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氯化磷氯化崗位安全操作規程
一、?上崗前注意事項和操作要求
1、車間生產員工一律穿工作服,著裝整潔,不準穿拖鞋,不留長發
2、經常檢查并保持各自工位消防器材設施完好、可靠。車間內不準吸煙,危險性作業場所要做好應急防范措施,以防萬一。
3、交接班均應檢查本崗位的閥門啟閉是否正常,管道是否暢通,壓力、溫度是否正常,設備是否有泄漏現象。
4、嚴格控制各項工藝指標,精心操作,勤細調節,使壓力、溫度保持平穩狀態。
5、按照操作規程進行調整,加強前后崗位的聯系,密切注意壓力、溫度的變化情況。
6、加強巡回檢查,了解氯化釜的反應情況,發現不正常現象應及時報告,緊急情況可先處理后匯報,生產過程中嚴禁超溫,超壓運行。
7、按照操作規程開停車,不得違章作業,嚴禁竄崗、脫崗、離崗。
8、合理調控制通氯量,穩定溫度、壓力,確保安全生產。
9、記錄填寫要求用仿宋體,字跡清晰、工整,生產記錄要填寫各項生產指標,交接班記錄要記錄好生產情況,衛生情況,設備運轉情況。
10、下班前打掃好衛生,做到本崗位整潔干凈。
二、?開車前的準備
1、投母液:設備試壓良好后,氯化釜應進行干燥處理。打開氯化釜上的防暴孔,下排渣孔。氯化釜夾層通入蒸汽使蒸汽壓力保持在0.4Mpa左右,干燥1-2小時,直至氯化釜內完全干燥。氯化釜冷卻至常溫,封閉氯化釜,方可投料。將4000kg優質的三氯化磷,用泵或計量槽,投入氯化釜做準備母液。
升溫:關閉氯化釜上下夾套降溫水閥,打開降溫水泵,使水壓保持在0.2Mpa以上,氯化釜升溫至在78℃以上,塔溫在74.5℃以上,準備投入底磷。
2、投底磷:低位熔磷槽應熔入一定量的液態黃磷溫度保持在60℃-70℃之間,打入磷計量槽。
3、磷計量槽中,先打入熱水至滿,再打入黃磷700kg左右至計量槽上視鏡中心位置。磷計量槽升溫至70℃-80℃之間準備投入黃磷。投磷閥和投磷管道的夾層應先通入蒸汽,保證在70℃-80℃之間,再打開投磷閥,投入底磷200kg和班次生產磷460kg,準備工作結束。
4、投磷閥的開啟順序:投磷時先打開靠近氯化釜的閥門,依次打開氯化釜至磷計量槽的閥門,用靠近磷計量槽的閥門來控制黃磷的流量,關閉時順序相反,應先關閉靠近磷計量槽的閥門,稍候再關閉靠近氯化釜的閥門。
三、?開車
1、通氯
(1)、通氯前應檢查通氯管道和各閥門的情況。(壓力表閥應打開,各通氯閥門應關閉,收料閥應關閉,尾氣閥門應打開。)
(2)、液氯使用前,紀錄實際重量,調整液氯儲槽壓力大于0.2Mpa,準備通氯。
(3)、液氯汽化箱應注滿水,加蒸汽使氣溫保持在40℃-60℃之間,注意水溫不應高于60℃。
(4)、生產人員進入崗位,觀察釜溫和塔溫是否正常后,先打開液氯鋼瓶上的閥門,在打開調節閥門,壓力在0.01Mpa時,打開氯氣緩沖罐上的通氯閥門,最后打開氯化釜上的通氯閥門,保持氯壓在0.3Mpa以下,流量保持在每小時200立方左右,穩定通氯量,即可正常生產。
四、?正常生產
?生產過程中,打開降溫水,調節通氯量,使氯化釜內壓力在40-70mmHg之間(毫米汞柱)塔頂壓力必須保持在35-65mmHg之間,釜內溫度在78℃-88℃之間,塔頂溫度在74.5℃-85℃,并保持穩定。
氯化崗位人員,應思想集中,要做到勤觀察,勤調節,每間隔30分鐘應紀錄一次氯化釜內壓力和通氯量,通過調節氯化釜的通氯量,來控制反應溫度和壓力。
五、?收料
當氯氣通入1000kg時,通過管道視鏡,觀察物料的透明度,良好時,用干凈、干燥的廣口瓶從取樣口取100ml物料進行觀察,外觀達到標準時,留取該樣品送到檢驗室進行化驗分析,檢驗合格即可收取成品。
檢查成品計量的放料閥和取樣閥是否關閉,可進行收取三氯化磷成品,打開收料閥,調節收取量,在剩余580kg氯氣通完后,成品應收取結束。注:按實際單班物耗量,收取2000kg三氯化磷通入1580kg氯氣,投黃磷460kg班次生產。檢查成品計量槽的物料外觀是否良好后,取樣檢驗合格后即可放入成品儲槽。不合格的產品放入反應釜內繼續反應。
?化驗剩余的成品小樣應倒入集收桶回收使用,減少污染,降低消耗。
六、?投磷
物料收取結束后,應觀察氯化釜和塔頂,壓力溫度是否正常,才可投磷。投磷時,投磷人員應思想集中,應隨時注意氯化釜內和塔頂壓力和溫度情況。采用間歇式試探性每次投黃磷3-5kg,時間間隔1分鐘進行投入,發現壓力上漲,溫度上升,應立即停止投磷,事故處理完畢后,才可正常生產。如投磷正常,投入黃磷460kg繼續生產。投磷后,投磷人員應紀錄單上簽名,并紀錄投磷量。
七、?停車
停車前應將下班次和生產磷投入反應釜并簽字,準備停車。停車時先關閉液氯儲罐的通氯總閥,在氯氣緩沖罐壓力下降至0.01Mpa以下時,依次關閉至氯化閥門上的閥門,使氯化終止。等到氯化釜內和塔頂壓力降至0mmHg、釜內和塔頂溫度在74.5℃以下時,即可停止降溫循環水泵,做好交班紀錄,停車結束。
八、?緊急停車
出現下列情況時,應進行緊急停車(既關閉通氯設備,使反應終止)。
突然停電。
水壓過低或無水時。
尾氣過大。
設備泄露或物料泄露。
氯化釜式塔頂壓力和溫度,超出正常值時。
通氯流量與壓力過低時。
出現以上情況時應緊急停車,排除故障完畢后,方可再次使用。
九、?三氯化磷崗位控制數據
氯化釜開車時溫度:?80℃
液氯儲罐壓力:0.3---0.6MPa
液氯氣化裝置水溫:小于60度
液氯氣化裝置壓力:0.2MPa
氯氣緩沖罐壓力:0.2MPa
通氯流量:0---200立方/小時
反應釜內壓力:80毫米/汞柱
反應釜內溫度:85度
塔頂內壓力:60毫米/汞柱
塔頂內溫度:80度
收料流量:0---25立方/小時
循環水溫度指控:高于常溫5度運轉
篇2:防止三氯化氮產生積聚安全管理標準
1目的
為了預防三氯化氮在生產系統中的產生、積聚而發生的爆炸事故,規范三氯化氮的檢測、控制管理,特制定本標準。
2適用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生產、貯運過程中為預防三氯化氮危害而采取的相關操作與措施。
3管理職責
3.1生產技術部具體負責對各系統總銨含量提出具體檢測要求。
3.2質檢部門負責對水、鹽、輔劑系統中的總銨按標準要求或生產技術部提出的檢測要求進行定期分析,定期檢測液氯儲槽等儲存設施中三氯化氮含量。
3.3安全環保部負責定期組織相關部門檢查本制度執行情況。
4管理要求
4.1防止三氯化氮產生
4.1.1加強物料管理
4.1.1.1原鹽的管理:首先要避免運輸、堆垛、倉儲過程含銨物質污染原鹽。
4.1.1.2精制劑、助沉劑的控制:在鹽水精制過程中,應選用不含銨或含銨低的精制劑、助沉劑等輔助用劑。
4.1.2做好物料檢測
4.1.2.1定期對原鹽總銨和無機銨含量進行分析,必要時調整鹽種。
4.1.2.2定期對水源進行分析。使用化肥的季節要加強水源監控,應嚴密監視化肥對水體的污染,避免化鹽水含銨量超標。
4.1.2.3加強入槽鹽水的分析,隨生產情況調整分析頻次。
4.2防止三氯化氮積聚
4.2.1應加強氯氣液化系統換熱器內漏的定期檢查,防止冷媒竄入液氯系統。
4.2.2各種液氯生產、貯存容器的使用溫度應低于45℃,盛裝的液氯嚴禁完全氣化,必須留有足夠的液氯余量。
4.2.3液氯儲槽等貯存設施應定期排污,每月不少于一次。
4.2.4液氯儲槽等貯存設施定期做三氯化氮含量分析,氣體三氯化氮體積分數嚴格控制在50×10-6,如高于此指標,則增加排污次數,確保三氯化氮含量低于指標。
4.2.5對液氯貯罐每年徹底清洗一次。
4.3排污處理三氯化氮控制
4.3.1在排污時必須帶液氯排放,即禁止“干排”。有文獻表明,在液氯殘液中三氯化氮質量分數 4.3.2排污物中的NC13質量濃度不得超過60g/L(質量分數為4.13%),如發現排污物中的NC13,質量濃度大于80g/L,應增加排污量和排污次數,并加強檢測,如排污物中的NC13質量濃度大于100g/L時,應采取停車等措施查找原因并妥善處理。 4.3.3采取停產等措施查找原因并妥善處理,例如加入適量的四氯化碳或氯仿等稀釋后方可排污,防止NC13在排污管線或排污閥內富集達到一定濃度而發生爆炸。 4.4液氯鋼瓶使用注意事項 4.4.1不許使用加熱鋼瓶的方法抽提鋼瓶內液氯或氯氣。只能靠瓶內液氯在常溫下氣化產生的壓力把瓶內氯氣或液氯壓出。通常,當三氯化氮含量低時,可放出氯氣;當三氯化氮含量高時,應放出液氯;當停止使用液氯時,應將鋼瓶到用氯設備之間的管道用氮氣或壓縮空氣吹凈殘留于管道中的液氯和三氯化氮。 4.4.2用戶在使用中嚴禁將液氯氣化用完。鋼瓶內禁止產生負壓或物料倒灌混入有機物等物質,可配置緩沖罐。但要進行定期排污和分析三氯化氮含量。 4.4.3液氯充裝應定期清洗鋼瓶,或每次充裝前檢查確認并抽空鋼瓶中的剩余物。應對重瓶進行定期抽檢,確定三氯化氮含量,含量高時應謹慎處理,以免在清洗或抽真空時發生爆炸。 5本標準由安全環保部負責解釋、考核,下發之日起開始執行。 篇3:氯化氫儲存安全防護注意問題 氯化氫是無色而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氯化氫水溶液為鹽酸,純鹽酸為無色液體,在空氣中冒霧(由于濃鹽酸有強揮發性),有刺鼻酸味。在操作過程中需要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操作人員必須經過專門培訓,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建議操作人員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穿化學防護服,戴橡膠手套。避免產生煙霧。防止氣體泄漏到工作場所空氣中。避免與堿類、活性金屬粉末接觸。尤其要注意避免與水接觸。搬運時輕裝輕卸,防止鋼瓶及附件破損。配備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儲存注意事項:儲存于陰涼、通風的庫房。遠離火種、熱源。庫溫不宜超過30℃。應與堿類、活性金屬粉末分開存放,切忌混儲。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個體防護要點: 環境控制:嚴加密閉,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風和全面通風。 呼吸防護:空氣中濃度超標時,佩戴過濾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緊急事態搶救或撤離時,建議佩戴空氣呼吸器。 眼睛防護:必要時,戴化學安全防護眼鏡。 身體防護:穿化學防護服。 手部防護:戴橡膠手套。 其他防護:工作完畢,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