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害辨識風險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
為準確辨識公司范圍內可能影響職業安全健康的危害,評價其風險程度并進行風險分級,以實施有效控制。?
2.適應范圍
本程序適用公司范圍內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
3.引用標準和相關文件
《目標指標及管理方案控制程序》?
集團公司制定的《法律法規清單》?
4.定義
5.管理職責
5.1管理者代表組織領導危害辨識及危險評價工作。?
5.2工程保證部組織施工生產安全工作中的危害辨識及評價評價工作。?
5.3保衛部負責消防、化學危險品管理、交通安全工作中的危害辨識及風險評價工作。?
5.4工程保證部負責機械設備安全工作中的危害辨識及風險評價工作。?
5.5工程保證部負責施工生產中噪音、粉塵危害的危害辨識及風險評價工作。?
5.6區域分公司及項目經理部參與本單位危害辨識。?
6.工作流程
識別危害(調查)?
風險評價?
確定重大危險?
確定過程
7.管理內容和方法
7.1準備?
7.1.1工程保證部組織成立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小組,組長由分管領導任命,組員由工程保證部、項目管理部、市政工程部和保衛部組成。?
7.1.2評價工作組組長根據被識別單位情況,對組員進行分工,由組員分別組織各單位開展識別和評價工作。?
7.1.3參加危害辨識和風險評論的主要人員應接受過專業培訓。?
7.2工作步驟?
按下列四個步驟進行危害辨識和風險評價:?
選擇活動、產品或服務;?
識別活動、產品或服務中的危害;?
對危害進行風險評價;?
確定重大風險。?
7.3選擇活動、產品或服務?
根據公司生產特點,從以下四個方面選擇活動、產品或服務:A原材料采購、貯存和運輸;?
設備運行、維護和保養;?
施工生產工藝(包括工業與民用建筑建筑施工、機電安裝、市政工程和裝飾工程);?
其它輔助活動。
7.4識別危害?
7.4.1公司范圍內的危害分為以下類別:?
管理類:包括設備、材料、勞動保護用品、化學危險品、施工組織設計、事故調查、培訓等內容;?
工業與民用建筑建筑施工、機電安裝、市政工程和裝飾工程類,應考慮:?
a)基礎施工:如土石方工程,擋土墻、護坡樁、大孔徑樁及擴底樁施工;?
b)腳手架作業、井字架與龍門架搭設;?
c)臨邊與洞口防護:如樓梯口、電梯口防護,預留洞口、坑井防護,通道口防護;?
d)木工房;?
e)油漆工程;?
f)塔吊、電梯拆裝;?
g)防水作業;?
h)電氣焊作業;?
i)高處作業:如攀登作業、懸空作業、吊籃作業。?
職業健康、消防、交通安全類;?
其他類別。?
7.4.2危害辨識的方法?
進行危害辨識時,可使用以下種或幾種方法的組合:?
A詢問與交流;?
B現場觀察;?
C查閱有關記錄;?
D獲取外部信息;?
E工作任務分析;?
F安全檢查表(SCL);?
G企業條件危險性評價;?
H事件樹;?
I故障樹。
7.5風險評價?
7.5.1風險評價的基本內容:?
A施工作業中的危害風險評價;?
B職業健康、消防、交通類危害的風險評價;?
C管理類不安全因素的風險評價;?
D其他類別的風險評價。?
7.5.2風險評價方法?
7.5.2.1風險評價的基本方法(直接判斷法)?
A不符合職業安全健康法律、法規和標準的;?
B相關方有合理抱怨和要求的;?
D曾經發生過事故,且未采取防范、控制措施的;?
E直接觀察到可能導致危險的錯誤,且無適當控制措施的;?
F采用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評價出的。
7.5.2.2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方法?
影響危險性的因素有以下三個方面:?
a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用L值表示)
分數值
發生事故或危險事件的可能性
10
完全可能預料
6
相當可能
3
可能,但不經常
1
完全意外,極少可能
0.5
可以設想,但絕少可能
0.2
極不可能
0.1
實際不可能
b人體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用E值表示)
人體暴露于危險環境的頻繁程度
10
連續暴露
6
每天在工作時間內暴露
3
每周一次暴露
2
每月一次或偶然暴露
1
每年幾次暴露在危險環境中
0.5
非常罕見地暴露
c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用C值表示)
分數值
發生事故產生的后果
經濟損失(萬元)
傷亡人數
100
≥1000
死亡10人以上
40
[500,1000]
死亡3~10人
15
[100,500]
死亡1~2人
7
[50,100]
多人中毒或重傷
3
[10,50]
至少一人致殘
1
[1,10]
輕傷
d危險性分值D:D=L×E×C
分數值
危險程度
>320
極其危險,不能繼續作業
160~320
高度危險,須立即整改
70~160
顯著危險,需要整改
120~70
可能危險,需要注意
<20
稍有危險,或許可能接受
7.6確定風險值?
7.6.1分析危險源在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和將來)、三種狀態(正常、異常和緊急)情況下的風險。?
7.6.2分析危險源導致危險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和帶來的后果,確定其風險。?
7.7風險分級?
7.7.1各單位辨識整理出本單位的危險源,填寫好《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調查表》并上報工程保證部,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工作小組進行匯總整理并進行評價。?
7.7.2評價小組根據評價結果確定出公司范圍內重大風險,形成《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記錄表》,填寫《重大危害因素清單》。根據公司實際,將D≥70的風險規定為重大風險,工程保證部組織相關部門對重大風險進行重點控制,制定目標、指標和管理方案,以降低風險損失。?
7.7.3風險控制?
a工程保證部應監督、協調各單位對發現的危險和評價出的重大風險進行有效控制;?
b存在重大風險的單位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對其進行控制,以減少企業的風險損失,保證職工的安全與健康;?
c對一般風險也應根據實際可能性通過運行要求加以控制;?
e工程保證部對風險控制的效果實施檢查。?
4.7.4《危害辨識與危險評價調查表》由各上報單位的主管領導審批,公司《重大危害因素清單》由管理者代表審批。?
7.8危害因素和重大危害因素的更新?
7.8.1工程保證部組織每年一次定期對公司的危害因素清單進行更新。此外,當公司生產經營業務有重大變化或法律法規要求變更時,工程保證部應組織相關單位重新進行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并更新有關的清單。?
7.8.2各單位實際工作中如發現有遺漏的風險項目未予辨識,應及時通知工程保證部按本程序要求進行評價和控制,并將新增的風險內容補充到有關的清單中。?
7.9風險控制的策劃?
7.9.1對已評價為重大風險的因素,應按《管理目標指標控制程序》實施后續的控制;對于其他危險因素中需加以控制的部分,工程保證部、項目經理部分別制訂運行控制措施實施控制。?
7.9.2每個項目在施工組織設計階段,應根據辨識出的危險危害因素,由項目經理部制定相應的安全技術措施。?
8.記錄
8.1《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調查表》BG-21-01?
8.2《危害辨識與風險評價記錄表》BG-21-02?
8.3《重大危害因素清單》
篇2: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OHS管理體系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危險控制計劃
組織應建立和保持危害辨識、危險評價和必要控制措施的實施程序,實施程序應包括:
――常規和非常規的活動;
――所有進入作業場所人員的活動;
――作業場所內的設施,無論是由組織還是由外部所提供的設施。
組織應確保在確立職業安全健康目標時,對這些危險評價的結果及控制的效果進行考慮,并將此文件化并保持最新。
組織所采用的危害辨識和危險評價的方法應該:
――依據其范圍、性質和時間安排進行確定,以保證其方法切實可行,具有可操作性;
――確定危險級別;
――與運行經驗和所采取的危險控制措施的能力相適應;
――為確定設備要求、明確培訓需求和開展運行控制,提供適宜信息;
――提供必要的監測活動,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1.理解要點
標準要求組織有一個或多個程序,程序的作用是便于辯識(確定)、評價危險因素,實施控制措施,特別是對重大危險因素。這一條強調的是對程序要求,不是對危險因素本身的要求。程序應能夠滿足確定危險因素及判斷其重要程度,并在出現新問題時及時更新,等要求。
對于尚未建立OHS管理體系的組織,首要的任務是進行初始評審,評審的目的是了解組織的OHS管理現狀。初始評審的內容包括:
法律、法規要求;
危險因素識別和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
對所有現行OHS管理活動與程序的審查;
對以往事件、事故調查以及糾正、預防措施的評價。
實施初始評審后,組織將對自己的活動、危險因素、法律、法規與其他要求及組織職業安全健康管理現狀做到心中有數,其中最重要的是危險因素,尤其是重大危險因素的確定和評價。
危險因素的考慮應包括:三種狀態、三種時態和七種類型。
三種狀態是:正常、異常和緊急狀態。組織生產過程許多是連續幾個月,甚至幾年運行生產的,是正常狀態。生產車間的開車、停機、檢修等情況下,危險因素與正常態有較大不同,屬異常狀態。緊急狀態則是發生火災、爆炸、洪水等情況。對可預見的緊急狀態,應有相應的計劃、措施,以保證其影響的最小化。
三種時態:過去、現在、將來。組織在對現場的、現有的危險因素進行充分考慮時,也要看到以往遺留的危險以及計劃中的活動可能帶來的危險性。組織要盡可能全面地考慮生產活動的各個方面,拓開思路,利用自己的影響力,使危險因素得到控制。
七種危險因素類型:(1)機械能;(2)電能;(3)熱能;(4)化學能;(5)放射能;(6)生物因素;(7)人機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危險控制措施包括:消除、限值、處理、轉移等。組織的OHS方針、目標和指標應建立在與其活動、產品或服務相關的重大危險影響的基礎之上,危險因素的辯識、評價本身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該過程也包括明確法律、法規的要求和組織自身業務發展、工藝更新、原材料替代及相關方要求等方面的影響,為此,OHSMS標準中明確提出要求組織及時更新這方面的信息。
常用的危險辯識、評價方法有:(1)安全檢查表;(2)預先危險分析(PHA);(3)故障類型及影響分析(FMEA);(4)危險可操作性研究(Hazop);(5)事件樹分析(ETA);(6)故障樹分析(FTA);(7)危險指數方法;(8)風險概率評價法(PRA)等。
2.審核要點
1)組織的活動中主要的危險因素是什么,是否已列出重大危險清單。
2)組織識別危險因素的程序是否正確,能否滿足和適應現場的生產需要。
3)組織的活動、產品和服務是否產生某些重大風險,有無進行風險分級。
4)組織是否具備新項目OHS預評價的程序。
5)組織的現場是否有特殊的OHS要求。
6)組織危險因素識別程序是否考慮了供應商和合同方的影響。
7)對活動、產品或服務的任何可能的更改或補充,將如何改變危險因素和與之相關的影響。
8)是否根據危險評價結果,制訂了具體的危險控制措施計劃。
9)如何考慮其影響、可能性、嚴重程度和頻次的情況來評價什么是重大事故因素。
10)如何監測危險辯識、評價、控制,保證實施的有效性和及時性。
篇3: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辨識評價控制程序
1.目的
識別本公司在生產經營過程中影響職業健康安全的危險源,評價風險因素,從而對其進行有效控制,并在新問題出現或其他情況時對其進行更新和持續改進。
2.范圍,
適用于本公司生產、經營、管理活動過程中的危險源識別、風險評價及更新。
3.定義
危害辨識:辨識危害的存在并確定其性質的過程。
風險評價:評價風險程度并確定其是否在可承受范圍的全過程。
4.職責
4.1辦公室、生產部負責組織公司各部門進行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辨識、評價與更新工作。
4.2其他部門按照程序要求辨識本部門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并進行初步評價。
4.3相關部門負責安全健康危害因素的處置。
5.管理規則及流程
5.1職業安全健康危害辨識評估和控制
5.1.1按職責分工,成立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對存在的職業安全健康危害進行辨識與評價。
5.1.2危害因素辨識的范圍必須覆蓋公司的生產作業活動全過程。
5.1.3辨識依據
1)國家、政府各部委頒布的政策、法規、標準、規定、條例等;
2)當地的地方法規、標準、規定、條例等;
3)認證機構和檢驗檢測機構的檢測及認證結果或反饋的信息。
5.1.4危害因素的辨識方法
1)直觀經驗法:a.對照、經驗法、b.類比方法。
2)系統安全分析方法:各部門根據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的要求,對本部門內生產作業活動的全過程進行分析、判斷,找出可能對職業安全健康不利影響的各類危害因素。
5.1.5評價依據:
1)國家和政府的法律法規、行業協會的規定;
2)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影響的范圍、嚴重程度、頻次;
3)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對社會影響和經濟影響的程度;
4)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對公司發展的影響程度;
5)社會、員工、投資方對職業安全健康的要求。
5.1.6評價方法
1)由職業安全健康管理委員會組織對潛在的危害因素進行評審;
2)職業安全健康風險評價采用“風險評價指數矩陣法”。
3)風險分類:不可接受的風險稱為重大風險,不希望有的風險稱為重要風險。
4)評價結果應形成《各崗位安全及職業危害風險評估報告》。
5)根據風險程度及公司能力和發展規劃,制訂相關的糾正或預防措施。
5.1.7當發生以下情況時,須對職業安全健康危害因素重新進行辨識與評價
1)有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的變更和增加時;
2)發生重大職業安全健康和環境污染事故后;
3)采用新工藝、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時;
4)第三方審核或監測提出新的要求時。
5.1.8風險控制措施
1)不需要評審即可接受的風險:不需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記錄;
2)有條件接受的風險:通過評審決定是否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如需要,應考慮投資效果更佳的解決方案或不增加額外成本的改進措施。同時,需要通過監測來確保控制措施得以維持。
3)不希望有的風險:應努力降低風險,仔細測定并限定預防成本,并應在規定時間期限內實施措施減少風險。在該風險與嚴重事故后果相關的場合,進行進一步的評價,以確定是否需要改進的長遠控制措施和當前簡易可靠的控制措施;
4)不可接受的風險:直至風險降低后才能開始工作。
1.相關文件
《現場安全與個人防護用品的選擇和使用管理程序》
2.表單
《各崗位安全及職業危害風險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