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呼吸防護裝置適用性規范

呼吸防護裝置適用性規范

2024-07-14 閱讀 5440

呼吸防護用品的使用環境分兩類,第一類是所謂的IDLH(ImmediatelyDangeroustoLifeandHealth)環境,IDLH環境會導致人立即死亡,或喪失逃生能力,或導致永久健康傷害。第二類是非IDLH環境。IDLH環境包括以下幾種情況:

a)空氣污染物種類和濃度未知的環境;

b)缺氧或缺氧危險環境;

c)有害物濃度達到IDLH濃度的環境。

有害物的IDLH濃度并非職業接觸限值,而是GB/T18664附錄B中提供的317物質的IDLH濃度,使用時必須參考標準。

對應于所有應急響應的現場使用,GB/T18664規定,IDLH環境應使用正壓全面型SCBA。

C級防護所對應的危害類別為非IDLH環境,允許使用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選擇過濾式防護用品時必須確知有害物種類和濃度,有害物濃度不得達到IDLH濃度,而且不能缺氧。各類過濾式呼吸防護用品的防護等級也各不相同,GB/T18664對各類呼吸器規定了指定防護因數(APF,assignedprotectionfactor):

半面罩:APF=10

全面罩:APF=100

負壓式PAPR半面罩:APF=10

負壓式PAPR全面罩:APF=100

正壓式PAPR全面罩:1000

正壓式PAPR半面罩:APF=50

正壓式PAPR松配合面罩:APF=25(松配合面罩也稱開放型面罩,一般在下巴部位采取非密合的方式,便于氣體從臉側面和下巴處排出)(參見圖)。

正壓式PAPR配送風頭罩:APF=200至1000(送風頭罩在面部區域沒有排氣通道,靠頸箍或內胸襯,將排出氣體從頸部以下排出,具體送風頭罩的APF需要咨詢制造廠家)。

APF=10的概念是,在呼吸器功能正常、面罩與使用者臉部密合的情況下,預計能夠將面罩外有害物濃度降低的倍數。例如自吸過濾式全面罩一般適合于有害物濃度不超過100倍職業接觸限值的環境。安全選擇的原則是,選擇APF大于危害因數的呼吸器。危害因數用于評價現場有害物濃度水平,危害因數=現場有害物濃度/該有害物安全接觸限值濃度。危害因數>1說明存在呼吸危害,APF>危害因數說明使用者實際接觸的有害物濃度低于安全接觸限值,屬于安全水平。

對過濾式呼吸器,要根據現場有害物的種類、特性、濃度選擇面罩種類及適當的過濾元件。當有害物種類不詳或不具有警示性或警示性很差,以及沒有適合的過濾元件時,就不能選擇過濾式呼吸防護。

根據應急響應現場可能遇到的有害物CBRN,一般地,微生物、放射性和核爆物質(核塵埃)以及一般的粉塵、煙和霧等,應使用防顆粒物過濾元件,但需要在過濾效率等級方面和過濾元件類別方面加以區分,過濾效率選擇原則是,致癌性、放射性和高毒類顆粒物應選擇效率最高檔,微生物類至少要選擇效率在95%檔,類別選擇原則是:如果是油性顆粒物(如油霧、瀝青煙、一些高沸點有機毒劑釋放產生油性的顆粒等)應選擇防油的過濾元件,如果作為應急響應配備,P100級過濾元件具有以不變應萬變的能力。如果顆粒物還具有揮發性,還必須同時配備防護對應氣體的濾毒元件。

呼吸防護用品的有效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提供潔凈呼吸空氣的能力,隔絕面罩內潔凈空氣和面罩外部污染空氣的能力,后者依靠防護面罩與使用者面部的密合。判斷密合的有效方法是適合性檢驗,GB/T18664附錄E中介紹了多種適合性檢驗的方法。每種適合性檢驗都有適用性和局限性,一般定性的適合性檢驗只能適合半面罩,或防護有害物濃度不超過10倍接觸限值的環境,定量適合性檢驗適合適合各類面罩。由于不需要密合,開放型面罩或送風頭罩的使用不需要做適合性檢驗。

適合性檢驗不是檢驗呼吸防護面具的性能,而是檢驗面罩與每個具體使用者面部的密合性。一般在呼吸防護面罩的檢驗認證過程中,依據標準對面罩進行有關密合性的檢驗。在選擇面罩時,首先可以根據每款面罩提供的號型,根據臉形大小進行粗略選擇,然后再借助適合性檢驗確認能夠密合。

適合性檢驗中需要借助某些試劑(顆粒物或氣體),通過檢測或探測面罩內外部濃度,判斷面罩能夠將面罩外檢測試劑濃度降低的倍數。以定性適合性檢驗為例,借助噴霧裝置,將經過特殊配比諸如糖精(甜味)或苦味劑液體噴霧,在確認使用者能夠嘗到試劑味道的前提下,依靠使用者對檢驗噴霧的味覺,判斷面罩內是否能夠嘗到噴霧,如果嘗不到,一般可以判斷面罩是否密合。如使用者在適合性檢驗中能夠嘗到味道,說明兩種可能性,一是面罩型號不適合,二是面罩佩戴或調節方法不當。所以每次檢驗失敗都提供第二次機會,通過調節頭帶松緊、面罩位置、鼻夾松緊等再重復檢驗。如果仍然有味道,說明該使用者應選擇其它型號或品牌的防護面具了。定性適合性檢驗設備比較簡便,實施比較方便。對需要使用全面罩的情況,需要依靠定量適合性檢驗來判斷面罩的適合性,建議聯系面罩供貨商提供有關服務。根據GB/T18664的要求,適合性檢驗應在首次使用一款呼吸防護面罩的時候做,以后每年進行一次。適合性檢驗應由提供呼吸防護用品的單位提供。

篇2:安全裝置防護用品器具管理制度

1目的與適用范圍為加強安全裝置和防護用品(器具)管理,保障作業員工身心健康和生產設備安全運行,制定本制度。

2術語2.1安全防護裝置:配置在生產設備上,起保障人員和設備安全作用的所有附屬裝置(如防護罩、安全閥、限位器、聯鎖裝置和報警器等)。2.2防護用品(器具):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免遭或減輕事故傷害或職業危害的個人隨身穿佩戴的起防護作用的用品(器具)。

3職責3.1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對廠安全裝置和防護用品(器具)的管理情況進行監督。3.2車間負責所管轄區域內,安全裝置和防護用品(器具)日常監督管理,負責根據崗位作業環境和條件,合理配置必要的防護用品,并制訂出本廠的管理細則。

4安全裝置管理4.1各車間要對所屬的各種安全裝置進行日常檢查、維護保養。4.2技術開發部所屬安全裝置要建立各種安全裝置檔案,并納入檢修計劃,定期檢修。4.3安全裝置定期進行專業檢查和校驗。4.3.1設備主管部門要按有關規程對主管的壓力容器安全閥、行程限位器等機械設備安全裝置進行專業檢查和校驗。4.3.2電儀部門要按有關規程對各種繼電保護器和避雷裝置進行專業檢查和校驗,并建立檢查、校驗記錄。4.3.3電儀部門要按相關規程對分管轄區工藝過程中的溫度、壓力、安全聯鎖等裝置進行檢查、校驗,并建立相應記錄。4.4安全裝置不準隨意拆除、挪用或棄置不用。因檢修拆除的,所屬單位要將所管轄區域的安全裝置及時復原。

5防護用品(器具)管理5.1安全管理部部門根據崗位作業環境、條件(空氣中氧含量、接觸毒物類別、濃度等)、勞動強度及相關要求,選擇適宜的防護用品和器具、合理配置。5.2安全管理部建立防護用品和器具領用登記臺帳。5.3安全管理部負責防護器具的定期檢查和維護,檢驗維護后要加鉛封,作好記錄。5.4防護用具應存放在安全、便于取用的地方。5.5車間負責在本單位防護用具的存放、保管,發現缺少或損壞等情況,及時向安全管理部門反應。5.6安全管理部門負責對防護用具的日常管理、檢查和考核。

篇3:涉硫化工裝置硫化氫防護安全管理規定

本規定適用于中試提取的涉及硫化氫生產(產生)的化工裝置的硫化氫氣體防護的安全技術管理。

?第一章生產管理

第一條?存在硫化氫危害的新建、改建、擴建工程項目中,預防硫化氫中毒的設備、設施應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第二條?對伴隨有硫化物的生產工藝過程,應從原料硫化鐵含量的分析評估開始,在生產過程中生產環境和作業點的硫化氫濃度分析評估的基礎上,建立硫化氫分布等動態硫化氫分布圖,確定危險作業點和危險區域,制訂相應的生產技術方案及工藝、設備、安全管理措施。

第三條?因原料組分變化、工藝流程、裝置改造、操作參數發生變化可能導致硫化氫濃度超過允許含量時,生產、技術、設備和安全管理等主管部門應及時告知有關車間、班組或崗位其變更情況。主要裝置控制室應設置含原料硫或硫化氫含量動態顯示牌。

第四條?含硫污水應密閉送入污水氣提等裝置,集中進行處理,禁止排入其他污水系統。對可能含有硫化氫的酸性氣、廢氣應進行集中回收或焚燒處理,禁止將硫化氫氣體直接排入大氣。

保證脫硫裝置的正常運轉,做好設備、管線的密封,嚴禁含硫化氫氣體在作業場所隨意排放。

第五條?嚴格執行設備維護保養的規定和要求。對易腐蝕部位,應加強設備、管線的檢測和防腐。對不符合防止硫化氫中毒要求的生產、儲存設施、設備和作業場所應立即采取相應的治理措施。

第六條長期停工和暫不開工的,應進行化學清洗或鈍化處理,降低設備內的硫硫化氫含量,并采取氮氣保護等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防止因長期停工造成裝置嚴重腐蝕和設備損壞。

第七條?加快工藝技術和設備的革新改造,對所有含硫化氫介質的采樣、加料、分離、混合和輸送等作業應改為密閉方式,對易腐蝕材質進行升級,從根本上減少硫化氫的危害。

?第二章作業過程防護

第八條?可能發生硫化氫泄漏的單位應制訂相應的作業過程防護管理規定,并建立定期隱患排查整改制度。

定期對可能存在硫化氫的作業場所進行硫化氫濃度監測、分析評估,并將結果存檔和向作業人員公布。企業的監測儀器及個體防護裝備應由專人管理并建立裝備檔案。

第九條?硫化氫濃度超過國家標準或曾發生過硫化氫中毒的作業場所,應作為重點部位,進行監控,并建立監控檢查臺帳。

第十條?在可能發生硫化氫中毒的主要出入口應設置醒目的中文危險危害因素告知牌,在作業的場所應設置醒目的中文警示標志。發生源多而集中,影響范圍較大時,按GB2893-20**規定可在地面用紅或紅黑間隔的斑馬線表示防止人員隨意進入的危險區域,涉及硫化氫的設備、管道上應涂刷提醒人們注意的黃色或黃黑相間的色環。

裝置內應設置風向標,風向標的設置宜采用高點和低點雙點的設置方式,高點設置在裝置最高處,低點設置在人員相對集中的控制室、休息室等區域。

第十一條?在可能有硫化氫泄漏的工作場所使用的固定式和便攜式硫化氫監測報警儀,其低位報警點均應設置在10mg/m3,高位報警點均應設置在50mg/m3。

現場需要24小時連續監測硫化氫濃度時,應采用固定式硫化氫監測報警儀。帶有聲光報警功能的顯示報警盤應設置在控制室或操作室,其聲音報警聲應有別于其他工藝連鎖報警,現場硫化氫檢測探頭的數量和位置按照有關設計規范進行布置。

所使用的監測儀器應經國家有關部門認可,并按技術規范要求定期由有檢測資質的部門校驗,并將校驗結果記錄備查。硫化氫檢測報警器的安裝率、使用率、完好率應達到100%。

在生產波動、有臭雞蛋樣等異味產生、有不明原因的人員昏倒及在可能存在中毒的部位活動(包括酸性水、瓦斯的逸出部位、排液口、采樣口,儲罐計量,地下敞開式、半敞開式坑、槽、罐、溝等區域)活動時,均應及時檢測。

第十二條?根據不同崗位的工作環境為作業人員配備適量適用的防護器材,定期檢查、維護,確保整潔完好,并制定使用管理規定。

當硫化氫濃度低于50mg/m3時可以使用過濾式防毒用具,在硫化氫濃度大于50mg/m3或發生介質泄漏、濃度不明的區域內應使用正壓式呼吸保護器具,供氣裝置的吸風口應置于上風側。裝置有多種型號過濾式防護用具時應在濾毒罐表面注明適用物質。

禁止任何人不佩戴合適的防護器具進入可能發生硫化氫中毒的區域,禁止在有毒區內脫卸防毒用具。

第十三條?如實告知從業人員在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上崗前和在崗期間要實行安全叮囑,提示安全措施并指導從業人員正確使用職業防護設備和用品。

第十四條?原則上不應進入工業下水道(井)、污水井、密閉容器,地下敞開式、半敞開式坑、槽、罐、溝等危險場所作業,如需作業時,應按《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規定》執行。

第十五條?進入含硫化氫介質的設備內作業前,應切斷一切物料,采取強制通風、氮氣吹掃、空氣置換、加裝盲板等,直至檢測合格;同時,須佩戴好防毒面具、通訊設備(對講機),系好救護帶(繩),落實好安全防護措施,在有人監護的情況下進行作業,保證整個作業期內始終處于安全受控狀態。現場作業人員應不少于兩名(一人作業,一人監護)。

第十六條?在含有硫化氫的儲罐(包括原料儲罐、中間產品和成品儲罐等)及含酸性氣、廢氣瓦斯介質及含硫化氫廢氣的設備上作業時,必需佩戴適用的防護器具,作業時應有人監護。

第十七條?硫化氫監測儀器在低位報警點發生報警時,作業人員應檢查泄漏點并準備防護用具。當高位報警點報警時,作業人員應佩戴防護用具方可進入作業現場并向上級報告,同時疏散下風向人員,禁止用火等作業,及時查明泄漏原因并控制泄漏。搶救人員進入戒備狀態。硫化氫濃度持續上升而無法控制時,應立即向地方政府報告并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疏散下風向居民。

?第三章人員培訓和健康監護

第十八條?在含硫化氫環境中的作業人員均應接受教育培訓,經考核合格,并經上崗前職業健康檢查合格后方可持證上崗。

培訓內容應包括有關硫化氫的基本知識,有關的安全操作規程和作業管理規定、硫化氫監測儀器及個體防護設備的使用和規定、急性硫化氫中毒的急救措施等。

每次培訓時間不少于24學時。每年復訓一次。各級主管和監護人員、高危作業人員(可能接觸高濃度硫化氫;進入設備、容器或其他有限空間)應進行相應安全知識培訓并取得上崗許可。

外來人員(含施工人員和非正式職工)應接受相關培訓并遵守本規定。

第十九條?貫徹《職業病防治法》、《使用有毒物質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國務院352號令)等法規規定,加強作業場所勞動保護工作,保證安全生產的投入,改善安全生產條件。

第二十條?對在含化氫環境中的作業人員應定期進行職業性健康檢查并建立健康監護檔案。

職業性健康檢查應由具有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

?第四章應急處理

第二十一條?可能存在硫化氫泄漏的單位應制定和建立應急救援預案和急救網絡,保證現場急救、撤離護送、轉運搶救通道的暢通,以便在最短的時間內使中毒者得到及時救治。對預案應定期演練,并及時進行修訂完善。

第二十二條?對突然停電等緊急情況,制定具體的應對方案和措施。處理緊急事故時,操作人員必須佩帶好個人防護用品,攜帶便攜式硫化氫報警儀;在現場工藝處置時應兩人或兩人以上進行操作,嚴禁一人進行處理。

第二十三條?發生硫化氫中毒時,救(監)護人員應佩戴上適用的防護用具,立即將中毒人員脫離危險區,到上風口對中毒人員進行現場人工呼吸或心肺復蘇術并送達有條件搶救的醫療單位,同時通知本企業或關聯的企業氣防站和周邊有關單位。

第二十四條?可能發生硫化氫中毒的作業場所,在沒有適當防護措施的情況下,任何單位和個人不應強制作業人員進行作業,同時作業人員有權拒絕該作業,并可直接向企業上級安全主管部門報告。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五條?本規定自印發之日起施行,凡未盡事宜及與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規定相抵觸的,按有關法律、法規和標準的規定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