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工業中職業危害預防
現代的鋼鐵工業集團包括有礦山(采礦、選礦)、焦化廠(煉焦及焦化產品)、耐火材料廠、煉鐵廠、煉鋼廠、軋鋼廠等。
一、燒結廠的職業危害及預防
礦石須經選礦、再經燒結廠燒結成塊狀的燒結礦(人造富礦),才能送入高爐煉鐵。燒結廠多采用自動傳送帶式燒結機進行燒結。燒結機是由給料機、燃燒器及一條循環運轉的燒結帶(平板運輸機)構成。燒結礦的原料用鐵礦粉、高爐灰和熔劑、燃料等配成,由給料機送到燒結帶上,運至燃燒器,使其著火燃燒,溫度可達1500℃。個別小型企業也有用燒結鍋或平地吹風燒結法進行燒結,條件比較惡劣。
燒結廠的職業危害因素有:
1)高溫、熱輻射在傳送帶式燒結機的廠房內,夏季氣溫可達40℃以上,特別是燒結機旁和尾部操作地點更為嚴重,同時伴有較強的熱輻射。
2)有害氣體在燒結機尾部噴水冷卻時,能產生大量一氧化碳。此外,還會產生大量水蒸氣,以致生產場所的濕度大大增高。
3)粉塵燒結機尾部的燒結塊落下時產生大量粉塵。
4)繁重的體力勞動燒結機尾部的燒結塊有時不能自動落下,或燒結塊過大,工人須將其打落或打碎,勞動強度很大,且易于發生燒傷。
可見,燒結廠主要在防塵、防止高溫、高濕和熱輻射等方面采取職業衛生預防措施。其要點如下:
(1)新建廠房在設計時,應合理布局,防止高溫、粉塵對周圍影響,地面能用水清洗;
(2)冷卻機及澆水處應設在廠房外;
(3)燒結機頭部安裝通風除塵系統或靜電除塵裝置,采用濕式清掃;
(4)工人常停留地點夏季進行崗位送風,風速可達2~3m/s;
(5)在燒結機尾等處的操作工人應戴防塵口罩和防護眼鏡,還應注意預防有害氣體和噪聲的危害。
二、煉鐵廠的職業危害及預防
煉鐵的主要設備是高爐、熱風爐、高爐煤氣凈化系統等。煉鐵是將燒結礦或鐵礦石與焦炭及石灰石、白云石等爐料投入高爐內,經預熱、還原、滲碳,而后融成鑄鐵水,經鑄型成為生鐵塊,或直接將鐵水送煉鋼爐煉鋼。
煉鐵生產中主要的危害因素是高溫、熱輻射、一氧化碳、重體力勞動、粉塵等,若礦石中含有氟化物,則冶煉時還可有氟的污染。在舊式煉鐵廠中,手工操作比重較大,體力勞動強度較大,工傷事故較多(以燒傷為主)。現代化遠距離操縱的大型煉鐵廠,勞動條件較好,如:出渣口的開閉中使用渣口堵塞機,出鐵水時出鐵口用電鉆鉆開,鐵水出凈后用電炮把泥炮打入出鐵口,代替鐵釬手工操作。煉鐵生產應采取的職業衛生預防措施有:生產過程的機械化、自動化;預防高溫、輻射熱的危害,加強通風,注意個人防護(防熱服、防熱面罩、防護帽),設空調休息室等;防塵措施;預防CO中毒等。
三、煉鋼廠的職業危害及預防
煉鋼是用氧化的方法降低生鐵中碳、硅、硫、磷等元素的含量。若再加入一定量的錳、鎳、鉻、鎢、釩等金屬則可煉成合金鋼或特種鋼。煉鋼的方法有轉爐、平爐及電爐三種。老廠多用平爐煉鋼法,新建廠采用吹氧轉爐煉鋼法。特種鋼材多用電爐法。
鋼廠的職業危害主要為高溫、熱輻射。吹氧轉爐與平爐相似,只是在吹氧時,由爐口噴出長達10m的火苗,進濺的火花不僅易引起燒傷,而且排出大量的熱、煙塵和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在堿式轉爐煉鋼時,要加燒堿或石灰,可造成粉塵飛揚。天車司機室受到粉塵、刺激性氣體及高溫的影響更為嚴重。電爐煉鋼的職業危害與平爐相似,比較特殊的是在更換電極時,散出大量熱氣和一氧化碳。煉鋼可列為職業危害較嚴重的生產過程,高溫、輻射熱、一氧化碳中毒、燒傷等職業危害都比較嚴重。
解決煉鋼中職業危害的根本途徑是通過技術改造,實現生產過程自動化。在預防措施上主要有:預防高溫、輻射熱對煉鋼工人的危害;加強通風,提倡利用有組織自然通風,操作地點設局部通風或在爐前兩側設噴霧風扇;個體防護措施,使用表面覆有鋁箔的冷氣服,爐前工戴防護眼鏡等;預防一氧化碳中毒,備用一氧化碳防毒面具。
四、軋鋼廠的職業危害及預防
軋鋼是用軋鋼機的回轉軋輥將鋼錠、鋼坯軋制成各種形狀的鋼材。可分為熱軋和冷軋,二者的生產過程基本相同。
軋鋼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為高溫和輻射熱。生產過程中,不僅加熱爐表面和被加熱的鋼鐵本身是熱源,用金屬板鋪成的地面及機器設備等也都是熱源,因此,軋鋼廠夏季室內外溫差可達15~20℃。在放散很多熱量的地點,往往同時伴有一氧化碳。軋機在軋制過程產生較強噪聲。產品質檢時若使用放射性檢測設備,即存在放射線(主要是γ射線)的危害。對此應采取的預防措施有:生產過程的自動化,實現自動化操作;車間內防暑降溫(在熱軋車間),設置涼爽舒適的休息室;為防止噪聲的影響可使用防噪聲耳塞或耳罩;使用放射性元素進行檢驗的工作人員作業時,須加強對自身的防護。
五、焦化廠的職業危害及預防
由于煉焦副產品煤焦油中含有極豐富的化學原料,故大型煉焦廠往往和化工廠同時設置,簡稱為焦化廠。煉焦是在煉焦爐中把煉焦煤通過干餾煉成焦炭。在煉焦以前,煤要經過一定的處理。處理過程一般分為三個步驟,即破碎、篩分與選煤、配煤。
煉焦涉及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有:
1)高溫、熱輻射爐頂操作工人經常受強熱輻射、高氣溫、日光照射影響可發生中暑。
2)在輕油或粗苯蒸餾時,如密閉與通風等措施效果不好,車間空氣中苯、甲苯和二甲苯的濃度可超過國家規定的最高容許濃度,長期接觸可導致白細胞減少,甚至發生慢性苯中毒。
3)在焦爐爐旁及爐頂均可檢出3,4一苯并[a]芘,焦爐工肺癌已列入職業病名單。
4)各種皮膚病,如急性皮炎、痤瘡等,有報道瀝青可致皮膚癌發生。
5)檢修設備時煤氣中毒。
6)接觸煤塵引起塵肺。
7)外傷、燒傷。
預防煉焦生產中職業危害的重點是解決焦爐逸散物對工人健康的危害,以及高溫、輻射熱、各種焦化產物的危害。解決這些問題根本對策是進一步實現焦化生產的自動化,以減少操作者與有害因素的接觸機會。同時也應采取一些保護性措施,如防暑降溫、個人防護用品、定期體檢、皮膚防護劑等。
篇2:加油站油庫靜電的產生原因危害預防措施
靜電是加油站油庫著火爆炸事故主要點火源之一,加油站油庫中的油品在儲存、運輸、輸送、裝卸等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產生靜電。油品本身屬于易燃易爆液體,當靜電放電能量超過油蒸氣的最小引燃能量時,就可引燃引爆油品。因此加油站油庫在營運過程中靜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研究靜電危害的原因,采取工程技術手段和管理對策,是加油站油庫預防和避免靜電事故的一項重要任務。
靜電的產生
根據雙電層理論,油品在儲存、運輸、輸送、裝卸等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流動、攪拌、沉降、過濾、搖晃、噴射、飛濺、沖刷及發泡等接觸、摩擦、分離的相對運動而產生靜電。
按油品的運動形式分為流動帶電、噴射帶電、沖擊帶電和沉降帶電等。流動帶電是油品在儲運作業中常見的帶電形式。油品在金屬管道流動過程中,由于油品的流動使原來的雙電層發生了變化,油品中的電荷被帶走時,原來管壁內側被束縛的電荷,由于相反電荷的離去而跑到管壁外側成為自由電荷。若金屬管線接地,則管線上除去界面雙電層所束縛的電荷外,管壁外側多余電荷被導入大地。噴射帶電是油品從噴嘴或管口以束狀噴出后,這種束狀的油品便與空氣連續發生接觸與分離現象,使油品帶電。加油站噴濺式卸油時就會產生噴射帶電。沖擊帶電是油品從管道出口噴出后遇到壁板時,油品與壁板不斷地發生接觸和分離現象,與壁板分離后的液體向上飛濺,油珠和物體就分別帶上了不同符號的靜電荷。如加油站油品的噴濺式卸油,加油槍往汽車油箱加注油品。沉降帶電是油料中不同程度含有雜質,如固體顆粒和水分等,雜質會離解成帶電離子,因此在水和油的界面處形成雙電層,由于懸浮于液體中的微粒沉降時,會使微粒和液體分別帶上不同符號的電荷。
另外,加油站油庫中的操作人員在危險場所頻繁作業和接觸設備,可能由于人體活動時,衣服與衣服、人體與衣服摩擦、鞋底與地面或地板摩擦而使人體帶電造成事故。
再者,靜電感應而造成起電、放電過程,在裝油作業中并不少見,如用采樣器取樣,油面為帶電體,如果采樣器沒有接地,成為獨立導體,在采樣器接近油面時,就會發生靜電感應和放電現象。當采樣器進入油層取樣時,它又收集了油中部分電荷而成為帶電體,提起時,若它與接地的罐口靠近,上述靜電感應和放電現象又將重演。
?
靜電的積聚和放電
當靜電產生后,由于容器內的油面上積聚的電荷亦可通過油品向接地的四壁流散,但汽油、柴油等石油產品本身存在著導電性能差和對地電容,所以靜電電荷積累是必然的。
靜電除流散外,還以放電進行消散,當靜電積累到一定程度會在空間放電。放電有電暈放電、刷形放電和火花放電三種形式。電暈放電能量小而分散,引起火災的幾率較小。刷形放電因放電不集中,所以釋放的能量也較小,但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比電暈放電的災害幾率高。火花放電是兩極間的氣體被擊穿而形成通路,又沒有分叉的放電,這時電極有明顯的放電集中點,在瞬間內能量集中釋放,因而危險性最大。
靜電災害是在一定條件下造成的,靜電作為火源引起爆炸和燃燒的可歸納為四點:
(1)有產生靜電的來源;
(2)靜電得以積聚,并達到足以引起火花放電的靜電電壓;
(3)靜電放電的能量達到爆炸性混合物的最小引燃能量;
(4)靜電放電火花周圍必須有爆炸性的混合物存在。從理論上講,只要消除其中一個條件就可預防靜電事故。但油品在裝卸、儲運過程中,靜電荷的產生、積聚、作業場所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等是客觀存在的,因此只有采取措施抑制靜電荷的產生、積聚,消除放電火花間隙,加強作業場所的管理,降低爆炸性混合物濃度。
靜電火災爆炸故障樹分析
故障樹分析方法(FTA)是一種圖形演繹法,是從結果到原因描繪事故發生的有向邏輯樹分析方法。這種樹是一種邏輯分析過程,遵從邏輯學演繹分析原則(即從結果到原因的分析原則)。把系統不希望出現的事件作為故障樹的頂事件,用邏輯“與”或“或”門自上而下地分析導致頂事件發生的所有可能的直接原因及相互間的邏輯關系,并由此逐步深入,直到找出事故的基本原因,即為故障樹的基本事件。通過油品靜電故障樹分析,可找出系統存在的薄弱環節,然后進行相應的整改,從而提高油庫系統的安全性。1、油品靜電火災爆炸故障樹分析圖
通過對故障樹的分析,靜電火花和油氣達到火災爆炸濃度構成了油品靜電火災爆炸事故的要素。構成油氣達到火災爆炸濃度的三個基本事件*1、*2、*3是單事件的最小徑集,其結構重要系數最大,是油品燃爆事故發生的重要條件。由于油氣揮發是一個自然過程,只要有揮發的空間,油氣自然存在。因此一方面要保證作業區內通風狀況良好,另一方面可采用氣體濃度報警儀對可能泄漏場所油氣混合氣的濃度進行監測,一旦接近危險極限即報警,使管理人員立刻采取相應的安全對策措施。*4也是單事件的最小徑集,因此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在危險區域內產生靜電放電。油品在裝卸儲運過程中應避免產生靜電積聚,或盡量減少靜電產生和積聚。為了保證油品靜電導除,接地導體的接地應良好,應使防靜電接地裝置和接地線等處于正常的工作狀態,接地電阻應達到要求。再者應盡量避免進入作業區的人員通過人體靜電放電,特別是作業人員應穿上不產生靜電的服裝和把人體作業時產生的靜電及時導走。
?
消除靜電危害的措施
通過以上分析,油品作業過程中防靜電措施主要有四個方面:減少靜電產生;促進靜電流散;避免火花放電;加強安全管理。
1、減少靜電產生
(1)控制流速。油品流速愈高,則產生的靜電量也愈大,因此控制流速是減少靜電產生的有效措施。一般要求灌裝油初速度限制在1m/min左右,待油管出口被浸沒以后,可適當提高流速。
(2)控制油罐車卸油方式。如果油罐是從頂部噴濺卸油,油品必然沖擊罐壁,攪動罐內油品,同時加速油品蒸發、霧化,使容器內油品的靜電量急劇增加。采用潛流式灌裝油代替噴濺式灌裝油,可以減少沖擊、噴濺。加油站要求必須密閉卸油,即進油管應距離油罐罐底不大于0.2m,以減少靜電量的產生。
(3)減少油品與高起電材質劇烈摩擦。電導率很低的高分子聚合物、絲綢、水、雜質、空氣等都是高起電材質。禁止在加油管口、加油槍口加裝綢套進行過濾。輸油前,注意排放輸油系統的水分和雜質,吸入口系統的連接和填料應密封,不讓空氣吸入。不要用高起電材質制作輕油容器和輸油管,不能用非導電的塑料桶裝汽油。
(4)人體靜電防護。操作人員在危險場所頻繁作業和接觸設備,可能由于帶電會造成事故。人體穿著的內外衣,由于材料不同,在穿、脫情況所產生的靜電也有差異。人體穿著的內外衣為化纖織品或毛織品產生的靜電最高,放電可能引燃引爆爆炸性混合氣體的機遇較多。因此,在危險場所應避免穿化纖衣服,應穿著防靜電服,或棉織品的衣服;在加油站勿用化纖和絲綢類紗布去擦試加油機、油罐口、量油口等;在爆炸危險場所設置座椅,也勿選用人造革或化纖類作靠墊的座椅;在爆炸危險場所,工作人員嚴禁穿脫衣服,不得梳頭、拍打衣服。
2、促進靜電流散
(1)靜電接地與跨接。金屬儲罐、泵房工藝設備、輸油管線、鶴管等均應可靠地接地。地上或管溝敷設的輸油和輸氣管道的始端、末端和分支處應設防靜電接地裝置。卸車場地,應設用于罐車卸車時用的防靜電接地裝置,為卸油設施跨接的靜電接地裝置。油罐測量孔應有接地端子,以供采樣器、測溫盒、導電繩子等接地。需接地的設備應與接地干線或接地體直接相連,不得彼此串聯。接地電阻不大于100Ω,容量大于50m3油罐接地點不應少于二處。油品的輸油、輸氣管道的法蘭接頭、膠管兩端、閥門等連接處應用金屬線跨接。
(2)其他導靜電措施。其他措施主要有汽車油罐車采用導電橡膠拖地帶,以消除油罐車運輸途中產生的靜電;在可能產生靜電危險的危險場所的入口處設置人體導靜電的接地柱,以消除人體靜電;場地噴水,增加濕度;在儲油罐進口設靜電緩和器;油料中加靜電添加劑;在油罐車裝卸系統消靜電器等。
3、避免或減少靜電放電機會
靜電產生也往往伴隨著靜電流散,如果自然流散就不會形成危害,但以火花放電的形式流散,就具有很大的危險性,因此避免形成或減少放電的機會,也是防止靜電災害的措施。
(1)金屬設備進行電氣連接并接地,相鄰設備形成等電位。罐、管、泵都有良好接地,與零電位大地相通,使他們彼此間成為等電位,則無發生電火花可能。如設備、管道用金屬法蘭連接時、鐵軌和鶴管之間、灌桶間的灌桶嘴和灌裝油桶之間等都必須設置跨接線,汽車油罐車和灌裝油管路之間應設置臨時夾(卡),使之成為導靜電通道。
(2)油品靜置,正確選用檢測工具。儲油容器內的靜電來源主要由油品輸送過程中,油品同管道摩擦,泵、閥門及過濾器等部位能產生大量的靜電,流入儲罐中后,在儲罐中產生靜電,靜電電位隨裝卸結束后逐漸下降。因此為防止靜電事故的發生,對剛進油和運輸后的容器進行檢測作業時,油品需靜置一段時間,保證容器內靜電荷泄漏后,方可進行檢尺、測溫、采樣等作業。測溫盒和采樣器必須用導靜電的繩索,并與罐體進行可靠連接。油罐的測量口應當設置銅(鋁)護板、導尺槽、接地端子。檢尺時,測尺應沿尺槽下放上提,測量過程中應將護板蓋好。嚴禁使用化纖布擦試測量、取樣、測溫器具。
4、防靜電危害的安全管理
(1)進行防靜電危害安全教育。必須對全體工作人員進行防靜電危害安全教育,在業務培訓中安排相應的培訓內容。規章制度、設備檢查都要有防靜電方面的具體內容。
(2)建立防靜電設施檔案。繪制各場所靜電接地分布圖,詳細記載接地點的位置、接地體形狀、材質、數量和埋設情況等。所有防靜電設施、設備必須有人負責定期檢查、維修,并建立設備檔案。
(3)檢查測試。每年春、秋季應對各靜電接地體的接地電阻進行測量,并建立測量數據檔案。若接地電阻不合格,應立即進行整改。
導致油品燃爆的因素雖然很多,但只要嚴格執行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操作規程,并采取相應安全技術措施,預防油品燃爆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篇3:煤礦預防粉塵危害操作制度
粉塵對人體的危害巨大,長期接觸產生粉塵的作業人員,因長期吸入粉塵,使肺內粉塵積累逐漸增多,當達到一定數量時即可引發塵肺病。長期接觸產生粉塵作業地點的人員必須加強防護。
一、上崗條件
第一條接觸產生粉塵的作業人員必須了解粉塵對人體產生的危害,上崗必須經過不少于6個小時的專業培訓,考試合格,方可上崗作業。
二、安全規定
第二條上崗人員必須配帶防塵口罩。
第三條必須實行現場交接班制度,對防塵設施、設備進行全面檢查,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三、正規操作
第四條進入作業地點必須帶好防塵口罩。
1、采掘作業
⑴打眼時必須實施濕式打眼,同時開啟防塵水幕。
⑵放炮使用水炮泥,放炮時開啟防塵水幕,放炮后及時沖刷煤壁、巖幫和爆落的煤矸。
⑶裝煤、矸石時必須灑水。
2、其他作業
各轉載點、溜煤眼運煤、放煤時必須開啟噴霧。
四、其他規定
第五條各工作地點工作結束時方可關閉水幕或噴霧,離開產生粉塵地點,進入新鮮風流中,方可摘掉防塵口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