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熱載體爐安全操作規程

熱載體爐安全操作規程

2024-07-14 閱讀 3554

1、?適用范圍:本規程適用于YY系列全自動有機熱載體爐的安全操作及維修保養的作業指導。2、調試及運行熱載體爐使用應由質量技術監督部門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機構培訓考核合格的持證司爐工操作。熱載體爐必須在冷態和熱態調試結束后方可投入正式運行。2、1啟動前檢查熱載體爐起動前,必須詳細檢查,檢查項目如下:(1)?爐體、供熱系統及其附屬裝置全部組裝完畢,經檢驗和水壓試驗合格。(2)?檢查爐體內、外部,包括焊縫質量及爐內是否有遺留雜物。(3)?檢查主要安全附件、壓力、溫度儀表等是否符合有關要求。(4)?煙箱蓋是否嚴密,排煙系統是否暢通,接口密封性要良好。(5)?檢查線路電壓是否符合要求,各用電設備、開關是否正常。(6)?對系統的附屬設備進行檢查。2、2爐體管路的清洗安裝完畢并檢查合格后,爐體和管路內應進行清洗,清洗液用YD——5常溫清洗劑用0.6~0.7%的苛性鈉液,用泵循環洗液連續沖洗直至排出液不帶油污物時,將洗液全部排出,并及時用清水沖洗排盡,最后用壓縮空氣吹干。2、3加有機熱載體(導熱油)檢查好注油泵,打開注油管路上閥門,一次性連續注入導熱油。在操作過程中應盡量減少空氣泄入,且及時在最高點放氣及最低點取樣以決定是否要排放少量受污染的導熱油。最后達到膨脹器內規定的液位為止(約為1/3容量)。2、4啟動循環泵(1)啟動前應泵內灌滿導熱油,驅除泵內空氣。(2)常溫油冷態運行5~~8小時,檢查所有的設備,儀表是否正常,隨時觀察情況,如泵出口壓力低于使用壓力的1/2時應停車,清洗過濾器,然后繼續運行,打開排氣閥門定時排氣,達到在常溫下使本體和管路內無空氣(此時泵的出口壓力穩定,顯示值為最高揚程)。2、5燃燒調整新裝熱載體爐或改變燃料品種時應按照燃燒器使用說明書進行燃燒調整。調好之后不要隨意變動燃燒器的任何部分。2、6烘爐與導熱油脫水脫氣(煮油)熱載體爐和供熱系統經過檢查和準備符合點火條件后,即可進行烘爐與脫水脫氣。熱載體爐新安裝和經大修在使用前必須進行烘爐與脫水脫氣(更換導熱油也要進行脫水脫氣)。烘爐的目的是為了使熱載體爐上的耐火混凝土和保溫混凝土能很好地緩慢干燥,避免裂損。(1)?先啟動循環泵,使整個系統的導熱油循環起來。(2)?將燃燒器設置在“手動”位置,手動開啟風機吹掃5分鐘以上,排除爐膛內和煙道內殘存的可燃油氣然后將燃燒器設置在“自動”位置,啟動燃燒器進行烘爐。(3)?烘爐初次升溫時,升溫速度不宜太快,不應超過20℃/h,同時將導熱油溫度維持在100℃以下,連續運行10小時左右,并檢查烘爐過程中熱載體爐系統所有設備、管道工況,熱膨脹等是否正常,不允許有漏油現象。(4)脫水脫氣烘爐結束后,緩慢提高導熱油溫度。當導熱油工作溫度超過100℃時,系統中殘余的水分、導熱油少量水分汽化,熱油循環泵出口工作壓力出現波動,此時管道中產生的氣體通過油氣分離器經膨脹器排氣口排出。一般情況下,導熱油溫度升到100~~120℃之間,管道中氣量最大,此時應嚴格控制導熱油的溫度,必要時停爐降溫,反復排氣。當出現氣體量較多時,可通過輔助排氣管排氣,此時應關閉膨脹器放空管上閥門,避免油和水汽混合液溢出,大量氣體就會從儲油罐上放空管排出。導熱油溫度至120℃~~130℃時,熱油循環泵出口壓力趨于平穩,脫水過程完成。在油溫達160℃左右,導熱油中低揮發組份逸出,此時亦應控制升溫速度10℃~~20℃/h,直至油泵出口壓力穩定,脫氣完成。(5)整個過程中應注意泵的振動情況,有無異常聲響,如有異常應立即停泵檢查,泵的振動值不能超過規定值,并應注意不使潤滑油和軸承超溫。(6)不允許用泵的入口閥門來調節泵的流量,以免泵產生汽蝕。脫水脫氣完畢,熱油循環泵出口壓力趨于平衡,膨脹器油位處于正常油位時(低油位時需補油),可逐步升溫,直至工藝需要的溫度為止。注意控制升溫速度,不宜過快。2、7正常運行熱載體爐正常運行要做到:油溫、油壓正常穩定;保持鍋爐房的整潔,做好交接班的工作;加強對各機械設備和儀表的監察,防止事故發生;司爐工應定期總結操作經驗,不斷提高操作運行水平。(1)?對導熱油的要求不同牌號的導熱油不得混合使用。使用中的導熱油每年應對其殘碳、酸值、粘度、閃點進行分析,當有兩項分析不合格或導熱油分解成份的含量超過10%時,應更換導熱油或進行再生。當發現下列情況任何一種時也應更換導熱油:酸值超過0.5mgKOH/g,閃點變化值超過原指標的20%,粘度值變化超過原指標的15%,殘碳值超過1.5%。介質出口溫度因不同牌號的導熱油而不同,用戶應根據自身生產工藝要求選用合適牌號的導熱油,運行中應低于該牌號導熱油規定的允許溫度,嚴禁超溫使用,保證導熱油的正常使用壽命。正常運行時膨脹器內導熱油應保持高液位,儲存罐內導熱油應處于低液位。(2)?補給設備注油泵是否正常,應在交接班時開車檢查,如有故障立即進行修理。(3)?壓力表、溫度表要求應經常檢視壓力表、溫度表是否正常(循環泵、熱載體爐出口壓力不正常時,應先檢查清理過濾器),如發現損壞,應即修理或更換。壓力表應定期進行檢定。(4)?正常操作操作者在使用前應詳細閱讀各說明書,詳細了解熱載體爐結構、性能、特點。隨時監視各種電器元件和儀表的運行情況。監視自控裝置的靈活性并定期檢查務安全附件和輔機的可靠性。保持鍋爐房清潔,鍋爐房內應有足夠的照明,尤其對溫度表和壓力表的良好照明,使司爐工看得清楚。(5)?交接班為了保證熱載體爐每班難安全可靠經濟運行,司爐工交接班時,要切實做好以下工作:接班的司爐工,要在規定的時間前到達鍋爐房,做好接班準備;交班的司爐工要做到:熱載體爐壓力和導熱油出口溫度正常;熱載體爐燃燒穩定;熱載體爐各附件(包括管道、閥門、儀表)靈敏、可靠、安全;各機械設備運轉正常;膨脹器、儲存罐的導熱油油位正常;鍋爐房整潔、燈光明亮;交接班雙方要做到交得徹底,接得認真,同時將交接中的情況和問題記入運行記錄簿。3、?停爐處理3、1、正常停爐遇到星期例假或其他情況,短期內不供熱時應正常停爐。具體步驟如下:(1)?停止燃燒器運轉,待循環溫度降到80℃以下,才能停止循環泵。(2)?熱載體爐重投入運行時,首先開循環泵,待管路循環后才能啟動燃燒器點火,提升油溫。3、2、完全停爐為了清潔、檢查或修理,應完全停爐,完全停爐應該是有計劃的,一般運行1~~3個月停爐一次。停爐時注意安全和維護設備,待熱載體慢慢冷卻到100℃以下時,才可停止循環泵,把熱油放回儲存罐。3、3、緊急停爐遇下列特殊情況,為安全可靠起見必須緊急停爐:(1)?因循環不良造成熱載體爐出口油溫超過最高允許溫度;(2)?導熱油油溫急劇上升失去控制;(3)?熱載體爐出口油壓超過最高的使用壓力;(4)?循環泵或注油泵全部失效;(5)?壓力表全部失效;(6)?熱載體爐元件損壞,危及運行人員安全;(7)?膨脹器液位低于極限位置時;(8)?燃燒故障,如熄火、積碳、爐膛爆炸等,嚴重威脅安全運行;(9)?其它異常運行情況,且超過安全運行允許范圍。緊急停爐應著重防止事故擴大。熱載體爐運行中,如遇突然停電,應立即切斷燃料閥,并拉開電源開關。停電時司爐工必須堅守崗位。4.維修保養4.1熱載體爐在運行期間,要密切注意爐的各個部位,如出現故障應立即檢修。熱載體爐底部地面上不可積水,以防潮濕腐蝕底座。4.2熱載體爐首次運行2~~3個星期,應停爐檢查一次。(1)檢查供熱管路和油管路有無“跑、冒、滴、漏”現象;(2)檢查門蓋、排煙系統等處是否密封良好;(3)閥門、管道、法蘭等處如滲漏應立即予以修復。4.3?熱載體爐運行每隔3~~6個月,應停爐進行全面的檢查維修,除做上述的各項工作外,尚須進行下列工作:(1)檢查電控、溫控、液位計、儀表、閥門等到有無失控現象。(2)將系統內的導熱油放回儲存罐,對受熱面進行清洗。對管網清洗一般間隔不宜超過5000小時,以免發生受熱面金屬超溫、爆管引起火災;(3)對熱載體爐內進行檢查,如盤管、焊縫、爐殼等有無腐蝕、裂紋現象,若發現有嚴重缺陷應及早修理,若缺陷不嚴重,亦可留待下次停爐時修理;如發現有可疑之處,但不影響安全生產時,應作出記錄以便日后參考;如發現有嚴重損壞部分,必須修妥或更換,同時將檢查與修理情況記入熱載體爐安全技術檔案。4.4熱載體爐在安裝或重大修理后,應按《有機熱載體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規定進行1.5倍工作壓力的液壓試驗,合格后才能投入運行。(試驗時膨脹器、儲存罐應有效隔絕)4.5熱載體爐長期不用的保養方法:有干保養法和充油保養法兩種,停爐一個月以上,采用干保養法,停爐一個月以下采用充油保養法。(1)?干保養法:熱載體爐停爐后將導熱油放回儲存罐,將受熱面清洗干凈(清洗方法按“爐體管路的清洗”),然后關閉所有的閥門。(2)?充油保養法:熱載體爐按干保養法操作后重新注入過濾干凈的導熱油,然后關閉所有的閥門。氣候寒冷的地區應防止導熱油出現凝凍。4.6?維修保養檢查時間表2,表中“O”表示必須,“-”表示自定。表2?維修保養檢查時間參考表要求周期項目日周月季年二年以上導熱油補充---O化驗?------O?更換------循環系統泄漏點O過濾器?---O保溫---O耐壓試驗---O全面檢查O?O熱油循環泵密封圈---?O機械潤滑O二級保養---?OO大修O電控柜清潔?O表計?O按鈕?O注油泵---?O環境衛生小掃除?O大掃除?---?O外表---O爐體爐管---O顯示儀表?---?O全面檢查?---?O燃燒系統噴咀?---?O?O泄漏點O燃料過濾器----?O?O點火系統O風門調節系統---5、故障及處理5.1燃燒如出故障,應先檢查正確的運行要求:(1)?電路;(2)?供油管道;(3)?聯鎖控制裝置如液位連鎖、限位開關等。5.2熱油系統發生故障,應先檢查控制電路。若已確定非以上的外在原因,則按表3參看引起故障的可能原因,進行排除。??表3?故障與排除故?障現象?可?能?原?因?排?除?方?法供熱油管內發生氣錘聲,熱油循環泵出口壓力指針擺動補充新油時混入空氣或水對新油進行煮油熱載體爐進出口油溫差過大熱油循環泵供油量下降超負荷運行熱載體爐與用熱設備不匹配導熱油變質保溫不良消除油泵及管路故障降至正常負荷運行合理選配用熱設備更換導熱油重新保溫膨脹器低液位報警系統脫氣后未能及時補充導熱油系統漏油補充新油排除系統的漏油點導熱油溫度升不上出力降低,而排煙溫度正常或偏低風量過大爐壁受損,冷風漏入爐膛調整風量檢修爐壁,排除漏風點導熱油流量低于額定值熱油循環泵吸空導熱油中含有氣(汽)管道阻力增大熱載體爐盤管漏油消除泵及管路缺陷進行煮油脫氣(汽)清洗過濾器,檢查閥門開啟情況檢查爐內盤管導熱油路管循環不暢通過濾器堵塞導熱油粘度增加閥門未全部打開管內留有雜物清洗過濾器補充或更換導熱油打開閥門消除管內雜物溫度顯示表不準確儀表損壞熱電阻損壞接線錯誤更換更換檢查重接煙囪冒黑煙,排煙溫度過高,出力降低,燃料耗量增大燃燒不完全(富油燃燒)爐管積灰嚴重爐內結構受損,煙氣短路導熱油失效調整風量與燃料量消除管積灰(可用壓縮空氣吹掃)消除煙氣短路缺陷更換導熱油壓差低于給定值熱油循環泵吸空導熱油中含氣(汽)過濾器阻力大熱載體爐盤管漏油消除油泵及管路缺陷進行煮油脫氣(汽)清洗過濾器檢查爐內盤管點火棒沒有火花放電點火棒間隙夾有碳渣點火棒裂損、潮濕、漏電、電纜炭化點火棒固定間隙太寬或無間隙點火棒固定太向前碰旋風盤點火棒變壓器故障清除之換新品調整間隙在4~~5mm左右調整距離旋風盤在0~~10mm之間換新品點火棒有火花但點不著旋風盤通風間隙縫被積碳堵塞,通風不良油嘴阻塞或磨損風門設定角度太大被吹熄,不著火點火棒尖距離油嘴前緣不適當第一油嘴電磁閥雜物阻塞油泵本身過濾網被阻塞點火棒的線接頭處及瓷部漏電油質含有水份清除所積碳物清洗后若還不行,換新品風門投定角度逐步減少試之調整距油嘴前緣3~~4mm左右拆下清洗用柴油浸洗(注意油墊圈不要弄破檢查修復換新油試之點火后約10秒熄滅(第二道火尚未開)電眼臟或損壞油嘴臟損不良風門太小,火被悶熄清拭之或換新品清拭之或換新品調整風門大一點再試第一道火燃燒正常,而變為第二道火時就熄火,或火焰閃爍不穩而回火熄滅(二段火型燃燒器)第二道火的風門風量設定太大第二道火的微動開關設定不當第一道油嘴臟損旋風盤與油嘴間距不當第二道火油嘴臟損油質滲有水份逐步減小試之重新設定清拭之或換新品調整在0~~10mm之間清拭之或換新品換油再試之油泵不供油齒輪損壞吸入閥泄漏切斷閥關住壓力控制閥有毛病流量減少更換拆下清洗或更換打開之更換之更換之油泵轉動有異聲入油量不足或本身過濾網阻塞泵內有空氣入油太冷粘度過高入油溫度過高檢查管路及過濾器,清洗油泵過濾網上緊接頭加溫或用柴油稀釋之降低加溫時間控制器(電腦)正常轉動而馬達不啟動馬達三相電源未加入馬達過載電扣跳脫馬達電磁開關損壞或馬達有毛病檢查換修當點第一道火時就冒很大黑煙第一道火風門設定太小油嘴磨損霧化不良風門第一、二組微動開關調整不當逐步增大試之更換油嘴調整之冒黑煙風門調整大小無效油嘴磨損不能霧化換油嘴冒白煙風門太大滲有水份調整風門改善油質

篇2:有機熱載體爐安全運行工作規程

一、條件:必須有質量技術監督部門簽發的《鍋爐使用登記證》,和定期檢查合格證和《司爐操作證》

二、準備:有機熱載體爐循環用有機熱載體的質量必須符合標準要求,并準備燃料、引燃物,同時將管道和爐體上排氣閥逐一打開,排除空氣,直至有機熱載體流出時關閉。接通油源,啟動注油泵。膨脹槽注油到低液位不報警,關閉注油泵接通循環泵冷卻水,啟動循環泵。

三、冷態有機熱載體循環:運轉循環泵,并排出系統內空氣,循環時間為6-8小時,清除過濾器內雜物2-3次,按規定對各潤滑點注油。

四、點火:點火前應進行通風。點火時層燃爐用木材和其他易燃物引火,燃油有機熱載體爐應檢查控制柜各旋鈕位置,大火/小火旋鈕位置應放在小火位置上,打開總電源開關,再開啟燃燒機旋鈕,則分機立即啟動吹風清掃。點火后應維持一段時間小風量,小火狀態,以使緩慢升溫。

五、有機熱載體升溫:按升溫要求曲線進行,如出現管道震動加劇,壓力表擺動幅度較大,循環泵抽空現象時,必須停止升溫,減弱燃燒。升溫時要注意熱膨脹量,定期打開膨脹槽底部排污管,放出冷凝水,熱載體溫度升到200℃以上時應對設備和整個系統進行一次全面檢查。

六、運行:高位槽內有機熱載體應保持高位,儲槽內有機熱載體應處于低液位。正常運行時氣相爐應維持一定壓力,液相應維持熱載體爐前后一定壓差和一定出口油溫,不能盲目采用提高出口溫度的方法來增加供熱量,運行調節主要針對進出口溫差,相應調整燃燒強度。

停爐:停止燃油、燃氣、燃煤供應,停止送風有機熱載體溫度降至80℃以下,熱態循環泵方可停運,遇停電時,燃煤爐應用膨脹槽內冷有機熱載體置換出有機熱載體爐內熱態有機熱載體,已冷卻爐管。重新啟用時,液相爐應先開循環泵,再恢復燃燒。緊急停爐通常是遇到火災、爆管、受壓元件嚴重變現、停電、超壓、超溫、燃燒設備嚴重損壞、循環泵停止等異常情況。

篇3:有機熱載體爐安全規程

第一條為了提高有機熱載體爐設計、制造、使用等方面安全技術管理水平,保證有機熱載體爐安全運行,根據《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的要求,制訂本規程。

第二條本規程適用于固定式的有機熱載體氣相爐(以下簡稱氣相爐)和有機熱載體液相爐(以下簡稱液相爐)。

本規程也適用于以電加熱的有機熱載體爐,但電器加熱部分除外。

第三條本規程規定了有機熱載體爐的特殊要求。有機熱載體爐的設計、制造、安裝、使用、檢驗、修理、改造等環節應符合《鍋爐壓力容器安全監察暫行條例》和本規程的規定。此外,氣相爐還應符合《蒸汽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有關要求;液相爐還應符合《熱水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有關要求。

各級勞動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本規程的執行。

第四條生產有機熱載體爐的單位,須持有有機熱載體爐專用制造許可證。

第二章結構與技術要求

第五條有機熱載體爐的強度應按照《水管鍋爐受壓元件強度計算》標準、《鍋殼式鍋爐受壓元件強度計算》標準進行計算,其設計計算壓力應為工作壓力加0.3MPa,且不低于0.59MPa。

第六條受壓元件焊接與探傷應符合下列要求:

1.管子與鍋筒、集箱、管道應采用焊接連接。

2.鍋筒筒體的縱縫、環縫和封頭拼接縫必須采用埋弧自動焊,當受工裝限制時鍋筒最后一道環縫的內側允許采用手工電弧焊。

3.有機熱載體爐的受熱面管的對接焊縫應采用氣體保護焊。

4.鍋筒的縱焊縫、封頭的拼接縫應進行100%的射線探傷或100%超聲波探傷加至少25%的射線探傷;受熱面管的對接焊縫應進行射線探傷抽查,其數量為:輻射段不低于接頭數的10%,對流段不低于5%。抽查不合格時,應以雙倍數量進行復查。

5.批量生產的氣相爐的鍋筒每10臺做一塊(不足10臺也做一塊)縱縫焊接檢查試板;液相爐的鍋筒及管子、管道對接接頭可免做焊接檢查試板。有機熱載體爐的焊接工藝評定應按《蒸氣鍋爐安全技術監察規程》的規定執行。

第七條受壓元件必須采用法蘭連接時,應采用公稱壓力(PN)不小于1.6MPa的榫槽式法蘭或平焊鋼法蘭,其墊片應采用金屬網纏繞石墨熱片或膨脹石墨復合墊片。

第八條有機熱載體爐的受壓元件以及管道附件不得采用鑄鐵或有色金屬制造。

第九條為了防止液相爐中有機熱載體過熱分解與積碳,必須保證受熱面管中有機熱載體的流速,輻射受熱面不低于2m/s,對流受熱面不低于1.5m/s。對于臥式外燃液相爐的鍋筒,應采取可靠措施,以防止鍋筒過熱和有機熱載體過早老化。

第十條帶鍋筒的氣相爐宜采用水管式鍋爐結構,其下降管截面之和與上升管截面之和的比值、引出管截面之和與上升管截面之和的比值均不應低于40%,否則應進行流體動力計算。

第十一條有機熱載體的供貨單位應提供有機熱載體可靠的物理數據和化學性能資料,如最高使用溫度、粘度、閃點、殘碳、酸值等。

第十二條有機熱載體爐設計和運行時,有機熱載體爐出口處有機熱載體的溫度不得超過有機熱載體最高使用溫度。

第十三條有機熱載體爐及回流管線結構應保證有機熱載體自由流動以及有利于有機熱載體從鍋爐中排出。

第十四條在鍋筒和管網最低處應裝設排污裝置,排污管應接到安全地點。

第十五條整裝出廠的有機熱載體爐,在制造廠應按1.5倍工作壓力進行水壓試驗。對于氣相爐還應按工作壓力或系統循環壓力進行氣密性試驗,以檢查有機熱載體爐非焊接部位如法蘭連接處、人孔、手孔、檢查孔等部位密封情況。

水壓試驗后應將水分排凈,氣密試驗以氮氣為宜。

第三章安全附件與儀表

第十六條安全閥應符合下列要求:

1.每臺氣相爐至少應安裝兩只不帶手柄的全啟式彈簧式安全閥。安全閥與筒體連接的短管上應串連一只爆破片。

無論是采用注入式或拍吸式強制循環的液相爐,液相爐本體上可不裝安全閥。

2.氣相爐安全閥和爆破片爆破時的排放能力,應不小于氣相爐額定蒸發量。

3.氣相爐安全閥開啟時排出的有機熱載體汽化物應通過導管進入用水冷卻的面式冷凝器,再接入單獨的有機熱載體儲存罐,以便脫水凈化。

冷凝器的背壓應不超過0.03MPa。

4.安全閥至少每年一次從氣相爐上拆下進行檢驗,檢驗定壓后應進行鉛封。檢驗結果應存入有機熱載體爐技術檔案。

5.爆破片與鍋筒或集箱連接的短管上應安裝一只截止閥,在氣相爐運行時截止閥必須處于全開位置。

第十七條壓力表應符合下列要求:

1.氣相爐的鍋筒和出口集箱、液相爐進出口管道上應裝壓力表。

2.壓力表至少每年校驗一次,校驗后應進行鉛封。

3.壓力表與鍋筒、集箱、管道采用存液彎管連接,存液彎管存液上方應裝截止閥或針形閥。

第十八條液面計應符合下列要求:

1.氣相爐的鍋筒上應安裝兩只彼此獨立的液面計;液相爐的膨脹器應安裝一只液面計。

2.有機熱載體爐上不允許采用玻璃管式液面計,應采用板式液面計。

3.液面計的放液管必須接到儲存罐上,放液管上應裝有放液旋塞。有機熱載體爐運行時,放液旋塞必須處于關閉狀態。

第十九條有機熱載體爐出口的氣相或液相有機熱載體輸送管道上,在截止閥前靠近有機熱載體爐的地方應安裝溫度顯示和記錄儀表;有機熱載體爐熱功率不超過2.8MW時,可只裝溫度顯示儀表。在液相爐回路的入口處應裝溫度顯示儀表。

第二十條自動控制和自動保護裝置應符合下列要求:

1.液相爐有機熱載體的出口處,應裝有超溫報警和差壓報警裝置,氣相爐有機熱載體的出口處應裝有超壓報警裝置。

2.采用液體或氣體燃料的有機熱載體爐,應有下列裝置:

(1)根據有機熱載體爐出口有機熱載體溫度和蒸發量變化而自動調節燃燒器燃燒負荷的裝置;

(2)熱功率≥2.8MW時,必須裝有點火程序控制裝置;

(3)爐膛熄火保護裝置。

3.有機熱載體爐應裝有自動調節保護裝置,并在下列情況時應能自動停爐:

(1)液位下降到低于極限位置時;

(2)有機熱載體爐出口熱載體溫度超過允許值時;

(3)有機熱載體爐出口熱載體壓力超過允許值時;

(4)循環泵停止運轉時。

第四章輔助裝置和閥門

第二十一條膨脹器應符合下列要求:

1.液相爐和管網系統應裝有接收受熱膨脹有機熱載體的膨脹器。膨脹器可以是封閉式的或是敞口式的。

2.膨脹器的調節容積應不小于液相爐和管網系統中有機熱載體在工作溫度下因受熱膨脹而增加的容積的1.3倍。

3.封閉式的膨脹器上應裝壓力表和安全泄放裝置。泄放物應通過泄放管導入儲存罐。

膨脹器上應裝有溢流管,溢流管應接到儲存罐上。溢流管的直徑與膨脹管直徑一樣,且溢流管上不準安裝閥門。

4.膨脹器一般不得安裝在有機熱載體爐的正上方,以防因膨脹而噴出的有機熱載體引起火災。膨脹器的底部與有機熱載體爐頂部的垂直距離應不小于1.5m。

5.鍋爐管網系統與膨脹器連接的膨脹管應符合下列要求:

(1)膨脹管需要轉彎時,其彎曲角度不宜小于120°;

(2)膨脹管上不得安裝閥門,且不得有縮頸部分;

(3)膨脹管的直徑應不小于下列數值:

額定熱功率(MW):0.71.42.85.611.222.433.6

公稱直徑DN(mm):

6.膨脹器和膨脹管不得采取保溫措施,膨脹器內的有機熱載體的溫度不應超過70℃。

第二十二條有機熱載體儲存罐應盡可能放在加熱系統最低位置,以便放凈鍋爐中的有機熱載體。儲存罐與有機熱載體爐之間應用隔墻隔開。儲存罐應符合下列要求:

1.儲存罐的容積應不小于有機熱載體爐中有機熱載體總量的1.2倍。

2.儲存罐應裝一只液面計,儲存罐上部應裝有排氣管,排氣管應接到安全地點,其直徑應比膨脹管(按本規程第二十一條規定的系列)大一檔次。

第二十三條有機熱載體爐的熱載體進出口管道上均應安裝截止閥,當泵與鍋爐之間距離不超過5m時,在鍋爐進口處可不裝截止閥。閥門連接處應選用不泄漏型的密封材料,不準采用石棉制品。

第二十四條有機熱載體爐及管網最高處應有必要數量的排氣閥,以便有機熱載體爐在運行中定期排放形成的氣體產物。排氣閥應符合下列要求:

1.排氣閥的開關位置應便于操作。

2.排氣閥的排氣管應與固定容器相連,液相爐的排氣管可直接與大氣相通。固定容器、排氣管口與明火熱源的距離應不小于5m。

第二十五條單機運行的氣相爐,每臺爐一般應安裝兩臺供給泵,一臺為工作泵,一臺為備用泵。對于冷凝液可以自動回流的氣相爐,可不裝供給泵。

液相爐的循環系統至少安裝兩臺電動循環泵,一臺為工作泵,一臺為備用泵。循環泵的流量與揚程的選取應保證有機熱載體在有機熱載體爐中必要的流速。

停電頻繁的地區,鍋爐房內應有備用電源或采取其他措施,以保證泵的正常運轉。

在循環泵的入口處應裝過濾器,且應定期清理過濾器。

第五章使用管理

第二十六條有機熱載體爐的操作人員,應經過有機熱載體爐方面知識的培訓,并經當地鍋爐安全監察機構考核發證。

第二十七條有機熱載體爐使用單位,必須制訂有機熱載體爐使用操作規程。操作規程應包括有機熱載體爐啟動、運行、停爐、緊急停爐等操作方法和應注意事項。操作人員必須按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第二十八條有機熱載體爐范圍內的管道應采取保溫措施,但法蘭連接處不宜采用包覆措施。

第二十九條有機熱載體爐在點火升壓過程中,應多次打開鍋爐上的排氣閥,以排凈空氣、水及有機熱載體混合蒸氣。對于氣相爐,當有機熱載體的溫度與壓力符合對應關系后,應停止排氣,進入正常運行。

第三十條有機熱載體必須經過脫水后方可使用。不同的有機熱載體不宜混合使用。需要混合使用時,混用前應由有機熱載體生產單位提供混用條件和要求。

第三十一條使用中的有機熱載體每年應對其殘碳、酸值、粘度、閃點進行分析。當有兩項分析不合格或熱載體分解成分的含量超過10%時,應更換熱載體或對熱載體進行再生。

第三十二條有機熱載體爐受熱面應定期進行檢查和清洗,應將檢查和清洗情況存入鍋爐技術檔案。

第三十三條有機熱載體爐安裝或重大修理后,在投入運行前應由使用單位和安裝或修理單位進行1.5倍工作壓力的液壓試驗,對于氣相爐應按第十五條進行氣密性試驗。合格后才能投入運行。液壓試驗與氣密試驗時,當地鍋爐安全監察機構應派人參加。

第三十四條鍋爐房應有有效的防火和滅火措施。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五條有機熱載體爐有關規則、規定低于本規程要求的,應以本規程為準。

第三十六條本規程由勞動部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本規程1994年5月1日開始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