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礦防治水安全技術3

煤礦防治水安全技術3

2024-07-13 閱讀 7606

煤礦防治水安全技術

>(一)礦井及井田基本情況。概述煤礦開發情況,包括礦井投產年限、設計年生產能力、現今實際產量;礦井開拓方式、生產水平及主要開采煤層。

(二)位置、交通。概述井田位置、行政隸屬關系,地理坐標、長、寬、面積、邊界及四鄰關系。通過礦區或臨近城鎮的鐵路、公路、水路等交通干線,以及距礦區最近的車站、碼頭和機場的距離。附礦區交通位置圖。

(三)地形地貌。概述井田地形地貌主要特征、類型、覺得高度和相對高度、總體地形和有代表性地點,如井口、工業場地內主要建筑物等標高。主要河流的最低侵蝕基準面。

(四)氣象、水文。概述礦區及其臨近地區地表水體發育狀況,包括江、河、湖、水庫、渠道、坑塘池沼等。河流應指出其所屬水系,并根據水文站資料分別說明其平均、最大、最小流量及歷史最高洪水位等。湖泊、水庫等則應指出其分布范圍和面積。

說明礦區所屬氣候區。根據區內和相鄰地區氣象站資料,給出區內降水分布,包括年平均降水量、最大和最小降水量以及降水集中的月份。還應指出年平均、年最大蒸發量;最高最低氣溫;平均相對濕度;最大凍土深度;年平均氣壓等。資料齊全時應附氣象資料匯總表或月平均降水量、蒸汽量、相對濕度、溫度曲線圖(插表和插圖)。

(五)地震。概述歷史上地震發生的次數、最大震級及地震烈度等。

(六)礦井排水設施能力狀況。概述井下各水平排水設施,包括水倉容積,排水泵型號、臺數;排水管路直徑、趟數;井下最大排水能力;是否具有抗災能力;是否滿足輸水降壓的要求等。

二、以往地質和水文地質工作評述

按普查、詳查、勘探、基建和礦井生產或改建幾個不同階段分門別類總結已完成的地質、水文地質工作成果,指出各類報告的名稱及完成時間。

(一)預查、普查、詳查、勘探階段地質水文地質工作成果評述。按時間順序(由老到新)總結“報告”或重要圖紙,包括完成年限、完成單位和報告主要內容及結論。

(二)礦區地震勘探及其他物探工作評述。其主要內容包括完成單位、勘探時間、勘探范圍、測線長度和物理點的密度。概述物探的主要地質和水文地質成果,特別是地震勘探對各種構造的控制情況。

(三)礦井建設、開拓、采掘、延申、改擴建時期的水文地質補充勘探、試驗、研究資料或專門報告評述。總結水文地質工作成果(報告)的完成時間、完成單位和主要內容。詳細說明礦區存在的主要水文地質問題,對以往的水文地質和防治水工作進行綜合評述。

三、地質概況

(一)地層。按井田所在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和井田內發育的地層由老到新的順序描述,如震旦系→寒武系→奧陶系→石炭系→白堊系→侏羅系→新近系→第四系。某些“系”的地層可再按“統”、“組”細劃。描述內容主要包括:厚度、巖性、分布與埋藏條件;煤系、可采煤層及儲量描述包括煤系地層和主要可采煤層。

(二)構造。按照《中國大地構造綱要》的劃分,給出地質構造隸屬關系。對褶曲構造逐一進行描述,內容包括背斜、向斜、單斜、地塹在和地壘等。對背、向斜應給出軸向、產狀等。對區內的斷裂構造進行詳細描述,其中包括斷層的數量、編號、展布方向、傾向、傾角、性質、落差和延伸度等。附斷層發育一覽表和構造綱要圖等。

(三)巖漿巖。描述井田內巖漿巖的時代、巖性、產狀和分布規律及其與煤層和主要含水層的關系。

四、區域水文地質

主要描述礦區所處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名稱、范圍、邊界;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強徑流帶展布規律及巖溶泉群流量等。特別應指出礦區所處地下水系統的具體位置。附礦區所處水文地質單元或地下水系統示意圖。

五、礦井水文地質

(一)井田邊界及其水力性質。描述礦井四周邊界的構造,一般是指斷層、隱伏露頭、火成巖體和人為邊界等。分析邊界可能造成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和礦井區以外含水層的水力聯系。

(二)含水層。按由新到老的順序對含水層逐一進行描述。其內容主要包括:含水層的名稱、產狀、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和平均厚度)、巖性及其在縱橫向上的變化規律;地下水位標高、單位涌水量、滲透系數;水化學類型、礦化度、總硬度等。指出含水層地下水補給來源及其與其他含水層的水力聯系。巖溶裂隙含水層還應指出巖溶發育情況和鉆孔涌水量、泥漿消耗量、單位吸水量等。特別應指出巖溶陷落柱存在與發育狀況。附主要充水含水層等水位線圖等。

(三)隔水層。按由新到老的順序逐一描述,重點是構成煤層頂

地板的隔水層。其內容主要包括:巖性、分布、厚度、(最大、最小、平均厚度)及其變化規律、物理力學指標和阻隔大氣降水、地表水和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是有關信息。

(四)礦井充水條件。礦井充水條件主要是指充水水源、充水通道和充水強度。充水水源是指礦井水來源;充水通道是指水源進入礦井的通道。對各種可能的充水源,如大氣降水、地表水、老窖水和地下水等,可能的充水通道,如斷層和裂隙密集帶、陷落柱、煤層頂底板破壞形成的通道、未封堵和封堵不良的鉆孔及巖溶塌陷等,進行詳細描述并列表加以說明。

(五)井田及周邊地區老窖水分布狀況。詳細描述井田及其周邊地區老窖水分布狀況,包括位置、積水范圍和體積、水頭壓力,以及與其他水源的聯系等。必要時進行專項調研。

(六)礦井充水狀況。對井下涌(突)水點進行調查,描述涌(突)水點位置、水量和水質變化規律,以及涌(突)水點處理情況。統計分析礦井最大涌水量和正常涌水量。涌水量包括井筒殘留水量、巷道涌水量、工作面涌水量和老空區來水量等。

六、對礦井開采受水害影響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難易程度的評價

(一)對礦井開采受水害影響程度的評價。根據表2-1所列內容,評價水害對礦井生產影響的大小并進行等級劃分。

(二)對礦井防治水工作難易程度的評價。從技術和經濟兩方面評價礦井防治水工作難易程度。

七、礦井水文地質類型的劃分及防治水工作的建議

(一)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的劃分。根據表2-1的規定,對不同煤層的開采,按照采掘破壞或影響的含水層性質及補給條件、富水性、礦井及周邊老窖水分布狀況,礦井涌水量、突水量,受水害影響程度和防治水工作難易進行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劃分。同一礦區不同煤層開采的礦井水文地質類型可以不同。

(二)對防治水工作的建議。說明礦井存在的主要水害問題和應采取的防治水措施。

篇2:地測防治水科科長安全生產責任制

地測防治水科科長是技術管理的第一責任者,對地測防治水科的技術管理工作全面負責。必須熟練掌握煤礦安全專業知識并依法經過培訓、取得安全資格證。

第1條貫徹落實國家有關煤礦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行業標準和技術規范。

第2條執行安全生產責任制和各項管理制度,并協助技術礦長按規定進行考核。

第3條參加編制職工安全技術培訓計劃,搞好業務培訓,不斷提高從業人員的安全操作技能。

第4條落實礦井安全質量標準化、安全生產“雙基”建設、煤礦安全程度評估工作。

第5條參加礦井長遠規劃、生產接續、作業計劃、災害預防處理計劃、事故應急預案、和生產安全費用計劃編制。

第6條組織技術方案制定、工程設計、作業規程和安全技術措施的審查,并對落實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7條實時掌握采掘工程的進度等情況,分析影響安全因素,對生產技術管理的薄弱環節進行重點控制。

第8條參加礦井重大安全隱患排查,有針對性地提出整改方案和措施,對落實執行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第9條參加礦井重大事故的調查、分析。

第10條組織做好分管范圍內的技術統計、臺賬管理,按規定及時向有關單位提供或上報各種數據、資料和報表及臺賬。

第11條積極推廣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開展安全探放水科研攻關。

第12條工作中必須盡心盡責,經常深入井下,檢查施工現場的安全隱患,制止“三違”。

篇3:煤礦總工程師防治水安全生產責任制

1.負責組織編制礦井防治水中長期規劃,組織、監督落實防治水工程計劃落實情況,并協助礦長解決防治水出現的重大問題。

2.負責組織編制防治水工程設計、地質說明書及防治水相關的技術措施。

3.負責組織對受水威脅地點的水情水害排查預報,具體組織防治水工程設計、計劃、防治水安全技術措施的現場落實,做好防治水工程的施工管理,質量監督檢查工作。

4.負責組織制定、貫徹水災預防和處理計劃。

5.負責按時組織召開礦井防治水技術例會,對本單位存在重大安全隱患及時分析研究,及時解決安全生產中的重大安全問題,對本單位無能力解決的重大安全隱患,按權限規定向上級有關部門報告。

6.礦井發生重大透水、突水事故時,必須立即到現場指揮救災工作。

7.負責組織礦井防治水事故調查分析、處理工作,組織制定防范措施,防止類似事故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