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法定職業病診斷流程

法定職業病診斷流程

2024-07-14 閱讀 1750

一、職業病的診斷原則

法定職業病的診斷應當綜合分析:1.病人的職業史及職業病危害接觸史;2.現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與評價;3.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等。這是職業病診斷的基本要素,任何職業病診斷都不得排除這三個因素。基于職業危害因素種類的多樣性、職業病的臨床表現的復雜性,職業危害因素對每一個體產生的損害和程度不盡相同,以及臨床表現的差異等,進行職業病診斷,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職業病診斷必須由取得省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第一章健康與職業病概述門資質認定的醫療衛生機構依照確定的職業病診斷范圍進行。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不得超出確定的診斷范圍進行職業病診斷;

2.為了有效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和權益,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對職業病診斷的基本因素依法進行綜合分析后,沒有證據否定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病人臨床表現之間的必然聯系的,在排除其他致病因素后,應當診斷為職業病。

職業病診斷程序一般要經歷四個階段:

1.勞動者或用人單位(簡稱“當事人”)提出診斷申請。申請時,當事人應當提供以下資料:

(1)職業史、既往史書面材料;

(2)職業健康監護檔案復印件;

(3)職業健康檢查結果;

(4)作業場所歷年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資料;

(5)診斷機構要求提供的其他有關資料。

2.受理。對當事人所提供資料審核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不符合要求的應當通知當事人予以補正。

3.調查取證。在職業病診斷過程中,除當事人提供的資料外,必要時,診斷機構要深入現場,針對診斷中的疑點進行取證。用人單位應當按照診斷機構的要求為申請職業病診斷的勞動者提供有關資料。同時,進行臨床檢查和實驗室檢查。

4.診斷。參加診斷的醫師應當根據臨床檢查結果,對照受理或現場取證的所有資料,進行綜合分析,按照職業病診斷標準,提出診斷意見。

承擔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在進行職業病診斷時要有三名或三名以上取得職業病診斷資格的執業醫師共同診斷。

職業病診斷機構對勞動者作出職業病診斷,必須出具職業病診斷證明書。職業病診斷證明書是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書。勞動者依據其診斷證明可依法享受職業病待遇。

二、疑似職業病

(一)疑似職業病的涵義

有下列情況之一者,可視為疑似職業病病人:

1.勞動者所患疾病或健康損害表現與其所接觸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關系不能排除的;

2.在同一工作環境中,同時或短期內發生兩例或兩例以上健康損害表現相同或相似病例,病因不明確,又不能以常見病、傳染病、地方病等群體性疾病解釋的;

3.同一工作環境中已發現職業病病人,其他勞動者出現相似健康損害表現的;

4.職業健康檢查機構、職業病診斷機構依據職業病診斷標準,認為需要作進一步的檢查、醫學觀察或診斷性治療以明確診斷的;

5.勞動者已出現職業病危害因素造成的健康損害表現,但末達到職業病診斷標準規定的診斷條件,而健康損害還可能繼續發展的。

(二)疑似職業病病人的診斷與醫療衛生機構的告知義務

掌握完整、真實的資料是明確診斷或作出正確診斷的基礎。從事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在發現疑似職業病病人時,為明確診斷,應采取以下措施:

1.進一步明確職業接觸史,從中獲得可能與發病有關的職業接觸史線索;

2.進行工作場所職業流行病學調查,分析病人臨床表現與工作環境的關系;

3.住院觀察。

(1)從體檢中取得線索,在診斷不明情況下,作全身詳細檢查,從中發現線索;

(2)從實驗室檢查取得線索,進一步獲取相關數據;

在為明確診斷而獲取上述進一步的相關數據后,在作好疾病鑒別診斷的基礎上,綜合分析判斷職業病危害因素與疾病的因果關系,以確定診斷。

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及時告知勞動者本人及用人單位,不得拖延,保證疑似職業病病人得到及時救治。

篇2:煤礦職業病診斷鑒定治療康制度

1、為履行對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員工進行職業健康監護的法定職責,規范職業健康監護工作,加強職業健康監護管理,保護員工健康,根據《職業病防治法》、《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等法律法規要求,結合本礦實際情況制定本制度。

2、煤礦職業衛生主管部門根據本單位存在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的類別、接觸水平等情況,嚴格按照《職業健康監護技術規范》的規定,組織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職工有計劃地到法定衛生服務機構進行職業健康體檢。員工接受職業健康檢查應當視同正常出勤。

3、組織擬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新錄用員工(包括轉崗到該作業崗位的人員)、擬從事有特殊健康要求作業的員工進行上崗前健康檢查。新進礦員工必須經職業健康體檢合格后方可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新錄用員工名單由安全監察科提供。

4、對長期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的員工應組織進行在崗期間的定期健康檢查。煤礦各單位要對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作業人員進行登記,每年7~8月向上級職業衛生主管部門報告,且結合各單位實際制訂體檢計劃并組織實施。

5、安全監察科要及時向職業衛生防治辦公室通報即將離崗的員工,職業衛生防治辦公室應組織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員工進行離崗前的體檢;如最后一次在崗期間健康檢查是在離崗前90日內,可視為離崗體檢。在未對其進行體檢時,不得解除或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員工可以選擇放棄進行離崗前體檢,并簽訂相關協議。

6、對體檢中發現有職業禁忌癥與從事職業相關的健康損害的職工應調離原工作崗位,并妥善安置;發現健康損害或者需要復查的,除及時通知用人單位外,還應及時告知員工本人,按有關部門的要求,進行復查和醫學觀察。

7、在生產、檢修中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濃度嚴重超標,對遭受或可能遭受急性職業病危害的員工,所在單位應立即報告,職業衛生主管部門應及時組織進行健康檢查和醫學觀察。

8、若發現有疑似職業病員工的職業衛生主管部門應按規定向相關部門報告,并按要求其進行職業病診斷或醫學觀察。

9、職業衛生主管部門應將體檢結果及時告知相關單位及個人。除職業禁忌證外,其他體檢結果不得公開,確保醫學資料的機密,維護員工職業健康隱私權、保密權。體檢結果存入個人健康袋內保存。

10、對各單位管理崗位、輔助崗位的員工每3~5年由安全科與職防辦組織進行一次健康性體檢,且要匯同相關部門開展作業場所健康促進工作,開展健康教育、健康風險評估,改善作業條件、改變員工不健康作業方式、控制健康危險因素、降低病傷及缺勤率。

11、各單位不得安排未經崗前體檢、有職業禁忌癥的員工從事接觸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和從事其所禁忌的作業。

12、各單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孕期、哺乳期的女工從事對個人、胎兒、嬰兒有危害的作業。

13、職業衛生防治辦公室應將年度職業健康檢查的資料整理歸檔,安裝規定期限妥善保管,接受上級衛生行政部門的定期監督檢查與考核。

14、職業健康體檢、檢查、醫學觀察和職業病診斷、鑒定、治療等費用由財務部門按法規與相關規定執行。

15、本規定解釋權歸煤礦職防辦公室。每年按實際情況進行評估修訂。

16、本制度自頒布之日起施行。有關職業健康監護的其他規定按照國家現行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職業衛生標準和煤礦職業衛生管理制度執行。

篇3:企業職業病診斷報告管理制度

企業職業病診斷和報告管理制度

1、職業病的診斷與鑒定工作應由單位統一管理。職業病診斷和鑒定由單位和當事人如實向診斷部門提供有關職業衛生情況,配合診斷部門進行調查取證工作,按法定程序取得職業病診斷、鑒定的有關資料。

2、對疑似職業病的職工應及時進行診斷,在其診斷或者醫學觀察期間的費用由單位承擔,在此期間單位不得解除或者終止與其訂立的勞動合同。

3、單位要加強對職業病病人和疑似職業病病人管理,實行職業病病人和疑似職業病病人登記報告管理制度,發現職業病病人和疑似職業病病人時,應按有關規定向區安監局、區衛生局和單位的職業衛生管理部門、勞動人事管理部門等報告。

4、單位安排職業病患者進行醫療和療養。對在醫療后被確認為不宜繼續在原崗位作業或工作的,立即對其崗位進行調整。

5、職業病患者的診療、康復和復查等費用以及傷殘后有關待遇和社會保障,依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