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水資源管理制度辦法

水資源管理制度辦法

2024-07-14 閱讀 8684

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結果的公告【1】

根據《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國發〔2012〕3號)和《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辦法》(國辦發〔2013〕2號)的要求,水利部會同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財政部、國土資源部、環境保護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農業部、統計局等有關部門,制定了考核工作方案,成立了考核工作組,對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十二五”期末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情況進行了考核。

考核結果已經國務院審定,現公告如下。

“十二五”期末,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總量6103.2億立方米,比2010年增加了80.9億立方米,完成“十二五”期末控制在6350億立方米以內的目標;全國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6.7%,完成“十二五”期末比2010年下降30%的控制目標;全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36,比2010年提高了0.034,完成“十二五”期末0.530的控制目標;全國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70.8%,完成“十二五”期末60%的控制目標。

經考核,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十二五”期末考核等級均為合格以上,其中山東、江蘇、浙江、重慶、上海5個省(直轄市)考核等級為優秀。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考核工作組

2016年11月2日

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2】

國發〔2012〕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水情。

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為貫徹落實好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和《*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的要求,現就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資源問題,保障飲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堅持人水和諧,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處理好水資源開發與保護關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關系;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進管理方式和方法;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注重制度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標。

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到2030年用水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變價計,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到2015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35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60%以上。

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

二、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管理,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

(四)嚴格規劃管理和水資源論證。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符合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區域統一制定規劃,充分發揮水資源的多種功能和綜合效益。

建設水工程,必須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由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按照管理權限進行審查并簽署意見。

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當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未依法完成水資源論證工作的建設項目,審批機關不予批準,建設單位不得擅自開工建設和投產使用,對違反規定的,一律責令停止。

(五)嚴格控制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

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蓋流域和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實施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制定年度用水計劃,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年度用水實行總量管理。

建立健全水權制度,積極培育水市場,鼓勵開展水權交易,運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水資源。

(六)嚴格實施取水許可。

嚴格規范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

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列入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淘汰類的,產品不符合行業用水定額標準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能夠滿足用水需要卻通過自備取水設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嚴重超采的地區取用地下水的建設項目取水申請,審批機關不予批準。

(七)嚴格水資源有償使用。

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擴大征收范圍,嚴格水資源費征收、使用和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抓緊完善水資源費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規定的征收范圍、對象、標準和程序征收,確保應收盡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減免、緩征或停征水資源費。

水資源費主要用于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嚴格依法查處擠占挪用水資源費的行為。

(八)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

加強地下水動態監測,實行地下水取用水總量控制和水位控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盡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圍。

在地下水超采區,禁止農業、工業建設項目和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減超采量,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深層承壓地下水原則上只能作為應急和戰略儲備水源。

依法規范機井建設審批管理,限期關閉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

抓緊編制并實施全國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以及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地下水壓采方案,逐步削減開采量。

(九)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

流域管理機構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制訂和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調度。

區域水資源調度應當服從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水力發電、供水、航運等調度應當服從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

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一經批準,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門等必須服從。

三、加強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管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十)全面加強節約用水管理。

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責任,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生產全過程,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用水的體制和機制。

穩步推進水價改革。

各項引水、調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設必須首先考慮節水要求。

水資源短缺、生態脆弱地區要嚴格控制城市規模過度擴張,限制高耗水工業項目建設和高耗水服務業發展,遏制農業粗放用水。

(十一)強化用水定額管理。

加快制定高耗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定額國家標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確定的目標,及時組織修訂本行政區域內各行業用水定額。

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單位重點監控名錄,強化用水監控管理。

新建、擴建和改建建設項目應制訂節水措施方案,保證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即“三同時”制度),對違反“三同時”制度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責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二)加快推進節水技術改造。

制定節水強制性標準,逐步實行用水產品用水效率標識管理,禁止生產和銷售不符合節水強制性標準的產品。

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完善和落實節水灌溉的產業支持、技術服務、財政補貼等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

加大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建設工業節水示范工程。

充分考慮不同工業行業和工業企業的用水狀況和節水潛力,合理確定節水目標。

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淘汰名錄。

加大城市生活節水工作力度,開展節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及產品,大力推廣使用生活節水器具,著力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

鼓勵并積極發展污水處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開發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

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管網建設,逐步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回用比例。

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

四、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十三)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

完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動態監測和科學管理。

水功能區布局要服從和服務于所在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符合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各級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

切實加強水污染防控,加強工業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減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防治江河湖庫富營養化。

流域管理機構要加強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質水量監測。

嚴格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排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十四)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對已設置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飲用水水源地核準和安全評估制度,公布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

加快實施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壞水源涵養林。

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備用水源。

(十五)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維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充分考慮基本生態用水需求,維護河湖健康生態。

編制全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濕地的保護,開展內源污染整治,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

研究建立生態用水及河流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全國重要河湖健康評估,建立健全水生態補償機制。

五、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要將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

國務院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指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具體組織實施,考核結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人民政府相關領導干部和相關企業負責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具體考核辦法由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

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水資源的統一監督管理,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監察、法制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工作。

(十七)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

抓緊制定水資源監測、用水計量與統計等管理辦法,健全相關技術標準體系。

加強省界等重要控制斷面、水功能區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監測能力建設。

流域管理機構對省界水量的監測核定數據作為考核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總量的依據之一,對省界水質的監測核定數據作為考核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的依據之一。

加強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計量監控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資源監控管理平臺,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全面提高監控、預警和管理能力。

及時發布水資源公報等信息。

(十八)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

進一步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

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

(十九)完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

各級人民政府要拓寬投資渠道,建立長效、穩定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保障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經費,對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節水技術推廣與應用、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給予重點支持。

中央財政加大對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的支持力度。

(二十)健全政策法規和社會監督機制。

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

廣泛深入開展基本水情宣傳教育,強化社會輿論監督,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水憂患意識和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尚。

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采取多種方式聽取各方面意見,進一步提高決策透明度。

對在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國務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

篇2:水資源管理處市節約用水辦公室工作職責

1.負責本市水資源(含空中水、地表水、地下水)的統一管理和保護工作。協同政策法規處擬定本市水資源管理和保護、節約用水、水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并監督實施。

2.組織指導有關國民經濟總體規劃、城市規劃及重大建設項目的水資源論證工作;指導全市水資源調查評價、核算工作。

3.組織編制本市水資源中長期供求計劃、年度取水總量控制計劃,并負責監督管理。

4.組織擬定并監督實施全市水資源調度方案,組織審定區域性水資源調度方案。

5.指導全市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工作,組織擬定并監督實施全市節約用水規劃、計劃;組織指導全市節約用水宣傳和統計工作。

6.指導本市各行業水平衡測試工作,組織擬定本市各行業用水定額,并監督管理。審定中心城區用戶的用水計劃,并監督實施。

7.組織并監督實施取水許可制度。

8.組織擬定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監督實施水資源費和超計劃加價水費的征收和使用。

9.協同綜合規劃處編制并監督實施水資源保護總體規劃及與其相關的專業規劃,組織水

功能區的劃分和向飲水區等水域排污的控制;指導監測江河湖庫的水量、水質;組織審定江河湖庫納污能力;組織指導入河排污口設置的管理和污水納管工作,提出限制排污總量的意見并監督實施。

10.指導全市供水水源地保護工作,組織水務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工作;組織指導水資源的再生利用。

11.組織指導全市水文工作,負責全市水文行業的管理。

12.組織指導并監督全市供水行業的服務質量(水量、水質、水壓),組織定期發表本市城市自來水水質公報。

13.組織編制并發布水資源公報;組織編制全市水環境狀況通報。負責市節約用水辦公室的日常工作。

14.承辦局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

篇3:企業水資源管理制度辦法

水資源管理法規【1】

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主要目標: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

一、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

1、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工作

《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

第二條對于直接從江河、湖泊或地下取水并需申請取水許可證的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以下簡稱建設項目),建設項目業主單位(以下簡稱業主單位)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進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編制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第六條業主單位應當委托有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的單位,對其建設項目進行水資源論證。

第八條業主單位應當在辦理取水許可預申請時向受理機關提交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第十一條業主單位在向計劃主管部門報送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時,應當提交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對其取水許可(預)申請提出的書面審查意見,并附具經審定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未提交取水許可(預)申請的書面審查意見及經審定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建設項目不予批準。

第十二條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審查通過后,有下列情況之一的,業主單位應重新或補充編制水資源論證報告書,并提交原審查機關重新審查:

(一)建設項目的性質、規模、地點或取水標的發生重大變化的;

(二)自審查通過之日起滿三年,建設項目未批準的。

2、實施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和年度用水總量管理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四十二條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每年的12月31日前向審批機關報送本年度的取水情況和下一年度取水計劃建議。

第四十三條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依照國家技術標準安裝計量設施,保證計量設施正常運行,并按照規定填報取水統計報表。

3、嚴格實施取水許可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七條國家對水資源依法實行取水許可制度和有償使用制度。

但是,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水庫中的水的除外。

第四十八條直接從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國家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規定,向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申請領取取水許可證,并繳納水資源費,取得取水權。

但是,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飲用等少量取水的除外。

第十條申請取水的單位或者個人(以下簡稱申請人),應當向具有審批權限的審批機關提出申請。

申請利用多種水源,且各種水源的取水許可審批機關不同的,應當向其中最高一級審批機關提出申請。

第十一條申請取水應當提交下列材料:

(一)申請書;

(二)與第三者利害關系的相關說明;

(三)屬于備案項目的,提供有關備案材料;

(四)國務院水行政主管部門規定的其他材料。

建設項目需要取水的,申請人還應當提交由具備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的單位編制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論證報告書應當包括取水水源、用水合理性以及對生態與環境的影響等內容。

第二十一條取水申請經審批機關批準,申請人方可興建取水工程或者設施。

第二十二條取水申請批準后3年內,取水工程或者設施未開工建設,或者需由國家審批、核準的建設項目未取得國家審批、核準的,取水申請批準文件自行失效。

建設項目中取水事項有較大變更的,建設單位應當重新進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并重新申請取水。

《內蒙古自治區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實施辦法》:

第十五條取水許可證有效期為5年,有效期屆滿后需要延續的,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有效期屆滿45日前向原取水審批機關提出申請,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水平衡測試報告及審查意見;

(二)取退水和水資源費繳納情況;

(三)節水設施、污水處理設施運行情況;

(四)原取水許可事項的變更說明;

(五)其他與取水許可延續有關的材料。

第十六條取水許可證有效期限內,出現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原取水審批機關提出申請,經批準后辦理有關變更手續。

(一)取水水源、取水方式或者取水地點發生較大改變的;

(二)取水量發生較大變化的;

(三)取水用途發生較大變化的;

(四)退水地點、退水方式或者退水量發生較大變化的;

(五)退水污染物種類或者排放濃度發生較大變化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六十九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采取補救措施,處二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取水許可證:

(一)未經批準擅自取水的;

(二)未依照批準的取水許可規定條件取水的。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

第五十條申請人隱瞞有關情況或者提供虛假材料騙取取水申請批準文件或者取水許可證的,取水申請批準文件或者取水許可證無效,對申請人給予警告,責令其限期補繳應當繳納的水資源費,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五十一條拒不執行審批機關作出的取水量限制決定,或者未經批準擅自轉讓取水權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逾期拒不改正或者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第五十二條有下列行為之一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改正,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一)不按照規定報送年度取水情況的;

(二)拒絕接受監督檢查或者弄虛作假的;

(三)退水水質達不到規定要求的。

第五十三條未安裝計量設施的,責令限期安裝,并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計征水資源費,處5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計量設施不合格或者運行不正常的,責令限期更換或者修復;逾期不更換或者不修復的,按照日最大取水能力計算的取水量和水資源費征收標準計征水資源費,可以處1萬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取水許可證。

第五十六條偽造、涂改、冒用取水申請批準文件、取水許可證的,責令改正,沒收違法所得和非法財物,并處2萬元以上10萬元以下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四十四條連續停止取水滿2年的,由原審批機關注銷取水許可證。

由于不可抗力或者進行重大技術改造等原因造成停止取水滿2年的,經原審批機關同意,可以保留取水許可證。

4、嚴格水資源費征收

《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

第二十八條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繳納水資源費。

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經批準的年度取水計劃取水。

超計劃或者超定額取水的,對超計劃或者超定額部分累進收取水資源費。

第三十二條水資源費繳納數額根據取水口所在地水資源費征收標準和實際取水量確定;

第三十三條取水審批機關確定水資源費繳納數額后,應當向取水單位或者個人送達水資源費繳納通知單,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自收到繳納通知單之日起7日內辦理繳納手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七十條拒不繳納、拖延繳納或者拖欠水資源費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繳納;逾期不繳納的,從滯納之日起按日加收滯納部分千分之二的滯納金,并處應繳或者補繳水資源費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

5、嚴格地下水管理,實行地下水取水總量控制和水位控制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管理辦法》:

第三條地下水管理應當遵循保護優先、統一規劃、厲行節約、綜合利用、最嚴格管理的原則。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管理辦法》:

第十五條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有計劃地關閉自來水管網覆蓋區域內的自備井。

第十六條開發利用地下水時,應當做好不同含水層的止水措施,不得多層混合開采,潛水和承壓水不得混合開采。

第十八條禁止將廢污水用于地下水回灌。

第二十條自治區對地下水實行總量控制和水位控制管理。

各行政區域內年度開采地下水總量不得超出批準的地下水開采總量控制指標。

第二十四條新建、改建、擴建的高耗水工業項目,禁止擅自使用地下水。

農牧業灌溉嚴禁開采深層承壓地下水。

第三十條開采礦藏或者建設地下工程必須疏干排水的,應當向具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報送疏干排水方案,并按照批準的疏干排水方案進行疏干、回收利用或者排放,不得擅自擴大疏干區域和變更排放地點。

建設或者生產單位應當采取回灌補源以及回收利用措施。

因疏干排水導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枯竭或者地面塌陷,給他人生活和生產造成損失的,由建設或者生產單位依法給予補償。

6、鉆鑿井施工管理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管理辦法》:

第二十七條取水申請批準后,取水單位或者個人需要鑿井的,應當委托具備相應鑿井資質的單位進行施工。

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在鑿井前向有取水許可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交鑿井資質證明和鑿井方案,經批準后方可鑿井施工。

第二十八條鑿井施工單位應當按照批準的鑿井方案施工,施工時發現實際情況與施工方案有較大出入或者地質環境不宜鑿井的,應當立即停止施工。

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原鑿井方案批準機關報告。

鑿井方案有重大變更的,應當按照原批準程序批準。

第二十九條水井工程竣工后,取水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有取水許可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交水井工程驗收申請,并提交以下資料:

(一)水井工程所在位置的地理坐標、高程和平面位置圖;

(二)單井實際井深、井徑和水文地質鉆孔柱狀圖;

(三)抽水試驗報告和水質化驗報告;

(四)水井工程取水設備性能以及計量設備裝置情況;

(五)水行政主管部門要求提供的其它有關資料。

《赤峰市地下水保護管理辦法》:

第十三條在禁止開采區內新建地下水取水工程和舊井更新。

在限制開采區內,控制舊井更新,更新一眼,封閉兩眼機電井。

不得增加地下水限制層位取水井數量,并逐步削減地下水取水量。

嚴格控制打井深度,機井深度不得超過100米。

第二十五條取水單位和個人應將停用、報廢、閑置或者施工未完成的水源井情況報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查,所屬單位或者施工單位應當編制封填方案,并在水行政執法人員的監督下封填水源井,防止污染地下水。

第二十七條對在城鎮集中供水管網到達的區域一律不得新建自備水源井;對已經批準建設的自備水源井,限期予以關閉。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管理辦法》:

第四十一條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旗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以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罰款:

(一)未經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對水質有特殊要求的企業擅自使用自備井的;

(二)未按照要求安裝地下水監測設施的;

(三)未履行鑿井審批手續進行鑿井施工的;

(四)委托不具備相應鑿井資質的單位進行鑿井或者不具有相應鑿井資質的單位承建鑿井工程的;

(五)未按照經批準的鑿井方案進行鑿井施工的;

(六)特殊干旱年和突發事件等需要臨時取用地下水,應急期結束后水井工程繼續使用的。

二、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五十條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推行節水灌溉方式和節水技術,對農業蓄水、輸水工程采取必要的防滲漏措施,提高農業用水效率。

第五十一條工業用水應當采用先進技術、工藝和設備,增加循環用水次數,提高水的重復利用率。

第五十三條新建、擴建、改建建設項目,應當制訂節水措施方案,配套建設節水設施。

節水設施應當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

供水企業和自建供水設施的單位應當加強供水設施的維護管理,減少水的漏失。

第七十一條建設項目的節水設施沒有建成或者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要求,擅自投入使用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使用,限期改正,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三、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排污總量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三十三條國家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制度。

《內蒙古自治區地下水管理辦法》:

第十九條禁止在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地下水超采地區以及深層承壓含水層,利用地源熱泵取用地下水。

《赤峰市地下水保護管理辦法》:

第二十四條地下水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范圍內禁止下列行為:

(一)設置滲水廁所、滲水坑、糞坑、垃圾場;

(二)堆放、填埋垃圾和有毒有害物質;

(三)排放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

(四)不得修建排污管網;(五)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禁止性行為。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三十四條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

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應當經過有管轄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同意,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對該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報告書進行審批。

《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

第六十七條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恢復原狀;逾期不拆除、不恢復原狀的,強行拆除、恢復原狀,并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未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審查同意,擅自在江河、湖泊新建、改建或者擴大排污口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限期恢復原狀,處五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雖經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同意,但未按照要求設置入河排污口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第六十五條第三款: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依據職權,責令限期改正,按照情節輕重,處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國務院關于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意見【2】

國發〔2012〕3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人多水少、水資源時空分布不均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和水情。

當前我國水資源面臨的形勢十分嚴峻,水資源短缺、水污染嚴重、水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日益突出,已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主要瓶頸。

為貫徹落實好中央水利工作會議和《*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中發〔2011〕1號)的要求,現就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提出以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水資源配置、節約和保護為重點,強化用水需求和用水過程管理,通過健全制度、落實責任、提高能力、強化監管,嚴格控制用水總量,全面提高用水效率,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加快節水型社會建設,促進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與水資源水環境承載能力相協調,保障經濟社會長期平穩較快發展。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資源問題,保障飲水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態安全;堅持人水和諧,尊重自然規律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處理好水資源開發與保護關系,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堅持統籌兼顧,協調好生活、生產和生態用水,協調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地表水和地下水關系;堅持改革創新,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和機制,改進管理方式和方法;堅持因地制宜,實行分類指導,注重制度實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三)主要目標。

確立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到2030年全國用水總量控制在7000億立方米以內;確立用水效率控制紅線,到2030年用水效率達到或接近世界先進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以2000年不變價計,下同)降低到40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6以上;確立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到2030年主要污染物入河湖總量控制在水功能區納污能力范圍之內,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95%以上。

為實現上述目標,到2015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35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比2010年下降30%以上,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3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60%以上。

到2020年,全國用水總量力爭控制在6700億立方米以內;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提高到0.55以上;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提高到80%以上,城鎮供水水源地水質全面達標。

二、加強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管理,嚴格實行用水總量控制

(四)嚴格規劃管理和水資源論證。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當符合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按照流域和區域統一制定規劃,充分發揮水資源的多種功能和綜合效益。

建設水工程,必須符合流域綜合規劃和防洪規劃,由有關水行政主管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按照管理權限進行審查并簽署意見。

加強相關規劃和項目建設布局水資源論證工作,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城市總體規劃的編制、重大建設項目的布局,應當與當地水資源條件和防洪要求相適應。

嚴格執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制度,對未依法完成水資源論證工作的建設項目,審批機關不予批準,建設單位不得擅自開工建設和投產使用,對違反規定的,一律責令停止。

(五)嚴格控制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

加快制定主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建立覆蓋流域和省市縣三級行政區域的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體系,實施流域和區域取用水總量控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按照江河流域水量分配方案或取用水總量控制指標,制定年度用水計劃,依法對本行政區域內的年度用水實行總量管理。

建立健全水權制度,積極培育水市場,鼓勵開展水權交易,運用市場機制合理配置水資源。

(六)嚴格實施取水許可。

嚴格規范取水許可審批管理,對取用水總量已達到或超過控制指標的地區,暫停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對取用水總量接近控制指標的地區,限制審批建設項目新增取水。

對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或列入國家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中淘汰類的,產品不符合行業用水定額標準的,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能夠滿足用水需要卻通過自備取水設施取用地下水的,以及地下水已嚴重超采的地區取用地下水的建設項目取水申請,審批機關不予批準。

(七)嚴格水資源有償使用。

合理調整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擴大征收范圍,嚴格水資源費征收、使用和管理。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抓緊完善水資源費征收、使用和管理的規章制度,嚴格按照規定的征收范圍、對象、標準和程序征收,確保應收盡收,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擅自減免、緩征或停征水資源費。

水資源費主要用于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嚴格依法查處擠占挪用水資源費的行為。

(八)嚴格地下水管理和保護。

加強地下水動態監測,實行地下水取用水總量控制和水位控制。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盡快核定并公布地下水禁采和限采范圍。

在地下水超采區,禁止農業、工業建設項目和服務業新增取用地下水,并逐步削減超采量,實現地下水采補平衡。

深層承壓地下水原則上只能作為應急和戰略儲備水源。

依法規范機井建設審批管理,限期關閉在城市公共供水管網覆蓋范圍內的自備水井。

抓緊編制并實施全國地下水利用與保護規劃以及南水北調東中線受水區、地面沉降區、海水入侵區地下水壓采方案,逐步削減開采量。

(九)強化水資源統一調度。

流域管理機構和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門要依法制訂和完善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對水資源實行統一調度。

區域水資源調度應當服從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水力發電、供水、航運等調度應當服從流域水資源統一調度。

水資源調度方案、應急調度預案和調度計劃一經批準,有關地方人民政府和部門等必須服從。

三、加強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管理,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十)全面加強節約用水管理。

各級人民政府要切實履行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的責任,把節約用水貫穿于經濟社會發展和群眾生活生產全過程,建立健全有利于節約用水的體制和機制。

穩步推進水價改革。

各項引水、調水、取水、供用水工程建設必須首先考慮節水要求。

水資源短缺、生態脆弱地區要嚴格控制城市規模過度擴張,限制高耗水工業項目建設和高耗水服務業發展,遏制農業粗放用水。

(十一)強化用水定額管理。

加快制定高耗水工業和服務業用水定額國家標準。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根據用水效率控制紅線確定的目標,及時組織修訂本行政區域內各行業用水定額。

對納入取水許可管理的單位和其他用水大戶實行計劃用水管理,建立用水單位重點監控名錄,強化用水監控管理。

新建、擴建和改建建設項目應制訂節水措施方案,保證節水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即“三同時”制度),對違反“三同時”制度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或流域管理機構責令停止取用水并限期整改。

(十二)加快推進節水技術改造。

制定節水強制性標準,逐步實行用水產品用水效率標識管理,禁止生產和銷售不符合節水強制性標準的產品。

加大農業節水力度,完善和落實節水灌溉的產業支持、技術服務、財政補貼等政策措施,大力發展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灌溉。

加大工業節水技術改造,建設工業節水示范工程。

充分考慮不同工業行業和工業企業的用水狀況和節水潛力,合理確定節水目標。

有關部門要抓緊制定并公布落后的、耗水量高的用水工藝、設備和產品淘汰名錄。

加大城市生活節水工作力度,開展節水示范工作,逐步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節水標準的用水設備及產品,大力推廣使用生活節水器具,著力降低供水管網漏損率。

鼓勵并積極發展污水處理回用、雨水和微咸水開發利用、海水淡化和直接利用等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

加快城市污水處理回用管網建設,逐步提高城市污水處理回用比例。

非常規水源開發利用納入水資源統一配置。

四、加強水功能區限制納污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十三)嚴格水功能區監督管理。

完善水功能區監督管理制度,建立水功能區水質達標評價體系,加強水功能區動態監測和科學管理。

水功能區布局要服從和服務于所在區域的主體功能定位,符合主體功能區的發展方向和開發原則。

從嚴核定水域納污容量,嚴格控制入河湖排污總量。

各級人民政府要把限制排污總量作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減排工作的重要依據。

切實加強水污染防控,加強工業污染源控制,加大主要污染物減排力度,提高城市污水處理率,改善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防治江河湖庫富營養化。

流域管理機構要加強重要江河湖泊的省界水質水量監測。

嚴格入河湖排污口監督管理,對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區限排總量的地區,限制審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

(十四)加強飲用水水源保護。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要依法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開展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達標建設。

禁止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設置排污口,對已設置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責令限期拆除。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要完善飲用水水源地核準和安全評估制度,公布重要飲用水水源地名錄。

加快實施全國城市飲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規劃和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規劃。

加強水土流失治理,防治面源污染,禁止破壞水源涵養林。

強化飲用水水源應急管理,完善飲用水水源地突發事件應急預案,建立備用水源。

(十五)推進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

開發利用水資源應維持河流合理流量和湖泊、水庫以及地下水的合理水位,充分考慮基本生態用水需求,維護河湖健康生態。

編制全國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規劃,加強重要生態保護區、水源涵養區、江河源頭區和濕地的保護,開展內源污染整治,推進生態脆弱河流和地區水生態修復。

研究建立生態用水及河流生態評價指標體系,定期組織開展全國重要河湖健康評估,建立健全水生態補償機制。

五、保障措施

(十六)建立水資源管理責任和考核制度。

要將水資源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主要指標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體系,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主要負責人對本行政區域水資源管理和保護工作負總責。

國務院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主要指標落實情況進行考核,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具體組織實施,考核結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門,作為地方人民政府相關領導干部和相關企業負責人綜合考核評價的重要依據。

具體考核辦法由水利部會同有關部門制訂,報國務院批準后實施。

有關部門要加強溝通協調,水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實施水資源的統一監督管理,發展改革、財政、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監察、法制等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各司其職,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實施工作。

(十七)健全水資源監控體系。

抓緊制定水資源監測、用水計量與統計等管理辦法,健全相關技術標準體系。

加強省界等重要控制斷面、水功能區和地下水的水質水量監測能力建設。

流域管理機構對省界水量的監測核定數據作為考核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用水總量的依據之一,對省界水質的監測核定數據作為考核有關省、自治區、直轄市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專項規劃實施情況的依據之一。

加強取水、排水、入河湖排污口計量監控設施建設,加快建設國家水資源管理系統,逐步建立中央、流域和地方水資源監控管理平臺,加快應急機動監測能力建設,全面提高監控、預警和管理能力。

及時發布水資源公報等信息。

(十八)完善水資源管理體制。

進一步完善流域管理與行政區域管理相結合的水資源管理體制,切實加強流域水資源的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和統一調度。

強化城鄉水資源統一管理,對城鄉供水、水資源綜合利用、水環境治理和防洪排澇等實行統籌規劃、協調實施,促進水資源優化配置。

(十九)完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

各級人民政府要拓寬投資渠道,建立長效、穩定的水資源管理投入機制,保障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工作經費,對水資源管理系統建設、節水技術推廣與應用、地下水超采區治理、水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等給予重點支持。

中央財政加大對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的支持力度。

(二十)健全政策法規和社會監督機制。

抓緊完善水資源配置、節約、保護和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法規體系。

廣泛深入開展基本水情宣傳教育,強化社會輿論監督,進一步增強全社會水憂患意識和水資源節約保護意識,形成節約用水、合理用水的良好風尚。

大力推進水資源管理科學決策和民主決策,完善公眾參與機制,采取多種方式聽取各方面意見,進一步提高決策透明度。

對在水資源節約、保護和管理中取得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表彰獎勵。

國務院

二○一二年一月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