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防護油氣中毒管理制度(范文)
職業防護油氣中毒管理制度
7.1勞動者享有下列職業衛生保護權利。
7.1.1獲得職業衛生教育、培訓的權力;
7.1.2獲得職業健康檢查、職業病診療、康復等職業病防治服務的權力;
7.1.3了解工作場所產生或者可能產生的職業病危害因素、危害后果和應當采取的職業病防護措施的權力;
7.1.4要求公司提供符合防治職業病要求的職業病防護設施和個人使用的職業病防護用品,改善工作條件的權力;
7.1.5對違反職業病防治法律、法規及危及生命健康的行為提出批評、檢舉和控告的權力;
7.1.6有權拒絕違章指揮、進行沒有職業病防護措施的作業的權力;
7.1.7參與公司職業衛生工作的民主管理,對職業病防治工作提出意見和建議權力。
7.2職業防護油氣中毒
7.2.1預防措施
7.2.1.1對存在油氣職業危害的建設項目進行衛生預評價。衛生預評價的全過程包括可行性研究階段、初步設計階段、施工設計階段的衛生審查,施工過程中的衛生監督檢查,竣工驗收以及竣工驗收中對衛生防護設施效果的監測和評價。
7.2.1.2新建、改建、擴建及技術引進、技術改造的建設項目,都必須有防塵防毒設施,實行“三同時”管理,即職業衛生防護設施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驗收和投產使用。
7.2.1.3要根據預防為主、全面規劃、因地制宜、綜合治理的原則,編制防油氣中毒規劃,并納入年度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和長遠規劃,逐步消除油氣中毒危害。
7.2.1.4進入有油氣有害崗位作業人員,必須事先進行防油氣中毒知識教育,掌握油氣的毒性、中毒急救互救知識、防護器材的使用知識,并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作業。
7.2.2生產過程中的控制
7.2.2.1對有油氣的作業過程,應采用密閉的設備和隔離操作。
7.2.2.2對作業場所散發出的油氣,應加強通排風,并采取回收利用、凈化處理等措施,未經處理不得隨意排放。
7.2.2.3對可能產生有油氣的工藝設備和管道,要加強維護,定期檢修,保持設備完好,杜絕跑、冒、滴、漏。
7.2.2.4對油氣危害嚴重、測定超過國家規定衛生標準的作業場所,應當及時給予有效的治理。
7.2.2.5要認真做好防油氣綜合措施,消除油氣危害,不斷改善勞動條件,保障職工的安全健康,防止職業病的發生。
7.2.2.6為接觸油氣有害因素的員工配備適宜有效的個體勞動防護用品,并監督使用。
7.2.3職業衛生管理
7.2.3.1必須貫徹執行有關保護婦女的勞動法規,安排工作要充分考慮婦女的生理特點。
7.2.3.2對工作場所存在的各種職業危害因素進行定期監測,工作場所各種職業危害因素檢測結果必須符合國家有關標準要求。
7.2.3.3對疑似職業病的員工需要上報職防機構診治的,由質量安全環保部和人力資源部提供職業接觸史和現場職業衛生情況,到具有職業病診療資格的職防部門進行檢查、診斷。
7.2.3.4對接觸油氣的員工進行醫學監護,包括上崗前的健康檢查、在崗時的定期職業健康檢查、離崗及退休前的職業健康檢查。沒有進行職業性健康檢查的員工不得從事接觸職業危害作業,有職業禁忌癥的員工不得從事所禁忌的作業。(本文由文書幫小編編輯提供閱讀)
7.2.3.5工作場所發生危害員工健康的緊急情況,應立即組織該場所的員工進行應急職業性健康檢查,并采取相應處理措施。
7.2.3.6存在職業危害的崗位要制定出相應的職業安全衛生操作規程,專兼職安全衛生管理人員嚴格監督崗位操作人員按章操作。
7.2.3.7有油氣工作場所的醒目位置應設置有毒有害因素告示牌,注明崗位名稱、有毒有害因素名稱、國家規定的最高允許濃度、監測結果、預防措施等。
7.2.3.8除按要求對國家規定的職業病進行報告外,發生急性中毒事故應立即向上級主管部門報告,并在規定時間內寫出書面現場調查報告書,報告書內應有分析、有結論、有改進措施。
篇2:經血液傳播疾病職業防護工作指引
經血液傳播疾病的職業防護指引
1)堅持標準預防的原則,嚴格遵守醫療技術操作規程。
2)在醫院內進行的所有操作,都視為可感染性操作。將操作中所有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暴露源均列為有潛在危險的傳染源,積極做好職業防護。
3)各科配備必要的隔離防護用品,如:一次性手套、護目鏡、隔離衣、標準利器收集盒等,物品放置做到定位、定數、定時檢查。
4)當皮膚接觸或可能接觸血液、血制品、體液、組織液、黏膜或與可疑被污染的環境直接接觸時,應戴手套,并使用正確洗手方法。
5)預計血液、體液有噴濺、飛濺至眼、口腔、其他黏膜或身體其他部位的可能時,應戴護目鏡和防滲透性口罩。
6)預計有大面積血液、體液飛濺的可能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7)凡是與血液、體液或感染性材料接觸后的設施、設備、環境均應盡快消毒。
8)禁止在可能存在血液暴露的工作場所進食,不得將食物及飲料放在放置感染性材料的冰箱內。
9)規范操作行為,禁止易引起銳器傷的高危動作:禁止將利器端直接傳遞給他人;禁止將使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針頭套回針頭帽;禁止對使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手工毀形;在工作場所不得用雙手直接拾取破碎的玻璃器皿。
10)操作時或操作后,盡快將使用過的暴露源丟棄在專用醫療廢物分類收集箱中,將銳器物放入符合國家標準的銳器物收集器中。
11)進行侵入性操作時,一定要保證光線充足。
12)護理人員自身帶有皮膚傷口、皮炎或皮膚粘膜完整性受損(如口腔潰瘍)等,不應參加艾滋病病人的直接治療、護理、檢查工作。
13)護理人員應參加職業防護知識和操作培訓,學習、掌握職業暴露后緊急處理措施,熟悉上報制度和流程。
篇3:市人民醫院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人民醫院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一、標準預防
(一)認為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須進行隔離,凡接觸上述物質者均必須采取防護措施,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黏膜。其基本特點為:
(二)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三)強調雙向防護,既防止疾病從病人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從醫務人員傳至病人,因此,既保護了醫務人員,又保護了病人。
(四)根據各種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飛沫隔離)。
二、標準預防的措施
(一)洗手接觸病人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污染的物品時,不論是否戴手套,都必須洗手;遇有下屬情況必須立即洗手:
(1)摘出手套后;
(2)接觸病人前后;
(3)可能污染環境或傳染其他人時。
(二)戴手套接觸病人的上述物質及其污染物品時,接觸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膚前均應戴手套;對同一病人既接觸清潔部位,又接觸污染部位時,應更換手套。
(三)上述物質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眼罩、口罩、并穿防護衣,以防止醫務人員皮膚、黏膜和衣服的污染。
(四)被上述物質污染的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處理,重復使用的醫療儀器設備用于下一病人前應進行消毒或適當消毒。
(五)污染的床單及時處理,防止接觸病人的皮膚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傳播。
(六)銳利器具和針頭應小心處理,以防刺傷。
(七)醫護人員進行各項醫療操作、清潔及環境表面消毒時,應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
污染環境或不能保持環境衛生的病人應隔離。
三、醫護人員的防護要求
(一)基本要求:
防護對象:在醫療機構中從事診療活動的所有醫護人員。著裝要求:工作服、工作帽、醫用口罩、工作鞋。
(二)加強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體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醫護人員;傳染病流行期間發熱門診的工作人員;轉運疑似或臨床診斷為傳染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著裝要求:在基本防護的基礎上,可按危險程度使用以下防護用品:
隔離衣:進入傳染病區時;
防護鏡:有體液或其他污染物噴濺的操作時;
外科口罩:進入傳染病區時;
手套:操作人員皮膚破損或接觸體液或破損皮膚黏膜的操作時;
面罩:有可能被病人的體液噴濺時;
鞋套:進入傳染病區時。
(三)嚴密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有創操作,如給呼吸道傳染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切開吸痰等操作或做傳染病尸解的醫務人員。
著裝要求:在加強防護的基礎上,使用面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