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
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節約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務院《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和《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溪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適用本辦法。
前款所稱取水工程或者設施是指閘、壩、水電站、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泵站、機電井等。
第三條 下列取水不需要辦理取水許可證和繳納水資源費: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水庫中取水;
(二)為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等年取水量在3000立方米以下的取水;
(三)為消除對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進行的臨時應急取水;
(四)為保障礦井、隧道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進行的臨時應急取水;
(五)為農業抗旱進行的臨時應急取水;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取水。
第四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水資源分級管理權限負責取水許可審批和水資源費的征收管理工作。
年核準取用地表水100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200萬立方米以上、水(火)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在2.5萬千瓦以上(均含本數)和大中型水庫的取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并征收水資源費。
未達到上述限額的取水,由取水所在地的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并征收水資源費。
國家規定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批的取水,從其規定。
第五條 在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取水許可的申請與審批
第六條 除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取水外,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溪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實行取水許可制度。
實施取水許可,遵循公平、公正、公開、便民和及時的原則。
第七條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地表水年取水量在1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年取水量在1萬立方米以上的,申請人應當按照水利部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委托有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的單位進行論證,編制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第八條 申請人在報送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時,應當附具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對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書面審查同意意見。否則,項目審批部門不予批準。
第九條 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批準后,申請人應當向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申請;不列入國家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建設項目,可以直接向有管理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申請。
取水許可申請應提交以下文件:
(一)取水許可申請書;
(二)經批準的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列入國家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取水工程)或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不列入國家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取水工程);
(三)與第三者有利害關系的相關說明。
第十條 市級管理權限以上的取水許可申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受理,其余取水許可申請由取水所在地的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收到申請人提出的取水許可申請后5個工作日內,對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予以受理,并出具書面受理憑證;申請材料不完備或不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書面告知申請人應當在30天內補正;逾期不補正的,其取水許可申請不予受理。
第十一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決定受理的取水許可申請應當在30天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
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的取水許可申請屬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批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15日內提出審查意見并報長江水利委員會。
第十二條 取水許可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
行政區域內取水許可審批的總水量不得超過流域管理機構或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可供本行政區域取用的水量。
第十三條 取水許可申請引起爭議或訴訟的,受理取水許可申請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待爭議或訴訟終止后,重新提出取水許可申請。
因取水爭議發生糾紛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規定處理。
直接關系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重大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取水,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要求聽證的,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在作出是否批準取水許可申請的決定前,應當舉行聽證。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水許可申請不予批準:
(一)在取水許可總量已經超過控制總量的地區增加取水量的;
(二)申請人具備較大節水潛力的;
(三)可能對河流、湖泊的水功能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取水工程布局不合理的;
(五)可能對第三者或者公共利益產生重大損害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在作出不予批準的決定時,應當說明不予批準的理由和依據。
對水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的不予批準的決定,申請人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五條 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的取水計量設施、節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必須與工程主體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第十六條 取水工程或者設施建成后由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檢驗,檢驗合格的應當發給取水許可證。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取水許可證的發放情況予以公告。
第三章 取水許可監督管理
第十七條 取水人應當依照國家技術標準安裝取水計量設施,保證計量設施正常運行,并按照規定填報取用水統計報表。
第十八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下一年度取水調配計劃、取水人對下一年度的取水計劃,按照統籌協調、綜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則,向取水人下達下一年度取水計劃。
取水人應當按照下達的年度取水計劃取水。取水人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取水用量計劃的,須經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十九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取水人的取用水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一)取水用途、取水和排水地點;
(二)取水計劃執行;
(三)水資源費繳納;
(四)取水計量設施、節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及技術檢測;
(五)排水水質是否達到規定標準;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對取水人的取水量予以核減或者限制:
(一)由于自然原因和重大事故等使水源不能滿足本地區正常供水的;
(二)社會總需水量增加而又無法獲得新水源的;
(三)由于取水、排水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
(四)出現需要核減或者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況的。
第二十一條 取水許可證有效期限為5年。需要延長取水期限的,應當在距期滿90天前向原批準機關提出申請。原批準機關應當在接到申請之日起30天內決定批準或者不批準。
第二十二條 因取水人或取水方式、取水用途、排水地點發生變化的,取水人應持取水許可證到原批準發放取水許可證的機關辦理取水許可變更手續。
因取水地點、取水量超過核定取用的最大水量的,取水人應重新辦理取水許可申請。
第二十三條 取水人連續停止取水滿1年的,經核查后,由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的機關注銷其取水許可證。由于不可抗力或者進行重大技術改造等原因造成連續停止取水滿1年的,經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的機關同意,可以保留取水許可證。
第四章 水資源費的征收管理
第二十四條 除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取水和農業灌溉以外的取水人,均應按本辦法的規定繳納水資源費。
第二十五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本辦法第四條規定的分級管理權限,負責水資源費的征收工作。
第二十六條 制定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水資源短缺地區的征收標準應高于水資源豐沛地區的征收標準;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征收標準應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征收標準。
(二)取用地下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地表水的征收標準。
(三)洗浴等特殊行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商業、服務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商業、服務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工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工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生活取用水的征收標準。
(四)以水為主要原料的產品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應高于本條第(三)項規定的最高征收標準。
水資源費的具體征收標準由市物價、財政部門提出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后執行。
第二十七條 取水人在核準的年取水計劃內取水的,水資源費按規定標準繳納。
年實際取水量超過核準的年取水計劃,超額不到30%的,超過部分按規定標準的兩倍繳納;超額30%以上的,超過部分按規定標準的3倍繳納。
第二十八條 一般取水項目的水資源費按實際取水量計收;水(火)力發電取水按發電量計收;以水為主要原料的產品的水資源費按產品銷售額計收。
按實際取水量計收水資源費的取水人,無量水設施或不提供實際取水量的,按取水口設計引水量或機械設施取水能力連續滿負荷運轉計收水資源費。
按發電量計收水資源費的取水人,不提供實際發電量報表的,按設計發電功率連續滿負荷運轉計收水資源費。
第二十九條 水資源費按月或按季征收。取水人應在規定期限內繳納水資源費,逾期不繳納水資源費的,每逾期1日,加收2‰滯納金。
第三十條 水資源費不得減免征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特別困難和享受國家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取水單位,可于每年1月31日前向有管理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緩繳水資源費的申請。水行政主管部門對緩繳申請應每年匯總審核1次,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取水單位可以緩繳當年水資源費。
第三十一條 水資源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其使用管理辦法由市財政會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三十二條 財政、物價和審計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對水資源費征收、使用和管理進行監督、檢查。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取用地熱水、礦泉水的,應當先向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取水許可證,確定開采限量;憑取水許可證向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登記,辦理相應的采礦許可證。
取用地熱水、礦泉水的,由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征收采礦權使用費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已繳納地熱水、礦泉水的采礦權使用費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不再繳納水資源費。
對地熱水、礦泉水的管理,國務院有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四條 取水許可證核準的取水量是允許取水人取用的最大水量。
第三十五條 取水單位和個人違反本辦法規定,按《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予以處罰。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1998年10月9日發布的《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37號)同時廢止。
篇2: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
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
第一章 總 則
第一條 為了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水資源的開發、利用、配置、節約和保護,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國務院《取水許可制度實施辦法》和《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結合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凡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溪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的單位和個人,適用本辦法。
前款所稱取水工程或者設施是指閘、壩、水電站、渠道、人工河道、虹吸管、泵站、機電井等。
第三條 下列取水不需要辦理取水許可證和繳納水資源費:
(一)農村集體經濟組織及其成員在本集體經濟組織的水塘、水庫中取水;
(二)為家庭生活和零星散養、圈養畜禽等年取水量在3000立方米以下的取水;
(三)為消除對公共安全或者公共利益的危害進行的臨時應急取水;
(四)為保障礦井、隧道等地下工程施工安全和生產安全進行的臨時應急取水;
(五)為農業抗旱進行的臨時應急取水;
(六)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取水。
第四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照水資源分級管理權限負責取水許可審批和水資源費的征收管理工作。
年核準取用地表水100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200萬立方米以上、水(火)力發電總裝機容量在2.5萬千瓦以上(均含本數)和大中型水庫的取水,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并征收水資源費。
未達到上述限額的取水,由取水所在地的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并征收水資源費。
國家規定由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批的取水,從其規定。
第五條 在計劃用水、節約用水和水資源保護等方面成績顯著的單位和個人,由水行政主管部門給予表彰、獎勵。
第二章 取水許可的申請與審批
第六條 除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取水外,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直接從江河(溪流)、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資源實行取水許可制度。
實施取水許可,遵循公平、公正、公開、便民和及時的原則。
第七條 新建、改建、擴建的建設項目,地表水年取水量在10萬立方米以上、地下水年取水量在1萬立方米以上的,申請人應當按照水利部門和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的《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管理辦法》,委托有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資質的單位進行論證,編制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第八條 申請人在報送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時,應當附具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或者流域管理機構對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的書面審查同意意見。否則,項目審批部門不予批準。
第九條 建設項目的可行性研究報告經批準后,申請人應當向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申請;不列入國家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建設項目,可以直接向有管理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取水許可申請。
取水許可申請應提交以下文件:
(一)取水許可申請書;
(二)經批準的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列入國家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取水工程)或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報告書 (不列入國家基本建設管理程序的取水工程);
(三)與第三者有利害關系的相關說明。
第十條 市級管理權限以上的取水許可申請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統一受理,其余取水許可申請由取水所在地的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在收到申請人提出的取水許可申請后5個工作日內,對申請材料齊全、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予以受理,并出具書面受理憑證;申請材料不完備或不符合本辦法規定條件的,書面告知申請人應當在30天內補正;逾期不補正的,其取水許可申請不予受理。
第十一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對決定受理的取水許可申請應當在30天內作出是否批準的決定。
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受理的取水許可申請屬長江水利委員會審批的,應當在受理之日起15日內提出審查意見并報長江水利委員會。
第十二條 取水許可實行總量控制與定額管理相結合。
行政區域內取水許可審批的總水量不得超過流域管理機構或上一級水行政主管部門下達的可供本行政區域取用的水量。
第十三條 取水許可申請引起爭議或訴訟的,受理取水許可申請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待爭議或訴訟終止后,重新提出取水許可申請。
因取水爭議發生糾紛的,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的規定處理。
直接關系申請人、利害關系人的重大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取水,申請人或者利害關系人要求聽證的,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在作出是否批準取水許可申請的決定前,應當舉行聽證。
第十四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取水許可申請不予批準:
(一)在取水許可總量已經超過控制總量的地區增加取水量的;
(二)申請人具備較大節水潛力的;
(三)可能對河流、湖泊的水功能造成重大損害的;
(四)取水工程布局不合理的;
(五)可能對第三者或者公共利益產生重大損害的;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在作出不予批準的決定時,應當說明不予批準的理由和依據。
對水行政主管部門作出的不予批準的決定,申請人可以依法申請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十五條 取水工程或者設施的取水計量設施、節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必須與工程主體設施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使用。
第十六條 取水工程或者設施建成后由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檢驗,檢驗合格的應當發給取水許可證。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應當定期對取水許可證的發放情況予以公告。
第三章 取水許可監督管理
第十七條 取水人應當依照國家技術標準安裝取水計量設施,保證計量設施正常運行,并按照規定填報取用水統計報表。
第十八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本地區下一年度取水調配計劃、取水人對下一年度的取水計劃,按照統籌協調、綜合平衡、留有余地的原則,向取水人下達下一年度取水計劃。
取水人應當按照下達的年度取水計劃取水。取水人因特殊原因需要增加取水用量計劃的,須經有管理權限的水行政主管部門同意。
第十九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有權對取水人的取用水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一)取水用途、取水和排水地點;
(二)取水計劃執行;
(三)水資源費繳納;
(四)取水計量設施、節水設施和污水處理設施及技術檢測;
(五)排水水質是否達到規定標準;
(六)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內容。
第二十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水行政管理部門可以對取水人的取水量予以核減或者限制:
(一)由于自然原因和重大事故等使水源不能滿足本地區正常供水的;
(二)社會總需水量增加而又無法獲得新水源的;
(三)由于取水、排水對生態環境造成嚴重影響的;
(四)出現需要核減或者限制取水量的其他特殊情況的。
第二十一條 取水許可證有效期限為5年。需要延長取水期限的,應當在距期滿90天前向原批準機關提出申請。原批準機關應當在接到申請之日起30天內決定批準或者不批準。
第二十二條 因取水人或取水方式、取水用途、排水地點發生變化的,取水人應持取水許可證到原批準發放取水許可證的機關辦理取水許可變更手續。
因取水地點、取水量超過核定取用的最大水量的,取水人應重新辦理取水許可申請。
第二十三條 取水人連續停止取水滿1年的,經核查后,由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的機關注銷其取水許可證。由于不可抗力或者進行重大技術改造等原因造成連續停止取水滿1年的,經審批發放取水許可證的機關同意,可以保留取水許可證。
第四章 水資源費的征收管理
第二十四條 除本辦法第三條規定的取水和農業灌溉以外的取水人,均應按本辦法的規定繳納水資源費。
第二十五條 市、區縣(自治縣、市)水行政主管部門按本辦法第四條規定的分級管理權限,負責水資源費的征收工作。
第二十六條 制定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應遵循以下原則:
(一)水資源短缺地區的征收標準應高于水資源豐沛地區的征收標準;經濟相對發達地區的征收標準應高于經濟欠發達地區的征收標準。
(二)取用地下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地表水的征收標準。
(三)洗浴等特殊行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商業、服務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商業、服務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工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工業取用水的征收標準應高于生活取用水的征收標準。
(四)以水為主要原料的產品的水資源費征收標準應高于本條第(三)項規定的最高征收標準。
水資源費的具體征收標準由市物價、財政部門提出方案,報市政府批準后執行。
第二十七條 取水人在核準的年取水計劃內取水的,水資源費按規定標準繳納。
年實際取水量超過核準的年取水計劃,超額不到30%的,超過部分按規定標準的兩倍繳納;超額30%以上的,超過部分按規定標準的3倍繳納。
第二十八條 一般取水項目的水資源費按實際取水量計收;水(火)力發電取水按發電量計收;以水為主要原料的產品的水資源費按產品銷售額計收。
按實際取水量計收水資源費的取水人,無量水設施或不提供實際取水量的,按取水口設計引水量或機械設施取水能力連續滿負荷運轉計收水資源費。
按發電量計收水資源費的取水人,不提供實際發電量報表的,按設計發電功率連續滿負荷運轉計收水資源費。
第二十九條 水資源費按月或按季征收。取水人應在規定期限內繳納水資源費,逾期不繳納水資源費的,每逾期1日,加收2‰滯納金。
第三十條 水資源費不得減免征收。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特別困難和享受國家產業稅收優惠政策的取水單位,可于每年1月31日前向有管理權的水行政主管部門提出緩繳水資源費的申請。水行政主管部門對緩繳申請應每年匯總審核1次,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批準后,取水單位可以緩繳當年水資源費。
第三十一條 水資源費納入同級財政預算管理,其使用管理辦法由市財政會同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制定。
第三十二條 財政、物價和審計部門依照各自職責對水資源費征收、使用和管理進行監督、檢查。
第五章 附 則
第三十三條 取用地熱水、礦泉水的,應當先向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取水許可證,確定開采限量;憑取水許可證向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登記,辦理相應的采礦許可證。
取用地熱水、礦泉水的,由地質礦產行政主管部門按規定征收采礦權使用費和礦產資源補償費;已繳納地熱水、礦泉水的采礦權使用費和礦產資源補償費的,不再繳納水資源費。
對地熱水、礦泉水的管理,國務院有新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十四條 取水許可證核準的取水量是允許取水人取用的最大水量。
第三十五條 取水單位和個人違反本辦法規定,按《重慶市水資源管理條例》予以處罰。
第三十六條 本辦法自2004年2月1日起施行。1998年10月9日發布的《重慶市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辦法》(重慶市人民政府令第37號)同時廢止。
篇3:浙江省公路養路費征收管理辦法
浙江省公路養路費征收管理辦法全文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加強公路養路費征收管理工作,保障公路的養護和改善有穩定的資金來源,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管理條例》及國家有關公路養路費征收管理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公路養路費(以下簡稱養路費)是國家按照“以路養路、專款專用”的原則,向有車單位和個人征收的用于公路養護、修理、技術改造、改善和管理的專項事業費。
第三條養路費征收工作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統一領導,集中管理。養路費征收稽查的具體工作,由各級公路稽征機構負責實施。其他任何單位和個人都無權征收和決定減征或免征養路費。
第四條凡有車單位和個人必須按照本辦法規定繳納養路費。沒有養路費有效繳訖或免繳憑證的車輛不準上路行駛。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不得阻撓、干擾養路費征收稽查工作,也不得拒絕接受檢查。
第五條各級人民政府必須加強對養路費征收管理工作的領導,做好協調工作。
各級公路稽征機構要嚴格各項管理制度,切實做好養路費稽征工作,做到應征不漏。
各級有關主管部門必須配合和協助各級公路稽征機構,做好養路費的稽征工作。
第二章養路費征收稽查機構
第六條省設置公路稽征局;市(地)設置公路稽征處;縣(市)設置公路稽征所;車輛較多、離縣城較遠的集鎮,經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批準可設置稽征站。
第七條各級稽征機構及其工作人員的職責是:
(一)宣傳和執行國家征費法規、規章、政策;
(二)按章收費、加強費源管理、車輛臺帳管理、停駛車輛牌證管理、票證管理、費款上解制度管理等;
(三)依法上路、上戶和上停車場、站、碼頭對車輛和有車單位、個人養路費繳納情況進行稽查;
(四)經省人民政府批準,可在必要的公路路段設立養路費征收檢查站;
(五)對違反本辦法的有車單位和個人依法進行處罰;
(六)與各車輛管理部門加強聯系,每月核對車輛新增及異動情況,每年對車輛養路費繳納情況進行檢查和審核;
(七)加強養路費征收管理理論研究和人才培訓,提高征收人員的素質和管理水平,開發并應用征費微機管理系統,實現養路費征收管理工作的規范化、現代化。
第八條稽征人員執行公務應統一著裝,佩戴“中國公路征費”胸章,持《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征費檢查證》。養路費稽征專用車輛,應裝有白底藍字的“中國公路征費”標牌、公路路徽標志,可根據需要裝置紅色閃光警燈和警報器。
第三章養路費的征收和減免征收范圍
第九條下列車輛應繳納養路費:
(一)凡領有各種牌證的客貨汽車、特種車、專用車、牽引車、簡易汽車(含農用運輸車)、掛車、拖帶的平板車、輪式拖拉機、摩托車(包括二輪、側三輪)和其他機動車。
(二)軍隊、公安、武警系統內企業及參加地方營業運輸承包民用工程及包租給地方單位和個人的車輛;
(三)外資企業、中外合資企業、中外合作企業的車輛;
(四)駐華國際組織和外國辦事機構的車輛;
(五)外國個人在華使用的車輛;
(六)臨時入境的各種外籍機動車輛;
(七)不屬免征范圍的其他車輛。
第十條下列車輛暫定免征養路費:
(一)按國家和省規定的定編標準配備的縣級以上(含縣級)黨政機關、人民團體和學校使用,并由國家預算內經費直接開支的五人座以下(含五人座)的小客車、摩托車;
(二)外國使(領)館自用的車輛;
(三)只在由城建部門修建和養護管理的市區道路固定線路上行駛的公共汽車、電車(不包括出租車);
(四)經省公路稽征局核定設有固定裝置及專門標志的城市環衛部門的清潔車、灑水車,衛生部門主管的醫院、急救站、防疫站的救護車、采血車、防疫車(不包括企事業單位自辦車),環保部門的環境監測車,公安、檢察、法院、司法行政部門的警車、囚車、設有固定消防裝置的消防車(含森林消防車);防汛部門的防汛指揮車,鐵路、交通、郵電部門的戰備專用微波通信車,殯儀館的殯葬車;
(五)由國家預算內國防費開支的軍事裝備性車輛;
(六)公路和城市道路養護管理部門養路專用的車輛,養路費征收部門專用車輛;
(七)礦山、油田、林場內完全不行駛公路的采礦自卸車、油田設有固定裝置的專用生產車、林場的積材車。
第十一條對下列車輛暫定減征養路費:
(一)第十條第(一)項核定單位的貨車和五人座以上的客車減半征收,其中省級單位不超過四輛(客、貨車合計,下同),市(地)級單位不超過三輛,縣級單位不超過二輛;
(二)第十條第(三)項規定的公共汽車、電車跨行公路在十公里以內的按營業性客車費額的三分之一計征,跨行公路十公里以上二十公里以內的按二分之一計征,跨行公路二十公里以上的按全額計征。
第十二條本章規定的減免征車輛如改變使用性質、超出使用范圍、行駛區域,變更使用單位,參加營業性運輸,均應全額繳納養路費。
第十三條凡符合養路費減免征的車輛單位(除軍隊和武警外),應持有關證明文件向當地稽征機構提出申請,經當地稽征機構審核同意后,報省公路稽征局審批;在批準前,應按規定全額繳納養路費。
第四章養路費征收標準和辦法
第十四條養路費按車輛不同情況分類計征:
(一)營業性客車按營運收入總額15%的費率標準核定費額計征;
(二)貨車(包括營運貨車、其他機動車)、非營業性客車按核定噸位按月計征;
(三)拖拉機(包括方向盤和手扶式)按核定噸位按年計征;
(四)側三輪摩托車、二輪摩托車、二輪輕便摩托車(指發動機氣缸工作容積不超過
五十毫升;只供單人乘騎)按輛按年計征;
按年計征的車輛,屬下半年新增的減半征收養路費。
各類車輛養路費具體征收標準見附表,今后征收標準如需調整,由省人民政府另行發文。
第十五條車輛養路費征收噸位,按以下辦法核定:
(一)載貨汽車按核定裝載噸位計征;
(二)客車、客貨兩用車比照同類型貨車底盤標記的裝載噸位計征,無裝載噸位的,按同類型最高載客人數每十人座折合一噸位計征;
(三)客貨兩用汽車無法比照的按載貨噸位和載客座位合并計征;
(四)拖拉機按拖帶掛車核定的裝載噸位計征;
(五)汽車拖帶的掛車按其核載噸位七折計征(單軸掛車按主車噸位四分之一計征);
(六)重型和超重型半掛車,載重噸位二十噸及以下的全額計征,二十噸以上的部分折半計征;
(七)鉸接客車按同類主車核載噸位加倍計征;
(八)不能載客、載貨的特種車輛按其自重(包括固定裝置重)噸位折半計征。
按噸位(包括折合噸位)計征的車輛(不含簡三輪),從一噸起計征,一噸以上部分不足半噸的,按半噸計征。
第十六條對外國籍和臺、港、澳地區的車輛按經省人民政府認定的雙邊協議計征;沒有協議的,按本省或最先入境地的費額標準的二倍計征。
第十七條養路費的結算,在同城范圍內收取養路費,通過銀行實行“托收無承付”或“委托收款”辦法結算;沒有條件的單位和個人,應按時到當地稽征機構繳費。
對外國籍和來自臺、港、澳地區的車輛的養路費,收取可匯兌的外幣或外匯兌換券。征收養路費,尾數按四舍五入精確到元。
第十八條各級稽征機構應將所征養路費全部計息存入在銀行開立的養路費收入上解專戶,按規定及時足額上解省公路稽征局專戶。拖拉機、摩托車養路費及時解交當地交通主管部門專戶。養路費利息收入并入養路費一并核算。
第十九條養路費票證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按國家規定統一制發,實行“一處交費,通行全國”的制度。
養路費票證是車輛準許上路的行駛憑證,必須隨車攜帶,其中汽車應粘貼在車輛擋風玻璃的不影響駕駛員安全行車視線的右上角。養路費票證遺失不補。
第二十條稽征機構于每月月末之前征收次月養路費。有車單位和個人須主動到當地稽征機構繳納。
新增車輛領取號牌(包括臨時牌照)后五日內到當地稽征機構辦理養路費繳納手續,計費時間從發照之日起計征。領取號牌的當月可按旬計征,即按月征費標準的三分之二或三分之一計征。
第二十一條車輛轉籍、過戶、跨行、調駐、改裝、報廢、報停和改變用途等,應按以下規定繳納養路費:
(一)省內過戶的車輛需持雙方證明(個人持戶口簿或居民身份證)及過戶證件,到原稽征機構結清養路費后辦理過戶手續。轉入地區稽征機構憑轉出的稽征機構辦理的手續登記征費。對未辦理過戶手續的車輛按逃費車處理,并責令限期補辦。未經過戶而租賃、承包、轉賣以及個人的車輛掛靠單位戶頭的,向機動車行車執照所列戶主征收養路費。對多次轉賣而未辦過戶手續的漏欠費車輛由原車主(即行車執照所列戶主)負責補繳,無法找到原車主的,可由最后車主(即最后購車人)負責補繳該車所欠養路費。
(二)轉出車輛由轉出地區稽征機構憑轉籍證件辦理本地繳費截止日期的證明函件。轉入車輛憑轉出地區稽征機構的證明函件和當月的繳費憑證辦理養路費入戶手續,次月起征收養路費。對無證明函件的,由轉入地區的稽征機構按逃費處理,并責令補辦證明函件。
(三)跨省行駛的車輛由車籍所在地稽征機構征收養路費,外地不得重征。票證有效期超過征收時間三日的視為無養路費票證跨行。
(四)調駐外省三個自然月以上的車輛,第三個自然月起,由駐地稽征機構查驗原調駐地養路費票證后,按當地標準征收養路費;不足三個自然月的按正常跨行車輛處理。省內調駐,一律由車籍所在地征收。
(五)車輛改裝應于當月持有關證件到當地稽征機構辦理變更手續,從次月起改征養路費。對未辦理變更手續的,按漏繳或逃繳養路費處理。
(六)車輛報廢應于當月內持物資回收部門的回收憑證(或有關憑證)、養路費憑證和車輛購置附加費憑證到當地稽征機構結清養路費,辦理注銷手續,從次月起停征養路費。
對未辦理注銷手續的,按漏繳或逃繳養路費處理。
(七)車輛因故停駛,車主應于月底前向當地稽征機構申辦報停手續,并交存車輛號牌、行車執照,從次月起停繳養路費。新購置的車輛未滿兩個自然年的不得報停;其他客、貨汽車年累計報停時間不得超過三個月;因故被司法及其他行政管理機關扣押封存的車輛,憑有關部門的證明或經當地稽征機構查驗后,辦理停駛手續;被有關部門收用的車輛按過戶車處理;因重大交通事故或自然災害等原因,造成車輛嚴重損壞,年累計報停時間需要超過三個月的,須經縣級稽征機構審核同意,并報市(地)稽征機構批準,但年累計報停時間最長不得超過六個月;連續報停二個月及二個月以上的車輛,需要提前啟用的,經當地縣級稽征機構批準后,啟用當月養路費可按旬計征。
為了簡化手續、方便車主,經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批準,也可以實行包干繳費的辦法,不再辦理車輛報停手續。
第二十二條對未辦理免征、減征、停征手續或超過免征、減征、停征養路費規定期限而未辦理有關手續的,均按全費征收養路費。
第五章處罰與獎勵
第二十三條對無養路費繳免憑證或有效期超過規定時限而行駛的車輛,按本省征費標準處以繳納相當于該車一個月應繳養路費額的滯納金,當月內一地處理后,其他地區不得再處以繳納滯納金,但應責令該車及時到車籍地(或駐地)辦理手續。
第二十四條對拖、欠、漏、逃養路費的,除責令補繳規定費額外,每逾一日加收應繳費額1%的滯納金;連續拖、欠、漏、逃養路費三個月以上的,并處應繳納養路費額的30%至50%的罰款;連續拖、欠、漏、逃養路費六個月以上的,并處應繳納養路費額50%至100%的罰款。
第二十五條對無牌照行駛和報停后偷駛的車輛,一律追繳當月全額養路費和每逾一日加收應繳費額1%的滯納金,并處應繳費額2倍以下的罰款,同時通知車籍地稽征機構處理。
第二十六條對倒換牌照或涂改、頂替、偽造養路費票證和罰款單據的,除責令補繳規定全費額和每逾一日加收應繳費額1%滯納金外,并處以應繳費額3倍以下的罰款;偽造票證所造成的經濟損失,全部由責任人賠償;構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七條對減免征車輛改變使用性質,超出使用范圍、行駛區域、變更使用單位者,除責令其向車籍地稽征機構補繳當月全額養路費、取消其三個月時間的減免征資格(三個月后方可重新申請減免征)外,并處補繳費額1倍的罰款。
第二十八條汽車養路費繳免證不按規定粘貼在車輛擋風玻璃右上角的,應責令其按規定粘貼,并可處以二十元的罰款。
第二十九條對超載行駛的車輛,每超出一噸補征養路費五十元,單程有效。
第三十條對無養路費繳免證、無牌號、無行車執照、無駕駛執照和報停后偷駛的車輛,稽征機構可視情況扣留其車輛或證照,簽發《養路費違章車輛暫扣憑證》和《違反養路費征收規定處理決定書》,并可按照本辦法有關規定追繳費額、處以罰款。因車輛暫扣所造成的有關損失,由車輛單位(車主)自負。
第三十一條對阻礙稽征人員執行公務或圍攻、謾罵、毆打稽征人員的,由公安機關依法處理;觸犯刑律的,移送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二條當事人對稽征機構作出的處罰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處罰通知之日起十五日內向上一級稽征機構申請復議;對復議決定不服的,可在接到復議決定書之日起十五日向人民法院起訴;當事人也可以依法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訴。期滿不申請復議、不起訴,又不履行處罰決定的,作出處罰決定的稽征機構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三十三條對檢舉、揭發違反本辦法行為的有功人員,由稽征機構按補收費額的10%(最高不超過一千元予以獎勵,并為其保密;對協助查收逃、漏養路費的公安、司法、稅務、工商、農機等部門的有關人員,由稽征機構按補收費額的5%(最高不超過五百元)予以獎勵。獎勵經費在補收的滯納金和罰款返回收入中列支。
第三十四條稽征人員必須秉公辦事,廉潔奉公,積極主動做好征費工作,成績顯著的應給予表彰獎勵。稽征人員違反本辦法,濫用職權,濫施處罰,越權行政或營私舞弊的,依法從重處罰。
第三十五條依據本辦法收取的滯納金均作為養路費收入,罰款按規定全額上繳同級財政部門。
第六章附則
第三十六條本辦法執行中的具體問題由省交通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三十七條本辦法自一九九四年四月一日起實施。