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塵肺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塵肺病危害因素控制措施

2024-07-14 閱讀 9116

1.塵肺病危害因素

生產性粉塵就是特指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并能長時間漂浮在空氣中的固體顆粒。隨著工業生產規模的不斷擴大,生產性粉塵的種類和數量也不斷增多,同時,許多生產性粉塵在形成之后,表面往往還能吸附其他的氣態或液態有害物質,成為其他有害物質的載體。生產性粉塵是污染作業環境的主要職業病危害因素之一,嚴重危害著勞動者的身體健康。

①非吸入性粉塵。又可稱做不可吸入粉塵,一般認為,空氣動力學直徑大于15μm的粒子被吸入呼吸道的機會非常少,因此稱為非吸入性粉塵。

②可吸入粉塵。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15μm的粒子可以吸入呼吸道,進入胸腔范圍,因而稱為可吸入粉塵或胸腔性粉塵。其中,空氣動力學直徑為10~15μm的粒子主要沉積在上呼吸道。醫學上的可吸入粉塵則具體指可吸入而且不再呼出的粉塵,它包括沉積在鼻、咽、喉頭、氣管和支氣管及呼吸道深部的所有粉塵。

③呼吸性粉塵。空氣動力學直徑小于5μm以下的粒子可到達呼吸道深部和肺泡區,進入氣體交換的區域,稱之為呼吸性粉塵。呼吸性粉塵在醫學上是指能夠達到并且沉積在呼吸性細支氣管和肺泡的那一部分粉塵。

2.工作場所粉塵控制標準

自1986年以來,為加強粉塵監測的科學管理,國家前后頒發了《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GB5748-85)和《生產性粉塵作業危害程度分級》(GB5817-86),這對指導實際監測工作,正確地、科學地評價作業場所的粉塵危害程度,起到重要作用。國家衛生部頒布的GBZ2-20**《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將分散公布的50余種粉塵容許濃度匯于一表之中,統一用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C-TWA)和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C-STEL)代替了原來的最高容許濃度(MAC),這是一項重大改革。

衛生部頒布的GBZ2-20**《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礦山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容許濃度。

塵肺病人肺灌洗后原則上不能再接塵,如肺灌洗后再接塵,應在3~5年后再次灌洗,以去除肺內殘留粉塵,鞏固療效編輯推薦:肺灌洗術后注意事項

3.現場粉塵檢測合格率低

煤礦生產過程中,一是作業環境差,粉塵濃度普遍超標;二是接觸粉塵工人多,患病人數總量大。隨著采煤機械化水平的提高,井下工作面的粉塵濃度也越來越大,其中采煤工作面的產塵量占井下總產塵量的60%。如何采取有效的防塵措施,降低采煤工作面粉塵濃度,對于我國煤礦來說已是迫在眉睫的問題。

開灤集團唐山礦工作面產塵量較大,根據現場實測數據,割煤時工作面下風向粉塵濃度最大處濃度為800mg/m3左右,最大時可達到1000mg/m3,移架和放頂時也分別達到200mg/m3和100mg/m3以上。從長期的測塵紀錄看,綜采工作面的平均粉塵濃度為200mg/m3左右,已經大大超過了國家標準。荊各莊礦煤質較軟,但綜采工作面采煤時粉塵濃度最大也可達到200mg/m3以上。

山西煤礦安全監察局對大同、西山、陽泉等國有重點煤礦的粉塵檢測表明,采煤、掘進和開拓工作面總粉塵測點合格率僅為16.05%,呼吸性粉塵測點合格率僅為9.87%。國有重點煤礦尚且如此,地方煤礦和鄉鎮煤礦的情況就更加嚴重了。很多鄉鎮煤礦根本就沒有檢測數據。

4.職業病防治存在的問題

一是企業在職業病防治方面的主體責任落實不到位,對塵肺病認識不到位,一些企業不認真實施技術、個體防護和管理三位一體的塵肺病前期預防和勞動過程中的防護和管理。二是地方政府職業病監管不到位,導致大量勞動者接觸職業病危害物質,職業病危害前期預防沒有得到有效落實。三是監管體制尚未理順,對塵肺病監督執法力度薄弱,對職業病危害嚴重的企業懲處不力,在安監系統上還沒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職業衛生監查體系,尤其在基層,職業衛生監查機構設置不到位,缺少職業衛生檢測技術,執法部門缺乏有效協調配合。四是職業病防治機構力量薄弱,機構改革后,職業病防治機構建設受到沖擊,原職防機構大多一分為三,分別進入疾病控制、監督和綜合醫院(職業病臨床部分),職業衛生服務供需矛盾突出。五是勞動用工管理和社會保障尚不完善,尤其是在農民工的用工管理和社會保障問題上。

篇2:塵肺病職業危害防治實施規定

為保障勞動者在生產勞動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預防事故和職業危害。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依靠科技進步,實行科學管理。加強安全教育。提高勞動者技術素質和健康保障群策群力,消除和制止危及勞動人身安全與健康的一切不良條件和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和國家有關勞動保護的規定,結合本公司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一條公司安全組織機構及工會組織應當加強對塵肺病防治工作的領導、督促、檢查。

第二條必須貫徹預防為主的工作方針,嚴格執行國家防止粉塵危害的有關規定,錄取工藝改革,濕開式作業,密閉塵源,合理抽風等防塵措施,推廣使用無塵或者低塵的技術、設備,使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達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禁止在沒有防塵設施的作業環境中進行敞開式干式粉塵作業

第三條安排防塵經費,專款專用,進行技術改造,改主設備必須編入設備臺帳,列入維修計劃,保持正常運轉。

第四條新建、改建、擴建、續建有粉塵作業的工程項目,防塵設施必須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審批。

第五條作業場所的粉塵濃度超過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又沒有進行治理,嚴重影響職工安全健康的職工有權拒絕操作。

第六條衛生行政管理部門負責對粉塵作業場所職業衛生標準執行情況進行監察,負責職工健康監護,塵肺病診斷、治療、療養的監督

第七條勞動行政部門負責對粉塵作業場所有關預防和治理粉塵危害的工程技術,組織管理措施及其效果改進進行監察

第八條工會組織負責塵肺病防治工作的群眾性監督協助單位開展防塵工作,教育職工遵守防塵規章制度

第九條按國家有關規定定期對作業場所空氣中的粉塵濃度和防塵工程技術及效果進行檢測,檢測結果按規定向主管部門和勞動、衛生和工會組織報告,并向職工公布。

第十條對從事粉塵作業的職工進行就業前體檢和就業后定期健康檢查,并建立健康檔案。從事電焊作業、工程施工的接塵職工每兩年體檢一次,已經確診為塵肺病或者經體檢發現為可疑塵肺病的接塵職工,每年體檢一次

第十一條患有下列職業禁忌病的人員不得從事粉塵作業

1活動性肺結核病

2慢性肺部疾病,嚴重慢性上呼吸道疾病和支氣管疾病

3顯著影響肺功能的胸膜、胸廓疾病

4較嚴重的心血管系統疾病

5醫學上認為不宜從事粉塵作業的疾病

第十二條塵肺病由省衛生行政部門批準的塵肺病診斷鑒定組集體診斷。確診為塵肺病的,按照國家有關職工工傷與職業病致殘程度鑒定標準,提出勞動能力鑒定意見,記入《職業病診斷證明書》,調離粉塵作業崗位,并根據塵肺病期和病情給予治療和療養

第十三條認真執行本辦法,在塵肺病防治、管理工作中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第十四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視情節輕重,給予警告,扣發資金處罰

1未對粉塵作業職工進行定期健康檢查的

2安排職業禁忌癥人員從事粉塵作業的

3強令塵肺患者繼續從事粉塵作業的

4安排未成年人從事粉塵作業的

5擅自挪用防塵設施經費的

6任意拆毀防塵設施,致使粉塵危害加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