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素危害環境保護措施
生產環境中的物理因素包括:氣象條件,如氣溫、氣濕、氣流及氣壓;電磁輻射,如*-射線、γ-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激光、射頻和微波輻射;噪聲和振動等。
物理因素對人體的作用,在正常條件下(如強度低、劑量小或作用時間短)對人體無害,有些還是維持人體器官生理功能所必須的條件;當強度、劑量超過一定限度或接觸時間過長,則會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引起病損。在一般情況下多為功能性損害,脫離接觸后可恢復,但嚴重時可產生永久性的不可恢復的損害。
(一)高溫作業的勞動保護管理
工作地點具有生產性熱源,其平均濕球黑球溫度(亦稱WBGT指數,℃)等于或大于25E的作業稱為高溫作業。高溫作業可分為三種類型:
第一種,高溫、強輻射型作業,如冶金工業的煉焦、煉鐵、鑄造、鍛造,火力發電的鍋爐間等。
第二種,高溫、高濕型作業,如造紙、印染等行業。
第三種,夏季露天作業,如南方夏季筑路、架橋作業等。
高溫作業時人體可出現一系列生理性改變,主要為體溫調節、水鹽代謝、循環系統、消化系統、神經系統、泌尿系統等方面的改變。
中暑是高溫環境下發生的急性疾病,按發病機理可分為熱射病、日射病、熱衰竭和熱痙攣。為使基層單位在職業病登記和報告中易于識別,在《防暑降溫措施暫行辦法》(1960年勞動部、衛生部、全國總工會聯合公布)中將中暑分為:①先兆中暑:在高溫作業過程中出現頭暈、頭痛、眼花、耳鳴、心悸惡心、四肢無力、注意力不集中、動作不協調等癥狀,體溫正常或略有升高,尚能堅持工作者。②輕癥中暑:具有前述癥狀,而一度被迫停止工作,但經短時休息,癥狀消失,并能恢復工作者。③重癥中暑:具有前述中暑癥狀,被迫停止工作,或在工作中突然暈倒,皮膚干燥無汗,體溫在40C以上或發生熱痙攣者。
為了防止在高溫作業中發生中暑,必須采取綜合性防暑降溫措施:
1.車間溫、濕度應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由于工藝要求濕度較高的車間,也應滿足相關標準。
2.進行合理的勞動組織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
3.加強宣傳教育,認真遵守高溫作業的各項管理制度。
4.改革工藝過程,改進生產設備和作業方法,改善高溫作業條件,合理布置熱源,盡量隔絕熱源。加強通風,降低車間溫度。
5.對高溫作業工人做好就業前、入暑前的體檢工作,對患有職業禁忌癥的工人,不得安排其從事高溫作業。
6.夏季供給合理的飲料和營養,合理使用個人防護用品。
7.做好中暑患者的治療工作。
(二)低溫作業的勞動保護管理
工作地點平均氣溫等于或低于5℃的作業稱為低溫作業。在低溫環境下工作時間過長,超過人體適應能力,體溫調節機能發生障礙,則體溫下降,從而影響機體功能,可能出現神經興奮與傳導能力減弱,出現痛覺遲鈍和嗜睡狀態。長時間低溫作業可導致循環血量、白細胞和血小板減少,而引起凝血時間延長,并出現協調性降低。低溫作業還可引起人體全身和局部過冷。全身過冷常出現皮膚蒼白、脈搏呼吸減弱、血壓下降;局部過冷最常見的是手、足、耳及面頰等外露部位發生凍傷,嚴重的可導致肢體壞死。
低溫作業的勞動保護管理包括以下幾點:
1.車間溫、濕度應符合《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冬季要有防寒、采暖設施,露天作業要有防風棚、取暖棚。
2.保持車間、個人衣著干燥,進行耐寒鍛煉,提供高熱飲食,采取多種防寒措施。
3.進行合理的勞動組織管理,合理安排工作時間與休息時間。
4.加強個體防護,使用個體防寒用品。
(三)噪聲作業環境的勞動保護管理
隨著工業的發展,噪聲的危害日趨嚴重。據統計,我國有1000萬工人在噪聲超標的環境中作業,其中10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職業性耳聾。
人們在強噪聲環境中暴露一段時間,會引起聽力下降,離開噪聲環境后,聽力可以恢復,此現象稱為聽覺疲勞。在強噪聲環境中如不采取保護措施,聽覺疲勞繼續發展,可導致聽力下降或永久性聽力損失。噪聲除影響聽覺系統外,還影響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消化系統等,造成神經衰弱、血壓不穩、腸胃功能紊亂等。
噪聲污染是一種物理污染,按產生的機制作業環境中的噪聲可分為:①機械噪聲:由機械的撞擊、摩擦、傳動而引起的,如紡織機、電鋸、沖床、破碎機等發出的噪聲。②空氣動力噪聲:由空氣壓力變動引起的,如鼓風機、空氣壓縮機、汽輪機等發出的噪聲。③電磁性噪聲:由電磁的空隙交變力相互作用而產生的噪聲,如發動機、變壓器發出的噪聲。
目前影響工人健康,嚴重污染環境的10大噪聲源是:風機、空壓機、電機、柴油機、紡織機、沖床、木工圓鋸、球磨機、高壓放空排氣和鑿巖機。這些設備產生的噪聲可高達120~130dBA。
對噪聲作業環境的管理措施主要有:
1.研制和選擇低噪聲設備,提高機械設備的加工精度和安裝技術,從而降低發生體的輻射聲功率。
2.改進生產工藝和操作方法,如用無聲焊接代替高噪聲的鉚接。
3.設立隔聲間,使工人與噪聲環境隔離。
4.縮短個人在高噪聲環境中的暴露時間,合理安排作業與休息時間。對接噪工人實行工種輪換制。
5.采用合理的個人防護用品。
6.制定并實施工廠聽力保護計劃。
(四)振動作業環境的勞動保護管理
接觸振動的作業和振動源主要有:①使用振動工具的作業,如鉚接、清砂、鍛壓、鑿巖、造型、搗固、鉆探、割據等,其振動源為鉚釘機、風錘、電鉆、鍛錘、電鋸、搗固機等;②研磨作業,如研磨、拋光、銑鏇等,其振動源為砂輪機、拋光機、銑床、鏇床等;③交通運輸的振動源,如汽車、火車、飛機等;④農業機械的振動源,如收割機、脫粒機、拖拉機等。
振動對人體的危害分為局部振動危害和全身振動危害。由于局部肢體長期受強烈振動而引起的肢端血管痙攣、上肢周圍神經末梢感覺障礙及、關節骨質改變為主要表現的職業病,稱為局部振動病。全身振動危害主要是引起周圍神經和血管功能的改變,如眩暈癥中的暈車、暈船。
在很多情況下,振動是不能全部消除或避免的,對振動的防護主要是減少和避免振動對作業人員的損害。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改進作業工具,對工具的重量、振動頻率、振動幅度進行改進和限制;
2.作業人員輪流作業;
3.采用合理的防護用品,如采用防振墊等,減少對作業人員的損害;
4.定期體檢,做好振動病的早期防治工作。
篇2:環境保護職業危害防治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對施工過程中的環境保護工作,減少職業危害因素,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病的發生,保護勞動者的健康及相關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結合本公司實際,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一、凡參與本公司建筑施工經營活動的各分公司、項目部、各施工現場,必須遵守本管理制度。
二、環境保護應遵循與經營管理協調進行,資源利用與保護相結合;統一監督管理與分工負責相結合,污染者承擔治理和損害補償責任的原則。
三、環境保護必須本著“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利用”的方針。
四、產生環境污染的施工現場,必須把環境保護納入工作計劃,把消除污染、改善環境、節約資源和綜合利用作為技術改造和經營管理的重要內容,建立環境保護崗位責任制,并作為年終考核內容部份。
五、施工項目中的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主管部門報批后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防治污染的設施必須經原審批環境影響報告書的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合格后,才能交付使用。
六、施工現場應當采取措施防治大氣污染,嚴格控制粉塵排放,加強對動力廢氣、機動車尾氣、化學品惡臭、電焊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排放的管理工作。
七、向大氣排放污染物必須采取措施防止周圍環境受到污染,不得超標排放動力廢氣、粉塵、煙塵、惡臭等。
八、禁止在人口集中地區露天焚燒瀝青、油氈、橡膠、塑料、皮革、垃圾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煙塵和惡臭氣體的物質。
九、對產生噪聲和振動的機械設備,以及其他噪聲源,應當采取消氣防振措施,其噪聲和振動的排放,必須符合排放標準。
十、在居民區、文教區、療養區的施工現場,禁止夜間及午間產生超放標準的噪聲、振動源,若確需在夜間及午間作業的必須報經所在地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并予以公告,接受群眾的監督。
十一、施工現場的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要做到分類收集、綜合利用和無害化集中處理。對按指定地點傾倒固體廢棄物和生活垃圾,應采取以填埋方式處理,并要有效的防水層及防滲透措施。若以焚燒方式處理,應配有消煙除塵設施,做到達標排放,防止產生二次污染。
十二、對可能發生污染的施工作業現場,應當采取措施,加強防范。對已造成污染事故的,必須立即采取措施,控制和消除污染,及時通報可能受到危害和影響的周圍群眾。同時向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主管環境保護的行政部門報告,并接受調查處理。
十三、建筑施工現場環境保護、預防職業病的技術措施:
(一)防塵技術措施
1、水泥除塵措施
(1)移動攪拌機除塵,采用通風除塵系統,在拌筒出料口安裝活動膠皮護罩,在拌筒上方安裝吸塵罩。
(2)水泥制品廠攪拌站除塵,在進料倉上方安裝水泥、沙料粉塵除塵器。
(3)高壓靜電除塵,應用于水泥料斗上方安裝吸塵罩,吸取懸浮在空氣中的塵粒,通過靜電處理。
2、木屑除塵措施
在每臺加工機械塵源上方或側向安裝吸塵罩,通過風機作用,將粉塵吸入輸送管道,再送到蓄料倉內。
3、金屬除塵措施
鋼、鋁門窗的拋光(砂輪打磨)作業中,一般多采用局部通風除塵系統,應在打磨臺工人操作的側方安裝吸塵罩,通過道管物含有金屬粉塵的空氣輸送到室外,進行靜化排放。
(二)防毒技術措施
1、防止鉛毒的技術措施:根據國家標準規定空氣中鉛的最高允許濃度為:鉛煙0.03mg/m3;鉛塵0.05mg/m3;凡超過均應采取防護技術措施。
(1)充電的防毒措施:采用抽風機或鼓風機將鉛塵、鉛煙、鉛蒸氣抽至室外,進行充電靜化處理后,向空中排放,也可設置水池進行凈化,蓄集處理鉛塵。
(2)消除鉛源,以無毒、低毒的物料代替鉛丹,是消除鉛危害的根本措施,采用塑料管代替鉛管,利用JQ-1型常溫無渣磷化液代替防銹漆(紅丹漆)。
2、防止錳毒的技術措施:國家標準規定空氣中錳的最高允許濃度為0.02mg/m3,凡超標者,均應采取防護措施。
(1)集中的焊接物所或室內焊接物所,應采取機械抽風系統,即在每個焊接作業點上方設置吸煙塵罩,將錳煙吸入管道,經過濾凈化后再排放。
(2)分散焊接點,設置移動式錳煙除塵器,隨時將吸塵罩設在焊接作業人員上方及對吸走焊接時錳煙塵。
(3)現場焊接作業場狹小、流動頻繁,每次焊接作業時間短,難于裝置排毒設備,應選擇上風方向進行操作。
(4)在氣柜、球罐、攪拌筒內等密閉場所內焊接,極易發生錳急性中毒,應采用臨時監護抽風措施,降低錳煙塵濃度,盡量減少作業人員與錳塵的接觸時間。
(5)加強個人防護措施。一般使用口罩等常用防護用品外,如遇通風不易解決的場所,應采用通風焊帽等特殊防護用品。
(6)改革工藝和改進焊接材料,采用無毒或少毒材料制造焊接材料。
3、弧光輻射的防護:為了保護作業人員的眼睛不受電弧的傷害,焊接時,必須使用鑲有特制防護眼鏡片的面罩,根據焊接電流強度和個人眼睛情況,選擇吸水式濾光鏡片或反射式防護鏡片。
為了防止弧光灼傷皮膚,焊工應穿好工作服,戴好手套和鞋蓋等,工作服要求平整,反射系數大的紡織品制作。決不允許卷起袖口,穿短袖衣及敞開衣領等進行電弧焊操作。
4、防苯毒的措施,國家標準規定,空氣中苯的最高允許濃度為:苯40mg/m3以下,甲苯100mg/m3以下。
(1)噴漆工藝可采用密閉噴漆間,作業人員在噴漆間外操縱微機控制,減少人體的直接接觸苯毒辦法。
(2)通風不良的地下室,消防水池內涂刷各種防腐涂料或環氧樹脂防水材料等作業,必須根據場地情況,采取多臺抽風機把苯毒氣排出室外,以防止急性苯中毒。
(3)施工現場油漆配料房,應改善自然通風條件,減少連續配料時間,防止發生苯中毒和鉛中毒事故。
(4)涂刷冷瀝青,凡在通風不良的場所,或容器內涂刷冷瀝青時,必須采用機械通風,送氧及抽風措施,不斷稀釋空氣中的毒物濃度,不得只送風不抽風,以防造成因毒氣“滿溢”而無法排出,產生中毒。
(三)防止噪聲危害的技術措施
根據我國工業噪聲標準規定,凡新建、擴建、改建的工程建設施工中允許噪聲在85αB,若超過應采取以下技術措施。
1、消聲:應在各種通風機、壓縮機、鼓風機等進排氣口處裝置消聲器。
2、吸聲:可在室內用多孔材料安裝在墻面及天棚的表面上,或制成尖錐形式懸掛于棚頂或裝放在墻上,或利用共振原理采用多孔板制成的防噪聲墻壁。
3、隔聲:采用單層或雙層隔音板,也可用橡膠、高分子涂料涂在金屬薄板上,形成阻尼互相錯動,來達到封閉、隔絕噪聲的目的。
(四)防止振動危害的技術措施
1、隔振:安裝具有彈性性能的隔振裝置,使振源產生的大部份振動波被隔振裝置所吸收。如用金屬彈簧,隔振墊、橡膠墊、軟木墊、樹脂玻璃纖維板、毛氈等制作的隔振器。
2、改革生產工藝,推行新工藝、新技術減少振動的危害性。
3、有些手持振動工具、振動器,應把手柄包扎泡沫塑料等隔振墊,作業時應戴好專用的防振手套。
十四、防止職業危害的綜合措施
(1)根據危害的種類、性質、環境條件等,有針對性的發給作業人員有效的防護用品、用具,也是防止或減少職業危害的必要措施。如配合電焊作業的輔助人員,必須配戴有色護眼鏡,防止電光性眼炎;在噪聲環境下作業人員必須配戴護耳塞(器);從事有粉塵作業的人員戴紗布口罩,如達不到濾塵目的,必須配戴過濾式防塵口罩,從事苯,高錳作業人員,必須配戴供氧式或送風式防毒面具;從事有機溶劑、腐蝕劑和其他損壞皮膚的作業,應使用橡皮或塑料專用手套,不能用粉塵過濾器代替防毒過濾器,因為有機溶劑蒸氣,可以直接通粉塵過濾器等等。
(2)對于從事粉塵、有毒作業人員,應在工地設置淋浴設施,工人下班必須淋浴后,換上自己服裝,以防止工人頭發和衣服上的扮塵、毒物、輻射物帶回家中,危害家人健康。還應將有危害作業人員的防護服,每天集中洗滌干凈,使每次從事有害作業前均穿上干凈的防護用品。
(3)嚴禁工人在有害作業場所內吸煙、吃食物,飯前班后必須先洗手,漱口,嚴防有害物隨著食物進入體內。要加強衛生宣傳教育,做到有害作業場所,每天要搞好場內清潔衛生。
(4)定期對有害作業職工進行體檢,凡發現有不適宜某種有害作業的疾病患者,應及時調換工作崗位。
1)患有各種血液病、繼發性貧血(血紅蛋白在60%以下),肝臟病、胃病及十二指腸潰瘍、心血管疾病、活動性肺結核、神經精神系統疾病的,不宜從事鉛、四乙鉛作業。
2)患有各種神經精神病、肝膽病、腎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植物神經功能明顯紊亂的,不宜從事錳作業。
3)患有各種血液病、嚴重神經官能癥、肝脾臟疾病及未成年人不宜從事苯作業。孕婦和哺乳期婦女,應暫時調離苯作業。
4)各種活動性肺結核,慢性上呼吸道或支氣管疾病,嚴重心血管疾病,影響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不宜從事粉塵作業。
5)患有各種心血管器官性疾病的,不宜從事高溫作業。
6)患有各種聽覺系統疾病的,不宜從事噪聲作業。
十五、本管理制度,經公司董事會于二00二年十二月五日會議審議通過。
凡參與本公司從事施工現場管理的均應遵守執行,同時應依法接受環境保護監察部門的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