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巷道頂板泥化安全措施
我礦煤層頂板為具有高應力、節理化、遇水膨脹軟化等物理特征的復合型巖層,巖性主要以泥巖、泥質頁巖、粉砂巖為主。在順槽掘進初期,巷道頂板完整性較好,后期由于頂板巖石應力重新分布加之受水泥化,出現頂板彎曲下沉、兩幫外鼓等安全隱患,基本是前面掘進后面加強支護,嚴重影響巷道安全生產。現就防治煤層頂板泥化特制訂如下安全技術措施。
一、采空區積水,導致下部相鄰巷道頂板泥化
首采工作面走向長2100m,目前已回采1150m,在回采期間工作面走向1600m至開切眼,采空區涌水量較大,平均每天涌水400m3左右。目前由于頂板冒落,采空區積水無法正常自流外排。相鄰na1104工作面回風順槽在掘進過程中可能受水浸泡,造成頂板泥化,原因是:
首采工作面直接頂一般為6-8m,多以泥巖和炭質泥巖為主,在工作面推進過程中隨采隨落,充填采空區。當泥巖受水浸泡,達到飽和,泥巖沉積在采空區下部,積水會沿著巖層傾向方向滲入煤層和煤層頂板泥巖中。na1104工作面回風順槽在掘進時與首采面皮帶順槽留設5m保護煤柱,距離較近,頂板泥巖受水浸泡可能發生泥化現象。
防范措施:
(一)疏放采空區積水,減小對巖層的浸泡;
(二)在na1104工作面回風順槽掘進期間,嚴格執行“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探放水原則。
二、濕試打眼,造成頂板泥化
煤層頂板泥巖受水易軟化,在濕試打眼過程中多次注水沖刷錨索、錨桿孔,孔壁受水沖刷,造成的結果有:
(一)孔徑比設計孔徑大,錨固劑錨固段直徑小于錨索孔、錨桿孔孔徑,起不到原設計的效果;
(二)孔壁巖石遇水軟化,硬度系數和巖性發生變化,巖石整體性和強度明顯降低,支護效果降低。
防范措施:
(一)采用干式打眼,孔口風水聯動噴霧降塵,嚴禁采用濕試打眼;
(二)建議采用注漿錨索、全長錨固。
三、抽水不及時,造成巷道兩幫底部泥巖泥化
我礦煤層厚度變化較為頻繁,掘進期間巷道高度大于煤層厚度的情況多有發生,并且在順槽掘進期間均沿煤層頂板掘進,在煤層厚度較小時,巷道底部出現泥巖。當巷道抽水不及時,底部泥巖受水軟化,巷道兩幫支撐強度降低,導致巷道片幫或頂板冒落。
防范措施:
(一)嚴格按照設計開挖水溝,并保證水溝暢通,并根據實際,開挖截水溝,嚴禁巷道水隨意流淌;
(二)及時排水,嚴禁巷道積水。
四、頂板淋水,造成巷道頂板泥化
黑眼泉煤礦煤層頂板有兩層含水層,且均為若含水層,距煤層較近的含水層為第二層含水層,根據地質條件反應的煤層上浮巖石的性質得出,第二層含水層含水量更小。當施工錨索時,穿透泥巖隔水層,進入砂巖含水層或受巷道掘進影響頂板出現裂隙與含水層溝通時,巷道頂板會出現少許淋水,致使巷道頂板泥化。
防范措施:
(一)經查閱資料得知,一般在頂板淋水較大的泥巖圍巖礦井,當巷道頂板與強含水層溝通時,巷道會發生大的變形,采取的辦法主要為注漿堵水,加固巷道圍巖,我礦均為若含水層,淋水較小,若要進行注漿堵水,投資太大。
(二)加強淋水巷道壓力觀測,對出現變形的巷道進行加強支護,主要傾向于點柱支護或梯形抬棚支護。
五、大氣降水滲入井下、斷層水致使巷道頂底板泥化
(一)我礦地處干旱荒漠區,大氣降水甚微,并且蒸發量大,所以大氣降水對礦井生產影響很小。
(二)礦井井田范圍內斷層較少,僅有一條較大的斷層處在井田邊界上,所以斷層水對巷道掘進影響不大,但是在施工期間在接近斷層時仍要堅持有掘必探、先探后掘的原則,防止斷層水對巷道掘進的影響。
黑眼泉煤礦巷道頂板致災隱患
一、na1104工作面回風順槽(即疏水巷對應工作面上巷)在掘進期間的頂板管理問題,頂板可能受水浸泡后軟化,加上巷道距采空區較近,受采動影響巷道圍巖破碎,給掘進造成安全隱患。
二、sa1102工作面下巷,頂板在淺部離層的影響下,在兩幫出現的臺階下沉,給巷道的規格尺寸、運輸、頂板管理造成極大威脅。
三、sa1102工作面開切眼在施工時傾向上坡度局部會較大,加之開切眼跨度大,給頂板管理造成一定困難,需討論開切眼的支護與掘進方案。
四、疏水巷在封閉期間大部分巷道被水浸泡過,巷道圍巖破碎,加之頂部(炭質泥巖)膠結程度差,與上浮泥巖呈不整合接觸。當頂板遇少量淋水或巷道幫部受水浸泡后頂板淺部離層。加之我礦聯網質量總體比較差,當頂部離層時拉破金屬網出現漏頂。并且疏水巷的錨索梁的錨索孔孔徑較大,頂板來壓時會在錨索孔處拉斷錨索梁,出現冒頂。
篇2:機運三隊巷道頂板安全巡查制度(新)
未強化對本隊所管轄巷道的頂板管理,防止發生頂板離層、垮落等事故,及時消除頂板隱患特制定本巡查制度。
一、巷道范圍:本隊所管轄巷道分各采區軌道上下山,S、N520大巷,各采區車場。
二、責任劃分:為加強對頂板的管理,對各巷道進行責任劃分、承包到人。
1、520大巷S3至S520大巷由趙金龍負責。
2、520大巷S3至N520大巷由候義芳負責。
3、S3采區軌道下山、S3單軌吊巷、S3加油硐室由宋嚴斌負責。
4、S4采區由喬淑青負責。
5、S6軌道上山、S5軌道巷、S5加油硐室、S5充電硐室、S5單軌吊巷由成軍負責。
6、N3軌道巷由周衛忠負責。
7、N1軌道巷由白俊生負責。
8、N2軌道下山、加油硐室、S1軌道下山、加油硐室由張晉紅負責。
三、巡查制度:
1、各巷道負責人每3天對所分管的巷道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對頂板開裂,懸矸、冒落、掉渣、底鼓等問題及時處理,對處理不了的問題及時向隊匯報,由隊以書面形式上報生產科,否則對責任隊組處罰200元。
2、各負責人每次巡查情況必須如實填寫頂板巡查記錄上,并寫明處理措施辦法,否則扣100元。
3、各負責人對巷道頂板問題的處理要嚴格按照找頂措施作業,否則按嚴重違章罰處。
4、各負責人對巡查出的重大頂板隱患問題,要經查實是否確實存在。
5各負責人由于巡查不到位,沒有采取及時措施,或沒有及時匯報,發生頂板事故后,處罰責任人1000元。
四、巷道頂板事故預兆:
1、頂板出現局部掉渣,在鋼絲網上形成網兜,嚴重時造成錨桿失效。
2、巷道兩幫收斂,軌道變形,梯形梁變形,鋼帶或頂錨折斷裂。
3、巷道底板鼓起,軌道變形,鋼帶或頂錨桿斷裂。
4、頂板巖層炸響,頂板離層監測儀顯示離層加劇。
5、錨索承載力增大,錨索托盤變形,出現放射狀紋理,嚴重時錨索斷開失效
6、噴漿巷道裂紋,噴漿塊時有冒落,片幫增多
7、破碎頂板處有連續掉渣,巖粉末下落,巖塵飛揚。
篇3:關于加強回采巷道頂板管理規定
為了加強回采巷道頂板管理,預防頂板事故發生,確保安全生產順利進行,特制訂以下規定。
一、管理責任
(一)各施工隊是施工區域內頂板管理的主體,應嚴格按照設計和有關技術規定進行施工;直接負責本區域內的頂板管理工作,負責班中頂板支護,負責施工區域的頂板巡查,負責施工區域內的頂板動態監測,負責采集頂板監測數據,并向有關部門定期報送觀測數據;當頂板巖性發生變化危及安全生產時,能及時采取針對性措施和可靠的頂板管理手段,并及時向調度中心和工程技術部匯報。
(二)籌建處工程技術部是頂板管理的主要負責部門,負責收集頂板巖性變化數據,并根據變化情況出具針對性支護方案設計;負責頂板監測管理,制定完善頂板監測管理制度及技術規定,對監測數據和支護狀況定期分析,并定期出具分析報告。
(三)籌建處安監部是頂板管理的監督部門,在定期安全檢查和日常隱患排查分析中,要把頂板管理工作作為重點,及時了解掌握各部門、各施工單位的頂板管理制度、技術措施執行情況及現場存在隱患整改情況。安監員每班對現場頂板至少巡查一次,及時反饋頂板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在交接班記錄中填寫存在的問題和隱患整改情況。
(四)調度中心對頂板管理的各種規定負責實施。
(五)物資管理部門要根據集團的有關規定經常儲備足夠數量的支護材料,以備應急使用。具體數量為:直徑18mm圓木50根,100mm加長單體液壓支柱40根,乳化液泵(箱)1套,長度2m的木板梁200塊。
(六)監理單位要按監理合同對施工的工程質量,支護的有效性,現場安全等執行全面旁站監理,嚴格執行驗收制度。
(七)籌建處分管技術的副處長對頂板管理的安全技術負責。
(八)籌建處分管安全生產的副處長對安全技術措施的落實和現場頂板管理工作負責。
二、巷道斷面及臨時支護
(一)拱形斷面
1.頂板巖性破碎、整體性差,易漏頂,可考慮采用拱形斷面,斷面及支護參數由設計確定,但必須編制有針對性的安全技術措施,否則必須停止作業。
2.拱形斷面掘進時,臨時控頂不得超過1.8米,特殊情況另定,嚴禁空頂作業。凡出現空頂作業一律按A類“三違”處理。
3.幫錨桿:兩肩以下兩排錨桿距迎頭不得滯后2排,兩排以下錨桿滯后不得超過掘進機機尾。
(二)矩形或異形斷面
1.頂板巖性整體好,不易漏頂,可采用矩形或異形斷面,但必須有設計院正式設計和批準后的作業規程或施工安全技術措施;斷面及支護參數由設計確定。
2.矩形斷面掘進時臨時控頂不超過1.8米,特殊情況下另定,嚴禁空頂作業。
3.幫錨桿:兩肩以下兩排錨桿距迎頭不得滯后2排,兩排以下錨桿滯后不得超過掘進機機尾。
(三)臨時支護
臨時支護必須采用有效前探梁形式,前探梁長度不小于4.5米,個數不少于3根,每根前探梁必須有3個吊環。臨時支護的前探梁必須在掘進巷道的巖壁或煤壁上打眼,特制前探梁一端伸入孔內,孔深不小于500mm。前探梁的移設方法必須在作業規程中明確規定,嚴禁多根前探梁同時松開移動。前探梁上方與頂板間隙必須使用木板梁背實絞緊。每一工作面都應備有一定數量的木板梁,無木板梁或數量不足應視為安全隱患。
(四)特殊情況
現場出現特殊情況,必須立即采取可靠有效的措施,由工程、監理、安監現場確定支護參數,并及時補充措施。
(五)施工單位和工程部結合設置頂板離層儀,對頂板巖性進行及時有效地了解掌控,根據出水情況、頂板巖性,征求設計院的意見確定錨索的長度。
三、錨桿抗拔力檢驗
(一)巷道施工過程中,必須堅持進行錨桿抗拔力檢驗,施工單位應建立錨桿抗拔力檢驗制度并嚴格執行。
(二)巷道正常施工過程中,每300根錨桿做一組抗拔力檢驗,每組不得少于3根錨桿,一般應頂、左右幫各一根,且檢驗應在同一斷面內進行。
(三)巷道施工中地質條件發生變化時,如頂板淋水加大、頂板完整性變差、頂板有明顯下沉、頂板出現明顯礦壓、遇斷層或褶曲等特殊情況時,要加密檢驗頻度,必要時每班進行一次。
(四)錨桿抗拔力檢驗的最低值不得小于設計值的90%,否則判定支護不合格,必須在相近的位置重新安設錨桿,并重新進行拉力試驗,必要時應采取變換支護形式的方法,保證巷道支護安全。
(五)錨桿抗拔力檢驗時,施工隊技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錨桿拉力計的說明書進行操作,要保證拉力計的位移量不超過規定值,確保錨桿檢驗真實有效。檢驗過程中,操作人員應勻速加載、緩慢拉拔至設計噸位即可,一般不得作破壞性實驗。檢驗結束后做好記錄,記錄經施工單位負責人簽字后存檔作為巷道質量判定和工程移交的重要依據。
四、錨索預應力檢驗
(一)巷道施工過程中,必須堅持進行錨索預應力檢驗,施工單位應建立錨索預應力檢驗制度并嚴格執行。
(二)巷道施工過程中,每根錨索緊固過程中都要詳細測定其預應力。
(三)錨索預應力檢驗的最低值不得小于設計值的90%,否則判定分項工程不合格,要采取其它措施進行處理或補強支護,必要時必須采取變換支護形式的方法,保證巷道支護安全。
(四)錨索預應力檢驗時,施工隊技術人員要嚴格按照錨索安裝設備說明書進行操作,要確保錨索檢驗真實有效。檢驗結束后做好記錄,記錄經施工單位負責人簽字后存檔作為分項工程質量判定和工程移交的重要依據。
五、頂板離層監測
(一)巷道施工過程中,必須堅持進行頂板離層監測,施工單位應建立頂板離層監測管理制度并嚴格執行。
(二)巷道正常施工過程中,每50m安設一組頂板離層檢測儀。頂板離層檢測儀安裝時,施工單位的技術人員必須現場指定位置,并按說明書監督安裝的操作過程,保證安裝合格。
(三)頂板離層檢測儀安裝位置不大于掘進迎頭50m,在距掘進迎頭50m范圍內,每天監測1次,其它段每周監測2次;頂板離層監測由施工單位的技術人員負責,每次監測結束后,要做好詳細記錄,并在周一前上報工程技術部,工程技術部在每周調度會進行通報。施工單位不上報每次每點罰50元,工程技術部一次不通報罰款500元,工程技術部要指定專人負責此項工作。
(四)施工單位應根據工程技術部的要求,對離層儀要編號并掛牌管理。頂板離層監測管理牌板應標明巷道名稱,測點編號及位置、觀測日期、觀測人姓名、頂板離層量等數據。
(五)施工單位應根據工程技術部的要求,建立頂板離層監測臺賬,按月向工程技術部提交所施工巷道的頂板離層監測情況,供工程技術部分析使用;出現頂板離層量突然增大,有冒頂危險時,施工單位必須及時匯報,監理、工程、調度、安監幾個部門根據現場情況制定具體處理措施。
(六)頂板總離層位移量超過50mm時,理論認為頂板已離層,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進行處理,防止冒頂事故發生,施工單位在接到通知后應在8小時內處理完出現的頂板隱患,否則由安全監察部牽頭組織追查相關人員的責任。
六、其他
(一)安監部門每個班必須對施工現場的支護質量、后巷頂板情況進行檢查,檢查結果寫入交接班記錄,出現問題時及時反饋業務部門。
(二)當日值班人員,必須深入現場對施工現場安全質量,頂板巖性進行了解,并在次日晨會上通報。
(三)各業務保安部門要及時了解掌握施工情況,做好業務保安工作。
(四)調度部門要每班了解掌握施工情況,督促應急支護材料的儲備。
(五)工程部要定期對頂板觀測分析和頂板巖性情況及頂板管理情況進行通報。地質部門及時收集巷道巖性、構造情況,做好預測預報。
(六)作業規程中,對錨桿支護與掘進工作面迎頭的距離(臨時控頂距),錨桿的形式、規格、安裝角度等必須明確規定,當地質構造圍巖條件發生變化時,要及時調整修改支護方式和支護參數,補充相應的安全措施。
(七)巷道頂板巖性發生變化,出現淋水、下沉現象時或煤層巷道及各類硐室的掘進斷面寬度超過5m時,必須制定專項支護設計及加強支護措施。
(八)掘進工作面嚴格執行集團公司“三條線”管理規定。
(九)施工單位要加強巷道施工質量管理,錨桿支護巷道必須嚴格按設計的技術要求和質量標準進行施工,巷道頂幫錨桿錨索的安設長度,單孔使用樹脂藥卷的規格數量,實行三方(施工班長、安檢員、工程監理員)現場簽認,并做為原始質量保證資料進行存檔。支護材料原則上不得節余。
(十)巷道施工中應嚴格按設計進行,不得超高、超寬施工。監理公司月度驗收時要上尺上線嚴格驗收,施工過程中出現不合格工程,除不予結算進尺外按照段長處以巷道單價兩倍的罰款。
?二○○九年八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