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S10049044環境應急手冊:二氧化氯
24、二氧化氯CAS10049-04-4品名二氧化氯別名氧化氯、過氧化氯、氧化氯(IN)英文名Chloinedio*ide,Chlorineo*ide,Chlorinepero*ide,Chlorine(IV)o*ide理化性質分子式CLO2分子量67.5熔點-59℃沸點11℃相對密度在0℃時1.6(液體)蒸氣壓20℃時101kPa蒸氣相對密度:2.3外觀氣味紅黃色氣體,有刺鼻氣味。溶解性20℃時0.8g/100ml,溶于堿溶液、硫酸。穩定性和危險性該氣體比空氣重。受熱,遇陽光或受到沖擊或火花時,可能發生爆炸。當空氣中含量大于10%或水溶液含量大于30%時都易于發生爆炸。該物質是一種強氧化劑,與可燃物質和還原性物質猛烈反應。與有機物、磷、氫氧化鉀和硫反應猛烈,有著火和爆炸的危險。遇熱分解為次氯酸、氯氣、氧氣。溶于水后易揮發,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氯酸。環境標準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容許濃度[1](mg/m3)0.8職業接觸限值:閾限值(時間加權平均值)0.1ppm(美國)閾限值(短期接觸限值)0.3ppm(美國)毒理學資料該物質嚴重刺激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吸入氣體可引起肺水腫。肺水腫癥狀常常經過幾個小時以后才變得明顯。體力勞動使癥狀加重,應注意休息并需進行醫療觀察。接觸高濃度產品可導致死亡。長期或反復接觸作用可對肺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安全防護措施工程控制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必須佩戴防毒面具。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應佩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身體防護穿相應的防護手防護戴耐酸堿橡膠手套。其他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高濃度區作業,應有監護。應急措施急救措施立即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安靜及保暖。注意發現早期病情變化,必要時做胸部*光檢查,及時處理。出現刺激反應者,至少觀察12h;中毒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活動后病情加重。泄漏處置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并隔離直至氣體散盡。應急處理人員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穿化學防護服(完全隔離)。合理通風,切斷氣源,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抽排(室內)或強力通風(室外)。如有可能,將殘余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消防方法霧狀水、砂土、二氧化碳滅火。環境監測方式二乙基苯二胺法:檢測限:0.1mg/L甲酚紅分光光度法檢測限:0.04mg/L二乙基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檢測范圍:0.02~3.0mg/L一般包裝一般現場制備,穩態二氧化氯(2%)塑料瓶包裝。主要用途氧化劑、消毒劑、殺菌劑。
篇2:CAS10049044環境應急手冊:二氧化氯
24、二氧化氯CAS10049-04-4品名二氧化氯別名氧化氯、過氧化氯、氧化氯(IN)英文名Chloinedio*ide,Chlorineo*ide,Chlorinepero*ide,Chlorine(IV)o*ide理化性質分子式CLO2分子量67.5熔點-59℃沸點11℃相對密度在0℃時1.6(液體)蒸氣壓20℃時101kPa蒸氣相對密度:2.3外觀氣味紅黃色氣體,有刺鼻氣味。溶解性20℃時0.8g/100ml,溶于堿溶液、硫酸。穩定性和危險性該氣體比空氣重。受熱,遇陽光或受到沖擊或火花時,可能發生爆炸。當空氣中含量大于10%或水溶液含量大于30%時都易于發生爆炸。該物質是一種強氧化劑,與可燃物質和還原性物質猛烈反應。與有機物、磷、氫氧化鉀和硫反應猛烈,有著火和爆炸的危險。遇熱分解為次氯酸、氯氣、氧氣。溶于水后易揮發,與水反應生成鹽酸和氯酸。環境標準工作場所空氣中有毒物質容許濃度[1](mg/m3)0.8職業接觸限值:閾限值(時間加權平均值)0.1ppm(美國)閾限值(短期接觸限值)0.3ppm(美國)毒理學資料該物質嚴重刺激眼睛、皮膚和呼吸道,吸入氣體可引起肺水腫。肺水腫癥狀常常經過幾個小時以后才變得明顯。體力勞動使癥狀加重,應注意休息并需進行醫療觀察。接觸高濃度產品可導致死亡。長期或反復接觸作用可對肺產生不利影響,導致慢性支氣管炎。安全防護措施工程控制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呼吸系統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必須佩戴防毒面具。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應佩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眼睛防護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身體防護穿相應的防護手防護戴耐酸堿橡膠手套。其他工作現場嚴禁吸煙、進食和飲水。工作后沐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和高濃度區作業,應有監護。應急措施急救措施立即脫離現場至空氣新鮮處,保持安靜及保暖。注意發現早期病情變化,必要時做胸部*光檢查,及時處理。出現刺激反應者,至少觀察12h;中毒患者應臥床休息,避免活動后病情加重。泄漏處置迅速撤離泄漏污染區人員至上風向,并隔離直至氣體散盡。應急處理人員戴正壓自給式呼吸器,穿化學防護服(完全隔離)。合理通風,切斷氣源,噴霧狀水稀釋、溶解,抽排(室內)或強力通風(室外)。如有可能,將殘余氣或漏出氣用排風機送至水洗塔或與塔相連的通風櫥內。消防方法霧狀水、砂土、二氧化碳滅火。環境監測方式二乙基苯二胺法:檢測限:0.1mg/L甲酚紅分光光度法檢測限:0.04mg/L二乙基苯二胺分光光度法檢測范圍:0.02~3.0mg/L一般包裝一般現場制備,穩態二氧化氯(2%)塑料瓶包裝。主要用途氧化劑、消毒劑、殺菌劑。
篇3: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工作人員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應急處理預案
本規定中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是指:醫務人員在工作中,意外通過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損皮膚或或胃腸道外途徑(針刺、人咬傷、擦傷和割傷等途徑穿透皮膚或粘膜屏障)接觸HBV、HCV、HI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狀態。
醫院工作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后,應立即按下述程序處理:
一、局部處理
1. 肥皂液和流動清水清洗污染局部皮膚。
2. 污染黏膜時,應用大量生理鹽水反復對黏膜進行沖洗;
3. 如有傷口時,輕輕由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傷口,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 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沖洗傷口。
4.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劑,如用70%酒精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
二、報告程序
1.在局部處理完成后,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并填寫職業接觸登記表備案。
2.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職業接觸級別、病毒載量水平等評估感染風險、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必要時征得源患者同意后進行經血傳播疾病病原檢測 。
3.發生HIV接觸后,由醫院感染管理科負責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西安市疾控中心性病艾滋病科:85521006 85525625 節假日:衛曉麗 13060422155)。
三、根據接觸病原體的種類采取相應的預防處置措施。
(一)乙型肝炎病毒(HB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原抗體情況,了解既往免疫狀態。
2.無保護性抗體者,應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接種乙肝疫苗。
3.有保護性抗體者或為乙肝病毒感染者,無需處理。
4.在最后一劑疫苗接種1個月~2個月之后進行病毒抗體追蹤檢測。
(二)丙型肝炎病毒(HC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無接觸后預防措施。
3.接觸6周后檢測病毒RNA;6個月之后進行丙型肝炎抗體追蹤檢測。
(三)艾滋病病毒(HIV)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接觸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3.接觸后的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個月時對艾滋病病毒抗體進行檢測。
(四)梅毒
1.對接觸者抽血檢測抗體情況,了解既往狀態。
2.預防性應用長效青霉素。
3.接觸后3個月檢測梅毒抗體。
(五)若發生其它血源性傳播疾病職業接觸,由傳染科、防保科、醫院感染管理科共同制定預防處理方案。根據疾病的平均潛伏期進行追蹤檢測。
四、群體性職業接觸處理報告、處理
1.報告程序:當醫院感染管理科接到3名以上工作人員在從事針對同一源患者的醫療活動而發生的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事件,立即進行核實、調查,確定為群體性職業接觸事件者向院領導匯報。
2.風險評估:由醫院感染管理科對接觸者進行風險評估、調查,內容包括:接觸人數、接觸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途徑、接觸后局部處理情況、接觸者預防接種、免疫情況、對同時接觸多種血源性病原體的情況進行分析。
3.預防處置措施:
①對于HBV、HCV、梅毒等血源性病原體的群體性接觸事件,由醫院感染管理科依據血源性病原體的類型、暴露級別、接觸者免疫狀況等因素指導接觸者進行相應的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并進行隨訪、監測。
②對于HIV群體性接觸事件,盡快向疾病預防控制部門報告;由疾控部門組織專家對接觸者進行評估,需要時由疾控部門向暴露者發放阻斷劑;追蹤檢測可在疾控部門或本院檢驗科進行。
五、預防處置費用及補償政策:
(一)本院正式職工及合同制人員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接觸,各項檢測、預防用藥、免疫接種費用均由醫院承擔。進修、實習、試工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發生職業接觸,其檢測費用由醫院承擔,但預防用藥及免疫接種費用由個人自付。
(二)發生職業接觸的醫務人員在隨訪期內確診已感染了血源性疾病,參考損傷時執行醫務人員職業防護規定程度,醫院給予適當的補償:
1.按照規定防護發生意外傷害的感染者,按照工傷申報程序進行申報鑒定,在鑒定結果未確定前,醫院承擔醫保費用中的全部自付部分,鑒定結果出來后按結果規定對待。
2.由于他人的違規操作造成當事人受傷而致感染的,違規者應承擔一定比例的費用及責任。
六、總結、分析:
每年對發生的職業接觸個案進行匯總,確定多發科室、多發人群、多發地點及危險因素;對群體接觸事件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找出醫務人員自身防護不足之處,進行相關知識培訓、補充防護用品等,將接觸機率降至最低。
本預案與國家或上級部門法規有不符之處,按照國家或上級發布的法規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