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礦井水災防治措施

礦井水災防治措施

2024-07-13 閱讀 5083

礦井建設和生產過程中,常有滲水或涌水現象,這種水量如果超過礦井正常排水能力,礦井采場巷道可能會被淹,造成礦井水災。導致生產中斷,采礦設備、設施被淹,人員傷亡。據歷史資料統計,礦井內發生的各類事故中,平均每起死亡的人數,透水事故最多,因此,做好礦井水災事故的預防工作極為重要。

造成礦井水災事故的水源有兩類: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的范圍有:地面的江河、湖?泊、池沼、水庫、廢露天坑和塌陷區的積水,以及自然降雨和冰雪融化水等。地下水包括地下礦巖含水層、斷層裂隙水和老采空區積水等。這些水源通過各種徑流通道進入礦井。據統計,礦井水災事故中,有85%~90%的水源來自于地下水。

一、地面防水措施

為了防止地下水對礦井的威脅,必須對地下水進行綜合治理,治理措施如下:

(1)必須弄清礦區及其附近地表水系統和受水面積、河流溝渠匯水情況、疏水能力、積水區和水利:工程情況,以及當地降雨量、歷年最高洪水位。并結合本礦區特點建立防、排水系統。

(2)每年雨季前,必須由主管領導組織一次全面性的防水大檢查,發現隱患應在雨季前整改完畢。

(3)礦井(豎井、斜井、平硐等)井口的標高,必須高于當地歷史最高洪水位1m以上。

(4)礦區及其附近積水或雨水有可能侵入井下時,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采取如下措施:

①易積水的地點應修筑泄水溝。泄水溝應避開露天、裂隙和透風層,不能修筑溝渠時,可用泥土填平壓實,范圍較大無法填平時,可安裝水泵排水。

②礦區受河流、洪水威脅時,應修筑防水堤壩。

③漏水的溝渠和河流,應及時防水、堵水或改道。

④排到地面的井下水,應引出礦區外。

⑤雨季應設專人檢查礦區防洪情況。

⑥地面塌陷、裂隙區的周圍,應設截水溝或擋水圍堤。

⑦礦井疏干放水有可能導致地表塌陷時,必須事前將塌陷區的居民遷移、公路改道,才能進行疏干排水。

(5)有用的鉆孔,必須妥善封蓋。報廢的豎井、斜井、探井、鉆孔和平硐等,必須封閉。

(6)礦石、廢石和其他堆積物,必須避開山洪方向,以免淤泥堵塞溝渠和河道。

二、礦井防水措施

(1)礦山地質測量部門必須調查核實礦區范圍內的小礦井、老井、老采空區,現有礦井生產中的積水區、含水層、巖溶帶、地質構造等詳細情況,并繪制礦區水文地質圖。應查明礦坑,水的來源,掌握礦區水的運動規律,摸清礦井水與地下水和大氣降水的水力關系,預測礦井突然漏水的可能性。

(2)在積水的舊井巷、老采空區、江、河、湖、海、沼澤、含水層、巖溶帶和流沙層等附近開采,應留出防水礦柱或劃出安全地段,制定預防突然涌水的安全措施,方準采礦。礦柱或安全地段的距離,應根據地質構造情況確定。

(3)對于地質條件復雜的礦山,在接近水體而又有斷裂層通過的地區或與水體有聯系的可疑地段,必須堅持“有疑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鉆探水孔的位置、方向、數量、孔徑,每次鉆進的深度和超前距離,應根據水勢的高低、巖石結構與硬度等情況而定。

(4)探水前應做好如下準備工作:

①檢查鉆孔附近坑道的穩定性。

②清理巷道、準備水溝或其他水路。

③在探水工作地點或附近安裝通信設施。

④巷道及其出口要有良好的照明及人行通道。

⑤對斷面大、巖石不穩定、水位高的巷道進行探水,必須制定安全措施經主管礦長批準后,方可實施超前探水。

(5)在通往含水帶、積水區、放水巷道和有突然涌水可能的地點建筑防水閘門和防水墻。防水閘門和防水墻的具體要求如下:

1)防水閘門

巷道內設防水閘門,防止發生透水事故。防水閘門應設置在通往水害威脅地段的巷道匯合處,閘門應向來水方向打開。

2)防水墻

防水墻是用不透水材料建筑的封閉的擋水設施,應符合下列標準:

①建墻地點的巖石堅固,沒有裂隙;

②具有足夠的強度,能承受涌水的壓力;

③不透水、不變形、不移位;

④應裝有測定水壓的放水管和儀器。

(6)相鄰的礦井或礦塊,如其中有一個涌水危險則應在礦井或礦塊間留出隔離安全礦柱。

(7)打探水孔時,如發現巖石變軟(發松),或沿釬桿向外流水超過正常鉆孔供水量等現象,必須停止鉆孔。此時,不得移動鉆桿,除派專人監視水情外,應立即報告主管礦長采取安全措施。

(8)在掘進工作面或井巷其他地點發現透水預兆,如工作面“出汗”、頂板淋水加大、空氣變冷、發生霧氣、掛紅、有水叫聲、井底板涌水或其他異常現象,必須立即停止工作,并報告主管礦長,采取措施,如情況緊急時,必須立即發出警報,撤出所有受水威脅地點的人員。

(9)探水、放水工作,應派有經驗的人員擔任。

(10)為預防被水封住,有害的氣體逸出造成危險,在進行排水的被淹井巷、探水和放水工作地點,必須事先采取通風安全措施,并使用防爆燈具照明。

三、礦井排水設施

(1)井下主要排水設備,應由同類型的三臺泵組成,其中任一臺的排水能力,必須在20h排出一晝夜的正常涌水量;兩臺同時工作時,能在20h內排出一晝夜的最大涌水量。井筒內應裝設兩條排水管,其中一條工作,一條備用。

(2)礦井最大涌水量超過正常涌水量一倍以上的礦井,除備用水泵外,其余水泵應在20h內排出一晝夜最大涌水量。

(3)井底主要泵房的出口應不少于兩個,其中一個通往井底車場,出口處應裝設密閉防水門;另一個用于斜井與井筒連通,斜井巷上出口應高出水泵房地面標高7m以上,水泵房地面標高,應高出井底車場軌面o.5m。

(4)水倉應由兩個獨立的巷道系統組成。涌水量較大的礦井,每個水倉的容積,應能容約2~4h的正常涌水量。一般礦井主要水倉總容積,應能容納6—8h的正常涌水量。

篇2:水災防治措施

采坑附近沖溝較發育,雨季來臨溝內有水,煤礦煤層上部覆蓋多屬頁巖基黃土,遇暴雨坑邊易受沖刷,暴雨持續時間長會給坑內造成大的流沙或有淹沒設備的危險。因此雨季前采取以下措施:

1、防洪系統有薄弱環節,應及時加高加寬,以保證防洪需要,并在雨季來臨前準備好必要的防洪材料,以備現場使用。提前安排好防洪設備和組織好防洪突擊人員。

2、采坑邊坡如遇大的雨情,應采取筑壩疏通等臨時性措施,防止雨水淹沒設備及工作面。

3、雨季施工隊要保證晝夜與礦值班室保持聯系,有雨情及時匯報以便防洪領導小組根據實際情況盡快采取措施。

4、要準備足夠的排水設備。

5、一旦發生險情應采取以下措施:

①、坑下人員立即撤出并匯報礦值班室同時觀測判斷水情在不危及人員安全時立即組織人員把設備撤離到安全地點。

②、盡快組織防洪力量沿堤壩巡視,發現薄弱環節立即采取加固措施。

③、洪水暫退時期,要增設現場值班人員晝夜觀測水情,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報告礦領導和值班室。

④、如遇暴雨沖刷,邊坡遭到破壞,有大量雨水泄入時,要將坑下設備轉移到地形較高處并加強排水和疏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