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某某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

某某隧道施工階段風險評估報告

2024-07-14 閱讀 8971

1、編制依據(1)?業主制定的風險管理方針及策略。(2)?相關的國家和行業標準、規范及規定。(3)?施工圖提供和施工調查積累的隧道基礎資料。(4)?隧道施工圖階段風險評估結果。2、隧道概況**隧道位于**區**鎮港頭村,隧道施工起止里程為:DK519+890~DK521+493,全長1603米。隧道適用于旅客列車行車速度200Km/h,預留進一步提速條件,滿足雙層集裝箱開行的新建電力牽引雙線鐵路隧道。線間距4.6m(即w=0)時隧道內軌頂面以上有效面積為92㎡。隧道加寬(W)從0至40cm。Ⅱ類圍巖1233米,Ⅲ類圍巖100米,Ⅳ類圍巖82米,Ⅴ類圍巖188米。(1)隧道區主要地層地質情況:侏羅系上統南園組第二段熔結凝灰巖貫穿全隧道,其中Ⅱ、Ⅲ、Ⅳ類圍巖為青灰色,弱風化,熔結結構,塊狀構造,節理較發育,巖質較堅硬,巖體較完整,地下水不發育;Ⅴ類圍巖為強風化和全風化,全風化呈砂土狀,強風化層節理很發育,地下水不發育。區域構造上處于閩東火山斷坳帶中段,地勢高峻,多呈尖峰峭嶺,山陡坡急。區域構造主要表現為斷裂構造和裂隙密集帶,**隧道施工全線地質調查未發現地質斷層,但隧道進出口、淺埋、偏壓地段構造破碎帶和節理裂隙比較密集,隧道洞身總體工程地質條件較好。(2)水文地質:?水文地質特征:①地表水:隧道區地表水主要為山間沖溝,大部分為季節性流水,因地形高差較大,沖溝坡度陡,水流湍急,排水通暢,旱季流量小,雨季增大數倍至數十倍。②地下水:隧道區地下水類型有基巖裂隙水和構造裂隙水,受大氣降水補給,向低洼處匯聚。從區內調查情況看,有孔隙水和裂隙水,但流量較小,為0.01~0.05L/s。隧址中段Ⅱ、Ⅲ、Ⅳ類圍巖區裂隙一般不發育,地下水較貧乏。進出口Ⅴ類圍巖段構造破碎、節理裂隙比較密集,地下裂隙水存在較多。隧道涌水量:地下水的補給來源主要為大氣降水,其補給能力受降水強度、降水持續時間、地形及地表節理、裂隙的發育程度控制,隧址區為崇山峻嶺,山坡及沖溝坡度較陡,地表巖石露頭較好,暴雨山洪易漲易退,不利于大氣降水的滲入補給。**隧道地下水主要為構造裂隙水,接受大氣降水及地表水下滲補給,隧道在進出口構造破碎、節理裂隙比較密集地段施工時,裂隙水較豐富。(3)地溫:隧道區址內未見有熱泉點及地溫異常點出露。隧道全長為1603米,地溫增溫梯度按3℃/100m計算,隧道區段內地溫均≤28℃,預測不存在地溫危害。(4)地應力及巖爆:?隧道埋深較大部位里程DK520+410~DK520+990段,巖性為熔結凝灰巖硬質巖石,較堅硬完整、性脆,可能發生弱巖爆,其余地段由于隧道埋深不大,存在構造裂隙,有利于圍巖應力的釋放,發生巖爆的可能姓不大。3、風險評估程序和評估辦法(1)施工階段風險評估流程圖(2)風險評估組織機構和人員:項目部成立了安全風險評估小組:組?長:劉大春副組長:黃?華、耿藝波組?員:胡進啟、劉德龍、唐鯤鵬、李?春、石海防、李?瑜、李會賓、靳寶林(3)風險評估對象、目標:評估對象為**隧道,根據設計階段風險評估結果,依據施工地質、資源配置及施工方案進行再評估,提出相應的隧道施工安全措施,著重于施工管理、措施評價和落實。通過風險評估與管理,建立完善的風險評估與管理體系,切實有效地控制各類風險,將各種風險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4)風險評估策略和計劃:?風險評估策略①在施工過程中,根據施工揭示的地質情況對安全風險進行動態評估,對中度等級的風險給予監測。若采用原設計方案不能有效減低風險等級達到設計要求的水平,及時上報業主,經業主決策后采取相應措施。②根據施工流程核對表法對其它風險進行識別,結合風險評估結果,按不同的評估目標確定應對措施。③施工中對風險進行跟蹤管理,定期反饋,隨時與業主、設計、監理等相關單位溝通。本著風險評估內容和成果基本滿足指導施工中進行風險控制的要求制訂如下風險評估計劃:①評估小組根據設計階段風險評估結果并結合**隧道的地質條件和不同施工階段擬定風險清單表,指定專人及時跟蹤地質變化情況并結合日常安全檢查結果,對風險清單表內容進行動態調整和完善。調整后的風險清單表應及時發放到評估小組的各成員。②評估小組在組長的組織下對各類風險進行評估或再評估。對新增風險及時進行風險評估,為風險管理提供依據。③在組長的組織下,評估小組各成員根據以往的施工安全經驗和相關的安全知識進行討論,盡量進行較為全面的安全風險評估,實現順利施工和保障人身安全的生產目標。④結合日常安全檢查和月度安全檢查,將安全風險評估結果及時通報各相關部門和作業班組。(5)風險識別和評價辦法?風險識別主要依據隧道施工設計圖中“**隧道風險評估及對策表”和鐵道部頒發的《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鐵建設[2007]200號)中的“表4.6.3礦山法施工風險因素核對表”、“表4.6.4洞口段隧道施工風險因素核對表”、“表4.6.7-1~4、”“表4.6.8”等風險因素核對表。?風險評價方法主要依據鐵道部頒發的《鐵路隧道風險評估與管理暫行規定》(鐵建設[2007]200號)中的“4.2鐵路隧道風險分級和接受準則”相關內容。4、風險評估內容**隧道風險清單序號風險事件風險產生的原因險源類別后果備注1變形塌方埋深、圍巖整體性、地質構造、地下水、初支時效和施工質量地質、地形、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2巖爆埋深、巖性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3水源污染長時間排放洞內污水施工、地形因素可能引發社會問題和重大經濟損失4炸藥意外爆炸裝藥時帶火種、鉆眼與裝藥平行作業等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5產生盲炮導爆索、雷管安裝不規范、火工品質量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6塵、毒、噪聲污染作業不戴防護用具施工因素可能損害人員身體健康7觸電洞內電路安裝、維護或使用不規范或違章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8洞頂落石清危排險不徹底或初支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施工因素可能引發重大安全事故**隧道初始風險等級表序號風險因素風險事件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1進出口淺埋偏壓,全風化較厚變形塌方42高度2巖爆安全、塌方32高度3隧道進口洞內排水對外度水庫污染水源污染42高度4火工品管理不善意外爆炸24高度5炮工工作能力不夠產生盲炮33高度6作業不戴防護用具塵、毒、噪聲污染51高度7洞內電路安裝、維護或使用不規范或違章觸電33高度8清危排險不徹底或初支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洞頂落石33高度5、風險對策措施及建議按照評估結果,本隧道大多數風險事件為高度風險,屬于不可接受范圍,需采取針對性的措施將風險降低至可接受或可忽略范圍。相關對策見下表,并在施工過程中細化處理措施并認真落實,以期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至可接受范疇。**隧道風險對策表序號風險因素風險事件風險等級對策措施1進出口淺埋偏壓,全風化較厚變形塌方高度洞口段大管棚超前支護,監控量測,仰拱緊跟,及時襯砌2巖爆安全、塌方中度施工中超前鉆孔釋放應力3隧道進口洞內排水對外度水庫污染水源污染高度合理設計和修建污水沉淀池、設施配套、有專人管理,及時清淤4火工品管理不善意外爆炸高度嚴肅各項措施,嚴格按爆炸物品安全管理規定執行5炮工工作能力不夠產生盲炮高度加強崗位培訓,確實不能勝任的及時換崗6作業不戴防護用具塵、毒、噪聲污染高度加強教育和平時檢查、直至作業人員能夠按規定使用防護用品7洞內電路安裝、維護或使用不規范或違章觸電高度對專職電工加強崗位培訓和考核,使其勝任本職工作,加強教育和平時檢查規范線路安裝,對用電設備進行規范維修,設三級漏電保護,漏電動作電流和動作時間符合安全技術要求,對洞內安全用電作業進行交底和監督8清危排險不徹底或初支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洞頂落石高度安全員旁站檢查指導,技術主管對初支施工的技術、質量要求進行詳細交底,并在地質構造和圍巖狀況變換后適時調整支護措施6、殘余風險評估?在及時采取相應的風險對策措施后,隧道的施工風險會相應降低,但不可能完全消除,故在結合初始風險結果和制定對策措施的基礎上,對隧道的殘余風險進行再評估。評估結果見下表:?**隧道殘余風險等級表序號風險因素風險事件概率等級后果等級風險等級1進出口淺埋偏壓,全風化較厚變形塌方32中度2巖爆安全、塌方21低度3隧道進口洞內排水對外度水庫污染水源污染32中度4火工品管理不善意外爆炸14中度5炮工工作能力不夠產生盲炮22中度6作業不戴防護用具塵、毒、噪聲污染31中度7洞內電路安裝、維護或使用不規范或違章觸電23中度8清危排險不徹底或初支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洞頂落石23中度

篇2:隧道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管理制度

1.目的

為切實抓好項目公路橋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工作,在施工階段建立安全風險評估制度,開展定向或定量的施工安全風險估測,增強施工安全風險意識,改進施工措施,規范預案預警預控管理,有效降低施工安全風險,嚴防重特大生產安全事故的發生,降低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保障公路橋梁、隧道施工建設安全。

2.編制依據

依據《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指南》(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運輸部2011年4月),結合項目工程實際,特制度本制度.

3.術語定義

風險:某一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和嚴重程度的組合。

施工安全風險評估:針對工程施工過程中各項作業活動、作業環境、施工設備、危險物品等所潛在風險進行風險源辨識、風險源分析、風險估測的系列工作。

4.適用范圍

本規定適用于目公路橋梁、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管理。

5.職責

5.1各施工單位應根據風險評估結論,完善施工組織設計和危險性較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制定相應的專項應急預案,對項目施工過程實施預警控制。專項風險等級在Ⅲ級(高度風險)及以上的施工作業活動(施工區段)的風險控制,還應符合下列規定:

5.1.1重大風險源的監控與防治措施、應急預案經施工單位技術負責人和項目總監理工程師審批后,由建設單位組織論證和復評估。

5.1.2施工單位應建立重大風險源的監測和驗收、日常巡查、定期報告等工作制度,并組織實施。

5.1.3施工項目經理或技術負責人在工程施工前應對施工人員進行安全技術教育與交底;施工現場應設立相應的危險告知牌。

5.1.4適時組織對典型重大風險源的應急救援演練。

5.1.5當專項風險等級為Ⅳ級(極高風險)且無法降低時,必須提高現場防護標準,落實應急處置措施,視情況開展第三方施工監測;未采取有效措施的,不得施工。

5.2監理單位在審查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文件、危險性較大工程專項施工方案、應急預案時,應同時審查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報告;無風險評估報告,不得簽發開工令。

5.2.1工程開工后,監理單位應督促施工單位安全風險控制措施的落實情況,并以記錄。對施工中存在的重大隱患應及時指出并督促整改,對施工單位拒不整改的,應及時向建設單位及公路工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報告

5.3風險評估報告經監理單位審核后應向建設單位報備。建設單位應對極高風險(Ⅳ級)的施工作業,組織專家或安全評估機構進行論證和復評估,提出降低風險的措施建議;當風險無法降低時,應及時調正設計、施工方案,并向公路工程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備案。

5.4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應遵循動態管理的原則,當工程設計方案、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施工隊伍等發生重大變化時,應重新進行風險評估。

5.5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應遵循動態管理的原則,當工程設計方案、施工方案、工程地質、水文地質、施工隊伍發生重大變化時,應重新進行風險評估

6.評估范圍

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范圍,由各施工單位根據自身工程建設條件、技術復雜程度和施工管理模式,以及工程建設經驗,并參考以下標準確定。

6.1橋梁工程

6.1.1多跨或跨徑大于40m石拱橋,跨徑大于或等于150m的鋼筋混凝土拱橋,跨徑大于或等于350m的鋼箱拱橋,鋼桁架、鋼管混凝土拱橋;

6.1.2跨徑大于或等于140m的鋼式橋,跨徑大于400m的斜拉橋,跨徑大于1000m的懸索橋;

6.1.3墩高或凈空大于100m的橋梁工程;

6.1.4采用新材料、新結構、新工藝、新技術的特大橋、大橋工程;

6.1.5特殊橋型或特殊結構橋梁的拆除或加固工程;

6.1.6施工環境復雜、施工工藝復雜的其他橋梁工程。

6.2隧道工程

6.2.1穿越高地應力區、巖溶發育區、區域地質構造、煤系地層、采空區等工程地質或水文地質條件復雜的隧道,黃土地區、水下或海底隧道工程;

6.2.2淺埋、偏壓、大跨度、變化斷面等結構受力復雜的隧道工程;

6.2.3長度3000m及以上的隧道工程,Ⅵ、Ⅴ級圍巖連續長度超過50m或合計長度占隧道長度全長度30%及以上的隧道工程;

6.2.4連拱隧道和小凈距隧道工程;

6.2.5采用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新工藝的隧道工程;

6.2.6隧道改擴建工程;

6.2.7施工環境復雜、施工工藝復雜的其他隧道工程。

7.評估方法

7.1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分為總體風險評估和專項風險評估。

7.1.1總體風險評估。橋梁或隧道工程開工前,根據橋梁或隧道工程的地質環境條件、建設規模、結構特點等孕險環境與致險因子,估測橋梁或隧道工作施工期間的整體安全風險大小,確定其靜態條件下的安全風險等級。

7.1.2專項風險評估。當橋梁或隧道工程總體風險評估等級達到Ⅲ級(高度風險)及以上時,將其中高風險的施工作業活動(或施工區段)作為評估對象,根據其作業風險特點以及類似工程事故情況,進行風險源普查,并針對其中的重大風險源進行量化估測,提出相應的風險控制措施。

7.2評估方法應根據被評估項目的工程特點,選擇相應的定性或定量的風險評估方法。具體評估方法的選擇,可參照《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指南》(試行)。

8.評估步驟

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包括制定評估計劃、選擇評估方法、開展風險分析、進行風險估測、確定風險等級、提出措施建議、編制評估報告等方面。評估步驟一般為:

8.1開展總體風險評估。根據設計階段風險評估結果(若有),以及類似結構工程安全事故情況,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初步分析本項目孕險環境與致險因子,估測施工中發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確定項目總體風險等級。

8.2確定專項風險評估范圍。總體風險評估等級達到Ⅲ(高度風險)及以上橋梁或隧道工程,應進行專項風險評估。其他風險等級的橋梁或隧道工程可視情況開展專項風險評估。

8.3開展專項風險評估。通過對施工作業活動(施工區段)中的風險源普查,在分析物的不安全狀態、人的不安全行為的基礎上,確定重大風險源和一般風險源。宜采用指標體系法等定量評估方法,對重大風險源發生事故的概率及損失進行分析,評估其發生重大事故的可能性與嚴重程度,對照相關風險等級標準,確定專項風險等級。

8.4確定風險控制措施。根據風險接受準則的相關規定,對專項風險等級在Ⅲ級(高度風險)及以上的施工作業活動(施工區段),應明確重大風險源的監測、控制、預警措施以及應急預案。其他風險等級的橋梁、隧道工程可根據工程實際情況,按照成本效益原則確定相應的風險源控制措施。

9.評估組織與評估報告

9.1公路橋梁和隧道工程施工安全風險評估工作原則上由項目施工單位具體負責。當被評估項目含多個合同段時,總體風險評估應由建設單位牽頭組織,專項風險評估工作仍由合同施工單位具體實施。

9.1.1當施工單位的經驗或能力不足時,可委托行業內安全評估機構承擔相關風險評估工作。

9.2評估工作負責人應當具有5年以上的工程管理經驗,并有參與類似工程施工的經歷。

9.3風險評估工作應形成書面報告。評估報告應反應風險評估過程的主要工作。報告內容應包括評估依據、工程概況、評估方法、評估步驟、評估內容、評估結論及對策建議等。評估結論應當明確風險等級、可能發生事故的關鍵部位、區域或節點、事故可能性等級、規避或者降低風險的建議措施等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