢查各種安全設施和工程質量情況后分工,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對現場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隱患要先進行處理。

5、施工時,保護好施工地點的設施設備、風水管路及電纜。

6、放炮時,要輕裝輕放,控制成型。

(二)爆破管理

1、放炮員必須是經過專門培訓考試合格的人員擔任,并持證上崗。

2、放炮員必須有專用的炸藥包和雷管盒,必須把炸藥、雷管分別放在專用的炸藥箱內,并上鎖保存,每次放炮前都必須把炸藥箱放到警戒線以外的安全地點,用剩的雷管和炸藥必須當班交回藥庫。

3、裝藥時必須用木、竹質炮棍,嚴禁使用其它材質的炮棍。

4放炮前腳線的聯接工作,可由專門培訓過的班組長協助放炮員進行,放炮母線聯接角線、線路檢查和通電起爆工作只許放炮員一人操作,起爆前放炮員必須最后一個離開爆破地點,發出警號5s后方可放炮;放炮前,班長安排人員在通往放炮點的各通道設警戒,警戒人員未經班長撤警,必須嚴守崗位,禁止任何人進入警戒線內,躲炮時間15min后,只有在工作面炮煙吹散,班組長、放炮員必須對爆破地點的爆破效果進行檢查后,由布置警戒的班組長親自撤回。

5、每次放炮前必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三人連鎖”放炮制度。并做好放炮警戒,放炮攔人點距放炮點的直線距離不小于75m,拐彎距離不小于50m。

6、每次爆破前,班組長必須親自清點人數,核對準確無誤方可下達起爆命令。

7、炮眼封泥必須采用水泡泥,封泥長度不小于0.6m,嚴禁放明炮,糊炮。

8、每次裝藥時,將工作面與裝藥工作無關的人員撤離至警戒線以外。

9、裝配起爆藥卷時,必須在頂板完好、避開電氣設備和導電體的爆破工作地點附近進行。嚴禁坐在爆破材料箱上裝配起爆藥卷。

10、裝配起爆藥卷必須防止電雷管受震動、受沖擊,而造成折斷腳線和損壞腳線絕緣層。

11裝藥前,首先必須用壓風機清除炮眼內的巖(煤)粉,再用木質或竹質炮棍將藥卷輕輕推入,不得沖撞或搗實。炮眼內的各藥卷必須彼此密接。

12嚴禁打眼與裝藥平行作業。

13、放炮后,待炮煙吹散,放炮員、瓦檢員和班組長應檢查放炮地點的通風、瓦斯、煤塵、頂板、瞎炮、殘炮等情況,發現問題要立即處理,處理好后方可進行其他工作。只有在炮煙散凈,警戒人員由布置警戒的班組長親自撤回后,人員方能進入工作面。

14、處理據、殘炮時,必須在班組長的指導下進行,并應當班處理完畢,如果當班未能處理完畢,當班放炮員、班組長必須在現場向下一班放炮員交接清楚。處理據爆,殘爆時,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由于連線不良造成的拒爆,可重新連線起爆;

(2)在距拒爆炮眼0.3m以外另打與拒爆炮眼平行的新炮眼,重新裝藥起爆。

(3)嚴禁用打眼掏藥、鎬刨、手拽、壓風吹的方法處理瞎炮,嚴禁炮眼殘底繼續加深。

(4)處理拒爆的炮眼爆炸后,放炮員必須詳細檢查炸落的煤矸,收集未爆的電雷管;

(5)在處理拒爆完畢以前嚴禁在該地點進行與處理拒爆無關的工作。

(三)頂板管理

1、人員進入巷道,必須由外向里檢查巷道支護情況,發現失效錨桿及時處理。

2、施工中必須嚴格執行敲幫問頂,放炮后及時找掉頂、幫的活矸危巖,找掉時使用2m長的專用長把工具由外向里、由頂到幫、二人一組,一人找掉,一人監護。

3、巷道支護錨桿不得用于起吊和固定設備。

4、每次放炮前,對迎頭10m內的錨桿必須進行二次緊固,凡扭距不合格的錨桿必須重新擰緊。

(四)登高作業時

1、凡登高達2m及以上作業時都必須搭建牢固的腳手架或岔梯。

2、腳手架材質的強度必須滿足承載體重量安全要求,使用時不得低于4根站柱,節點用不小于8#鐵絲雙股捆扎牢固。

3、腳手架的腳踏木板厚度不得低于50mm,寬度不得低于800mm,長度滿足現場安全操作要求。使用岔梯時,必須設專人穩固。

4、所有站在腳手架上作業的人員,都必須配戴合格保險帶,保險帶的生根點(無生根點可打專用錨桿代替)必須牢固可靠,嚴禁拴到二次承載物上,確保安全。

5、短時作業且現場無生根點時,必須對腳手架采取加長、加寬等措施,保證施工人員安全可靠。

挑頂剖面圖

篇2:巷擴幫挑頂起浮橋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一、概況

根據生產需求,2101膠帶順槽從巷口(輔運大巷)開始向里54m,進行擴幫挑頂并施工浮橋,為確保施工質量和安全,特制定如下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二、支護材料及參數

(一)支護材料

1、錨桿:頂板及兩幫采用φ22mm×2400mm左旋無縱筋螺紋鋼等強錨桿。

2、金屬網:頂板及兩幫采用3700mm×1700mm菱形網。

3、鋼帶:頂板采用W型鋼帶,6100mm×250mm×3mm。

4、錨索:頂板采用φ17.8mm×8000mm鋼絞線錨索。

5、托板:頂板錨桿采用130mm×130mm×10mm鐵托板,錨索托板采用250mm×240mm×16mm鐵托板。

6、錨固劑:錨桿采用K2370樹脂錨固劑;錨索采用K2370和Z2370兩種樹脂錨固劑。

(二)支護參數

1、頂板、兩幫錨桿間排距800mm×800mm,每根錨桿均采用K2370樹脂錨固劑塊進行端頭錨固。

2、錨索沿巷中每1.6m布置3根,間排距1600mm×1600mm,每一根錨索采用2塊2370樹脂錨固劑,眼底一塊采用K2370樹脂錨固劑,第二塊采用Z2370樹脂錨固劑,經過充分攪拌后進行端頭錨固。

3、金屬網壓茬方式:菱形網用鐵絲每200mm雙絲雙扣連接一處,網壓茬均在100mm~200mm。

(三)支護要求

錨桿間排距誤差±100mm,錨索間距誤差±100mm;錨桿角度誤差不超過設計的±15°;錨桿絲桿外露長度10mm~30mm,錨索外露長度150mm~250mm;錨桿螺母二次緊固后必須符合下列要求:頂板錨桿φ22mm為:扭矩≥200N·m,錨索預應力:50KN~100KN。

四、施工方法

1、使用7655風動鑿巖機打眼,放炮挑頂,使用MQT-130風動錨桿機打頂板眼施工錨桿、錨索,使用ZQS-40風鉆施工幫眼。

2、出矸石:采用小型裝載機、無軌膠輪車配合人工出矸。

3、臨時支護:采用絲杠式前探支護進行臨時支護。放炮后及時將前探支護上到迎頭并接實頂板,人員在臨時支護下作業,嚴禁人員在無支護的頂板下作業。

4、永久支護永久支護采用錨桿+網+梁+錨索支護

5、頂板錨桿、錨索施工:采用MQT-130型氣動錨索鉆機;兩幫錨桿施工:采用ZMS-50型手持式氣動鉆機。

6、挑頂刷幫:每班施工時先進行刷幫再進行挑頂,刷幫對巷道煤壁側進行刷幫,刷幫深度0.8m,挑頂對全巷道進行挑頂挑頂寬度6.1m,挑頂時嚴格按照給定腰線進行挑頂施工,先按5.4°上坡進行挑頂23.7m,再按0°腰線施工6.8m,然后按5.4°腰線下坡進行挑頂23m。

7、浮橋施工:在巷道進入方向左側施工浮橋,浮橋占半個巷道,浮橋按6°進行起坡,浮橋坡側邊用青石或磚塊進行澆砌,浮橋坡采用矸石及片石進行填充。浮橋整體寬2.6m,浮橋基礎高1.95m,厚0.6m,澆筑強度C30,浮橋基礎施工在2101巷與主運大巷交岔處,澆筑模版支撐必須牢固,表面用木杠刮平,木抹子搓平。混凝土澆筑完畢后12h以內加以覆蓋并保濕養護,養護時間不得少于7d?;炷翍駬v密實,無蜂窩、麻面、孔洞現象。浮橋采用5m長的50a工字鋼密排(17根)。

五、安全關鍵:放炮及頂板管理

六、安全技術措施

(一)施工準備

1、施工前,組織本隊每位職工學習《2101膠帶順槽擴幫挑頂起浮橋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掌握施工要求,未學習者不得參加施工。

2、所有職工特別是要害工種必須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本崗位的《操作規程》和本措施的相關規定執行。

3、施工時,必須嚴格按給定的巷道腰線進行施工。

4、開工前、班組長嚴格執行先檢查后工作和敲幫問頂工作,認真檢查各種安全設施和工程質量情況后分工,并做到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對現場存在的問題和安全隱患要先進行處理。

5、施工時,保護好施工地點的設施設備、風水管路及電纜。

6、放炮時,要輕裝輕放,控制成型。

(二)爆破管理

1、放炮員必須是經過專門培訓考試合格的人員擔任,并持證上崗。

2、放炮員必須有專用的炸藥包和雷管盒,必須把炸藥、雷管分別放在專用的炸藥箱內,并上鎖保存,每次放炮前都必須把炸藥箱放到警戒線以外的安全地點,用剩的雷管和炸藥必須當班交回藥庫。

3、裝藥時必須用木、竹質炮棍,嚴禁使用其它材質的炮棍。

4放炮前腳線的聯接工作,可由專門培訓過的班組長協助放炮員進行,放炮母線聯接角線、線路檢查和通電起爆工作只許放炮員一人操作,起爆前放炮員必須最后一個離開爆破地點,發出警號5s后方可放炮;放炮前,班長安排人員在通往放炮點的各通道設警戒,警戒人員未經班長撤警,必須嚴守崗位,禁止任何人進入警戒線內,躲炮時間15min后,只有在工作面炮煙吹散,班組長、放炮員必須對爆破地點的爆破效果進行檢查后,由布置警戒的班組長親自撤回。

5、每次放炮前必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三人連鎖”放炮制度。并做好放炮警戒,放炮攔人點距放炮點的直線距離不小于75m,拐彎距離不小于50m。

6、每次爆破前,班組長必須親自清點人數,核對準確無誤方可下達起爆命令。

7、炮眼封泥必須采用水泡泥,封泥長度不小于0.6m,嚴禁放明炮,糊炮。

8、每次裝藥時,將工作面與裝藥工作無關的人員撤離至警戒線以外。

9、裝配起爆藥卷時,必須在頂板完好、避開電氣設備和導電體的爆破工作地點附近進行。嚴禁坐在爆破材料箱上裝配起爆藥卷。

10、裝配起爆藥卷必須防止電雷管受震動、受沖擊,而造成折斷腳線和損壞腳線絕緣層。

11裝藥前,首先必須用壓風機清除炮眼內的巖(煤)粉,再用木質或竹質炮棍將藥卷輕輕推入,不得沖撞或搗實。炮眼內的各藥卷必須彼此密接。

12嚴禁打眼與裝藥平行作業。

13、放炮后,待炮煙吹散,放炮員、瓦檢員和班組長應檢查放炮地點的通風、瓦斯、煤塵、頂板、瞎炮、殘炮等情況,發現問題要立即處理,處理好后方可進行其他工作。只有在炮煙散凈,警戒人員由布置警戒的班組長親自撤回后,人員方能進入工作面。

14、處理據、殘炮時,必須在班組長的指導下進行,并應當班處理完畢,如果當班未能處理完畢,當班放炮員、班組長必須在現場向下一班放炮員交接清楚。處理據爆,殘爆時,必須遵守下列規定:

(1)由于連線不良造成的拒爆,可重新連線起爆;

(2)在距拒爆炮眼0.3m以外另打與拒爆炮眼平行的新炮眼,重新裝藥起爆。

(3)嚴禁用打眼掏藥、鎬刨、手拽、壓風吹的方法處理瞎炮,嚴禁炮眼殘底繼續加深。

(4)處理拒爆的炮眼爆炸后,放炮員必須詳細檢查炸落的煤矸,收集未爆的電雷管;

(5)在處理拒爆完畢以前嚴禁在該地點進行與處理拒爆無關的工作。

(三)頂板管理

1、人員進入巷道,必須由外向里檢查巷道支護情況,發現失效錨桿及時處理。

2、施工中必須嚴格執行敲幫問頂,放炮后及時找掉頂、幫的活矸危巖,找掉時使用2m長的專用長把工具由外向里、由頂到幫、二人一組,一人找掉,一人監護。

3、巷道支護錨桿不得用于起吊和固定設備。

4、每次放炮前,對迎頭10m內的錨桿必須進行二次緊固,凡扭距不合格的錨桿必須重新擰緊。

(四)登高作業時

1、凡登高達2m及以上作業時都必須搭建牢固的腳手架或岔梯。

2、腳手架材質的強度必須滿足承載體重量安全要求,使用時不得低于4根站柱,節點用不小于8#鐵絲雙股捆扎牢固。

3、腳手架的腳踏木板厚度不得低于50mm,寬度不得低于800mm,長度滿足現場安全操作要求。使用岔梯時,必須設專人穩固。

4、所有站在腳手架上作業的人員,都必須配戴合格保險帶,保險帶的生根點(無生根點可打專用錨桿代替)必須牢固可靠,嚴禁拴到二次承載物上,確保安全。

5、短時作業且現場無生根點時,必須對腳手架采取加長、加寬等措施,保證施工人員安全可靠。

挑頂剖面圖

篇3:北京市實施工會法管理細則

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細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結合本市實際情況,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市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其他組織中以工資收入為主要生活來源或者與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的勞動者,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參加和組織工會的權利。

  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對職工參加和組織工會給予支持,提供必要的條件。

  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以職工戶籍、就業期限、就業形式等為由,以解除勞動合同、降低工資、不繳納社會保險費等手段,阻撓和限制職工參加和組織工會;不得對參加和組織工會的職工進行打擊報復。

  第三條維護職工合法權益是工會的基本職責。

  本市各級工會組織代表職工的利益,參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依法維護職工權益,促進企業發展,做好職工服務工作。

  第四條工會通過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協調勞動關系,維護職工的勞動權益和物質利益。

  工會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組織職工參與本單位的民主決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保障職工民主權利的實現。

  工會通過勞動法律監督制度和勞動爭議處理制度,監督單位執行勞動法律、法規,參與勞動爭議處理,保障職工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

  第五條工會支持企業、事業單位依法進行生產經營活動,教育職工遵紀守法,遵守本單位依法制定的規章制度,履行勞動合同,完成工作任務,組織職工開展勞動競賽、合理化建議、科技創新等活動。

  工會協助企業、事業單位組織職工開展知識技能培訓,提高職工的職業技能。

  第六條工會應當健全職工服務體系,創新服務方式,組織開展職工互助保障、法律服務、困難幫扶、心理關愛及文化體育等活動。

  第七條工會及其工作人員應當認真履行職責,密切聯系職工,聽取和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依靠職工開展工會工作,全心全意為職工服務,接受會員評議和監督。

第二章工會組織

  第八條本市工會各級組織的建立實行民主集中制原則。

  各級工會委員會、工會聯合會及工會主席、副主席經民主選舉產生。

  第九條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其他組織有會員25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不足25人的,可以單獨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由兩個以上單位的會員聯合建立基層工會委員會,也可以選舉組織員1人,組織會員開展活動。

  女職工人數在25人以上的,應當建立工會女職工委員會,在同級工會領導下開展工作;女職工人數在25人以下的,應當在工會委員會中設女職工委員。女職工委員會、女職工委員代表和維護女職工的特殊權益。

  第十條市和區、縣建立地方總工會。鄉鎮、街道建立工會委員會、工會聯合會或者工會工作委員會。社區、村內企業較多的,可以建立聯合工會。

  同一行業或者性質相近的幾個行業,根據需要建立產業工會。

  同一區域或者行業的基層工會委員會,可以建立區域性或者行業性的工會聯合會。

  第十一條工會組織的建立,必須報上一級工會批準。

  上級工會可以派員幫助和指導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的職工組建工會,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阻撓。

  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開業或者成立6個月尚未組建工會,職工有建會意愿的,上級工會應當派員幫助和指導職工組建工會。

  第十二條市和區、縣總工會以及產業工會,從成立之日起具有社會團體法人資格。

  基層工會組織具備民法通則規定的法人條件的,按照中華全國總工會的有關規定,經辦理法人資格登記,取得社會團體法人資格。

  第十三條市和區、縣總工會委員會以及產業工會委員會每屆任期5年。基層工會委員會每屆任期3年或者5年,期限屆滿仍未進行換屆的,上級工會有權責令其限期進行換屆。

  第十四條工會主席、副主席不得由本企業的法定代表人兼任,也不宜由分管勞動、工資、人事的企業負責人兼任。

  企業主要負責人的近親屬不得作為本企業基層工會委員會的成員。

  第十五條工會應當對新當選的工會主席、副主席、委員以及配備的專職工作人員進行上崗培訓。

  第十六條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隨意撤銷、合并工會組織。

  基層工會所在單位終止或者被撤銷,該工會組織相應撤銷,并報告上一級工會。

  第十七條職工200人以上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的工會,可以設專職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工會應當根據工作需要,設工會專職工作人員,具體人數由工會與單位協商確定。

  鄉鎮、街道工會可以設專職工會主席或者副主席;鄉鎮、街道職工人數較多的,應當根據工作需要,設工會專職工作人員。

  上級工會可以派員幫助和指導基層工會開展工作。

  第十八條基層工會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延長期限相當于其任職期間;非專職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員自任職之日起,其尚未履行的勞動合同期限短于任期的,勞動合同期限自動延長至任期期滿。但是,任職期間本人有嚴重過失或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除外。

  工會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滿,單位不得隨意變更其工作崗位或者調動其工作。因工作需要變更工作崗位或者調動時,應當事先征得本級工會委員會和上一級工會的同意。

  第十九條罷免工會主席、副主席必須由工會召開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討論,非經會員大會全體會員或者會員代表大會全體代表過半數通過,不得罷免。

第三章工會的權利和義務

  第二十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違反職工代表大會制度和其他民主管理制度,工會有權要求糾正,保障職工依法行使民主管理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各級工會應當建立勞動法律監督組織,設立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對企業貫徹實施勞動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企業違反勞動法律、法規的,工會勞動法律監督員應當以書面形式提出意見和建議;拒不改正的,可以提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依法作出處理。

  工會應當依法配合有關部門做好勞動法律、法規的監督檢查工作。

  第二十二條工會幫助、指導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簽訂勞動合同,對勞動合同的訂立、履行、變更、解除、終止以及續訂情況進行監督。

  第二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單方面解除職工勞動合同時,應當事先將理由通知工會,工會認為其違反法律、法規和勞動合同,應當及時提出改正意見或者建議;工會要求重新處理時,單位應當研究工會的意見,并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企業符合法定情形確需裁減人員時,應當提前30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的形式,向職工說明情況,聽取工會或者職工的意見。企業自裁員之日起6個月內錄用人員的,應當依法優先錄用被裁減的人員。

  第二十四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應當與工會或者職工協商代表建立平等協商機制,就勞動標準的確定、勞動關系的調整、重大勞動爭議的處理以及集體合同的簽訂等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重要事項進行平等協商。一方提出協商要求的,另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絕或者拖延。

  第二十五條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就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保險福利、勞動安全衛生以及職業培訓等事項簽訂集體合同。

  區域性、行業性工會組織代表職工與相應的企業組織或者企業就前款事項簽訂集體合同。

  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簽訂的集體合同中的勞動報酬和勞動條件等標準不得低于當地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的標準;未簽訂集體合同的應當按照當地區域性、行業性集體合同的標準執行。

  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的代表依法就工資分配制度、工資分配形式、工資收入水平等事項進行協商,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簽訂工資協議。

  第二十六條代表職工一方參加集體合同、工資協議協商的代表為職工協商代表。職工協商代表由工會委派或者由職工民主選舉產生。

  職工協商代表在本人勞動合同期限內的,單位不得與其解除勞動合同;在任期內勞動合同期滿的,單位應當與其續簽勞動合同至任期屆滿。但本人有嚴重過失或者達到法定退休年齡的除外。

  職工協商代表因參加協商占用生產或者工作時間,其工資照發,其他待遇不受影響。

  第二十七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發生有關人員非法扣留職工合法證件以及對職工非法搜身、侮辱、虐待、體罰等侵害職工人身權的情況時,工會應當予以制止,要求糾正;情節嚴重的,提請有關部門依法處理或者支持職工依法提起訴訟。

  第二十八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規定,有下列侵犯職工勞動權益情形之一的,工會應當代表職工與其交涉,要求停止侵害,采取措施予以改正;單位應當予以研究處理,并在15日內向工會作出書面答復;逾期不予答復又不改正的,工會有權提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依法處理:

  (一)克扣或者拖欠職工工資的;

  (二)不提供勞動安全衛生設施、條件或者勞動安全衛生設施、條件不符合國家規定的;

  (三)超出國家規定隨意延長勞動時間或者不支付加班工資的;

  (四)未依法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的;

  (五)侵犯女職工、殘疾職工或者未成年工特殊權益的;

  (六)其他嚴重侵犯職工勞動權益的。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計生行政部門接到工會書面處理建議,應當依法作出處理,并自作出處理決定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書面告知工會。

  第二十九條工會對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問題進行調查時,有權向有關單位或者知情人了解情況,查閱、復制與侵權事實有關的資料,有關單位應當予以協助,提供便利條件,不得設置障礙,阻撓或者拒絕調查。

  第三十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處分職工,工會認為不適當的,有權提出意見,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及時研究,并以書面形式答復工會。

  第三十一條各級工會建立勞動保護監督組織,設立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依法對企業安全生產情況進行監督檢查,企業應當予以協助,不得妨礙或者阻撓。

  第三十二條工會依照國家規定,對新建、擴建企業和技術改造工程中的勞動條件和安全衛生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進行監督。企業或者主管部門應當依照國家規定通知相關工會參加勞動條件、安全衛生設施的設計審查、竣工驗收工作。尚未建立工會組織的,由其上一級工會或者企業所在地工會實施監督,參加驗收。企業或者主管部門對工會提出的意見應當認真處理,并將處理結果書面通知工會。

  第三十三條工會依法組織職工參加本單位安全生產工作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維護職工在安全生產方面的合法權益,對本單位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的情況進行監督。

  工會發現企業違章指揮、強令職工冒險作業,或者生產過程中發現事故隱患和職業危害,有權提出解決的建議,督促并協助企業消除隱患和危害,企業應當及時研究答復和處理;發現危及職工生命安全的情況時,工會有權向企業建議組織職工撤離危險現場,企業必須立即作出處理。

  企業未能采取措施及時作出處理,對職工生命安全、身體健康造成傷害的,工會應當向有關部門提出檢舉和控告,支持和幫助職工維護其合法權益。

  第三十四條企業發生職工因工傷亡事故和職業病危害事故時,應當立即報告有關部門并通報同級工會;重大傷亡事故,同時報市總工會。對于隱瞞不報、謊報或者拖延報告的,工會有權提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衛生計生行政部門依法作出處理。

  職工因工傷亡事故和其他嚴重危害職工健康問題的調查處理,必須有工會參加。工會應當向有關部門提出處理意見,并有權要求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有關責任人員的責任。有關部門對工會提出的意見,應當及時研究,給予答復。

  第三十五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發生停工、怠工事件,工會應當代表職工與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或者有關方面協商,反映職工的意見和要求并提出解決意見。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對職工的合理要求,應當予以解決;不予解決的,工會應當立即向上級工會報告。上級工會應當及時會同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有關主管部門了解情況,共同協商處理,盡快恢復生產、工作秩序。

  第三十六條企業工會應當參加勞動爭議調解委員會,設立勞動爭議調解員,主持勞動爭議調解工作。

  本市鄉鎮、街道以上工會可以建立勞動爭議調解指導委員會,幫助、指導所屬勞動爭議調解組織開展調解工作。

  市和區、縣總工會建立兼職勞動爭議仲裁員隊伍,參加同級勞動爭議仲裁委員會的仲裁工作。

  第三十七條市和區、縣總工會可以建立法律服務機構,為基層工會和職工提供法律服務。

  第三十八條市和區、縣總工會參與監督社會保險基金的管理、使用以及職工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實施。

  基層工會應當監督本單位依法為職工繳納社會保險費,督促本單位按照國家和本市的規定為職工建立養老、醫療等補充保險。

  第三十九條工會根據人民政府的委托,與有關部門共同做好勞動模范、先進生產者以及先進工作者的評選、表彰、培養和管理工作。

  第四十條本市有關國家機關組織起草或者修改法規、規章以及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時,對涉及職工利益的重大問題,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組織監督檢查直接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法律、法規、規章的貫徹執行情況時,應當吸收工會參加。

  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研究制定勞動就業、工資、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險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時,應當吸收同級工會參加研究,聽取工會的意見。

  第四十一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建立政府與工會的聯席會議制度,向同級工會通報政府的重要工作部署和與職工有關的行政措施,研究解決工會反映的涉及職工重大利益的問題以及職工群眾的意見和要求。

  第四十二條市和區、縣人民政府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應當會同同級工會和企業方面代表,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商制度。具備條件的鄉鎮、街道,也可以建立勞動關系三方協商制度。

  三方應當定期召開協調會議,就勞動規章、政策的制定,勞動標準的確定,集體勞動爭議和職工突發事件的處理等進行研究、分析,協商解決涉及勞動關系的各項重大問題。

  三方形成的協議或者決定,各方應當組織貫徹實施。

第四章基層工會

  第四十三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應當建立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為基本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民主管理權利的實現。工會是職工代表大會的工作機構,負責職工代表大會的日常工作。

  同一區域或者行業內的企業,可以建立區域或者行業職工代表大會制度。

  第四十四條工會推動企業、事業單位建立和實行廠務公開制度。企業、事業單位應當通過職工代表大會和其他形式,將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規章制度和有關情況,以及生產經營管理的重大事項,按照一定程序向職工公開,聽取職工意見,接受職工監督。

  第四十五條集體合同草案、職工福利基金使用方案、住房公積金和社會保險費的繳納和調整方案、勞動模范的推薦人選、企業安全生產工作情況等重大事項以及國有企業、國有控股企業、事業單位合并、分立、改制、解散、破產實施方案中職工的裁減、分流和安置方案,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審議通過。

  法律、法規規定應當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審議、通過、決定的事項,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應當依法辦理。

  第四十六條工會應當在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召開前廣泛聽取職工意見和建議,征集議案,提出議題的建議,提請大會審議。

  企業、事業單位準備提交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審議、通過、決定的事項,應當于會議召開7日前以書面形式提交工會。

  第四十七條工會應當監督、檢查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決議的執行,對發現的問題應當向企業提出意見或者建議,并報告上級工會。

  第四十八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研究經營管理和發展的重大問題,應當聽取工會的意見;召開討論有關工資、福利、勞動安全衛生、社會保險等涉及職工切身利益的會議,必須有工會代表參加。

  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應當支持工會依法開展工作,工會應當支持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依法行使經營管理權。

  第四十九條國有獨資公司、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的董事會、監事會中應當有職工代表。

  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的工會委員會提名,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選舉產生。

  第五十條國有獨資公司、兩個以上的國有企業或者兩個以上的其他國有投資主體投資設立的有限責任公司以外的其他公司在監事會中應當有職工代表,在董事會中可以有職工代表。

  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由公司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形式民主選舉產生。

  第五十一條公司的工會主席、副主席經民主選舉可以作為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

  第五十二條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行使各項職權時,應當表達職工的意愿,并定期向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報告工作,主動接受職工的監督。職工可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職工大會或者其他民主形式,罷免、撤換由其選舉的董事會、監事會中不履行職責的職工代表。

  公司工會應當維護董事會、監事會中的職工代表的合法權益,支持其參與決策,履行職責。

  第五十三條基層工會委員會召開會議或者組織活動,應當在生產或者工作時間以外進行,需要占用生產或者工作時間的,應當事先征得單位的同意。

  基層工會的非專職委員占用生產或者工作時間參加工會組織的會議、活動或者從事工會工作,每月不超過3個工作日,其工資照發,其他待遇不受影響。

  基層工會的勞動法律監督員、勞動保護監督檢查員、勞動爭議調解員依法行使職權時,不受每月3個工作日的限制。

  第五十四條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工會委員會的專職工作人員的工資、獎勵、補貼,由所在單位支付;社會保險和其他福利待遇等,享受本單位職工同等待遇。

  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其他組織對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無正當理由不得調動工作崗位,不得進行打擊報復。

第五章工會的經費和財產

  第五十五條工會會員按月繳納會費,會費標準按照中華全國總工會有關規定執行。

  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其他組織,應當于每月15日前,按照全部職工上月工資總額的2%向工會撥繳經費。逾期未繳或者少繳的,應當及時補繳,并按照欠繳金額日5‰繳納滯納金。

  未建立工會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職工有組建工會意愿的,自上級工會幫助和指導職工籌備組建工會之日起,撥繳經費用于組建工會和服務職工。

  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撥繳工會經費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執行,在稅前列支。

  第五十六條上級工會有權對下級工會所在的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撥繳工會經費的情況進行檢查,有關部門應當予以協助。

  第五十七條企業、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組織少繳、拖延或者拒不撥繳工會經費的,基層工會或者上級工會應當會同有關部門按照本市規定進行催繳。經催繳仍不繳納的,基層工會或者上級工會可以按照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申請支付令;拒不執行支付令的,工會可以依法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十八條建立一級工會財務管理的工會組織,應當由工會會員代表大會或者會員大會選舉產生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

  各級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依照法律和有關規定,對本級工會經費年度預算和預算執行情況,工會資產管理和各項專用基金使用情況等進行審查監督,并定期向會員代表大會或者會員大會報告,接受監督。工會會員代表大會或者會員大會有權對經費使用情況提出意見。

  下級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接受上級工會經費審查委員會的業務指導和監督檢查。

  工會主席任期屆滿或者在任期內離任的,工會應當按照規定對其進行經濟責任審查。

  第五十九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和企業、事業單位、機關以及其他組織,應當為同級工會和本單位工會辦公、開展活動提供必要的設施、活動場所以及其他物質條件,并提供上述設施、活動場所重建、改建、擴建、維護時所需的費用和其他幫助。

  第六十條工會財產、經費和國家撥給工會使用的不動產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不得侵占、挪用和任意調撥。

  工會合并、分立、撤銷、解散前,其財產、經費應當在上級工會的指導下進行審計。工會合并,其財產、經費歸合并后的工會所有;工會分立,其財產、經費由原工會合理分配;工會撤銷或者解散,其財產、經費由上級工會處置。

  第六十一條市和區、縣總工會以及企業、事業單位工會所屬的為職工服務的企業、事業單位,其隸屬關系不得隨意改變。

  第六十二條市和區、縣總工會的離休、退休人員的待遇,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同等對待,所需費用由同級財政負擔。

第六章法律責任

  第六十三條工會對違反本辦法規定侵犯其合法權益的,有權進行調查,并提請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采取責令改正、通報批評、行政處分等措施予以處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接到工會提出的申請,應當依法作出處理,并自作出處理決定之日起15個工作日內將處理結果書面告知工會。

  第六十四條企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其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提請市和區、縣人民政府處理,并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納入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納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一)違反本辦法第二條第三款的規定,阻撓、限制職工參加和組織工會或者對參加和組織工會的職工實施打擊報復的;

  (二)違反本辦法第十一條第二款的規定,阻撓上級工會派員幫助和指導職工組建工會的。

  以暴力、威脅等手段阻撓造成嚴重后果,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六十五條職工因參加工會活動或者工會工作人員因履行本辦法規定的職責而被解除勞動合同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單位恢復其工作,按照解除勞動合同前正常工作期間的勞動報酬和福利待遇標準補發應得的報酬。

  職工或者工會工作人員因前款原因被解除勞動合同而又不愿意恢復工作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單位給予本人年收入兩倍的賠償,按照解除勞動合同的有關規定給予經濟補償。

  第六十六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市或者區、縣人民政府責令改正,依法處理;拒不改正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納入勞動保障守法誠信檔案,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門納入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

  (一)妨礙工會組織職工通過職工代表大會或職工大會依法行使民主權利的;

  (二)拒絕或者拖延進行平等協商的;

  (三)非法撤銷、合并工會組織的;

  (四)妨礙工會參加職工因工傷亡事故以及其他侵犯職工合法權益問題的調查處理的。

  第六十七條違反本辦法第六十條第一款的規定,侵占工會經費和財產拒不返還的,工會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返還,并賠償損失。

  第六十八條違反本辦法規定,對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無正當理由調動工作崗位,進行打擊報復的,由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門責令改正、恢復原工作;造成損失的,給予賠償。

  對依法履行職責的工會工作人員進行侮辱、誹謗或者進行人身傷害,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未構成犯罪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處罰。

  第六十九條工會工作人員有下列情形之一,損害職工或者工會權益的,由同級工會或者上級工會責令改正,或者予以處分;情節嚴重的,依照《中國工會章程》予以罷免;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賠償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在推行平等協商和集體合同制度中不依法履行職責的;

  (二)在實施職工代表大會制度中不依法履行職責的;

  (三)對侵犯職工合法權益的行為應當依法監督而不履行監督職責的;

  (四)截留、挪用、侵占、貪污工會經費和資產的;

  (五)其他損害職工或者工會權益的行為。

  第七十條本市各級人民政府或者有關部門工作人員不履行工會法和本辦法規定職責,使工會或者職工合法權益受到侵害的,由有關部門依法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第七章附則

  第七十一條本辦法自20*年1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