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性氣體預防措施
1.嚴格管理制度,預防窒息事故
(1)定期進行設備的檢修,防止泄漏。
(2)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對職工,尤其是青工、臨時工上崗前進行安全與健康教育。
(3)普及急救互救訓練,添置有效防護面具,并定期進行維修與有效性檢測。
(4)進入高濃度或通風不良的窒息環境作業或搶救前,應進行有效通風換氣,戴防護面具,并有人保護。
2.窒息的現場急救窒息搶救,關鍵在及時,要重在現場。
(1)盡快將患者救離窒息環境,吸入新鮮空氣。
(2)觀察生命體征。呼吸停止者,即行人工呼吸,給予呼吸*。
(3)窒息伴肺水腫者,給予糖皮質激素。
3.控制并發癥
(1)預防H2S中毒性肺水腫的發生發展。早期、足量、短程使用激素。
(2)預防CO中毒性腦水腫和遲發性神經精神后發癥,作高壓氧治療或面罩加壓給氧。
(3)氰化物中毒以傳統的亞硝酸鈉、硫代硫酸鈉療法或美藍-硫代硫酸鈉療法。
亞硝酸鈉-硫代硫酸鈉療法:立即吸入亞硝酸異戊酯2分鐘1次,可連續6瓶,同時用6~12mg/kg靜脈注射,速度為2~3ml/min,血壓下降者立即停藥;用同一針頭再注入50%硫代硫酸鈉25-50ml。
作用機制為亞硝酸鹽能與血紅蛋白形成高鐵血紅蛋白,使氰離子與其結合成氰化高鐵血紅蛋白,但氰化高鐵血紅蛋白可解離出氰(CN-),故需立即注射硫代硫酸鈉,使與氰形成穩定的硫氰化物,由尿排出體外。
(4)對角膜潰瘍等進行對癥處理。
篇2:刺激性氣體危害與預防措施
許多工業生產過程都存在刺激性氣體,如電焊、電鍍、冶煉、化工、石油等行業。這些氣體多具有腐蝕性,經呼吸道進入人體可造成急性中毒。刺激性氣體對機體的毒作用的共同特點,是對眼、呼吸道粘膜及皮膚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刺激性。一般以局部損害為主,但也可引起全身反應。“三酸”蒸氣既可刺激呼吸道粘膜,也可引起皮膚燒傷;長期接觸低濃度酸霧,還可刺激牙齒,引起牙齒酸蝕癥。氯、氨、二氧化硫、三氧化硫等水溶性大,遇到濕潤部位即易引起損害作用。如吸入這些氣體后,在上呼吸道粘膜溶解,直接刺激粘膜,引起上呼吸道粘膜充血、水腫、和分泌增加,產生化學性炎癥反應,出現流涕、喉癢、嗆咳等癥狀。氮氧化物、光氣等水溶性小,它們通過上呼吸道粘膜時,很少引起水解作用,故粘膜刺激作用輕微;但可繼續深入支氣管和肺泡,逐漸與粘膜上的水分起作用,對肺組織產生較強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嚴重時出現肺水腫。
刺激性氣體的預防重點,是杜絕意外事故,防止跑、冒、滴、漏,并作好廢氣回收及綜合利用。生產過程的自動化、機械化和管道化采用自動控制技術,自動調節以維持正常操作條件,防止事故發生;提高設備的密閉性,防止金屬設備腐蝕破裂;根據生產工藝特點選用合適的通風方法。加強個人防護,大量接觸酸、堿等腐蝕性液體毒物時,應穿戴耐腐蝕的防護用具,如聚氯乙烯、橡皮制品、橡皮手套、防護眼鏡、防護膠鞋等;戴防毒口罩或防護面具;涂皮膚防護油膏。加強健康監護,做好崗前及定期體檢,發現有過敏性哮喘、過敏性皮膚病或皮膚暴露部位有濕疹等疾患、眼及鼻、咽喉、氣管等呼吸道慢性疾患、肺結核(包括穩定期)以及心臟病患者,不應做接觸刺激性氣體的工作。
(1)二氧化硫
二氧化硫主要來自含硫礦物燃料(煤和石油)的燃燒產物,在金屬礦物的焙燒、毛和絲的漂白、化學紙漿和制酸等生產過程亦有含二氧化硫的廢氣排出。二氧化硫是無色、有硫酸味的強刺激性氣體,易溶于水,與水蒸汽接觸生成流酸,對眼睛、呼吸道有強烈的刺激和腐蝕作用,可引起喉嚨和支氣管發炎,呼吸麻痹,嚴重時引起肺水腫。它是一種活性毒物,在空氣中可以氧化成三氧化硫,形成硫酸煙霧,其毒性要比二氧化硫大10倍。二氧化硫對呼吸器官有強烈的腐蝕作用,使鼻、咽喉和支氣管發炎。當空氣中SO2濃度達0.0005%時,嗅覺器官就能聞到刺激味;達0.002%時,有強烈的刺激,可引起頭痛和喉痛;達0.05%時,可引起支氣管炎和肺水腫,短時間內即可造成死亡。我國二氧化硫安全衛生標準為15mg/m3。
(2)氮氧化物(NO*)
氨氧化物主要來源于燃料的燃燒及化工、電鍍等生產過程。NO2是棕紅色氣體,對呼吸器官有強烈刺激,能引起急性哮喘病,實驗證明,NO2會迅速破壞肺細胞,可能是肺氣腫和肺瘤的病因之一。NO2濃度在1~3ppm時,可聞到臭味;濃度為13ppm時,眼鼻有急性刺激感;濃度在16.9ppm條件下,呼吸10min,會使肺活量減少,肺部氣流阻力提高。
(3)光氣
職業性急性光氣中毒是在生產環境中吸入光氣引起的以急性呼吸系統損害為主的全身性疾病。光氣生產中,氯代烴高溫燃燒中,光氣進行有機合成,制造染料、農藥、醫藥等生產中均可接觸到光氣。生產環境光氣濃度在20~30mg/立方米時,可發生急性中毒,100~300mg/立方米,接觸10~15min可致嚴重中毒或死亡。
臨床主要引起呼吸道粘膜刺激癥狀,重者引起支氣管痙攣,化學性炎癥、肺水腫、窒息等。急性中毒治愈后,一般無后遺癥,重度病例可留有明顯的呼吸系統癥狀或體征。
篇3:窒息性氣體中毒預防措施
窒息性氣體可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單純性窒息性氣體,如氫氣、甲烷、二氧化碳等,這類氣體本身毒性很低,但因其中空氣中含量高,使氧的相對含最降低,肺內氧分壓降低,導致機體缺氧;另一類為化學性窒息性氣體,如一氧化碳、氰化物、硫化氰等,主要危害是對血液或組織產生特殊的化學作用,使血液運送氧的能力和組織利用氧的能力發生障礙,造成全身組織缺氧。一氧化碳是窒息性氣體中最為常見的一種。
現經此為例敘述如下:
一氧化碳的來源十分廣泛,工農業生產中一切含碳物質燃燒不完全時都可產生一氧化碳。據估計,全世界每年一氧化碳總排出量達3.7億噸,其中汽車廢氣排出量約占14%。冬季采暖和家庭爐灶以及人們吸煙散發出的煙氣,均是一氧化碳的重要來源。一氧化碳大量污染人類的生活我工作環境,危害日益嚴重。據統計,美國每年有3500人死于一氧化碳中毒。
(1)臨床表現一氧化碳中毒以急性中毒常見,主要表現在中樞神經、心血管及血液系統三個方面。臨床表現上分為輕、中、重三級。我國現行職籽性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診斷標準分為四級:
①接觸反應:有接觸史者出現頭痛、頭昏、心悸、惡心等癥狀,吸入新鮮空氣后癥狀消失;
②輕度中毒:具有以下任勞任何一項表現有:出現劇烈的頭痛、頭昏、四肢無力、惡心、嘔吐,輕度至中度意識障礙,但無昏迷,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求恩濃度可高于10%;
③中度中毒:意識障礙,出現淺度至中度昏迷,經搶救后恢復,且無明顯并發癥,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可高于30%;
④重度中毒:意識障礙達深昏迷,或者意識障礙且并發腦水腫、休克或嚴重的心肌損害、肺水腫、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腦局灶損害。血液碳氧血紅蛋白濃度可高于50%。
(2)預防
①經常測定車間空氣中一氧化碳濃度,有條件者可用一氧化碳報警器;
②進行就業前體檢或健康檢查,職業禁忌證有各種中樞神經和周圍神經器質性疾患和心血管器質性疾患;
③早期診斷及治療患者,及時急救,加強安全教育,普及急救知識,尤其是對工人進行自救和互救的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