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井筒防墜物措施
根據公司計劃安排,我隊將在副井底水窩清理雜物。為確保施工期間安全,特制定以下安全技術措施。
一、施工方法:手、風鎬、鐵锨拉水窩。
二、工程量:1.2米
三、清挖時間:3月6日0點班
四、安全技術措施:
1、施工前,由施工單位負責人組織所有參加施工人員認真學習措施。
2、施工前,井口碼頭門的安全設施必須放置到底。井底碼頭門的安全設施必須敞開。
3、準備好施工的手、風鎬、尖釬、鐵锨等工具,檢查風鎬螺絲帽等部件是否齊全、可靠。
4、施工前,施工單位工長必須與礦調度、機電調度、運輸區、運轉隊聯系,經許可后方可施工。施工過程中,運轉隊必須將副井絞車停止在半空。副井絞車房絞車嚴禁開車。停車后,絞車開關必須停電閉鎖,施工單位設專人看護絞車開關,未經礦調度、機電調度和施工單位同意任何人不得送電開車。
5、將井口附近20米范圍內的雜物必須清理干凈,防止墜物傷人,井口、井底20米范圍內嚴禁有人。
6、井口、井底要設專人看護,嚴禁一切閑雜人員靠近。
7、施工前,運轉隊必須設專人對井筒內罐道梁及罐籠頂部的雜物逐架清理干凈,不得越架清理,發現有不安全因素及時處理或匯報。
8、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刷幫時,不得將罐道梁勛壞,否則按事故處理。
9、清挖過程中,工長負責全面工作,施工人員必須瞻前顧后、行動一致、同一指揮,嚴防手風鎬、鐵锨傷人事故的發生。
10、清挖出的雜物必須及時運走,但井底水窩上下人員不得同時施工。防止裝車時雜物掉入水窩。
11、其它仍按副井底通道作業規程執行。
施工單位:四一隊
隊長:
技術員:
2006年3月2日
篇2:井筒防墜物措施規程
根據公司計劃安排,我隊將在副井底水窩清理雜物。為確保施工期間安全,特制定以下安全技術措施。
一、施工方法:手、風鎬、鐵锨拉水窩。
二、工程量:1.2米
三、清挖時間:3月6日0點班
四、安全技術措施:
1、施工前,由施工單位負責人組織所有參加施工人員認真學習措施。
2、施工前,井口碼頭門的安全設施必須放置到底。井底碼頭門的安全設施必須敞開。
3、準備好施工的手、風鎬、尖釬、鐵锨等工具,檢查風鎬螺絲帽等部件是否齊全、可靠。
4、施工前,施工單位工長必須與礦調度、機電調度、運輸區、運轉隊聯系,經許可后方可施工。施工過程中,運轉隊必須將副井絞車停止在半空。副井絞車房絞車嚴禁開車。停車后,絞車開關必須停電閉鎖,施工單位設專人看護絞車開關,未經礦調度、機電調度和施工單位同意任何人不得送電開車。
5、將井口附近20米范圍內的雜物必須清理干凈,防止墜物傷人,井口、井底20米范圍內嚴禁有人。
6、井口、井底要設專人看護,嚴禁一切閑雜人員靠近。
7、施工前,運轉隊必須設專人對井筒內罐道梁及罐籠頂部的雜物逐架清理干凈,不得越架清理,發現有不安全因素及時處理或匯報。
8、施工單位在施工過程中刷幫時,不得將罐道梁勛壞,否則按事故處理。
9、清挖過程中,工長負責全面工作,施工人員必須瞻前顧后、行動一致、同一指揮,嚴防手風鎬、鐵锨傷人事故的發生。
10、清挖出的雜物必須及時運走,但井底水窩上下人員不得同時施工。防止裝車時雜物掉入水窩。
11、其它仍按副井底通道作業規程執行。
施工單位:四一隊
隊長:
技術員:
2006年3月2日
篇3:某煤礦斜井井筒及硐室設計規范
0.1(1)井口應避開法定保護的文物古跡、風景區、內澇低洼區,并不應受巖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災害威脅。
2.0.2(1)井口必須布置在粉塵、有害和高溫氣體不能侵入的地方。
2.0.2(2)井口必須有防止煙火進入礦井的安全措施。
2.0.6串車提升的斜井井筒,除應遵守現行《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外,井筒的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車場交叉點上方,必須設置自動常閉的跑車防護裝置。
2.0.7(2)硐室不得布置在有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煤層和沖擊地壓煤層中。
3.1.2采用串車、箕斗、卡軌車、齒軌車或膠套輪機車提升運輸的井筒,井筒周邊與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1人行側從道床頂面其1.6m的鉛垂高度內,必須留有0.8m(綜合機械化才礦井為1.0m)以上的人行道。
2非人行測的高度不得小于0.3m(綜合機械化采礦井為0.5m)。
3采用雙鉤提升的井筒,兩相對運行的提升原屬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2m,礦車摘掛鉤地點不得小于1.0m。
4提升運輸設備最突處部分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3m。
3.1.3采用帶式輸送機提升的井筒,應設可靠檢修設施道及人行道,井筒周邊與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1井筒內設檢修道并靠井壁設人行道時,檢修道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帶式輸送機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4m;人行道的寬度,從道床頂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不得小于0.8m。
2井筒內設檢修道并在其與帶式輸送機之間設人行道時,人行道的寬度不得小于0.8m;檢修道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3m。
3精通內不設檢修道時,從井筒底板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人行道的寬的不得小于1.0m。
4非人行測的寬度不得小于0.5m。
5帶式輸送機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5m。
6采用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或鋼絲繩芯帶式輸送機運送人員時,上部輸送帶至井筒頂部的垂距,在行駛段內不得小于1.0m;在上、下人員的20m區段內不得小于1.4m,其中上、下人平臺部分不得小于1.8m。上、下輸送帶間的垂距不得小于1.0m。
7采用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或鋼絲繩芯帶式輸送機運送人員的斜井井筒中,在上、下人員的地點應設有平臺,上行帶上、下人平臺的長度不得小于5.0m,寬度不得小于0.8m,并應設有欄桿。
3.1.4(1)人行道的寬度,從井筒地版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不得小于1.0m。
3.1.4(2)兩相對運行的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8m。
3.1.4(3)非行人側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7m。
3.1.4(4)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4m。
3.1.5(1)人行道的寬度,從井筒底板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不得小于1.2m。
(2)雙車道布置時,兩相對運行的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8m。
(3)非人行側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7m。
(4)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4m。
3.1.6斜井井筒兼作礦井主要進、回風通道時,其斷面應按風速校驗,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串車提升的斜井井筒,只用于升降物料時,風速不得超過12m/s;用于升降物料和人員或升降物料兼作安全出口時,風速不得超過8m/s。
2有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礦井中,箕斗或帶式輸送機提升的斜井井筒不應兼作風井。低瓦斯礦井中,箕斗或帶式輸送機提升的斜井兼作風井時,除應遵守現行《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外,其風速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箕斗提升的斜井井筒兼作回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8m/s;兼作進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6m/s。
2)帶式輸送機提升的斜井井筒兼作回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6m/s;兼作進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4m/s。
3)卡軌車、齒軌車、膠套輪機車或無硅膠輪車提升運輸的斜井井筒,風速不得超過8m/s。
3.1.7斜風井井筒凈斷面應根據前后期所通過的風量和允許的風速確定,其風速除應遵守現行《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當無提升設備又不作安全出口時,不得超過15m/s。
2當無提升設備但兼作安全出口時,不得超過8m/s。
3.2.3(2)斜井井口至堅硬巖層之間,必須采用砌碹支護,且碹體向堅硬巖層內延深5m。
(3)在地震烈度為7度及以上的地區,斜井井口至堅硬巖層之間,必須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且碹體向堅硬巖層內至少延伸5m。
4.1.8(3)運送人員的井筒,嚴禁布置3根軌。
4.3.1作為安全出口的斜井井筒,當傾角等于或小于45°時,必須在其中設置人行道。
4.3.3作為安全出口的斜井井筒,當傾角大于45°時,必須設置梯道間或梯子間。梯道間必須分段錯開設置,每段斜長不得大于10m。
4.5.1作為人員上下的斜井,垂深超過50m時,應裝備運送人員的機械設備。
4.5.3(2)蹬座中心與井筒一側的距離不得小于0.7m。
5.3.1(1)斜井兼作提升和人行通道時,在人行道一側必須設躲避硐。躲避硐的間距不得大于40m。
5.3.2躲避硐的凈寬不得小于1.2m,凈高不得小于1.8m,凈深不得小于0.7m。
5.4.1(2)設備與懂事壁之間的距離必須滿足設備檢查和維修的需要,并不得小于0.7m。
(4)硐室對外通道不應少于2個,硐室必須有新鮮風流通過,溫度不得超過30℃。
5.4.2(3)電器硐室與驅動裝置硐室之間及電器硐室的對外通道中,應設防火柵欄門。硐室溫度不得超過30℃.
5.8.1串車提升的斜井井筒,必須在井筒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車場交岔點上方布置斜井跑車防護裝置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