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區管溝防護安全技術措施
本工程為杏南六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施工日期處在6~8月,針對實際情況,為了科確保工程安全,特制定管溝開挖安全施工技術措施,以保證鋪裝施工安全順利的進行。
工程名稱:杏南六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
建設地點:采油五廠杏南小區
建設單位:大慶油田礦區服務事業部物業外圍物業管理公司
設計單位:大慶萬方工程技術設計有限責任公司
施工單位:大慶油田建設集團安裝公司第三工程處
本工程開竣工日期為:2010年5月12日~2010年10月30日
1、管溝防護安全
由于本工程是小區環境綜合整治工程,施工現場在人員密集的小區內進行,所以安全施工要求較高。
(1)本工程的地地基土質為粘土,邊坡穩定性好,由于邊坡高度較低,不存在邊坡滑坡現象。所以只在管槽周邊進行臨邊防護。
(2)施工前,根據施工實際劃出施工作業區,崗位作業人員只能在劃定的作業區內活動。確定好施工區域后在管槽周邊搭設防護欄桿,防護立桿的間距為2米,高度為2米,離管槽1.5米搭設,二道橫桿,欄桿用紅白相間,欄桿搭設必須上下一致,然后用彩鋼板圍護封閉。封閉嚴密,不得有大于10公分的間隙。在管槽彩板上設立警示標志。
(3)在管槽的北面或南面設通道口一處(根據實際情況定)。便于運輸材料和工人上下班。在通道口2米處設有顯眼警示標志。晚上施工下班后,把通道口封堵安全。
(4)夜間施工時要將照明燈設在較高的位置,照明線路不得與欄桿和腳手架連結。
(5)在防護外側處設立一名安全員,已檢查防護是否有損壞處,并及時處理。并且組織居民不要接近防護。
(6)一旦發生險情,立即通知現場施工人員,停止一切施工作業,并組織人員有秩序的撤離。
2、管溝和管井作業安全
(1)在進入管溝、土坑內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邊坡就無裂紋和落土,邊坡角度和推土距離符合安全規程,若有不夠安全的因素時,應采取加固支撐等措施。
(2)可靠的加固措施時,不應在基槽邊土的自然坡度角內堆土或堆其他材料。不論何種情況,土方堆放距槽坑邊的距離應不小于0.8米,溝道轉彎陽角處應不少于1.6米,槽坑邊堆土高度應不超過1.5米。
(3)人工挖土時,應根據所持工具和工作面情況保持適當距離,一般以左右保持2米~3米前后保持4米~6米為宜,并采取同一方向操作。使鎬時不準戴手套。
(4)溝、槽等有積水,應認真采取排水措施,防止電線在水中導電。
(5)向溝、井內運送工具、材料,溝內人員應注意安全避讓。施工人員不得在坑、溝內休息。
3、施工過程的安全控制
(1)對臨時用電設施進行檢查、驗收。
(2)對施工機械、按規定進行檢查、驗收和維護,保持機械設備的完好。
(3)對施工現場各種危險場所采取的安全防護措施,由專人負責,以保證安全可靠。
(4)在易燃易爆場所動火施工時,現場的消防器材配置及危險品運輸、貯存、使用得到有效管理;
4、施工現場的安全標識
(1)施工現場入口處,設置“施工公告”牌和“安全紀律牌”,要求醒目,且又無礙交通運輸。
(2)施工主要通道口及現場周圍、工地內的坑、溝等處及其它危險場所設置明顯的主要警示安全牌,大面積維護欄上必須每20米設置1個安全警示牌。如:“危險”、“禁止通行”(3)施工現場要有減速的交通指示標志,夜間設紅燈示警。
(4)場地狹小,來往行人和運輸頻繁的地點、叉路上,應設臨時交通指揮。
5、安全記錄
(1)施工全過程應建立證明安全生產保證體系運行必需的安全記錄,主要包括施工過程中相關的臺帳、報表、原始記錄等。
(2)安全記錄由項目HSE監督員和施工隊安全員負責收集、整理,其內容應包括各類安全管理資料,工程竣工后存檔備案。
篇2:高低溫作業之防護措施
1.高溫
高溫作業的防護措施主要是根據各地區對限制高溫作業級別的規定(例如建設項目宜消除11、N級高溫作業)所采取的措施。
(1)盡可能實現自動化和遠距離操作等隔熱操作方式,設置熱源隔熱屏蔽(熱源隔熱保溫層、水幕、隔熱操作室(間)、各類隔熱屏蔽裝置)。
(2)通過合理組織自然通風氣流,設置全面、局部送風裝置或空調降低工作環境的溫度。
(3)依據《高溫作業允許持續接觸熱時間限值》GB935-1989的規定,限制持續接觸熱時間。
(4)使用隔熱服等個人防護用品,供應清涼飲料。
解決高溫作業危害的根本出路在于實現生產過程的自動化、防署降溫措施,主要是隔熱、通風和個體防護。
2.低溫
低溫作業、冷水作業的防護措施有:
(1)實現自動化、機械化作業,避免或減少低溫作業和冷水作業。控制低溫作業、冷水作業時間。
(2)穿戴防寒服(手套、鞋)等個人防護用品。
(3)設置采暖操作室、休息室、待工室等。
(4)冷庫等低溫封閉場所,應設置通信、報警裝置,防止誤將人員關鎖。
篇3:智能交通安全防護措施制度
安全防護措施是保證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與保障,搞好安全防護措施的管理,有利于安全、文明生產,減少或避免事故的發生。為了保證安全生產,降低生產安全隱患,進一步加強對安全防護措施的管理,特制定本制度。
第一節安全生產管理制度
1、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的建立,健全各級各部門的安全生產責任制度,責任落實到人。各項生產任務都必須有明確的安全指標等保證措施。
2、新進公司員工上崗都須進行安全知識培訓。員工變換工種,須進行新工種的安全技術教育。工人應掌握本工種操作技能,熟悉本工種安全技術操作規程。
3、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方案時,應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措施,經技術負責人審查批準。
4、分部分項工程安全技術交底要進行全面的針對性的安全技術交底。
5、特種作業持證上崗特種作業人員必須經培訓考試合格持證上崗,操作證必須按期復審,不得超期使用。
6、各生產隊每天做好班前安全檢查,各負責人進行安全記錄交接。
7、遵章守紀、佩戴標記,嚴禁違章指揮、違章作業。
8、安全事故處理要建立安全事故檔案,按調查分析規則、規定進行處理報告。
第二節項目工程安全防護制度
施工現場的防護范圍有建筑物周邊防護;建筑物五臨邊防護;現場施工用電安全防護;現場機械設備安全防護;施工人員安全防護;現場防火、防風等措施。
一、“三寶”“四口”安全保護措施
1、安全帽
(1)安全帽須經有關部門檢驗合格后方能使用。
(2)正確使用安全安全帽并扣好帽帶。
(3)不準把安全帽拋、扔或坐、墊。
(4)不準使用缺襯、缺帶及破損安全帽。
2、安全帶
(1)安全帶須經有關部門檢驗合格后方能使用。
(2)安全帶使用兩年后,必須按規定抽檢不合格的,必須更換安全繩后才能使用。
(3)安全帶應儲存在干燥、通風的倉庫內,不準接觸高溫、明火、強堿酸或尖銳的堅硬物體。
(4)安全帶應高掛抵用,不準將繩打結使用。
(5)安全帶上的各種部件不得任意拆除。更換新繩時要注意加繩套。
3、安全網
(1)網繩不破損并生根牢固、繃緊、圈牢,拼接嚴密。
(2)網寬不小于2.6m,里口離墻不得大于15cm,外高內低,每隔3m設支撐。
二、施工用電安全防護制度
1、支線架設
(1)配電箱的電纜線應有套管,電線進出不混亂。
(2)支線絕緣好,無老化、破損和漏電。
(3)支線應沿墻或電桿架空敷設,并用絕緣子固定。
(4)過道電線可采用硬質護套管埋地并作標記。
(5)室外支線應用橡皮線架空,接頭不受拉力并符合絕緣要求。
2、現場照明
(1)一般場所采用220v電壓。
(2)照明導線應用絕緣子固定。
(3)照明燈具的金屬外殼必須接地或接零。
(4)室外照明燈具距地面不得低于3m;室內距地面不得低于2.4m。
3、電箱(配電箱、開關箱)
(1)電箱應用門、鎖、色標和統一編號。
(2)電箱內開關電器必須完整無損,接線正確。各類接線裝置靈敏可靠,絕緣良好。無積灰、雜物,箱體不得歪斜。
(3)電箱安裝高度和絕緣材料等均應符合規定。
(4)電箱內應設置漏電保護器,選用合理的額定漏電動作電流進行分級配合。
(5)配電箱應設總熔絲、分熔絲、分開關。零排地排齊全。動力和照明分別設置。
(6)配電箱的開關電器應與配電線或開關箱一一對應配合,作分路設置,以確保轉靈專控;總開關電器與分路來管電器的額定值、動作整定值相適應。熔絲應用電設備和實際負荷相匹配。
(7)金屬外殼電箱應作接地接零或接零吧保護。
(8)開關箱與用電設備實行一機一閘一保險。
(9)同一移動開關箱嚴禁配有380v和220v兩種電壓等級。
4、接地接零
(1)接地體可用角鋼、圓鋼或鋼管,但不得用螺紋鋼,其截面不小于48mm一組2根,接地之間間距不小于2.5m,入土深度不小于2m,接地電阻應符合規定。、
(2)橡皮線中黑色或綠/黃雙色線作為接地線。與電氣設備相連接的接地或接零線截面最小不能低于2.5mm2多股銅芯線;手持式民用電設備應用不小于1.5mm2多股銅芯線。
(3)電桿轉角桿、終端桿及總箱、分配電箱必須有重復接地。
(4)高層配電箱重設接地,必須從地下引入。
三、機具安全使用措施
1、電焊機
(1)有可能的防雨措施。
(2)一、二次線(電源、龍頭)接線處應有齊全的防護罩,二次線使用線鼻子。
(3)有良好的接地或接零吧保護。
(4)配線不得亂拉亂搭,焊把絕緣良好。
四、防火安全措施
1、施工地建立防火責任制,職責明確。按規矩設專職防火負責人。
2、建立動用明火審批制,按規定劃分級別,明確審批手續,并有監護措施。
3、一般建筑各樓層、非重點倉庫及宿舍,明確用火審批手續,并有監護措施。
4、焊割作業應嚴格執行“十不燒”及壓力容器使用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