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煤礦副井井筒防墜安全措施
一、工程概況
馬泰壕礦井是鄂爾多斯羊絨集團和永煤集團合資開發建設的煤炭項目。井田位于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境內,距伊金霍洛旗新街鎮約13km,306省道穿過井田東北部。井田南北長約14.5km,東西寬約8.5km,井田面積為123.32km2。礦井設計生產能力800萬噸/年,采用斜、立井混合開拓方式,設計主斜井、副立井和風立井三個井筒。副井井筒凈直徑φ9.2m,井筒全深457m,井口設計絕對標高+1277.0m。該井筒上部242m采用凍結法施工,下部215m采用普通法施工。井筒主要技術特征見下表。
井筒主要技術特征表
序號項目名稱單位副立井1井口
坐標緯距(*)m4341498.8683經距(y)m.5407標高(z)m+12772井口自然地坪標高m+1275~1276.53井筒深度m4574水平標高m5井筒凈直徑m9.26表土層厚度m4.07砌壁
厚度鋼筋砼mm1000/7008相關硐室馬頭門、管子道
二、工程概述
馬泰壕礦井副井井筒凈直徑9.2m,井筒全深457m,井筒穿過白堊系地層約100m左右,且該地層富水性強,原設計采用普通法施工,后經多次方案論證,井筒上部不穩定地層改為凍結法施工,凍結深度為242m,凍結段掘砌深度為220m,并且井壁結構重新進行了調整,垂深6.5~30.5m段井壁厚度變更為1000mm,雙排鋼筋砼結構,垂深25m以下井壁厚度為700mm,單排鋼筋砼結構,砼強度等級c40、c50,并設置三個壁座。
三、施工主要輔助系統
1、提升系統:主、副提各布置一臺jkz-2.8/15.5型絞車提升,分別掛5m3吊桶,將矸(土)提升上井。
2、壓風系統:選用兩臺5l-40型空壓機及一臺sa120a型空壓機,總供風能力達到100m3/min,可滿足不同施工工序的用風需要。地面壓風干管選用φ219×6mm無縫鋼管,井下選用φ159×6mm的無縫鋼管,井筒內壓風管采用井壁固定。在井口設置一個容積為1m3的風包。
3、通風系統:井筒施工采用壓入式通風方式。選用兩臺(一臺備用)fbd-no9.6型的對旋式鑿井通風機給井筒工作面供風,配ksf-1000型帶鋼襯箍可伸縮膠質風筒,風筒沿井壁固定。風機設在井口西北側。風筒從封口盤盤面以下地溝槽引入井下。經計算,風機風量達到1100m3/min,完全可以滿足使用需要。
4、供電系統:井筒掘砌期間,在井筒附近建施工變電站,站內安裝kybs-10型移動式開閉所一臺,z*b-630×2/10-6型移動變電站一臺,自業主10kv變電所敷設兩路yjv-3×70/10kv電纜至開閉所做為主電源進線(一路運行一路備用),在開閉所附近安裝ksgb-630/6/1.14/0.66型礦用干式變壓器兩臺供井下排水設備用電。主副提絞車采用環形供電方式,風機采用雙電源自動切換裝置。工程總裝機容量為3805.5kva,同時運行最大負荷為2732.8kw。
5、通訊系統:井下吊盤設抗噪音電話,井下通過井口可以方便地同壓風機房、絞車房、調度室進行通訊聯絡。
6、信號系統:井口設信號室,采用成套信號系統(雙信號),由井下發出信號指令后,井口及絞車房均有聲光及電視監測系統,并具有信號顯示記憶功能。
7、照明系統:井內設一路照明電纜,電壓為127v,上層吊盤上設4盞防水防爆燈,下層吊盤設6盞防水防爆燈和3盞豎井礦用投光燈照亮工作面。線路全部沿吊盤鋼梁布置,向下的線路穿入鋼管內。盤面上活動的導線加膠質套管以防漏電。
8、翻矸及排矸系統:采用掛鉤式翻矸,將提升上來的矸石經翻矸石(土)溜槽放至地面,由鏟車裝入排矸(土)汽車,運至指定地點,回填工業廣場。
9、測量:臨時鎖口段及試挖段井壁施工時將中線小絞車放在二平臺上,正常基巖段施工將中線小絞車放在封口盤上。依據甲方提供的地面“十”字基點資料及“十”字基點高程標定井中。指示井筒中心線的測量方法是懸掛砝碼法。采用φ1.8mm碳素彈簧鋼絲。上、下井時下端懸掛棉紗配重下放。在進行井筒施工測量時,鋼絲下端懸掛砝碼式重垂(根據井筒不斷延伸,其懸掛重量不斷加重),采用手搖小絞車上、下鋼絲。每次使用完井筒中心線向應及時將中心線起到二平臺并固定。
10、砼攪拌系統
井口設置砼攪拌站,攪拌站內布置2臺jq1000型強制式砼攪拌機和1套pld2400型砼配料機。該系統的最大特點是使用了微機控制自動計量裝置和自動輸配料系統,計量誤差小于2%,并可通過調整,適應不同的配合比要求,操作人員少、速度快。水的計量采用容積法。
采用底卸式吊桶下砼熟料,井下吊盤受灰分灰后經輸送管(吊盤下φ220mm吸水膠管及活節管)入模。
四、井筒施工防墜安全措施
1.提升和懸吊鋼絲繩,須經試驗合格后方可使用,使用時必須專人定時檢查,并做好檢查記錄。
2.開工前,應組織專人從天輪平臺、翻矸臺、封口盤、固定盤到井下吊盤進行一次全面檢查和徹底清除,防止螺絲及雜物墜落。
3.所有要害工種,都必須經過嚴格培訓,持證上崗。
4.翻矸臺、封口盤、固定盤上所有孔洞及縫隙用鐵皮或木條封嚴實,吊盤上孔洞及縫隙應用鐵皮封嚴,以防墜物傷人。
5.施工期間,工作人員在下列情況下必須佩戴保險帶:
①乘吊桶上下井時;
②在井架或井下吊盤安裝風水管路等作業時;
③在模板上作業時;
④在翻矸臺掛鉤或需要在圍欄外作業時;
保險帶必須生根在牢固的構件上,保險帶定期進行試驗,每次使用之前必須檢查,發現損壞立即更換。
6.井上、下工作人員必須佩戴安全帽,帽帶必須系牢,以防低頭掉落傷人。
7.井上、下把鉤工要堅守崗位,切實負責,上下人員及物料時要嚴格按《煤礦安全規程》操作執行,嚴禁人貨混裝。
8.人員升井時,人員只準在吊桶停穩和井蓋門關閉后方可出入吊桶。
9.上、下井時,乘坐人員不得將手及頭伸出吊桶邊沿外。
10.吊桶提起1.5m左右高度后,先發停點進行穩罐,待吊桶穩定后,清理完吊桶底部附著粘土等物后,才能發出提升信號。
11.工作人員上下罐時,升發信號發出后,嚴禁進出。
12.嚴格執行吊桶乘坐制度,聽從井上、下把鉤工統一指揮。
13.提升物料及裝矸時,不得裝得過滿,以免掉落傷人,吊桶裝滿系數為0.9。
14、采用雙吊桶提升,井蓋門不得同時打開,特別是二平臺倒矸時,防止矸石從另一井蓋門墜入井下傷人。
15、上、下物料及鋼筋必須進行綁扎,橫向不得伸出吊桶以外。
16、起落吊盤、模板時,必須專人統一指揮,嚴禁違章指揮,違章作業。
17、嚴禁用吊桶撞擊模板。模板起落必須由班長(或副班長)統一指揮,起落模板時,模板下、刃腳下、懸吊模板鋼絲繩下端嚴禁站人,防止斷繩傷人。
18、井下作業應從工作面到吊盤,吊盤到地面分段設置安全梯,以便在提升設備發生故障及停電時使用。
19、基巖段施工每次放炮后,必須將吊盤、模板及大抓上的浮矸清理干凈。
20、沿井壁安裝風、水管路,抱箍,螺絲要擰緊,保證安裝質量。
21、正常施工時,模板與刃腳應采用螺栓連接,由于井壁結構需要,刃腳與模板必須分開,所以刃腳采用雙保險繩懸吊在模板繩上,為確保安全并采用四個5t卸扣聯接。
22、傘鉆、大抓使用時要編制操作規程,嚴格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23、上、下傘鉆、大抓等大件設備時,奪鉤及吊掛鋼絲繩要有足夠的安全系數,并在吊盤、固定盤設專人看護,通知絞車司機慢速行駛。
24、起落吊盤、每層盤應設專人看護電纜、風水管路,以防掛吊盤。
25、天輪平臺、固定盤、翻矸臺及吊盤要定期派人檢查螺栓是否松動。
26、封口盤井蓋門周圍及固定盤吊桶通過喇叭口周圍應設圍欄,井蓋門周圍應設便于開關的柵欄門。
27、吊桶上必須安設保護傘,保護傘滑架靈活可靠并與通過的井蓋門安全距離不小于100mm。
28、提升絞車每班必須配有正、副司機,在交接班升降人員的時間內,必須由正司機操作,副司機在旁監護。
29、提升絞車必須設置防過卷裝置和防止過速裝置及過負荷欠電壓保護裝置。
30、吊桶升降人員的最大速度不得超過下述公式:
v=0.25h1/2
v—最大提升速度,m/s;
h—提升高度,m;
最大不超過6m/s;
吊桶升降物料最大速度不得超過下述公式:
v=0.4h1/2
無穩繩時升降人物均不得超過1m/s。
31、吊桶提升連接裝置的安全系數不小于13;風筒、水管、注漿管的懸掛裝置的安全系數不小于8;吊盤、安全梯、抓巖機的懸掛裝置的安全系數不小于10。
32、提升鋼絲繩安全系數不得小于9,懸吊鋼絲繩安全系數不得小于6,提升鋼絲繩必須每天檢查一次,懸吊鋼絲繩至少每周檢查一次,并填寫檢查記錄。
33、嚴格執行乘坐吊桶制度,聽從把鉤工統一指揮。
34、人員在井下作業時應避開吊桶提升位置。
35、嚴禁在井筒內上下平行作業。
36、嚴禁井蓋門未關閉從吊桶內外及在吊盤喇叭口上方傳遞工具和物品。
37、信號工必須目送目接吊桶安全通過責任段。
38、施工前,組織所有施工人員認真學習本措施,做到人人心中有數。
39、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煤礦建設安全規程》等有關規定。
中煤五公司三處第十五工程項目部
2009年7月14日
篇2:某煤礦斜井井筒及硐室設計規范
0.1(1)井口應避開法定保護的文物古跡、風景區、內澇低洼區,并不應受巖崩、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災害威脅。
2.0.2(1)井口必須布置在粉塵、有害和高溫氣體不能侵入的地方。
2.0.2(2)井口必須有防止煙火進入礦井的安全措施。
2.0.6串車提升的斜井井筒,除應遵守現行《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外,井筒的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車場交叉點上方,必須設置自動常閉的跑車防護裝置。
2.0.7(2)硐室不得布置在有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煤層和沖擊地壓煤層中。
3.1.2采用串車、箕斗、卡軌車、齒軌車或膠套輪機車提升運輸的井筒,井筒周邊與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1人行側從道床頂面其1.6m的鉛垂高度內,必須留有0.8m(綜合機械化才礦井為1.0m)以上的人行道。
2非人行測的高度不得小于0.3m(綜合機械化采礦井為0.5m)。
3采用雙鉤提升的井筒,兩相對運行的提升原屬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2m,礦車摘掛鉤地點不得小于1.0m。
4提升運輸設備最突處部分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3m。
3.1.3采用帶式輸送機提升的井筒,應設可靠檢修設施道及人行道,井筒周邊與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應符合下列規定:
1井筒內設檢修道并靠井壁設人行道時,檢修道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帶式輸送機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4m;人行道的寬度,從道床頂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不得小于0.8m。
2井筒內設檢修道并在其與帶式輸送機之間設人行道時,人行道的寬度不得小于0.8m;檢修道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3m。
3精通內不設檢修道時,從井筒底板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人行道的寬的不得小于1.0m。
4非人行測的寬度不得小于0.5m。
5帶式輸送機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5m。
6采用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或鋼絲繩芯帶式輸送機運送人員時,上部輸送帶至井筒頂部的垂距,在行駛段內不得小于1.0m;在上、下人員的20m區段內不得小于1.4m,其中上、下人平臺部分不得小于1.8m。上、下輸送帶間的垂距不得小于1.0m。
7采用鋼絲繩牽引帶式輸送機或鋼絲繩芯帶式輸送機運送人員的斜井井筒中,在上、下人員的地點應設有平臺,上行帶上、下人平臺的長度不得小于5.0m,寬度不得小于0.8m,并應設有欄桿。
3.1.4(1)人行道的寬度,從井筒地版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不得小于1.0m。
3.1.4(2)兩相對運行的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8m。
3.1.4(3)非行人側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7m。
3.1.4(4)提升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4m。
3.1.5(1)人行道的寬度,從井筒底板面起1.6m的鉛垂高度內,不得小于1.2m。
(2)雙車道布置時,兩相對運行的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8m。
(3)非人行側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壁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7m。
(4)運輸設備最突出部分與井筒拱部之間的距離不得小于0.4m。
3.1.6斜井井筒兼作礦井主要進、回風通道時,其斷面應按風速校驗,并應符合下列規定:
1串車提升的斜井井筒,只用于升降物料時,風速不得超過12m/s;用于升降物料和人員或升降物料兼作安全出口時,風速不得超過8m/s。
2有煤與瓦斯突出危險礦井中,箕斗或帶式輸送機提升的斜井井筒不應兼作風井。低瓦斯礦井中,箕斗或帶式輸送機提升的斜井兼作風井時,除應遵守現行《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外,其風速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箕斗提升的斜井井筒兼作回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8m/s;兼作進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6m/s。
2)帶式輸送機提升的斜井井筒兼作回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6m/s;兼作進風井時,風速不得超過4m/s。
3)卡軌車、齒軌車、膠套輪機車或無硅膠輪車提升運輸的斜井井筒,風速不得超過8m/s。
3.1.7斜風井井筒凈斷面應根據前后期所通過的風量和允許的風速確定,其風速除應遵守現行《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外,尚應符合下列要求:
1當無提升設備又不作安全出口時,不得超過15m/s。
2當無提升設備但兼作安全出口時,不得超過8m/s。
3.2.3(2)斜井井口至堅硬巖層之間,必須采用砌碹支護,且碹體向堅硬巖層內延深5m。
(3)在地震烈度為7度及以上的地區,斜井井口至堅硬巖層之間,必須采用鋼筋混凝土支護,且碹體向堅硬巖層內至少延伸5m。
4.1.8(3)運送人員的井筒,嚴禁布置3根軌。
4.3.1作為安全出口的斜井井筒,當傾角等于或小于45°時,必須在其中設置人行道。
4.3.3作為安全出口的斜井井筒,當傾角大于45°時,必須設置梯道間或梯子間。梯道間必須分段錯開設置,每段斜長不得大于10m。
4.5.1作為人員上下的斜井,垂深超過50m時,應裝備運送人員的機械設備。
4.5.3(2)蹬座中心與井筒一側的距離不得小于0.7m。
5.3.1(1)斜井兼作提升和人行通道時,在人行道一側必須設躲避硐。躲避硐的間距不得大于40m。
5.3.2躲避硐的凈寬不得小于1.2m,凈高不得小于1.8m,凈深不得小于0.7m。
5.4.1(2)設備與懂事壁之間的距離必須滿足設備檢查和維修的需要,并不得小于0.7m。
(4)硐室對外通道不應少于2個,硐室必須有新鮮風流通過,溫度不得超過30℃。
5.4.2(3)電器硐室與驅動裝置硐室之間及電器硐室的對外通道中,應設防火柵欄門。硐室溫度不得超過30℃.
5.8.1串車提升的斜井井筒,必須在井筒上、下部及各水平甩車場交岔點上方布置斜井跑車防護裝置硐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