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機械化立窯看火工操作守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提高水泥機械化立窯(以下簡稱機立窯)的看火工(以下簡稱“看火工”)操作技術水平和分析判斷及處理問題的能力,防止“窯噴”事故發生,保障安全生產,制定本守則。
第二條機立窯看火工應遵守本守則。
第三條看火工上崗時,必須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和勞動紀律,嚴禁違章作業;不準脫崗、串崗、睡覺和酒后上崗。不準無關人員在窯面滯留。
第四條看火工上崗時,必須認真穿戴規定的勞動保護用品:穿棉織衣服、勞保皮鞋、戴防護口罩、手套和防護鏡。嚴禁穿化纖服裝、短褲、背心、涼(拖)鞋;不準卷衣袖和褲腳。
第五條看火工操作時,必須思想集中,認真做好記錄,注意窯情變化,及時采取相應措施,避免和減少各種異常窯情的發生。
第六條實行窯長負責制,在窯長的統一指揮下操作。做到上班為下班、三班保一窯。
第二章開窯操作
第一節填窯及烘窯
第七條在填窯前,必須對卸料篦齒進行認真、細致的檢查。嚴防金屬物等其它硬性異物遺留而造成卸料故障。
第八條填窯前必須進行全系統機電設備空負荷運轉20~30分鐘,確認運轉正常,儀表、信號等可靠,才能進行填窯和開窯生產。
第九條填窯一般可選用大塊熟料、廢磚等塊狀物料,但嚴禁用過火廢磚、高強耐火等硬質材料填窯,填窯物料中嚴防夾帶金屬物品。
第十條填窯時應先從窯下檢修門投料,用填窯物料將卸料篦齒蓋住,然后,再從各窯門將填窯物料均勻填入窯內四周,使窯內各部位填料密實度一致。
第十一條凡新建、全部更換窯襯的機立窯,必須進行三次分段填卸和烘窯。第一次,填窯物料應填至全窯高度的1/3,啟動下料篦齒,將填窯物料卸至鐵磚以上兩個磚位,然后鋪上木柴,用廢機油、刨花等引火物點燃,待木柴燃旺后再均勻撒煤(煤塊(40毫米),用小風、低溫(400℃左右),烘烤窯襯8~12小時。第二次,填窯物料填至全窯高度的2/3處,可按第一次烘窯的方法和要求進行烘窯。第三次,填窯物料填至喇叭口下300~400毫米,填窯完畢進行5~10分鐘的卸料,再點火加煤,溫度要逐漸升高。烘烤至耐火磚呈紅色,烘烤約24小時。烘窯完畢,準備開窯點火。
第二節點火前的準備
第十二條點火前應準備好引火柴(禁止使用大塊木柴和樹樁)、無煙煤(粒徑(40毫米)及廢油。
第十三條檢查能維持連續生產的生料和燃料的儲存量。
第十四條備齊煅燒操作工具:如大錘、鐵釬、火鉤、鐵鏟和掃帚等,并按規定放置。
第三節點火操作
第十五條先將窯內物料卸出約1米厚,以松動物料,然后扒平窯內物料,啟動風機,吹走積灰,停止供風。在窯面上均勻鋪好木柴等易燃物,并撤入廢油。從二肋處和中間點燃3個以上引火點,待整個窯面的木柴均勻著火并燒旺后,再分若干次均勻撤煤,煤層總厚度不大于300毫米,同時開小風助燃。點火時的鼓風操作應遵循微風助燃、逐漸加大的原則。點火時的加料操作,應在窯內煤火層均勻完整形成、窯壁四周的耐火磚烘烤燒紅后方可進行。
第十六條開始加料應采用加加停停的方法進行,遵循頻撤薄蓋的原則,使窯內通風始終保持良好。每次加料控制在200~300毫米,然后停止加料,提火5~10分鐘,嚴防把火壓滅。開始加料可適量增煤用量,直至底火形成,溫度正常。
第十七條點火時的卸料操作必須在保證底火穩定的前提下進行。當料面加到距喇叭口300~500毫米時,底火形成良好,可用慢速卸料,使窯面下降300~500毫米,停止卸料,調正底火,如窯壁無異常現象,才能連續進行加料操作。若有煉結或架空現象,必須及時處理。
第十八條點火操作過程,必須按照“加加、停停、燒燒、卸卸”的短時間循環原則進行,直至形成穩定底火后,才能進入正常煅燒。
第三章正常煅燒操作
第十九條機立窯正常操作就是調整、平衡和穩定底火,以達到穩定機立窯熱工制度的目的。看火工必須堅持正常的煅燒操作,嚴禁間歇加、卸料的“機窯土燒”操作。
第二十條正常煅燒狀態下的窯面應呈淺鍋底形,邊部料面距離窯口100~200毫米,底火上層的位置在擴大口的中部,濕料層厚度為300~500毫米;起火較快,邊部下露火苗,煙氣濃白升騰有力;二肋起火均勻,不齜火;中部煙氣上升較快。
第二十一條看火工應根據企業的要求和工藝條件,采用暗火、淺暗火煅燒。嚴禁明火操作。
第二十二條看火工操作時,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一)加料操作:按壓二肋、蓋邊部、提中間的方法煅燒正常時,應固定加料區域。
(二)卸料操作:必須堅持連續卸料,保持動態平衡。
(三)煅燒操作法:一穩、二合理、三平衡、四勤。
一穩:穩定底火。穩定底火的具體內容就是穩定底火層的位置、厚度、正常的溫度和底火均勻完整性。
二合理:合理用風,合理卸料。
合理用風是在正常煅燒時,保持穩定的全風操作和根據窯內底水平衡程度、通風阻力大小,適當加減用風量;
合理卸料是正常煅燒時實現連續卸料并保持料面穩定在一定的高度。
三平衡:加料、卸料和用風量三者之間的平衡。
在保持窯內料面與窯口距離、底火位置不變的條件下,使加料量與卸料量相平衡;
在保持底火穩定的前提下,使卸料速度與底火上升速度相平衡;
在保持濕料層不變的情況下,使加料速度與底火上升速度相平衡。
四勤:勤觀察熱工儀表;勤觀察加料量與卸料量的變化情況;勤與各有關崗位聯系;勤處理異常窯情。
(四)在正常操作時,不得無故敞開窯門;處理異常窯情后,必須立即關閉窯門。
第四章異常窯情的煅燒操作
第一節齜火
第二十三條齜火處理的原則是采取堵風洞(風眼),增加齜火區域附近料層的通風阻力,使其窯面通風均勻。
第二十四條若窯內某部位齜火不斷或二肋齜火嚴重,無法用鉤子搗實時,應適當減風,打碎齜火風洞周圍的局部結塊,適量壓蓋濕料球,重新培養齜火處的底火層。
第二節偏火處理
第二十五條偏火處理的原則是;調整窯面上火快慢兩處的底火層垂直方向上的上移、下移的兩種不同速度,即加快上火快處底火層的下移速度和上火慢處底火層的上移速度,使之趨于一致,以求實現上火快、慢兩處底火層水平位置的平衡。
第二十六條窯內形成偏火時應首先判明是“固定偏火”還是“移動偏火”。若屬“固定偏火”,應從工藝設備上找出偏火的原因,采取相應的措施及時處理;若屬“移動偏火”,應從操作上判明原因,進行處理。
第二十七條輕度偏火的處理。底火層輕度傾斜,但整個底火層未錯開斷裂,向下移動的速度基本一致時,可在上火快處多加料,在上火慢處少加料或不加料,并在上火慢處插釬引風的方法調整底火。
第二十八條局部三肋火深偏火的處理
(一)上火快處減少加料量,減緩該處底火層的燃燒速度。
(二)不斷撬掉上火塊處形成的結塊,打碎后,移至上火慢處,迫使火快處底火層減慢燃燒速度的同時加速向下移動。
用上述方法反復操作,直至底火層位差消除后轉入正常操作。
第二十九條局部底火粘結于深部窯壁的偏火處理。
(一)停止卸料,向上火快處集中加料,促火慢處三肋與二肋底火層位置向上移動。
(二)待窯面物料裝滿后,停止加料。在不減風的情況下卸料,直至粘結窯壁大塊全部暴露后停止卸料,將粘結窯壁大塊全部打碎撬撥到火慢處。
(三)用上述方法處理后,在不卸料的情況下,火慢處根據底火層溫度高低程度,少加或暫時不加料,讓其散失一部分熱量,防止窯壁重新粘邊。
(四)加料過程中,不斷將火快處新形成的大塊撬撥到火慢處。
經上述處理,偏火仍未完全扭轉時,卸料松動窯口,繼續用壓上火快逼風的方法提上火慢處底火。
(五)火慢底火層大部分上移到喇叭口時,用最慢速度進行卸料。
(六)卸料后,在火慢處用鋼釬沿窯壁插入松動料層。
(七)將壓上火快的副加料操作改為壓上火快處兩側的加料操作,使火快處底火層沿窯中心方向分裂成左右兩部分,提高上火快處底火層的向下移動速度,逐步縮小上火快與上火慢底火層的高低位差。
第三十條深部底火層結大塊,但不粘結窯壁的偏火處理。
從整個窯面看,底火溫度不偏低,上火慢處底火深部有大塊,但不粘掛在窯壁上。
(一)采用間歇式卸料,穩住上火慢處底火層下移速度。
(二)不斷將上火快處的結塊撬出,撥移到火慢處,加快火快處底火層向下移動速度和改善火慢處通風。
(三)火慢處插纖引風,提高上火速度。
(四)采用兩側加料法,調整各部底火層向下移動速度,縮小底火層高低位差。
第三十一條底火溫度低,火慢處底火不燒結偏火的處理。
(一)根據底火溫度偏低程度,適當調整配煤量。
(二)在火慢處不發生齜火的情況下,控制用風,并適當減少加料量和卸料量。
(三)采用兩側壓料法加料,并在上火快處酌情加料。
第三節中間火深處理
第三十二條窯溫過高或煤粒過粗造成的中間火深,應嚴格控制外加煤用量及粒度。
第三十三條一般性中間火深的調整方法是降低卸料速度、減少中部加料量,促使中間火上移。
第三十四條中火過深的調整方法是適當減慢卸料速度或短時間停止卸料,改二肋加料為邊部加料,加速中部通風。必要時可用插釬方法,由窯中心區向二肋斜插鋼釬引風。
第四節煉邊、結圈處理
第三十五條煉邊較淺時,可減少加料量或停止加料,加快卸料速度使煉邊物料全部暴露后,用鋼釬打碎撬撥到窯中心,扒平料面,恢復正常加料;粘結邊較深時,應停止加料,卸料至窯壁粘結物全部暴露后,停止鼓風,用鋼釬撬松清除干凈,然后適當加料用小風調整底火。
第三十六條當結圈處在喇叭口上半部,可減少加料量。加快卸料速度,待結圈全部暴露后打碎結圈,恢復正常操作;當結圈大部分處在喇叭口下半部時,必須停止加料,加快卸料速度,加卸邊提火,待結圈全部暴露后,停止卸料,停風后打碎結圈,將大塊紅火塊撬至中部,開小風、加料,直至底火形成。
第五節垮邊、掉洞、抽心處理
第三十七條煅燒過程中發生局部垮邊,掉洞,應停止卸料,提起底火,再將未垮邊處紅料塊撬撥到垮邊,掉洞處,在紅料塊上加少許料球,繼續煅燒。
第三十八條窯內發生抽心時,邊部一般有煉邊、結瘤,應停止加料,繼續卸料,直到窯壁粘結物全部暴露后停止送風,用長鋼釬撬打其根部,然后在粘結塊或結圈最薄處,打開一缺口,使窯圈粘料自動落下,處理干凈后再重新培養底火。
第三十九條發生嚴重垮邊、掉洞時,應立即停止加料、卸料,用熟料或磚塊填入洞內,并撥些紅料塊或適當加些外加煤,再布撒料球,加料時重點加在火快區域,火慢區采用暫時不加料或間斷少加料,開始用風時,以小風養火,逐步加大風量。待塌落區域新的底火層培養形成后,再按正常煅燒方法煅燒。
第六節架窯處理
第四十條架窯(也稱卡窯)可分上部架窯和下部架窯兩種。
上部架窯:能正常量卸出熟料,但上部物料降落緩慢或完全不沉落。此種架窯一般都在擴口部位。
下部架窯:卸不出熟料或間接卸出少量碎料,導致上部物料不能降落。此種架窯一般發生在卸料篦子上部。
第四十一條發生上部架窯時,應立即停風停料、減慢卸料速度,選擇窯內薄弱環節打破缺口,沿著缺口逐步打掉架窯的物料(嚴禁入窯內處理),撥平窯面,送風加料煅燒。
第四十二條處理下部架窯必須關閉、栓緊窯門,采取安全防護措施停止加料,繼續卸料,鼓全風,加速紅火料柱冷卻和拱架的大塊熟料風化降落,一次不落可采用暫停風再開全風的方法反復幾次,如仍不下落,則可在做好安全措施的條件下,打開窯下檢修(視)門,用長鋼釬打掉架窯物料。
第五章停窯操作
第四十三條如遇設備故障或停窯檢修等情況需停窯1天以內,待停風后,在窯面加蓋約300毫米厚的濕料球(水份在14~17%),同時停止加料與卸料。
第四十四條若停窯時間1天以上,7天以內,需作封窯處理。停窯前應調整并穩定底火、停風后,將窯面料位卸落至距離窯口1米左右后停止卸料;清除窯壁粘結物;向窯內加蓋600~800毫米厚的,適當增大了外加煤和水份的濕料球。
第四十五條更換擴口耐火磚應熄火停窯。停止加料后,一邊鼓風一邊卸料,使窯面下降至喇叭口下口時停止卸料,繼續鼓風吹窯直至底火安全熄滅。
第四十六條更換窯體全部耐火磚時,先將底火完全熄滅,待熟料卸出后,鼓風冷卻窯壁,然后由上而下拆除耐火磚。
第四十七條凡是更換下來的廢、舊耐火磚,都必須卸出窯外,不得遺留在窯內。
第六章附則
第四十八條在發生“窯噴”的瞬間,為防止熾熱氣體燒傷呼吸道,應屏氣,背向機立窯,快速進入安全區,切勿橫穿窯門。
第四十九條若發生“窯噴”燒傷事故,應采取正確有效的救護方法,進行搶救和治療。
第五十條凡發生“窯噴”事故,應立即報告并保護好現場,積極提供事故發生情況。
第五十一條本守則未盡事宜,企業可自行完善。
篇2:回轉窯看火工崗位安全規程
(1)上班前必須將勞動保護用品穿戴齊全。
(2)按設備點檢線路檢查設備,確認無故障。
(3)點火時無關人員不準上窯頭操作臺,防止回火傷人。備好消防器材,熟悉消防知識。
(4)看火工必須熟悉煤氣操作規程和煤氣安全規程,持證上崗。
(5)遇上突然停電,要立即啟動備用電源轉窯。
(6)托輪及電機、減速箱、齒輪等部位加油保養時,要避開窯體和運轉部位,以防燙傷和其他傷害。
(7)非本崗位人員嚴禁開停設備,嚴禁在窯頭、煤氣管道附近停留。
篇3:燒結看火工安全操作規程
1、燒結機停機時不得隨意進入燒結機內部檢查,若工作需要時必須有專人監護。
2、燒結機檢修后或較長時間停車,在啟動前看火工和工長必須詳細檢查機頭、機尾和彎道、上下軌道、傳動齒輪、大煙道是否有人或雜物。
3、進大煙道檢查時需兩人以上進行,入孔處必須有專人監護,關大煙道入孔門時,需確認煙道內無人和雜物。
4、臺車運行時,橫跨燒結機臺車必須走過橋。
5、換臺車時必須有人在機頭開關或事故開關處監護,一人指揮,兩人掛鋼繩。
6、檢查臺車輪子不許用手搬,必須面向臺車前進方向用腳蹬。
7、嚴格遵守煤氣安全規程,開關煤氣閥門時,攜帶煤氣報警器,一人操作,一人在平臺上監護,不準用煤氣點火管取曖。
8、看火工在處理燒結機料面因抽風造成的孔洞、補臺車篦條時,匯報工長,落實安全措施后方能進行。
9、工作場地照明良好,升降口及走梯、傳動部位的安全罩、安全欄桿等安全設施齊全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