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降溫一般技術措施
當礦井氣候值超過標準而出現熱害時,就必須采取降溫措施加以改善。礦井降溫的一般技術措施是指除了礦井空調技術外,其他各種用于調節和改善礦井氣候條件的措施。它主要包括:通風降溫、隔熱疏導、個體防護等,本節僅介紹其中幾種主要措施。
一、通風降溫
加強通風是礦井降溫的主要技術途徑。通風降溫的主要措施就是加大礦井風量和選擇合理的礦井通風系統。
1.加大風量
實踐證明,在一定的條件下(如原風量較小),增加風量是高溫礦井最經濟的降溫手段之一。加大風量不僅可以排出熱量、降低風溫,而且還可以有效地改善人體的散熱條件,增加人體舒適感。所以在高溫礦井采用通風降溫是礦井降溫的基本措施之一。
但增風降溫并不總是有效的。當風量增加到一定程度時,增風降溫的效果就會減弱。同時增風降溫還受到井巷斷面和通風機能力等各種因素的制約,有一定的應用范圍。
2.選擇合理的礦井通風系統
從降溫角度出發,確定礦井通風系統時,一般應考慮下列原則:
(1)盡可能減少進風路線的長度
在井巷熱環境條件和風量不變的情況下,井巷進風的溫升是隨其流程加長而增大,風路越長,風流沿途吸熱量越大,溫升也越大。所以,在高溫礦井應盡量縮短進風路線的長度。同時在進行開拓系統設計時,要注意與通風系統相結合,避免進風巷布置在高溫巖層中和不必要地加長進風路線的長度,以增加其溫升。
(2)盡量避免煤流與風流反向運行
在選擇采區通風系統時,盡量采用軌道上山進風方案,避免因煤流與風流方向相反,將煤炭在運輸過程中的散熱和設備散熱帶進工作面。根據原西德的經驗采用軌道上山(平巷)進風與運輸上山(平巷)進風相比,回采工作面進風流的同感溫度可降低4~5℃。
(3)回采工作面采用下行風
在條件許可時,回采工作面可采用下行風。因為回采工作面采用下行風時,風流是從路程較短的上部巷道進入工作面,且減少煤炭放熱影響,故可降低工作面的進風溫度。
二、隔熱疏導
所謂隔熱疏導就是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將礦井熱源與風流隔離開來,或將熱流直接引入礦井回風流中,避免礦井熱源對風流的直接加熱,從而達到礦井降溫的目的。隔熱疏導的措施主要有:
1.巷道隔熱
巷道隔熱主要用于礦井局部地溫異常的區段。目前較為可行的方法是,在高溫巖壁與巷道支架之間充填隔熱材料,如高爐或鍋爐爐渣等。近年來,我國煤礦還試驗用聚氨脂泡沫塑料噴涂巖壁,噴涂厚度為10mm時,就能產生較好的隔熱效果;國外有些國家也曾采用聚乙烯泡沫塑料、硬質氨基甲酸泡沫、膨脹珍珠巖等隔熱材料噴涂巖壁,也取得較好效果。但因巷道隔熱費用較高;而且隔熱層的時效性較差,隨著時間的推移,隔熱層的作用將變小;同時還必須注意防火、防毒等安全問題。由于這些原因限制了這種方法的應用。今后應當重視開發和研究高效、無毒、時效性長,而且廉價的巷道隔熱材料。
2.管道和水溝隔熱
對高溫礦井,溫度高的壓氣管道和排熱水管應盡量設在回風流中,如果必須設在進風流中時應采取隔熱措施。尤其是對熱水型高溫礦井,對排熱水管進行隔熱,應防止熱水對風流的增溫增濕作用。
對熱水涌出量大的礦井可超前將熱水疏干,將水位降低到開采深度以下。對局部地點涌出的高溫熱水,可在出水點附近打排水鉆孔,將熱水用隔熱管道直接排至地面。
3.井下發熱量大的大型機電硐室應獨立回風
現代礦井井下大型機電硐室的發熱量很大,如果這些設備的散熱直接進入進風流,將引起礦井風流較大的溫升。所以對高溫礦井,井下大型機電硐室(如中央變電所、泵房和絞車房等)應建立獨立的回風系統。
三、個體防護
對個別氣候條件惡劣的地點,由于技術或經濟上的原因,如不能采取其他降溫措施時,對礦工進行個體防護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礦工個體防護的主要措施就是讓礦工穿戴輕便、冷卻背心或冷卻帽,其作用是防止環境熱對流和熱輻射對人體的侵害;同時使人體自身的產熱量傳給冷卻服或冷卻帽中的冷媒。國外一些國家已研制出了許多種適合井下使用的礦工冷卻服和冷卻帽,例如南非加爾德-來特公司研制生產的一種干冰冷卻背心,干冰用量為4kg,冷卻功率為106~80w,冷卻時間可達6~8h。再如由原西德米塔爾公司生產一種冰水冷卻背心,其用冰量為5kg,沒有冷媒循環系統和運動部件,在冷卻功率為220w的條件下,持續工作時間可達2.5h以上。近年國內一些科研單位也研制出了同類產品,在煤礦井下試用也取得較好效果。
除了上述措施之外,還有其它一些措施諸如煤層注水預冷煤體、在進風巷道放置冰塊、利用調熱圈巷道進風等都可起到一定的降溫作用。
由于礦井的高溫原因各不相同,熱害程度也輕重不一。因此,在作礦井降溫設計時,應對具體問題作具體分析,要因地制宜、有針對性地采取降溫措施,才能受到良好效果。
篇2:礦井監測設備安裝使用調試校驗檢測制度
為了加強礦建安全工作,充分發揮礦井監測監控在實際工作的作用。根據公司實際情況,特制訂礦井監測設備安裝、使用、調試、校驗和檢測暫行規定。
一、職責
井下監測設備供應科負責采購、保管、出庫工作,監測設備采購必須符合國家有關規定;通風科負責井下監測設備業務指導工作;調度室負責監測設備集中發放、調試、維修、校驗和檢測工作;施工單位負責監測設備安裝、使用、回收、更換工作;安監科負責檢查、監督各單位執行情況。
二、要求
安設在采、掘工作面;回風巷道的監測設備,由本區隊長、當班班長負責管理。硐室中監測設備由當班人員負責。使用單位安裝具體位置按《煤礦安全規程》之規定和監測監控規范要求設立,并在《作業規程》中明確具體位置,同時附有瓦斯監測系統圖。任何人不得封堵在用監測設備。封堵在用監測設備,按事故追查。監測設備必須靈敏、可靠;物見本色。非本安型斷電儀(分站)必須設置在進風流中。
三、校驗
1、調度室暫建立安全監控設備檢修室,負責本礦安全監
測設備的發放、調校、維護和簡單維修工作。
3、配制甲烷校準氣樣的裝備和方法必須符合MT423-1995
的規定,選用純度不低于99.9%的甲烷標準氣體作原料氣。配制好的甲烷校準氣體應以標準氣體為標準,用氣相色譜儀或紅外線分析定值,其不確定應小于5%。
四、調校
1、安全監控設備必須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定期調校。
2、安全監控設備使用前和大修后,必須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測試、調校合格,并在地面試運行24~48h方能下井。
3、采用載體催化原理的甲烷傳感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甲烷檢測報警礦燈等,每隔10d必須使用校準氣體和空氣樣,按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調校一次。調校時,應先在新鮮空氣中或使用空氣樣調校零點,使儀器顯示值為零,再通入濃度為1%——2%CH4甲烷校準氣體,調整儀器的顯示值與校準氣體濃度一致,氣樣流量應符合產品使用說明書的要求。
4、除甲烷載體催化原理以外的其它氣體監控設備應采用空氣樣和標準氣樣按產品使用說明書進行調校。風速傳感器選用經過標定的風速計調校。溫度傳感器選用經過標定的溫度計調校。其它傳感器和便攜式檢測儀器也應按使用說明書要求定期調校。
5、安全監控設備的調校包括零點、顯示值、報警點、斷電點、復電點、控制邏輯等。
6、每隔10d必須對甲烷超限斷電閉鎖和甲烷電閉鎖功能進行測試。
7、安全監控系統的分站、傳感器等裝置在井下連續運行6—12個月,必須升井檢修。
五、維護
1、井下安全監測工必須24h值班,每天檢查煤礦安全監控系統及電纜的運行情況。使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進行對照,并將記錄和加查結果報地面中心值班員。當兩者讀數誤差大于允許誤差時,先以讀數大者為依據,采用安全措施,并必須在8h內將兩種儀器調準。
2、下井管理人員發現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讀數誤差大于允許誤差時,應立即通知安全監控部門進行處理。
3、安裝在采煤機、掘進機和電機車上的機(車)載斷電儀,由司機負責監護,并應經查檢查清掃,每天使用便攜式甲烷檢測報警儀與甲烷傳感器進行對照,當兩者讀數誤差大于允許全監測工,在8h內將兩種儀器調準。
4、炮采工作面設置的甲烷傳感器在放炮前應移動到安全位置,放炮后應及時恢復設置到正確位置。對要求經常移動的傳感器、聲光報警器、斷電控制器及電纜等,由采掘當班班組長負責按規定移動,嚴禁擅自停用。
5、井下使用的分站、傳感器、聲光報警器、斷電控制器及電纜等由所在區域的區隊長、班組長負責使用和管理。
6、傳感器經過調校檢測誤差仍超過規定值時,必須立即更換;安全監控設備發生故障時,必須及時處理,在更換和故障處理期間必須采用人工監測等安全措施,并填寫故障記錄。
7、低濃度甲烷傳感器經大于4%CH4的甲烷沖擊后,應及時進行調校或更換。
8、電網停電后,備用電源不能保證設備連續工作1h時,應及時更換。
9、使用中的傳感器應經常擦拭,清除外表積塵,保持清潔。采掘工作面的傳感器應每天除塵;傳感器應保持干燥,避免灑水淋濕;維護、移動傳感器應避免摔打碰撞。
篇3:礦井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制度
第一節?總則
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是煤礦生產建設中不可或缺的基礎工作,也是提高防治地質災害保障能力的重要手段。為了進一步加強礦井防治地質災害工作,充分發揮地質“尖兵”作用,超前、準確地為礦井安全生產提供地質和水文地質資料,結合礦井生產實際,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節?職責劃分
一、生產技術科職責
(1)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日常管理工作,制定落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管理辦法》。
(2)編制礦井年度、季度、月度、每周《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及臨時預報,并跟蹤驗證分析和總結。
(3)負責《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編制上報工作。
(4)負責督促施工隊組按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或臨時地質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5)負責施工隊組超前探放水、地質鉆探等指令性工作任務的安排及報工工作。
二、調度室職責
(1)負責井下開掘及回采過程中出現的地質條件變化時信息的傳遞。
(2)負責地質構造、探放水、物探施工的有關協調工作。
三、通風隊職責
負責提供各采掘開頭面實測瓦斯和二氧化碳涌出量數據、分析預測結果,用來作為地質預測預報資料。
四、隊組職責
(1)根據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編制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
(2)根據職能部門的指令安排,負責本單位作業頭超前探放水、地質構造的鉆探施工。
(3)負責在掘進或回采過程中水文發生異常時,及時向礦調度室和地質測量科匯報。
第三節預測預報的主要依據
一、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依據
(1)根據《地質報告》中已經查明的地質構造包括斷層、陷落柱、沖刷帶、褶曲、薄煤區、查明的水文地質情況等進行預測預報。
(2)根據巷道在掘進、回采過程中實際揭露水文地質情況,利用地質構造和水文地質的規律,對相鄰巷道或工作面進行預測預報。
(3)根據超前鉆探探查結果,發現地質構造或富水區,進行補充臨時水文地質預報。
(4)根據精查地質勘探查明井田水文地質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5)根據巷道施工過程中實際揭露巷道頂板淋水情況進行預測預報。
(6)利用有關水文地質科研成果進行預測預報工作。
(7)探查井田地質構造的導水性,總結地質構造的導水規律,預測預報礦井涌水情況。
第四節預測預報工作要求
一、工作要求
(1)生產技術科按《煤礦防治地質災害規定》及《防治地質災害安全質量標準化標準及考核評級辦法》的要求,收集每月礦井地質、水文地質等原始資料,作為開展預測預報的基本工作內容。
(2)生產技術科在年、季、月初根據礦井生產銜接安排,編制年度、季度、月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部門審核后經總工程師簽字,于下一年度、季度、月度的第一個月日前報送有關職能部門及礦領導。
(3)生產技術科對上年度、季度、月度《地質災害預測預報》進行總結,評價預報準確率。分析預測預報不準確的原因,同時將總結備案。
(4)根據施工單位及調度室的反饋信息,施工現場出現地質構造時,地質工程技術人員應及時深入現場觀測,編寫臨時地質預報并發放施工隊組及相關職能科室。
(5)各施工單位生產技術員要認真參照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并納入到作業規程或安全技術措施中,及時向職工學習貫徹,使生產作業人員了解工作面的水文地質情況。學習要有記錄、簽字。生產技術科要不定期檢查貫徹學習記錄。
(6)相關施工隊組在預報下發后要嚴格按地質災害預報執行,當工作面水文地質情況發生異常變化時,必須及時向生產技術科反饋現場情況。
(7)地質人員必須跟蹤收集水文地質資料,現場情況變化較大時,及時跟蹤補充預報。
(8)生產技術科要嚴格按防治地質災害安全質量標準化要求,及時收集編錄原始地質資料、涌水資料,并分析總結規律,做好預測預報工作,預報的結果應能保證煤礦正常生產,不因預報錯誤造成工程事故。
(9)生產技術科要積極與有關科研單位開展防治地質災害科研工作,引進推廣先進的技術裝備和預測預報手段,提高預測預報的水平及準確度。
(10)《地質災害預測預報》必須在綜合分析各種資料的基礎上提出,要做到及時、準確,能夠有效指導生產。
二、預測預報內容要求
(1)基本預測預報內容
①采掘工作面(巷道)名稱,現采掘位置,下月(季)計劃采掘范圍。
②頂板巖性,頂板裂隙發育程度。
③地質構造情況。
④對影響采掘的斷層、陷落柱、沖刷帶等地質構造要進行專門臨時預報。
⑤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
(2)斷層預測預報內容
斷層位置、性質、產狀、落差、影響范圍、含水性、導水性、建議或處理意見。
(3)陷落柱預測預報內容
陷落柱的位置、形狀、大小,陷落柱體與圍巖接觸部位的充填物性質和特征,陷落柱內巖塊的性質及充填物的密實程度。陷落柱裂隙和導水富水情況。
(4)沖刷帶預測預報內容
沖刷帶的位置,沖刷變薄帶方向和范圍,沖刷帶切割深度、范圍。富水情況。
(5)水文預測預報內容
充水因素分析:預測積水范圍、積水量、預測涌水范圍及涌水量大小。根據預測內容提出相應的建議或處理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